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甘凤琼  吴子恺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539-13540
[目的]研究微胚乳玉米非胚部位在籽粒发育过程中淀粉磷酸化酶活的变化规律。[方法]以高油115玉米作为对照,对微胚乳玉米非胚部位中淀粉磷酸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测定。[结果]微胚乳玉米非胚部位的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在授粉后21—28d达到峰值,其峰值极显著高于对照玉米高油115。不同微胚乳玉米材料间非胚部位的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峰值存在极显著差异。简单相关分析表明,在玉米籽粒发育期间,玉米非胚部位的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平均值或最大值均与单粒淀粉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在微胚乳玉米非胚部位,较高的淀粉磷酸化酶活性水平使其淀粉降解迅速,最终导致其收获时积累的淀粉含量极显著低于高油115。  相似文献   

2.
以高油115玉米作为对照,对微胚乳玉米籽粒中淀粉酶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籽粒发育期间,微胚乳玉米和高油115胚部位单粒淀粉酶活性基本上随籽粒发育而呈增长趋势;不同微胚乳玉米材料非胚部位单粒淀粉酶活性的变化趋势未见有一致规律,高油115非胚部位淀粉酶活性主要呈现下降趋势;微胚乳玉米胚与非胚部位均未见其淀粉酶活性明显高于高油115。  相似文献   

3.
以高油115玉米作为对照,对微胚乳玉米胚和非胚部位中蛋白质的积累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类玉米胚部位中的单粒蛋白质重均呈直线增长趋势;在非胚部位,高油115玉米非胚单粒蛋白质重没有消减现象,微胚乳玉米非胚单粒蛋白质重在授粉后28 d达到峰值,之后下降,但其非胚蛋白质质量分数则有明显增长。收获时微胚乳玉米整粒子粒的蛋白质质量分数可达20%,为高油115的2倍左右。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改良及种质资源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高油玉米115为对照,研究互为正反交的2种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的胚、非胚部位及整粒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微胚乳超高油玉米Ⅰ和对照的胚可溶性总糖单粒含量在授粉后49 d达到峰值,微胚乳超高油玉米Ⅱ则在授粉后42 d达到峰值。2种微胚乳超高油玉米非胚部位及整粒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均在授粉后28 d达最高值。微胚乳超高油玉米Ⅰ非胚部位及整粒的可溶性总糖鲜重百分含量均在授粉后21 d出现较小峰值,49 d达到最大峰值。授粉后21~42 d,2种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胚、非胚部位及整粒的可溶性总糖鲜重百分含量都高于对照,且微胚乳超高油玉米Ⅰ高于微胚乳超高油玉米Ⅱ。3种玉米籽粒生长发育的大部分时期非胚部位的可溶性总糖单粒含量高于胚。[结论]非胚部位可溶性总糖的动态变化在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胚乳消减和油分积累规律。[方法]以高油玉米115为对照,研究2种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的胚、胚乳、种皮及相应油分的积累规律。[结果]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在籽粒发育过程中胚乳干重在发育的第27 d达最大,第37 d消减基本结束;胚的重量一直增加,种子成熟时和胚乳的重量相当;整粒干重第32 d达最大。3个玉米品种授粉后的种皮干重一直增加,第32 d基本稳定,整粒油分37 d前一直增加,之后趋于稳定。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胚乳的油分在17~27 d增加较慢,27~37 d增加迅速,37 d到成熟期下降,比高油115的高很多;胚的油分在17~27 d增加,27 d到成熟期略下降。高油玉米115胚和胚乳的重量一直增加,胚乳的油分一直很低,胚的油分在17~27 d增加。[结论]该研究为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籽粒胚乳消减机理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微胚乳玉米8个主要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微胚乳玉米)在胚乳很少的状态下,其含油率等主要性状的特性表现。【方法】利用10大类型24个玉米材料,通过测定籽粒重和含油率,胚和去胚籽粒(即籽粒除了胚以外的其它部分)的重量和含油率及蛋白质含量等性状,并分析胚重/籽粒重比值及对以上性状进行方差分析与相关分析,分析3大类微胚乳玉米与7大类非微胚乳玉米的性状差异。【结果】在籽粒含油率、去胚籽粒含油率、胚重与籽粒重之比性状中,3大类微胚乳玉米的值均大于7大类非微胚乳玉米的值;在籽粒重和去胚籽粒重性状中,3大类微胚乳玉米的值均小于7大类非微胚乳玉米的值;在蛋白质含量性状中,3大类微胚乳玉米的值排在10大类中第1、3、5位。以上性状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微胚乳玉米与非微胚乳玉米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结果还显示,微胚乳玉米的油分不仅存在于胚,而且在去胚籽粒中也含有6.21%~12.92%的油分。【结论】3大类微胚乳玉米以上的6个性状与7大类非微胚乳玉米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微胚乳玉米籽粒胚乳少、胚大、含油率高、蛋白质含量高、具有良好的育种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7.
对两种互为正反交的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及对照高油玉米115子粒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胚、非胚及整粒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胚单粒干重随子粒的发育而逐渐增加。非胚和子粒的单粒干重都表现为单峰变化规律,非胚单粒干重的峰值出现在授粉后28d,子粒单粒干重出现峰值的时间一般为授粉后35d。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胚、非胚和子粒的单粒干重含量在授粉后21~49d都明显低于高油玉米115。  相似文献   

