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社属稻棉轮作地区。全社7690亩棉田,一般稻茬棉田占20—30%。现在看来,这样的布局对于确保粮棉双高产是适当的。但是带来的问题是:新调的稻板茬棉田,一般产量不高,品质不好,影响大面积平衡增产。前几年,我们棉花亩产都在100斤左右,稻茬棉花一般比重茬棉花亩产低20斤左右。在现行的轮作制条件下,怎样使稻茬棉高产,这是棉花生产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研究和丰富“三土”经验,更加自觉地推广这一增产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京山县同兴大队,人多地少,棉田集中。全队棉田1960亩,占耕地85.6%。两熟栽培,常年亩产粮食150斤,棉花100—120斤,每年靠国家供应粮食80—90万斤。外购牛草40万斤,要花钱一万五千多元.回乡知识青年、大队农科所所长张再新同志,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为了自力更生解决粮油自给有余,并增产更多棉花,他带头打破旧框框,走前人未走的道路,坚持改革,大胆试验,积极探索油、稻、棉一年三熟的途径。自1971年以来,  相似文献   

3.
营养块育苗抛秧种稻法,经20年的探索试验已获成功。实践证明:它是具有高产、省工、简易、抗冷害等特点的新种稻方法。这项新技术,很适应目前我国农村联产计酬责任制。1980年我们在京郊顺义县李桥公社半壁店大队进行0.5亩的抛秧栽稻试验,折合单产1,498.3斤,比手插秧增产537.8斤。1981年采用塑料方格营养块育苗0.8亩抛秧栽稻试验,折亩产1,196斤。1984年延边黎明农业大学15亩试验结果平均亩产1,276斤,比机插增产……  相似文献   

4.
“两粮一棉”这条路子,我们想了五年种了四年,一九七四年试种一百亩,基本获得了成功。平均一亩地产粮九百四十二斤,产棉一百三十六斤。按照国家计划面积计算,亩产粮食为一千四百七十二斤,亩产皮棉二百六十斤,比习惯种植粮食增产22.6%,皮棉增产52.9%。这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批林批孔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5.
麦棉套作技术之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73~1978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说明:小麦茬棉田以采用麦棉套作较好,套作的合理配置方式以小麦播幅占地40%,预留棉行占地60%(畦宽4.0尺,小麦播幅占1.6尺,预留棉行占2.4尺,以下同)较恰当。这种配置方式六年小麦亩产418.0~611.0斤,平均491.5斤,比单作(麦棉轮作)减产15.8%。麦棉套作又以套作移栽的棉花产量最高,1975~1978四年亩产  相似文献   

6.
万株棉     
陕西省长安县大兆公社小井大队、祝村公社羊村大队和甘河公社南雷大队,一九七三年试种万株棉,面积由一九七二年的一亩二分增加到二十五亩,单产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南雷大队第三生产队三亩六分万株棉,亩产达到228斤,羊村大队0.5亩万株棉,亩产达到310.1斤。万株棉为什么早熟增产?1、万株棉能够充分利用阳光和地力,田间观察,万株棉的叶面积比5000株的增加30—60%,由于叶面积增加,光合作用增强,制造积累的有机养料增多。2、万株棉总铃数显著增加。例如大  相似文献   

7.
棉花塑料薄膜育苗移栽,上海郊区是1958年在川沙县张桥公社开始试验,获得亩产皮棉172斤的好收成。1965年全市扩大到1500亩,近几年来逐年扩大,1975年育苗移栽面积在20万亩左右,占棉田总面积的13%。但县与县之间发展不平衡,南汇、川沙、上海等县移栽棉花占棉田面积近30%。移栽花比直播花一般能增产1—2成,如嘉定县马陆农场十一年资料对比,移栽花能增产10—30%。但还有的县育苗移栽增产效果不明显,推广速度较慢。因此如何充分发挥育苗移栽早发稳长的增产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水稻半旱式垄作栽培(简称垄作)是一种新的稻田栽培水稻的方法,主要应用于冷、烂、锈水田。1988年在贵定昌盟小场镇,冷、烂、锈水田上试验示范18亩,平均亩产560.5公斤,比平作增产27.7%,收到了显著的增产效果。水稻垄作栽培方法在有水源灌溉的坝子田(简称饱水田)能否推广应用?是否也能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1989年在昌明区小场镇饱水田上连片种植110亩  相似文献   

9.
基于卫星遥感的区域棉稻与稻棉轮作周期估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泽生  孙玲 《作物学报》2006,32(1):57-63
根据对2001年到2004年连续4年的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研究了江苏省里下河农区兴化市的棉花轮作现状,建立了棉稻和稻棉轮作周期的估算模型,并给出了棉稻和稻棉轮作周期的估算公式。结果表明,在兴化市42个乡镇中,棉稻和稻棉为主要轮作模式,但轮作水平差异较大,在假定该区域的棉稻和稻棉轮作周期为平稳随机过程的情况下,可以推算出棉稻轮作周期为2.81年,稻棉轮作周期为2.89年,两者十分接近,仅相差2.85%,符合轮作的基本规律,说明本文的轮作评估模型和相关的估算公式是合理的,遥感影像解译的精度达到了试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道县是湖南南部一个半山半丘陵地区。从一九六五年开始试种秋棉花,到一九七三年发展到1200多亩,单产不断提高,最高的达150余斤。大坪铺棉花试验站一九七二年试种0.5亩,折合早稻亩产984斤,秋棉亩产145斤,油菜籽亩产204斤。一九七三年该站在早稻收割后种上了秋棉18.6亩,平均早稻亩产594斤,秋棉花109.7斤,油菜籽120斤。其中有0.6亩,早稻亩产804斤,秋棉亩产130斤。据初步总结几个试验点的经验,要种好秋棉花,应抓好以下几个关键性措施:1.选好棉田。选择当风向阳、排灌方便、土质肥沃的沙壤田,有利秋棉成活快,长势好,结桃早。  相似文献   

