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刊要闻     
<正> 亲虾人工催产技术 一是剪单眼柄;二是雄虾精荚或输精管的移植。剪眼柄的方法,以烫伤眼柄的手术最佳。精荚的移植是为弥补剪眼柄的不足,凡属脱壳或从未交配的亲虾都可采用这种方法:将母虾用湿纱布包住,留出交接器的部位,放入水中。接着把已取出的精荚置于左手背上,最好将交尾栓剪掉,然后用宽薄的夹子插入用虾交接器中间的接合部位约0.3~0.5cm,再用另外一支夹子将整个精荚放入交接器的交配腔内。精荚不够用时,可用雄虾的输精管代替精荚。每只虾的左右两条输精管各自剪成4小段,共8段,然后依照精荚移植步骤,将切断的输精管植入母虾的交配腔内,每尾母虾植入一小段即可,这样在产卵的同时也能使卵细胞受精。  相似文献   

2.
洪心 《福建水产》2012,34(4):331-334
采用单人操作法,对斑节对虾实施人工移植精荚技术,观察对虾人工移植精荚技术在斑节对虾育苗生产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采用人工移植精荚技术可使雌虾多次产卵受精,使有限亲虾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降低育苗成本,达到增产目的;实施人工移植精荚手术的最适宜时机为斑节对虾脱壳后12~24h,成功率高达97.3%;精荚获取以夹取法最佳,该法操作方便、效果较好,夹取后精荚可以再生、成熟,而挤压和虹吸两种方式对亲虾影响较大,成功率不高;术后亲虾经4~5 d精养,卵巢可发育成熟再次产卵,并且幼体孵化、生长等方面与非手术亲虾所繁育幼体生长无明显差异,可以达到类似自然交配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澳洲淡水红螯虾繁殖特性及精荚显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澳洲淡水红螯虾的繁殖特性及精荚显微结构,澳洲淡水红螯虾繁殖能力强,最适繁殖温度为28 ̄30℃,雄虾在第五对卡足左部内侧有雄性生殖孔,呈小球状。由雄虾射出的精荚中含有半透明管状结构,内含大量成熟精子,精子有一个椎形的头基部和细长的棘状部,雌雄交配过程是雄虾将成熟精荚射到雌虾蝮面,雌虾在24h内排卵并行受精。  相似文献   

4.
对虾人工授精有精荚移植和人工体外授精两种途径。本文主要介绍人工获取精荚、精荚移植以及人工体外授精方法、存在问题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5.
<正> 材料和方法:选择雌雄两性成熟的罗氏沼虾,分别放在盛有淡水的水族箱中,水温为25~29℃,将产前脱皮不久的雌虾放入盛有雄虾的水簇箱中诱发交配。按照HERBST的配方,配成人工海水并稀释到42~50%做为保存精荚的Ringer平衡液,经过观察卵裂来证实是否人工授精。  相似文献   

6.
宋海棠 《水产学报》2006,30(3):367-370
在常规的精荚移植和输精管移植两种中国对虾人工授精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建立了精荚切块移植和精液移植两种新的人工授精方法,并对比了4种方法的授精成功率、受精率和幼体的孵化率。4种方法都取得了较好的授精成功率,其中完整精荚移植法最高,为80.8%;输精管移植法最低,为53.3%;其他两种方法依次为:精液移植法为73.9%,精荚切块移植法为66%。对4种人工授精方法的平均受精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4种方法的平均受精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完整精荚移植法66.2%,输精管移植法为66.8%,精荚切块移植法65.4%,精液移植法46.8%。4种方法获得的幼体平均孵化率均很高,都在80%以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4种方法也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精液移植法最高,为92.7%;精荚切块移植法最低,为84.5%;其他两种方法依次为:输精管移植法为91.3%,完整精荚移植法为88.2%。通过4种人工授精方法,获得了29个半同胞家系,全同胞家系的总量达到了101个,为以后的选择育种工作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草虾的成本高,平均每尾亲虾都要100美金左右,且易脱壳。所以一旦没有交配,既使再度成熟,所产的卵亦不能受精,亲虾将成为无用。为了充分利用亲虾,采取人工受精,移植精荚、输精管的办法可提高产卵受精率,借以提高孵化率达到多次利用的目的。 一、雄性生殖器官: 由于要移植精荚、输精管,所以详细介绍一下雄性生殖器官的构造: 1.生殖巢:雄性草虾的生殖巢由精巢、输精管、射精管、贮精荚囊、生殖孔组成。精巢位于头胸甲胃域~心脏域正下方,肠将其分成左右两片,每片8叶,输精管与精巢相连,自左右第4叶精巢下方成急速弯曲,最粗部位直径达3.25毫米突出肝胰脏后方并与之成直角,输精管内充满粘着性分泌物将精子群包围,呈白浊部分为精子群,输精管末端急速呈细管  相似文献   

