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人说武夷茶是女子茶,又有人说她是男士茶,而我说她是文人茶。君见否,一部厚实的武夷茶史,把武夷茶和文人形影相随、亲密无间的关系捕绘的淋漓尽致。首先说的是唐代徐寅,那是兴化府上第一位状元,著有两部诗文集,诗工整,文厚实,大文人衔头卓卓有余。  相似文献   

2.
《茶世界》2017,(9)
正一泡上好的武夷岩茶犹如一件工艺品,能给你带来美妙的享受。古时用兵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制作武夷岩茶也亦如此,在武夷山,看天做茶、看茶做茶、看人做茶,使得做茶成为了一件极其艰辛又充满未知刺激的事情,武夷岩茶密云龙就是集天时与地利的产物,武夷岩茶之精品。那么,"密云龙"究竟缘何而来?占据了哪些天时与地利?  相似文献   

3.
《茶世界》2020,(6)
正5月21日,全球首个国际饮茶日,武夷星响应号召在国际饮茶日当天发起了"全民茶会",广邀天下爱茶人,齐聚武夷星数百个门店,同时品饮一杯鲜美的武夷春茶。全民饮茶月线上直播活动,助京东武夷星官方旗舰店迎来了直播间历史上高峰。国际饮茶日弘扬茶为国饮武夷星全国200+门店,在同一时间共同举办了全民茶会,到场茶友数千人,一同品尝2020年的武夷岩茶小品种春茶。"星鲜"滋味顿时香遍神州。  相似文献   

4.
乌龙茶焙功     
"焙茶手艺到了家,一年银子不愁花"。就凭这句流传在武夷山茶人中的顺口溜,足见焙茶这道工序的重要性。做武夷乌龙茶,其工序是复杂严谨的。武夷茶保持了乌龙茶一千多年来传统的焙  相似文献   

5.
<正>武夷岩茶传统独到的手工制作技艺,主要在做青和焙火两个阶段。而传统的焙法,则是用木炭为热能,至今已三百来年。这种焙法,工艺独到,焙师技艺高超。所以清两江总督梁章钜(1775—1849)多次考询武夷茶事后,在《归田锁记》发出感叹"武夷焙法,实甲天下"。传统的武夷茶炭焙法,既用于焙揉后的湿茶索,俗叫"走水焙",又用于焙干茶,俗叫"补火"、"吃火"、  相似文献   

6.
<正>张天福先生仙逝了。他是"中国当代十大著名茶叶专家"中,享到"茶寿"的第一人。一位圆满的茶人。张天福一生几度在武夷山从事茶业生产、研究,为推进武夷茶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武夷茶人之后,我早就知晓其大名。上世纪80年代,我渐渐爱上了茶文化研究。为了搞清武夷茶业历史,1987年,我通过他人了解到张老的旧居地址——福州道山路隆普营。是年7月初,我利用出差的机会去拜访他,很快就找到其府。那是一座很有年头的福州民居,虽算不上大雅之堂,也非平凡屋舍。  相似文献   

7.
武夷岩茶,香、清、甘、活兼之,品质独具一格,驰名中外.早在宋、元、明、清各朝都列为"贡品".明末清初传到欧洲,清代康熙年间,大量运销欧洲,备受欢迎.最早在欧洲一般上流社会就喜用Bohe一词,作为武夷茶的别称.由于武夷茶的独特优异品质,及其对人体健康的效用,博得人们的喜爱,有被誉为"百病之药".诗人借吟  相似文献   

8.
武夷品俊寰球同珍 --为武夷山首届世界遗产节而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巩志 《福建茶叶》2001,(2):47-48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中国武夷山,以其丹山碧水、秀峰奇茗著称于世.素有"风景秀甲东南、岩茶蜚声中外”.名胜与名茶,双绝于人寰. 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武夷山古属建州(今福建建瓯市)位于闽江上游的建溪流域."茶笋满山,羈利通天下”②,是建州的特色.福建之茶"以武夷之产声名最著”,自古有"建溪官茶天下绝”③之誉.十七世纪武夷茶率先走出国门,是中国茶叶输入欧州最早的茶类,欧人称颂"茶是治百病良药”.英国国会文献上最早记载中茶的文字就"Bohea”,以"武夷”为中国茶叶之代称.十八世纪中期,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把武夷茶订学名为"Thea  相似文献   

9.
<正>关于闽北茶历史文化,先贤们留下的墨迹主要集中在建州(建瓯)北苑贡茶文化和武夷山(原称崇安)茶文化,对邵武茶的文化表述只是零星地存在于武夷茶文化的表述中。邹新球主编的《武夷正山小种红茶》(下简称《红茶》)的问世和翁绍耳撰写的《邵武、建阳、崇安三县茶业调查》(下简称《调查》)的发现,使得阐明邵武茶的对外贸易史成为了可能。一、邵武茶与武夷茶文化的同一性邵武市与武夷山市按政治划分为两个行政区域,但就茶叶的种植、生产、加工、贸易等文化的属性来说,当属同一区域——武夷茶区。1.邵武与武夷山自然条件相同或相似  相似文献   

