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林茶食用菌生态茶园研究表明,茶园采用四周种植经济林木(板栗,黄柏,杜仲,梨等),茶蓬下栽培食用菌,茶蓬下土层中种植天麻模式,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促进茶树生长,提高茶叶品质,防止水土流失,而且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纯茶园。  相似文献   

2.
肖时英  张木兰 《茶叶》1993,19(2):8-11,18
云南的少数民族很早就将茶树与林木间种在一起,对茶树从不施用化肥和农药,靠茶树与林木之间的生态互利关系,实现茶园"生草栽培"和"自然免耕",这就是最早的生态经济茶园。现代集约化栽培的集中连片茶园,虽然提高了茶叶单产和效益,但也存在病虫害严重和茶树的自我维持能力降低等问题。研究和建立生态经济茶园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它能为茶树创造一个人工森林生态环境,提高茶园内各种作物的综合效益,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无农药污染的绿色食品。文中还对生态经济茶园的技术措施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对林茶食用菌生态茶园研究表明,茶园采用四周种植经济林木(板栗、黄柏、杜仲、梨等),茶蓬下栽培食用菌,茶蓬下土层中种植天麻模式,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促进茶树生长,提高茶叶品质,防止水土流失,而且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纯茶园.  相似文献   

4.
生态茶园是指依据植物生态学和茶树栽培学的原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充分利用光、热、水、气和养分等自然资源,提高光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有效、持续地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极大地提高生产能力,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种植模式以茶树为主要物种,遵循生态农业要求,通过选择适宜地段开园,科学规划,处理好树、草、病虫害防治关系等手段,人为地创造多物种并存的良好生态环境,使茶树生长与园地生态系统和谐统一,能降低茶园开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于绿色、生态茶叶生产.  相似文献   

5.
山区生态经济茶园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木兰  朱启忠 《茶叶》1996,22(4):8-11
本文系“思茅山区经济与生态综合开发研究课题”的部分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探讨了以无性系茶树良种为基础建立的生态经济茶园,开发良种生态名优茶,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益发展茶叶生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浅谈生态茶园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茶园的建立是根据生态学的原理,以茶树为主要作物,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使茶树在生长过程中与茶园中的各种生物和谐地共存,形成良性循环,维持茶园生态平衡的优良系统,使茶叶生产得到持续发展。建立生态茶园必须严格选址和采用良种,采用科学的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从而生产出富有营养品味好的茶叶,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同时也使茶叶企业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的茶树规模化栽培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为发展茶叶生产,就近解决西北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饮茶需求,1958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农业部委派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专程来到与陕南茶区和川北茶区毗邻的甘肃省陇南市考察。考察结果表明,陇南市的文县、康县和武都县的碧口、阳坝和洛塘一带,西屏岷山,北依秦岭。山峦起伏,溪流交错,植被繁茂,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比较适宜茶树生长。但陇南从有规模地发展茶叶生产之初,就沿袭纯茶树的平面式建园模式,从山顶到山脚,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整片开垦种茶,这种单调的种植模式既降低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又导致生态系统失调,对茶园乃至整个茶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后果。在查明陇南茶区的土壤、气候等资源情况及茶园耕作制度、效益状况等的基础上,探索出了适合当地实际的生态茶园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8.
建立生态茶园,实现茶树害虫的持续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一生物都以种群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它们的种群在自然界都占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在以茶树为中心的茶园生态系统中,茶树、病虫及其天敌等以茶树为中心形成一个复杂的生物群落,它们通过营养循环的形式同时存在,互为依存、互为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因此,茶园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与茶树病虫种群的稳定性密切相关。本文拟就建立生态茶园、提高茶园生物多样性,实现茶树害虫的持续控制谈点看法。1茶树害虫发生危害的成因与其它农田作物或果树的害虫一样,茶树害虫的发生发展必然也会受茶树品种、栽培管理技术、气候条件和天敌因素等…  相似文献   