11.
紹兴县越联社是个高山区。全社317户,有茶山(間作)948亩,仅有水田2.2亩。1957年共产干茶600担,平均亩产干茶63斤。 1957年秋該社在茶园里种了240亩草子(紫云英),平均每亩产鮮莖叶3,770斤,其中产量最高的一亩,产鮮茶叶12500斤,产量在11000斤以上的还有14亩,在2000斤以上的有15亩,在4000斤以上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我省棉区广大贫下中农为了夺取粮棉更大的丰收,并有利于实现植棉机械化,研究改革棉区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其中早熟大麦收割后直播棉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办法。平湖县良种场经过几年的试种,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975年播种的十三亩麦后棉花,亩产皮棉201斤,比大田增产34%,大麦产量比间作套播田增产14.7%。现根据我们的试验观察、调查研究和收集的一些资料,谈谈麦后直播棉花的生长发育特点,以便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充分发挥麦后棉的增产效能。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水稻氮、磷、钾的利用率,获得水稻高产,1979年完成水稻球肥深施肥效试验。根据水稻生长阶段的需肥规律,1980年对5.84亩“汕优二号”应用球肥深施中攻技术,收干谷8249斤,平均亩产达1412.5斤,比对照田块(4.36亩)的“汕优二号”增产17%,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平山县杨西冶乡地处太行山区,土地瘠薄,干旱少雨,历史上从未种过水稻,自1980年从中国农科院和辽宁农科院引进杂交粳稻后,深受干部群众的欢迎和重视,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80年试种0.3亩,平均亩产985.5斤;1981年示范5.5亩,平均亩产1,120斤,其中高产田块单产达1,300斤;1982年示范推广800亩,平均亩产850斤,比常规稻亩增产250斤;1983年全乡扩大到1,175亩,平均亩产940斤(其中674亩超千斤,240亩超1,200斤,22亩超1,300斤,5  相似文献   

15.
1988年扬中县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10万亩稻茬小麦创高产丰收计划项目,全县稻茬麦面积13万亩,平均亩产356公斤,其中参加丰收计划的10.02万亩连片高产区,平均亩产达到377公斤,比未实施丰收计划的1987年,平均亩增产56公斤,增产17.4%。比1986年全省亩产最高县亩增20.5公斤,增产5.6%。亩成本下降10.8%,亩收益提高30.7%,  相似文献   

16.
芽苗移栽以前仅作为棉花移苗补缺的一项辅助性措施。我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把芽苗移栽运用于大田生产,是解决直播棉田缺苗、补种、重播以及盐碱地难立苗的新套套。广大干部群众已在生产斗争实践中,推广了这项措施,1975年全县芽苗移栽面积已达1800亩。1970年大庙公社上山大队第三生产队,利用苗床育成芽苗,首次移栽到大田,试栽了7亩,单产皮棉181斤,比直播棉田每亩增产29斤,解决了部分群众怕大面积移栽失败的阻力。以后育苗面积逐年扩大,1974年第三生产队的42亩棉田中,芽苗移栽25亩,  相似文献   

17.
我县的黄豆生产,从一九七一年引进新品种“早黄豆”以来,发展比较快。一九八二年黄豆播种面积达20802亩,总产384.2万斤,比八一年增产12%,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早黄豆12480亩,占黄豆播种面积60%,总产280多万斤,占黄豆总产72%,平均亩产达224斤,比八一年每亩增产37斤。  相似文献   

18.
棉豆间种     
君山农场二分场二队,一九七三年在五亩试验田里获得棉花亩产180斤的高产之后,一九七四年,又在这五亩地里进行了棉花、黄豆间作试验,棉花亩产皮棉170.5斤,其中间作黄豆四亩共收494斤,平均亩产123.5斤。他们的作法是:这五亩地年前冬耕,四月十日整厢,厢宽9尺,棉花宽行2.1尺,窄行9寸,四月十一日播种。  相似文献   

19.
徐州142     
“徐州142”是我所以系统育种法于1970年自徐州58选单株,1973年育成的棉花新品种。1974年起参加江苏省和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均表现丰产、早熟、出苗好、吐絮畅、僵瓣及不孕籽少等优点,深受棉区广大贫下中农欢迎,推广速度较快,目前种植面积已达百万亩以上。一、试验结果1973年在所内品系比较试验,“徐州142”亩产皮棉226.1斤,较岱字15原种(敬安508原种,下同)增产15.9%,每亩增产31斤;霜前皮棉207.5斤,增产42.2%,每亩增产61.6  相似文献   

20.
我場現有采摘茶园104亩,这些茶园原是株叢殘缺不全、呈半荒芜状态产量极低的旧式茶园,解放后經过台刈、补叢、修剪等改建工作而成为現在生产的茶园。几年来,單位面积产量是:1952年亩产为44斤,1953年为60斤,增产36.3%;1954年为70斤,增产16.6%;1955年茶园遭受洪水災害,亩产也达90斤,增产28.5%;1956年为99.15斤增产10%;1957年为107.6斤,增产7.4%,單产是直綫上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