8.
蟹类精荚贮存和裂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甲壳动物在海洋中分布广泛,有多种精子传输方式,大部分产生精荚,粘于雌体腹部或通过交接器输送到纳精囊中。研究表明,在蟹类交配,精子转移,贮存和受精等过程中,存在如精子竞争和亲体保护,多次受精等众多复杂事件。这些过程主要是以蟹类纳精囊为核心异型,为此本文综述了纳精囊的结构和功能,精子活力的维持,精荚形态,精子竞争和转移等近年研究进展,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洪心 《中国水产》2012,440(7):66-68
对虾养殖是海水养殖的一大产业,人工培育苗种是该产业的主要环节。长期以来人工育苗所需亲虾主要采捕于自然海区,由于对虾具有独特的生殖系统和生殖行为,雄虾在雌虾产卵前就已将精荚输入雌虾交接器内,在其产卵时释放出精子。因此,为了提高亲虾使用率和解决亲虾运输受伤或脱壳引起的受精困难问题,台湾的林明男、丁云源等及国内有关单位开展对虾精荚移植技术研究,并将移植技术运用于对虾杂交育种方面。本文就对虾人工移植精荚技术在对虾育苗生产中应用进行试验,使有限亲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保护,从而降低育苗成本、提高孵化率,达到增产目的。现就试验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雄性生殖系统各组织的生化测定和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延胡索酸还原酶(FR)的活性测定发现,红螯螯虾精荚(含精子)中的糖类和蛋白质含量丰富,分别为18.264和12.846mg/g(FW),总脂含量相对较低,仅为1.613mg/g(FW);精子(含初级精荚壁)亦以糖类和蛋白质含量较高,分别达到5.227和8.475mg/g(FW),总脂含量因过低而未能测出,但精子的上述物质含量均显著低于精荚。酶活性测定发现,LDH酶活性以精巢、输精管和射精管较高,其中又以前输精管最高,为1426.258U/(g protein),可能与其功能相关;精子和精荚LDH活性极显著低于输精管,含量分别为87.375和36.215U/(g protein),两者间差异显著;FR活性在精荚和精子中较高,两者分别达到19.945和15.732U/(mg protein),显著高于生殖系统其他组织器官,但均未检测到SDH酶活性,故其SDH/FR的比值趋向于0。而生化物质的组织化学以及酶组化定位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果。此外,LDH同工酶酶谱结果证实,精荚仅含有一条厌氧型LDHA编码亚基占优势的同工酶谱带。所有实验结果表明,红螯螯虾精子代谢的方式以厌氧型为主,其代谢底物主要为糖类,为厌氧型糖酵解,其代谢底物由次级精荚壁提供。  相似文献   

