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2006-2007年贵州省粳稻品种(组合)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为资料,采用高稳系数法结合产量变异系数和适应度,对滇杂35和对照品种毕粳37号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滇杂35在贵州山区具有很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超过平均生产水平的广适性,可在贵州粳稻栽培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田间条件下,以当地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武运粳7号为对照,研究抗条纹病品种南粳44和宁粳3号在巢湖市的适应性、丰产性和抗逆性,并探索其最佳氮肥水平与播期。结果表明,宁粳3号的平均产量为9 067 kg/hm2,仅次于武运粳7号的9 471 kg/hm2,南粳44的平均产量略低,为8 338 kg/hm2。3个水稻品种生育期极为相似,且生长状态均良好,对各种水稻常见病具有一定的抗性。可见,宁粳3号和南粳44是适宜巢湖市生长的优质粳稻品种。宁粳3号和南粳44氮肥适宜用量为240 kg/hm2,播期是5月15日到5月25日。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粳稻品种的更新换代,从云南省楚雄州农科所引进的两个粳稻品种—楚粳26、楚粳28,在安顺市关岭县和西秀区进行了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楚粳26、楚粳28在安顺地区有较好的适应性,较强的抗性和较高的丰产性,生育期适中,高抗稻瘟病。在适宜密度和施肥条件下,单产可达700kg/667m2,可作为安顺地区的更新换代品种。  相似文献   

4.
优质水稻新品种新稻11号的丰产稳产性及产量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稻 11号 (新稻 97254)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用品质特优、抗病性好的日本品种黄金增为母本,与分蘖力强、高产优质、遗传基础丰富的本地当家品种豫粳 6号 (新稻 90247)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2000- 2001年参加河南省粳稻区域试验, 2002年参加河南省粳稻生产示范, 2003年 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开始在河南省沿黄稻区推广.为进一步挖掘新稻 11号的增产潜力,探讨其高产栽培途径,加速其推广种植,对该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龙粳20品种特征特性的研究分析,明确了该品种的丰产性、优质性与抗逆性。同时针对该品种历年来在生产中的表现,提出了相应的保优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措施,以达到平年高产、丰年超高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贵州高寒山区高产稳产粳稻新品种毕粳44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高寒山区特指贵州省贵阳、毕节、安顺、黔西南、黔南等市(州)海拔1400m以上区域,是贵州粳稻主要栽培区,生产以一季中粳为主,由于受地理、气候、土壤、水源等因素的影响,该区域内水稻生产水平相对较低。毕粳44是毕节市农科所根据贵州省粳稻栽培区生态条件和生产实际,采用优势亲本组配、定向单株选择、混合选择、异地同步鉴定等育种方法育成的高产稳产粳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7.
毕粳41号系贵州省毕节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针对黔西北高海拔高寒山区生态条件和稻作生产实际采用目标亲本选择、定向单株培育而成的高产、抗寒粳稻新品种。该品种在2000—2001年两年的贵州省粳稻区试中,平均较对照毕粳37号增产8.34%,在2002年的贵州省粳稻生产试验中,平均较对照毕粳37号增产11.58%。全生育期170d左右,株高95.0~105.0cm,有效穗292.5万/hm2左右,平均穗粒数110~140粒,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6~28g。稻米品质测试分析,该品种是一个低直链淀粉软米品种。2003年7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8.
毕粳2A是贵州省自主创新选育的首个粳稻香型不育系,不育性稳定,农艺性状优良,开花习性好,异交率高,配合力强.所配组合毕粳优210(毕粳2 A/NR 210),杂种优势强,适应性广,产量高,于2015年7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毕粳优3号(毕粳2 A/毕粳恢3号)于2016年6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毕粳杂103,参加2015年贵州省粳稻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9.
为发挥南粳44品种高产潜力,提高南粳44在姜堰市和同类生态地区产量水平,以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及理论为指导,对南粳44在机插栽培的高产和超高产形成规律及技术进行定量化探究,并通过不同土壤类型建设6.7hm2示范方证明可有效地提高产量、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0.