10.
武夷文化中的"茶"舞蹈元素从明朝发展至今,历史悠久,艺术表演力极强,其中和"茶"相关的表现元素蕴含了当地民间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地方文化的精髓。当地浓厚的饮茶及茶叶种植文化是在本地世世代代茶农生活实践及茶叶生产中形成的,茶舞蹈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媒介是地方特色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传统茶舞蹈元素与近代舞蹈教学结合,为武夷茶文化传播带来全新机遇。我国高校舞蹈教学是参照舞蹈艺术的审美要求对舞蹈动作进行的模仿和刻意练习,通过训练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提升学生对艺术作品寓意的理解能力。随着舞蹈教学的不断发展,全新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及多渠道的人才培养计划开始影响舞蹈教学目标设定,高校需要有针对性的提高舞蹈教学能力。本文首先对武夷"茶"文化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其次分析"茶"舞蹈元素与近代舞蹈教学间的关系,紧扣"茶"舞蹈元素与时代发展之间的联系,完善地方民族舞蹈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巩志 《中国茶叶》2008,30(1):36-37
自古有“闽中茶品天下高”之称,而闽茶以武夷产者声名为最著。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武夷岩茶顾名思义是在大山岩或岩石上所生的茶,两者有根本的区别,前者包括蒸青团饼茶,炒青和小种红茶,后者是专指乌龙茶(青茶)类,即在武夷生产加工的半发酵茶。昔时武夷茶充为贡品,世界茶叶市场上概以武夷(Bohea)为中国茶叶代称,今以武夷岩茶(乌龙茶类)品质优异,脍炙人口,声振中外。武夷所产之茶却有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区别,它有两种不同含义,是不能混淆的。  相似文献   

12.
武夷吃茶记     
正印象中最初学茶的时候,好像是从武夷岩茶开始的,因为喜欢岩茶,从而走入了茶的世界。所以我对武夷山也是充满了向往,那个素有"秀甲江南"之称的地方,那个被称为"碧水丹山"的地方,那个盛产"岩骨花香"的地方。可惜我却一直未能走进武夷  相似文献   

13.
武夷岩茶是我国茶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具有众多受众。而在武夷岩茶当中,水仙茶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具有良好品质的同时,在武夷山当地也具有很高的产量和销量,是国内外广大受众群体饮茶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武夷水仙茶的加工过程中,不同加工工艺对于茶叶品质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处理不当的情况下,会出现茶叶品质的全面降低,影响到武夷水仙茶产量和销量的同时,也难以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对于武夷水仙茶产业整体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不同的武夷水仙茶加工生产单位、机构、企业需要重视不同加工工艺的运用,促使武夷水仙茶质量得到稳定的提升。因此,在本文中就将针对武夷水仙茶不同加工工艺对品质影响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武夷山是乌龙茶与红茶的发源地,种茶、产茶历史悠久[1]。武夷茶区先民开发、利用当地原生茶树有性系品种——武夷菜茶,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武夷茶的辉煌历史。19世纪初,武夷菜茶被引进印度等地,为这些产茶国家和地区茶产业发展奠定了种质基础[2]。武夷山是茶树种质资源的宝库。武夷菜茶在世界茶树植物学分类学上占有重要地位。1762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在再版《植物种志》中将武夷菜茶确定为世界茶树中小  相似文献   

15.
《福建茶叶》2005年第一期第48页《武夷茶史话二则》,尤以第二则《建茶改制话常衮》,疑窦不少,浅析如下,请多指正。1唐朝,建茶包括武夷茶,还是武夷茶包括建茶?武夷茶在六朝时就“颇有名气”,但不叫武夷茶,而是以其别称,如晚甘侯。而建茶,在唐朝“开元天宝”时,就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茶诗中,提及茶叶产地经常会遇到"武夷"二字,其在多数情况下是指武夷山,但并非绝对如此。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和苏轼《荔枝叹》《叶嘉传》茶诗中多次出现的"武夷"地名,经考证指的应该是建安凤凰山北苑官私诸焙。  相似文献   

17.
"蛤蟆背"是武夷岩茶审评术语之一。武夷岩茶经过传统而科学的工艺加工,再经烘焙后,在干茶条索表面出现颗粒状泡点,茶叶冲泡后,可见叶底有不规则隆起的颗粒状泡点,形似蛤蟆的背部,故称这一品质特点为"哈蟆背"。"蛤蟆背"与武夷岩茶制作工艺、火功程度、品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1679年,荷兰一个叫庞德戈的神奇大夫,他发表了一篇正儿八经的学术论文。"郑重建议病人连续喝50、60甚至100杯武夷茶"。1689年,中国的红茶直接通过海运被送到英国。1700年前后,红茶在英国掀起一片红海。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武夷岩茶走俏市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植武夷岩茶,今年春节一过,武夷山的茶苗销售就进入了旺季。这就给素有"茶乡"之称的星村镇茶农带来了培育茶树苗这个增  相似文献   

20.
建阳市漳墩镇桔坑村南片自然村 ,地处武夷山东南麓一个山间小盆地。这里群山叠翠 ,绿水蜿蜒 ;古道芳草 ,清溪扁舟。天时地利 ,使这里成为茶叶的最适宜区。早在宋朝 ,这里就列入建安北苑贡茶属区 ,所产茶叶“皆曰北苑”。元大德年间(12 97~ 130 2年 )建安北苑贡茶失去应有地位 ,而逐步让位给武夷贡茶。一直到清朝 ,南坑所产茶叶”但称曰武夷”。由于清朝宫庭昏聩腐朽 ,贪官受贿成风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武夷茶的掠夺、控制和扼杀 ,使得武夷茶从盛到衰。武夷茶中的”南坑茶”也不能幸免于难。在困境中 ,以茶为主业的人 ,有的弃茶改从他业 ;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