9.
不同茶园群落茶树根际微生物群落生态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定点定位方式对人工生态茶园,密植免耕茶园,常规茶园三种群落茶树际自生固氮菌,磷,钾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R,优质度指数D及其生态位宽度B生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园群落不同影响根际微生物组成,分布,演化及其对资源的利用和贡献大小,其中人工生态茶园各生态指标最佳,经济效益明显,是21世纪茶树种植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蔗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特点,分析了弥勒蔗田7种生态高效模式的经济效益及示范推广情况,并提出了蔗田生态高效模式的调控措施,包括精细整地,合理选配间套作物品种,充分利用立体空间,规格化种植,配套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茶树物质、能量的输入、输出平衡观点,分析传统沿袭的“平面式”茶园。导致茶树生理失调;茶园土壤养份加剧分解;茶叶内的减少等弊端。提出建议树、茶、草“立体式”良性生态结构的茶园。其主要指标:(1)遮荫度不超过40%,茶树得到的太阳辐射量相当于26.35J/cm^2.h;茶园 小气候温度在30℃以内,茶地湿35℃左右,(2)土壤水、热、气、在子协调,土温控制27℃以下,(3)茶树树冠“宽、壮、宽  相似文献   

12.
浅谈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阐述通过建设生态茶园的技术来生产无公害茶叶,尤其是绿色食品茶叶和有机茶,实现茶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茶园的建立是根据生态学的原理,以茶树为主要作物,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使茶树在生长过程中与茶园中的各种生物和谐共存,形成良性循环,维持茶园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在防治茶树的病虫害方面大多依赖农药,导致茶叶中农药残留量相对较高,影响茶叶的质量。近些年,在茶叶的生产过程中,大多提倡生态控制和农药残留控制,即对各种自然控制因素进行充分有效利用,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剂量,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降低有害生物数量,促进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针对园林茶树的病虫害现象,总结概述其发生特点、威灾原因,并讨论生态控制措施在园林茶树病虫害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浙江省茶树栽培气候区划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金志凤  封秀燕 《茶叶》2006,32(1):7-10
根据茶树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确定了茶树栽培的气候生态区划指标。借助浙江省1∶25万地形数据,应用GIS技术,按种植茶树的气候适宜性把浙江省茶树栽培区划分为最适宜栽培区、适宜栽培区、次适宜栽培区和不适宜区。  相似文献   

15.
植物挥发物对调节植物—害虫间关系、害虫种群消长起着重要作用。基于害虫偏好食源挥发物研制的食诱剂(也称“植物源引诱剂”),是一类重要的害虫绿色防控产品。文章总结了虫害诱导茶树挥发物的释放特征、生态功能,分析了茶树害虫食诱剂研发与应用过程中的经验,并对今后茶树害虫食诱剂研究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促进茶园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浅谈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态茶园是指以茶树为主要物种,遵循生态农业的要求建设起来的茶园.建立生态茶园,可以提高生物圈内生命体间相互促进的能力,为茶树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茶树的光能利用率,促进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可以促进生态系统循环,使茶园内的物种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7.
吴文渔 《茶叶》2014,40(3):157-159
生态茶园是以茶树为物种,根据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严格选址、良种良法、病虫害综合防治,创造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建立良性循环生物链,使茶树与茶园中的各种生物和谐共存,减轻病虫害发生与危害,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确保茶产品卫生安全,为向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生产发展奠定基础,以期进一步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增加茶农和茶企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光照、气温、雨量、空气湿度等生态因子的变化,对茶树的生长、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试从福建山地的气候生态特征入手,以茶树的生物学特性为依据,对福建山地的适宜种茶气候带进行划分,以利科学用地,克服盲目开山种茶,避免逆境因子对茶树的影响,提高茶园的生产力和茶叶品质。 1 福建山地茶叶气候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19.
1.前言周总理曾多次指示;用茶树绿化祖国。茶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它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从其自然走向精神与社会功能。特别是今天,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的兴起,茶树作为一种极佳的城市生态经济绿化带、绿化点的树种之一,它的绿化种植对学习科学技术、增强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20.
生态茶园是目前茶树种植的新模式。它的优势是实现茶树种植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不仅能够改善土壤性能,还能够提升茶叶产量与茶叶的营养价值。近些年来,生态茶园的相关研究更加深入,生态茶园植物对土壤的修复能力也逐渐成为了业内研究的重点。借助生态茶园的优势和作用,恢复铅污染土壤,提升土壤肥力,推动土壤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针对生态茶园植物对铅污染土的修复潜力进行几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