11.
电刺激白对虾(Penaeus setiferus)、蓝对虾(P.stylirostris)和万氏对虾(P.Vannavei)第五步足雄性生殖孔附近,使对虾精荚释放。对于健康对虾,有80%出现不同程度的精荚释放,而出现一侧或两侧的精荚完全释放的对虾仅占47%(29~65%,依虾种而异);终端壶腹黑化的对虾一般不随电刺激而逐出精荚。这项技术要在对虾普遍施用尚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虾人工移植精荚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获得成功。并于今年元月29日在青岛市通过了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13.
[4]东海三疣梭子蟹精子发生及精荚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东海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Miers,1876)雄性群体的性腺发育规律,通过定期采样,运用形态学、组织学方法对东海三疣梭子蟹精子发生及精荚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精小叶生殖节段法对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精巢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精巢属于叶型,由精小叶和精小管组成的叶状管交织而成.精子发生过程与其他高等短尾派蟹类相似,精子成熟后即进入精小管中.输精管可能起源于精小管.三疣梭子蟹精巢和输精管的发育存在一定的年际变化.4-5月份,精巢小叶内精原细胞占优势,输精管内精荚零星分布;6-7月份,精母细胞与精细胞比例增加;8月份精母细胞为主.到了9月份,整个精巢完全被精细胞等发育程度较高的精小叶所占据,输精管内充满精液和精荚,为即将到来的交配季节做好准备.三疣梭子蟹交配活动主要集中在10月份.12月份精巢精小叶中出现游离精子.此后,精巢逐渐退化(1-3月),但输精管中一直储存着精液和精荚.三疣梭子蟹精荚形成过程始于前输精细管,精荚膜两层,分别由来自前输精细管分泌的第一种不定物质和其中、后端分泌的第二种不定物质.精荚内的基质可能直接源于精巢的精小叶部分.输精管中的强嗜酸性颗粒与第二种不定物质有融合作用,使输精管中贮存的精荚膜嗜酸性.  相似文献   

14.
池塘养殖斑节对虾生长、发育与性成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养殖条件下斑节对虾的生长、外生殖器发育、性腺发育及性成熟之间的关系,对其养殖进行跟踪调查研究.结果显示:①斑节对虾雌雄外生殖器官发育和头胸甲长呈线性关系;②不同养殖环境条件下,斑节对虾性成熟生物学最小型个体无显著差异.雄性精荚出现的生物学最小型个体为头胸甲长3.1 cm,体长11.1 cm,体质量20.0 g;雄性性成熟个体的头胸甲长3.7 cm,体长13.0 cm,体质量37.0 g.池养雌性斑节对虾的性成熟生物学最小型个体以纳精囊的发育完全(可与雄虾交配)为标志,其最小性成熟个体的头胸甲长4.3 cm、体长15.1 cm、体质量53.0 g,雌性性成熟个体为头胸甲长5.0 cm,体长17.0 cm,体质量75.0 g以上;③池塘养殖斑节对虾性成熟与日龄和养殖环境相关.鱼塭雄虾精荚出现的最早时间为日龄120 d前后,其性成熟日龄约为160 d;池塘养殖雄虾精荚出现的最早时间为日龄150 d前后,其性成熟日龄约为260 d.鱼媪雌虾最早交配发生在日龄165 d前后,性成熟日龄205~236 d,池养雌虾最早交配发生在日龄240~ 280 d,性成熟日龄295~360 d以上.  相似文献   

