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两优2186系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选育的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研究该组合具有与三系杂交水稻汕优多系1号等相同的再生生育特性,而且再生能力强,生产上可利用其再生特性培植再生稻,调优品种结构,提高再生稻产量和米质。 相似文献
2.
全因果通径模型中主要因素的决策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自变量之间呈因果关系的通径模型,分析了经典方法在决策主要因素时的优缺点;提出了比较总效应和总决定程度的新方法,并以实例进行了印证 相似文献
3.
4.
5.
6.
通过对谷优5138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谷优5138的4个产量构成因素中,穗粒数是决定产量的重要性状,其次是有效穗,穗粒数与有效穗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协调好穗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关系是该品种获得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试验表明,单瓜种子粒数、种子百粒重和种瓜重是西葫芦种子产量构成的主要因素,三者与产种量均呈正相关,r在0.3168~0.6843之间,除百粒重外,其它均达极显著水平。种子粒数对产种量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为0.9619;百粒重作用次之(0.4403);种瓜重无直接正向作用,但通过种子粒数对产种量的间接作用较大(0.7204)。提高产种量,首先应着力增加单瓜种子粒数及种子百粒重,其次增加瓜重 相似文献
8.
影响杂交水稻制种产量主要因素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影响杂交水稻制种产量主要因素九二0水平、氮素水平、亩有效穗、亩基本苗的相互关系和通径分析,探明了对提高制种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亩有效穗、亩基本苗、氮素水平、九二O,指出要大面积持续稳定增产,必须在适宜的密度基础上.通过适量的氮素水平。使分蘖早生快发。采用“前促、中控、后稳”的施肥原则,达到足量的有效穗,并辅之以九二0调剂,努力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9.
10.
11.
本研究选取10个黍子品种的7个主要性状与籽粒产量进行通径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将10个黍子品种聚为3类,第一类包括晋黍8号、晋黍9号、晋黍5号、晋黍7号、雁黍7号、晋黍6号和晋黍3号共7份材料,其生物产量、株高、粗蛋白及粗脂肪含量均较低;第二类仅有齐黍1号,其籽粒产量、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较高;第三类包括榆黍1号和晋黍1号,表现为籽粒产量、生物产量较高、粗蛋白含量最高、粗脂肪含量较高等特点。10个黍子品种生长特性、籽粒品质、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存在明显差异,榆黍1号和晋黍1号品种表现优于其他品种,株高分别为84.31 cm和81.48 cm,籽粒产量分别为6 646.39 kg/hm2和6 363.28 kg/hm2,生物产量分别为15 026.09 kg/hm2和14 962.05 kg/hm2,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7.8%和15.13%,粗脂肪含量分别为4.33%和4.63%。7个性状与产量直接效应大小依次为:穗重、SPAD值、根冠比、穗长、千粒重、株高、生物产量,而生物产量和株高则表现为负效应...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Y两优302在全州县作一季中稻种植,表现出分蘖力强,茎秆粗壮,株型整齐,穗大粒多、结实率高、丰产性好、高产稳产、抗高温、米质优等特点,介绍了Y两优302超高产抛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17.
杂交水稻Ⅱ优航1号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对Ⅱ优航1号进行秧苗4叶期喷施多效唑浓度、移栽期、插植密度、施N量、施K量5项农艺措施进行研究。对Ⅱ优航1号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了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和各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穗数对产量作用最大,每穗粒数、结实率对产量的影响程度较低。建立产量与5项农艺措施的回归模型。分析了农艺措施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产量的影响主要是多效唑浓度、移栽期、密度、施N量。并经微机模拟,其高产栽培[措施是:多效唑浓度为718.7~783.1mg/kg,移栽期为7月10—12日,每公顷插25.52~26.78万丛,施纯N 166.8~176.5kg、K2O 122.4~134.1kg。 相似文献
18.
凤大麦7号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凤大麦7号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凤大麦7号产量构成因素中,与产量相关程度大小顺序为:有效穗数最高茎蘖数基本苗千粒重穗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依次为: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基本苗最高茎蘖数千粒重。根据分析结果,结合云南省生态环境及当前的种植条件,凤大麦7号高产栽培策略应以提高有效穗数为主导,有效穗数的提高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基本苗,合理控制最高茎蘖数等措施来实现,对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不能一味追高,应注意协调好群体与个体的发展,从而达到增加产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20.
选用黄淮地区种植的7个粳稻品种,对其主要产量性状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建立了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对黄淮地区粳稻品种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单位面积(667m2)穗数,其次是穗粒数,一级枝梗数通过穗粒数而影响产量;株高、穗长与产量呈一定的负相关,反映出目前黄淮地区种植的粳稻品种主体上仍属(半)矮杆、小穗型品种,未来超高产或超级粳稻品种培育应注重协调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保证单位面积(667m2)穗数的前提下,朝高杆抗倒、大穗多粒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