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板栗疫病发生情况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浙中地区的武义县,近10年板栗发展迅速,从不足几百公顷发展到现在的2667hm2。但年年受板栗疫病(又名板栗干枯病)危害,特别是近3年,每年受害面积达667hm2以上,严重影响了板栗的产量和栗农种植的积极性。1病因分析引进带有病菌的板栗苗,或接穗取自...  相似文献   

2.
信阳市是我国著名的板栗之乡,产量高质量优,但板栗疫病的发生严重制约着板栗树的生长。板栗疫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弱寄生菌从伤口侵入感染板栗,危害主干及树枝的树皮,引起烂皮或溃疡,造成枝条甚至全株枯死。经过多年的深入实践、调研总结出较好的板栗疫病防治技术,即采取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树干涂白、刮涂病斑等综合防治措施。经过多年的综合防治,增强了树势,控制了疫病发展,降低了林农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板栗疫病田间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板栗疫病田间药剂防治试验游春平,唐祥宁(江西农业大学植保系南昌330045)近年来,随着板栗生产的迅速发展,板栗疫病的危害也日趋明显。对板栗疫病的防治,一方面要加强植物检疫,另一方面要进行药剂防治,过去人们对药剂防治曾作过研究,但在实施时,遇到一些具...  相似文献   

4.
辣椒疫病在保护地栽培及连年种植辣椒为主的菜地发生普遍,成为南昌县辣椒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为科学指导辣椒生产,帮助椒农增收,对辣椒疫病的危害症状、发生特点作了介绍,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吕素霞 《果农之友》2006,(12):44-44
板栗疫病,又称板栗干枯病、溃疡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苗木、结果树都可受到侵染,轻的导致造林成活率下降、结果量降低,重的则使造林失败或整片栗林绝收。经室内进一步检验和查阅有关资料证实,此为板栗疫病,病原物为板栗疫菌,属子囊菌纲,球壳菌目,腐皮壳科,内座壳属。  相似文献   

6.
2001∽2003年进行了板栗空蓬原因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过3年努力,板栗空蓬得到了防治,平均空蓬率降到2.1%,全县年产量由2000年的1.35万t上升到2003年的2.52万t,年产值达到1.26亿元,研究开发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正>板栗疫病又称栗胴枯病,栗腐烂病,栗干枯病等,是板栗产区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近几年受气候和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板栗疫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1发病规律板栗疫病病原菌为子囊菌,由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侵染危害。在宽城,4月份开始发病,5月份产生橙黄色至橙红色无性子实体-孢盘,并从体内溢出大量分  相似文献   

8.
辣椒疫病是一种发病周期短、流行迅速的毁灭性病害。由辣椒疫霉侵染所致,借助气流、雨水或灌水传播,尤其在大棚温室集中产区常大面积发生。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苗期发病,茎基部呈暗绿  相似文献   

9.
1995年以来,在燕山板栗重点产区部分栗园,相继发生一种严重的叶部病害,该病从叶片边缘开始发黄、焦枯,呈波纹状向叶脉间扩展,有些园片仅10天左右就全叶焦枯,即称为板栗叶片焦枯症。1危害症状板栗叶片焦枯症一般从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8月份大量降雨后病情迅速加重,重症园片短时间内全叶焦枯。通过细致调查,发现该病有两类症状,第1类(简称Ⅰ型):老叶先发病,先从叶片边缘侧叶脉间发黄,产生黄点,随之变褐,褐斑逐渐扩大,连成波纹型向主叶脉方向扩展。重症园片可造成全叶焦枯,整个叶片向下或向上反卷,将病叶在阳光下照射,可发现焦枯部分的前端有一…  相似文献   

10.
郭彩霞 《蔬菜》2000,(9):24-24
菜豆细菌性疫病又叫火烧病,是菜豆常见的主要病害之一,而且来势凶猛,发展快,严重时全叶干枯,似火烧状。严重影响菜豆的产量和质量,一般减产20%~30%,重者减产50%以上。为了预防菜豆细菌性疫病的发生与流行,从1997年起我们在烟台农校蔬菜教学基地内,对菜豆细菌性疫病的发生与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有效地预防了该病的发生与流行。现简介如下: 一、症状识别 叶、茎、荚、种子等部位均可发病。 叶片发病,始于叶尖或叶缘,初呈暗褐色油渍状小斑点,后扩展为不规则形病斑,病部变薄、褐色、干枯,周围有黄色晕圈,干燥时…  相似文献   