15.
凡纳滨对虾亲虾性腺成熟节律和交配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水温(27±2)℃、盐度29±2、pH 7.8~8.5、光强1 000 lx的条件下,对来自中国台湾省的体质量为35~45 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Boone 1931)亲虾的性腺成熟节律和交配进行了为期73 d的繁育实验,样品为1 300对,3个批次。结果表明,雌虾术后卵巢成熟率分4期:Ⅰ期(1~9 d)入池适应术后效应期;Ⅱ期(10~16 d)低成熟率期,Ⅲ期(17~51 d)成熟率渐上升期,Ⅳ(52~73 d)平稳期;雄虾精荚形成率分3期:Ⅰ期(1~12 d)入池适应与术后效应期;Ⅱ期(13~51 d)平缓上升期,Ⅲ期(52~73 d)平稳期。在95%的概率保证程度下,雌亲虾卵巢成熟率为9.73%,波动区间9.14%~11.53%;雄虾精荚形成率6.63%,波动区间5.87%~7.38%;平均交配率为61.43%,波动区间58.85%~64.00%。在繁殖过程中,雌虾卵巢再成熟时间间隔9.68 d,可多次成熟的次数19.49次,雄虾精荚再形成时间15.10 d,可多次形成的次数为12.50次。此外还就影响雌虾卵巢成熟和雄虾精荚形成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交配率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79-584]  相似文献   

16.
Eriocheir sinensis)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早熟雄性蟹生精小管的细胞构成明显不同。早熟雄性蟹精巢生精小管主要管型为精母细胞型,而正常雄蟹管型以精原细胞加精母细胞型为主;早熟雄蟹性腺发育速度明显快于正常雄蟹;正常雄蟹的生精小管和精荚横截面积分别为(0  相似文献   

17.
电刺激天空蓝魔(Cherax destructor)成熟雄性的第五步足基部,能够较专一地引起输精管附近肌肉的收缩,以此获得精荚。本文在不损伤虾体的情况下,以获取更多正常精荚为目的,对电刺激的电压、频率和刺激时间等条件进行优化。试验结果显示:刺激电压为45 V、频率为32 Hz、持续刺激时间为4 s,为最优刺激条件,这时能够达到75%的精荚排出率,且精荚及精荚内精细胞形态正常。精荚内精子数量在5.2×10~4~1.13×10~6之间。本次试验获取的精荚可作为人工授精的材料,为天空蓝魔的人工繁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关忠志  李秋 《水产科学》1995,14(3):28-28,19
浅谈河蟹人工交配问题关忠志,李秋(丹东市水产研究所)关键词:河蟹,人工交配,环境,温度近年来,河蟹养殖业发展很快,截止1994年末丹东地区的河蟹育苗水体已发展到4万多立方米。年需人工交配的亲蟹达20多万只,这些亲蟹的准备是育苗生产的基础条件,其交配效...  相似文献   

19.
运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和蛋白电泳等多种方法,对红螯螯虾输精管结构和精荚形成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红螯螯虾精荚为一个连续的管状结构,由精子群、精荚基质和精荚壁组成; 精荚壁完全包裹精子,分初级、次级精荚壁2层,初级精荚壁由致密的纤丝组成,包裹精子和精荚基质;次级精荚壁由大小不等的小泡和疏松的纤丝组成,包裹在初级精荚壁之外。红螯螯虾输精管可分为前、中、后输精管。其上皮细胞均具有合成、分泌精荚形成物质的功能。前输精管卷曲段的高柱状上皮,分泌弱嗜酸性丝状分泌物,主要成分为中性粘多糖和蛋白质,形成均匀的初级精荚壁;中输精管的高柱状上皮,成丛状向内腔突起,具有分泌泡,其分泌物为嗜酸性、颗粒状物质,主要成分为酸性粘多糖和蛋白质,形成不均匀,黏性极好的次级精荚壁。后输精管结构较简单,肌层较前两者厚,同时管腔更大,其内精荚结构完整。后输精管与射精管相连处有一狭部,内有瓣膜相隔。射精管肌层厚,上皮明显突起,内无精荚。  相似文献   

20.
大鲵南移珠海人工养殖及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锦涛 《淡水渔业》1995,25(1):33-35
中国大鲵南移珠海花岗岩地区繁养4年多,结果为:大鲵改变了冬眠的习性;大鲵群体生长,发育优于野生大鲵的生长,发育;雌雄体精卵人工培育业已成熟,并经人工催产产卵排精;为保护、增殖、利用其资源提供科学依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