江苏淮北地区粳稻产量与干物质生产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为鉴定和评选高产粳稻品种及构建配套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以16个典型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大区试验,分析了江苏淮北地区粳稻的产量性状、干物质生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产量结果表明,供试粳稻品种间产量差异较大,不同生育期类型产量表现为中熟中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相关分析表明,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均呈正相关,且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均为正效应,其中千粒重的贡献作用最大;千粒重对产量的间接作用均为负效应,其中千粒重通过每穗颖花数的负效应较大。干物质生产力分析显示,干物质总产量、全季平均日产量表现为中熟中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隆粳968’干物质总产量、谷草比均明显高于其他粳稻品种;籽粒产量与干物质总产量、全季平均日产量呈正相关的关系,且相关系数均达显著水平。综上所述,江苏淮北地区宜选用中熟中粳品种,千粒重作为优先考虑因素;在栽培管理措施上,注重提高每穗颖花数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促进干物质积累,有利于获得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11.
苘娜娜 《中国种业》2021,(12):90-93
杭州地区引进了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通过与其他籼粳杂交稻和常规粳稻进行栽培比照,对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综合抗性等进行分析,了解该系列品种的特征特性。结果表明平均生育期常规粳稻>其他籼粳杂交稻>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显示参试的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产量显著高于常规粳稻,但与其他籼粳杂交稻之间差异不显著。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中,甬优1540的结实率和产量最高,甬优7861的总粒数、实粒数最高,甬优7860千粒重最高。试验表明穗大粒多是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产量高的主要因素,群体整体表现出丰产性好、株型紧凑、抗性好的特点,个别品种要注意稻曲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黔西北高海拔地区 (毕节地区的毕节、大方、织金、纳雍、威宁、赫章等市县和安顺市、六盘水市的部分县、区 )是贵州省主要的粳稻栽培区。该区域内粳稻分布在海拔 1 3 0 0~ 2 1 0 0m ,不适应籼型杂交水稻种植 ,加之气候及生产条件差 ,品种老化 ,水稻单产水平较低。选育高产、抗病、耐寒粳稻新品种 ,对提高该区域水稻单产水平和总产量 ,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毕节地区农科所根据黔西北高海拔粳稻区稻作生产实际 ,按照育种目标要求采用多元复合杂交、定向选择等方法 ,育成了粳稻新品种毕粳 40 (原品系代号“BR 5 1”) ,该…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粳稻在湖南省作晚稻种植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加快形成"早籼晚粳"的双季稻生产格局,特引进粳稻品种开展适应性研究,以期选择出优质、高产、高抗,适合湘南地区的中晚粳新品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不同粳稻品种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分析,春优84、晚粳30和晚粳19可选择作为湘南丘陵区晚粳种植品种,产量分别达到558kg/667m2、605kg/667m2和663kg/667m2。  相似文献   

14.
江淮下游地区水稻品种生产力纬向差异及其合理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种植的代表性水稻品种类型为材料,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于江苏沛县(34.7°N)、东海(34.5°N)、宿豫(34.0°N)、建湖(33.4°N)、扬州(32.4°N)、昆山(31.3°N) 6地分别设置5个播期试验,系统研究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的纬向差异,并探讨了江苏水稻品种的合理布局。结果表明,不同生育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在纬向与播期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产量(Y)与播期(t)可用Y = at2+bt+c拟合,因方程a、b取值不同,产量与播期的关系可分为3种,且在温光条件不同的地区或年份间转化。迟熟中粳类型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具较强优势,适宜种植区域较广。但随着品种熟期的进一步推迟,晚粳类型品种的丰产性指数(Pi)下降,稳定性指数(Si)上升,丰产性与稳定性均有变差趋势。杂交中籼两优培九产量丰产性较好,仅次于迟熟中粳类型品种,产量稳定性仅高于早熟中粳类型品种。与早熟类型品种相比,偏晚熟类型品种在丰产性和稳产性方面均有明显优势。根据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以及江苏省不同稻区常年温光气候条件,划分为适宜种植区、亚适宜种植区、可种植区和不宜种植区来确定不同生育类型水稻品种的合理布局。苏北、苏中、苏南稻区分别以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类型品种为主体,兼作生育期相近的类型品种;杂交中籼类型品种仅适宜于江苏西部丘陵稻区。江苏淮北稻区以早播为宜,苏中、苏南稻区强调适期播种,过早或过迟播种均不利于提高产量。在确保安全生育成熟的前提下,选用偏迟熟类型品种及在籼粳同季兼作地区扩种粳稻均有利于提高水稻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武粳15是常州市武进稻麦育种场育成的超级常规粳稻新品种,2004年引进信阳市进行晚播栽培试种,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的特性,适宜在信阳市进行栽培种植,可作为豫南稻区籼改粳的主栽品种之一。现将武粳15在豫南稻区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归纳如下:1产量表现及特征特性1.1产量表现2004年引进该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在播期较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平均产量仍达668.3kg/667m2,比豫粳6号平均增产27.1%;2005年继续品种比较试验,由于抽穗灌浆期受低温阴雨天气影响,产量为520.8kg/667m2,比豫粳6号减产2.38%。在2005、2006年的小面积生产…  相似文献   

16.