11.
中国板栗品种对疫病的抗病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板栗离体枝条上接种栗疫病病原菌,对感染后的病斑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不同板栗品种对疫病菌的感染程度不同,在供试的21个品种和类型中,病斑较小的品种(类型)主要有北峪2号和兴隆城9号,其次为野生板栗、渤海所18、燕魁、短花栗等7个品种和类型,以上品种抗病性较强,抗病性强的品种占供试品种的33.3%;抗病性弱的品种有红光栗、怀黄、怀九等,抗病性弱的品种占取样量的38.1%,以红光栗抗病性最弱,病斑面积显著地高于其它品种。不同生态品种群中均有抗性强的品种和抗性弱的品种。不同品种在感染病菌后对病菌的抗扩展能力不同:红光和怀黄品种的抗扩展能力最差,且病斑上病菌的分生孢子多;野生板栗的抗病性强,病菌侵染后有自愈现象;北峪2号和兴隆城9号感染病后病斑扩展速度显著慢于其它品种。通过试验把供试的品种分为抗性强品种、中度抗性品种。中度感病品种和抗性差的品种共4类。通过接种来源不同的毒性菌株,证明不同板栗品种对强毒性菌株的抗病性表现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采用树皮下接种和打孔接种的方法,在板栗树苗和离体栗枝上测定了栗疫病菌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两种接种方法测定病菌致病力比较一致;据此可将菌株分为强致病力和低致病力两类。对低致病力菌株分生孢子后代的不同培养型也进行了致病力测定,野生型单孢菌株的毒力明显比亲本型单孢菌株的强。讨论了低致病力菌株的毒力降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从湖北省板栗主要产区具典型板栗疫病症状枝条上分离得到3个类型菌株:JS-6、TC-4和LT-1,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分子鉴定结果,确定这些菌株的病菌均为Cryphonectria parasitica。以PDA为培养基对这些菌株进行不同温度(4~35℃)和光照条件的培养试验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30℃,菌丝在光暗交替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速度较黑暗条件下快;还测得病菌的致死温度为50℃。以井冈霉素、万兴乳油、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代森锌超微可湿性粉剂、世高水分散粒剂等杀菌剂进行抑杀板栗疫病菌生长试验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在供试浓度下对病菌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半效应浓度EC50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剂量最小,10%世高水分散粒剂和5%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其次。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园林绿化工程成为了政府部门重点建设的领域。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热带气候,绿化工程中普遍种植棕榈科植物,棕榈科植物种类繁多,具有观赏性,具有独特的造景功能。随着棕榈科植物的广泛栽植,后期的养护管理、虫害的防治成为重要的问题。分析了椰心叶甲的形态生活特性,重点综述了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5.
栗花麦蛾(Stenolechia rectivalva )属鳞翅目,麦蛾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燕山栗区发生普遍,危害较重,成为当地板栗园主要害虫.此虫以幼虫蛀食板栗雌花柱头和幼果,在果皮下串食,使柱头和幼果嫩蓬刺变为褐色,并从被害处排出黑褐色颗粒状虫粪,极少数幼虫可蛀入板栗果心,串食种脐.  相似文献   

16.
葡萄日烧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结果表明:幼果膨大期遇强光照和温度剧变是葡萄日烧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发病程度则与树势、品种、树体部位,果穗着生方位及负载量有关。防治措施是增强树势,合理修剪以增加枝叶量,合理负载,果实套袋。  相似文献   

17.
张方平  符悦冠 《中国果树》2006,(2):48-48,51
芒果小爪螨(Oligonychus mangiferusRahman etPunjab)是芒果的主要害螨之一。近年来,随着海南芒果种植面积的扩大,施药种类、频次逐渐增加导致害螨抗药性增强,芒果小爪螨的为害日趋严重,已对海南的芒果生产构成威胁。为此,笔者对该螨在芒果上的发生与为害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简介如下。1主要形态特征雌成螨体长530μm,宽361μm,紫红色,椭圆形,第3对背中毛和内骶毛之间背面表皮纹路不规则。生殖盖纹路横向,其前方纵行。背毛13对,刚毛状,长度大于列间距,有臀毛,肛后毛1对。气门沟末端小球状,须肢跗节的端感器圆柱状,粗短,长3·4μm,宽4·8μ…  相似文献   

18.
晚红葡萄,又称红地球、美国红提。欧亚种。20世纪80年代,沈阳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等单位先后从美国引入我国。该品种表现为结果早,丰产性好,果穗果粒较大,颜色鲜红,硬脆,市场销售价较高,深受果农和消费者喜爱,在辽南已经成为仅次于巨峰的第二大栽培品种。随着栽  相似文献   

19.
野蛞蝓喜湿怕光,多发于低洼湿润的粘土地或壤土地,砂土地则很少发生。主要为害棚室蔬菜的幼苗、嫩叶和嫩茎。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咬断嫩茎和生长点,使整株枯死,常造成缺苗断垄。同时,排泄粪便,分泌粘液污染蔬菜,引起腐烂,使蔬菜品质降低。防治上应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20.
2006-2007年作者对德州市果园介壳虫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危害果树的介类主要有朝鲜球坚蚧、日本球坚蚧、日本龟蜡蚧和康氏粉蚧.通过调查明确了其发生规律,并对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为果树介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