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日,获悉华中农业大学某教授的2个转基因水稻品种取得了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想到不久以后每天吃着转基因大米,感到忐忑不安。透过《财经郞眼-转  相似文献   

2.
<正>自从去年底,我国农业部为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种颁发"生物安全证书"以来,转基因水稻就受到很多质疑。近日,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该校教授卢宝荣的一项研究成果刊登在新近出版的国际知名杂志《转基因研究》上。这项成果表明,在害虫发生的环境下,获生物安  相似文献   

3.
科技动态     
《种业导刊》2008,(4):49-49
我国杂交稻推广迈入标准化栽培规范轨道,北京率先启动“转基因育种”重大专项,上海研制出“绿色农药”有望抑制农作物“枯萎病”,河南昆虫研究跃居国内前列,浙江大学教授发明控制转基因水稻“意外传播”技术,美科学家呼吁关注气候变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植物转基因技术是当今国际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竞争的热点。虽然目前美国已经开展了转基因大豆、玉米和棉花的商业化种植,并大量出口,但只批准了一种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水稻作商业化生产。在美国以外,没有国家批准种植转基因水稻,也不准许任何转基因水稻进入市场。这也是美国稻农至今仍然不愿意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原因。但是,目前美国稻农正遭遇转基因之痛。  相似文献   

5.
甲申岁尾,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会议传出消息:科学家与农业官员讨论了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问题。如果转基因水稻获准推向市场,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作物育种信息》2005,(8):22-23
我国抗虫转基因水稻规模化育种技术已趋成熟,只要政策允许,随时可以进入品种审定程序。福建省科技厅组织对两个转基因水稻研究课题进行了验收;专家认为,课题组储备了丰富的水稻抗虫转基因产品与技术,建立了规模化转基因水稻育种体系,为我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最成功的国家,据预测,转基因水稻最有可能成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领先地位的农业生物技术。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物技术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水稻种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改善水稻品种质量的主要方法有分子标记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和转基因技术。其中,转基因水稻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将外源基因转入到目标水稻的基因组中,通过外源基因的表达,获得具有抗病、抗虫、抗除草剂等优良性状的水稻品种。近年来,国内外在采用转基因技术进行水稻育种,提升水稻产量、改善水稻品质方面具有较多的研究进展。在阐述转基因技术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概述国内外利用转基因技术在优质水稻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探究转基因技术在我国水稻育种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问题及其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8年第1批转基因水稻问世以来,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开发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转基因水稻品种,有些已开始商业化种植并被批准环境释放。综述了转基因水稻的发展现状、安全性问题及其常用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问题     
《种子世界》2007,(8):65-66
转基因农作物开始进军生物能源领域;阿根廷:禁止两种转基因玉米种子的交易;转基因水稻腹背受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正>自从我国转基因水稻、玉米获得安全证书之后,有关转基因的争论一直很激烈。赞成者认为转基因产品无毒无害,应该马上进行大面积商业化推广,以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反对  相似文献   

11.
水稻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水稻的抗虫、抗病、抗逆、抗除草剂和品质改良转基因育种研究现状,并且展望了水稻转基因育种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种业导刊》2015,(2):31
近日,农业部向华中农业大学水稻团队研发的两种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Bt汕优63)重新颁发了生物安全证书,同时获批的还有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的转基因植酸酶玉米。此举让转基因主粮是否会产业化的话题重回公众视野。华中农业大学水稻团队林拥军教授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说明我们的研究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是安全的,它们经过了最严格的检验。"  相似文献   