发展高品质的稻谷生产是水稻产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为满足阶段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出高产、优质、综合抗性强的中熟中粳稻新品种中江粳228。为了进一步配合中江粳228的生产推广应用,并适当缓解长期以来江苏省淮北地区水稻生产过程中大量投入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导致周边环境污染和土壤质量下降的问题,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连续2年在中江粳228适宜种植区域内进行多点机插栽培示范,详细记载该品种的生育进程,探索其高产规律,总结出一套适用于中江粳228的机插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艺稻0618是辉县市豫北种业有限公司新育成的高产多抗粳稻品种,茎秆粗壮,分蘖力强,落黄好,丰产性好。介绍了品种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提出了配套栽培技术、大田栽培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8.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8):6258-6264
对花生品种进行可视化的丰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分析,为高产品种筛选和生产应用提供指导。本研究以2014年河南省花生区域试验为基础,利用GGE (Genotype+genotype-by-environment interaction)双标图评价参试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同时,以参试品种‘开农70’为例进行可视化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豫花43号’、‘开农70’、‘开农0316’、‘豫花44号’、‘豫花42号’是理想的高产高稳品种。其中‘开农70’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综合排名第二;单株生产力和百仁重与荚果产量分别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直接通径系数分别居第四位和第二位。综上所述,GGE双标图可以全面有效的评估参试品种,其中‘开农70’丰产性好、稳定性强,适合在河南省大面积推广利用,在生产中可侧重做好单株生产力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信粳1787的生产应用前景,利用2017-2018年两年国家北方水稻黄淮粳稻区域试验及2018年国家北方水稻黄淮粳稻生产试验结果,对信粳1787的丰产稳产性以及产量及其构成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信粳1787在2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9612.7 kg/hm2,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6.2%;2年区试及1年生产试验中中信粳1787的变异系数分别为7.02%、7.28%、8.38%,均低于对照徐稻3号,高稳系数分别为89.0%、89.2%、86.9%,均高于对照徐稻3号;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分析结果显示,可通过适当增加千粒重、穗粒数及结实率实现增产。综合分析,信粳1787是一个丰产稳产性好的常规粳稻新品种,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安徽沿江稻区“籼改粳”稻作生态型的确定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裂区试验,以品种生态类型为主区,品种为副区,选择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计9个粳稻品种为材料,以杂交籼稻为对照,研究不同粳稻生态类型在安徽沿江稻区的表现。结果表明:粳稻的株高显著低于杂交籼稻;粳稻叶片短而挺,稻穗直立且着粒密,表现较强的抗倒能力;粳稻大田期的出叶速度明显快于杂交籼稻,同期抽穗的粳稻主茎叶片数多于杂交籼稻;粳稻的分蘖力明显弱于杂交籼稻,但成穗率显著高于杂交籼稻。在产量构成性状上,粳稻大部分是中穗型品种,有效穗明显多于杂交籼稻,千粒重与杂交籼稻相当,正常情况下结实率高于杂交籼稻,属穗粒兼顾型品种,在精确定量栽培下容易取得高产。产量结果分析是迟熟中粳比杂交籼稻具有产量优势,其次是中熟中粳,早熟晚粳不具产量优势。在现行价格下,试验中的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每667㎡收入分别比杂交籼稻多收入68.57元,313.64元和90.59元,可见,在安徽沿江稻区推广“籼改粳”能增加种植者的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