13.
耐除草剂转基因水稻基因飘流可能产生的环境安全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并已成为耐除草剂转基因水稻能否在我国生产上发挥效益的限制因素。基因拆分技术能够有效地控制转基因目标性状飘流,为培育耐除草剂转基因水稻提供新的途径和思路。本研究将耐除草剂基因G2-aroA拆分成N端(EPSPSn,1~295aa)和C端(EPSPSc,296~435aa),分别与SspDnaE蛋白内含肽的N端(Intein-N)和C端(Intein-C)连接形成融合基因EPSPSn-In与Ic-EPSPSc,并分别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入受体材料中花11。Southern杂交证明转基因水稻En-12和Ec-22中外源基因为单拷贝插入。侧翼序列分析证明转基因水稻En-12和Ec-22中外源基因分别插入第2和第6染色体。利用四引物法筛选出转基因水稻En-12和Ec-22的纯合系,并通过有性杂交获得同时含有EPSPSn-In与Ic-EPSPSc的转基因水稻En×Ec。草甘膦抗性分析发现,单独含有1个基因片段的转基因水稻En-12和Ec-22不具有耐受草甘膦特性,而同时含有2个基因片段的转基因水稻En×Ec具有耐受草甘膦的特性,说明拆分后的2个蛋白片段在intein的介导下重新组装成完整有功能蛋白,并赋予转基因水稻耐受草甘膦的特性。转基因水稻En×Ec与含有完整G2-aroA转基因水稻G2-6相比,其耐受草甘膦的能力有所下降,但能够满足生产需求。本研究结果为利用基因拆分技术培育转基因耐草甘膦水稻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转基因杂交稻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4.
携带提高适合度抗性基因的转基因植物如果长期处于栽培系统之外,可能带来很大的生态问题。为了评价转CryIAb抗虫基因水稻的生态适合度,本研究以转CryIAb水稻Mfb及其非转基因对照MH86为材料,连续2年定点实验,通过常规栽培和半野生生长等不同生长方式以及虫害及杂草的自然压力下比较转CryIAb基因水稻与非转基因水稻的营养生长、繁殖能力、种子延续能力,评价转基因水稻在自然环境下的生存竞争能力。2年观测数据显示:常规栽培和模拟自然生长条件下,转CryIAb基因水稻的植株高度、分蘖数与非转基因水稻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水稻繁殖能力则与栽培方式、虫害发生程度密切相关。在常规栽培条件下,虫害发生较重的2011年,转基因稻单株总粒数、实粒数和穗重分别为1890.3、1182.6和30.1g,显著高于非转基因稻的1402.8、864.5和23.6g;在虫害发生轻的2012年,转基因稻与非转基因稻繁殖指标没有显著差异。半野生生长条件下,虫害发生重的年份,转基因稻繁殖能力指标有升高趋势,但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在虫害发生轻的年份,转基因稻的大部分繁殖指标与非转基因稻相当或下降,其中结实率为57.3%显著低于非转基因稻的73.2%,显示出一定的适合度成本。转基因稻与非转基因稻的种子萌发能力没有显著差异。不论何种种植方式,2年均未调查到田间自身苗发生。研究结果表明在半野生条件下转基因水稻存在适合度负效应。  相似文献   

15.
水稻转基因方法评价及在种质创新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小湘 《种子》2000,(2):32-35,38
评价水稻转基因的方法,综述了转基因技术应用于稻种资源创新上的进展,提出了目送2裟转基因技术中存在问题,展望转几丁质酶基因防治水稻纹枯病研究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白成科  DUAN Jun  段俊 《种子》2007,26(6):1-3
对四倍体水稻、转基因水稻及其二倍体、未转基因水稻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静水压力处理,结果表明,与其二倍体和未转基因水稻相比,四倍体和转基因水稻的发芽率显著降低,生长受抑程度明显增加,同时转基因材料高压处理当代突变频率明显提高。这些结果说明,染色体加倍和外源基因的导入,可能与种子的耐压性降低和突变频率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涉及上亿元资金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转基因抗虫水稻新品种培育"课题在华中农大启动。据该课题第一主持人、华中农大教授林拥军介绍,目前已培育成功的"转Bt抗虫水稻",其转入的基因是从名  相似文献   

18.
美国权威杂志松共科学图书馆—综合》发表了浙江大学教授沈忐成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他的课题组发明的一种简单可控的转基因技术。转基因农作物在种植时,其外来转入基因有可能发生“基囚漂移”现象,影响其他作物或者野生植物,带来不良后果。长期从事转基凶水稻研发的沈教授发现,农民常使用的除草剂苯达松能杀死杂草,  相似文献   

19.
自1985年人类首次试种成功转基因作物以来,世界转基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已占到世界总耕地面积的2%,转基因生物已达120种左右。在我国,目前也出现了转基因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等多种转基因作物。然而转基因生物及其制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科学上尚没有明确的定论。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都  相似文献   

20.
科技     
中国农作物转基因研究进入新阶段事实上,我国转基因产品的商业化步伐已开始迈出。2009年年底,华中农业大学负责研制的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获得安全许可,这也是我国颁发的首张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研制的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也通过国家审核批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