8.
微胚乳玉米籽粒中淀粉积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微胚乳玉米ME558和ME5912为笔者所在的课题组组配的F1组合。高油115(Gaoyoul15)购于中国农大种子公司。1.2田间种植、取样和测定方法田间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2006年3-7月在广西大学农学院试验农场种植,姊妹交人工授粉。授粉后第7-42天取样,每隔7d采样1次。将授粉21d后的玉米籽粒的胚与非胚部位剥离,之后分别测定淀粉含量、水分含量。水分含量用烘干法测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授粉后不同组合对籽粒性状的影响,以期为高油玉米的生产和品质的改良提供一些基础依据。[方法]通过3个普通玉米品种与3个高油玉米品种混种,利用高油玉米花粉为普通玉米授粉,研究高油玉米花粉对普通玉米籽粒性状的影响。[结果]通过花粉直感效应,普通玉米在接受高油玉米花粉后籽粒产量提高或变化不大,胚的重量有显著增加。普通玉米和高油玉米杂交与相应的普通玉米自交相比,籽粒中胚的比重和蛋白质含量都有所增加。[结论]接受高油玉米花粉促进了普通玉米籽粒中胚的发育和生长,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籽粒品质。  相似文献   

10.
高油玉米花粉直感等遗传效应对普通玉米籽粒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高油玉米杂交种高油115为父本,与5个普通玉米杂交种进行杂交,研究了杂交当代籽粒的千粒重、胚重比和胚体积比。结果表明:胚重比、胚体积比和千粒重比普通玉米都有显著增加,增加量依次为1.79 %,1.99 %,10.34 %。筛选出了2个较好的组合为:郑单958×高油115,豫玉22×高油115。千粒重分别增加:33.00 g,29.13 g,胚重比分别增加:1.57 %,2.25 %,胚体积比分别增加:3.07 %,1.17 %,表明:高油玉米的花粉直感效应以及它们之间的杂种优势效应在玉米生产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微胚乳玉米籽粒中淀粉积累规律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 The experiment aimed to study laws of accumulation of starch in micro-endosperm maize kernel. [Method] The laws of accumulation of starch in maize embryo and OSK(the other section of a kernel except embryo) of MEM(micro-endosperm maize) were studied in this experiment by taking Gaoyou 115 maize as control. [Result] The starch accumulation speed of MEM embryo was slightly lower than that of Gaoyou115 and the starch accumulation speed of MEM OSK was far lower than that of Gaoyou 115, so the starch content of the whole kernel of Gaoyou 115 was 3.4 to 4.5 times as high as that of MEM during harvesting. The embryo starch weight ration of Gaoyou 115 maize during harvesting was only 3% to 4% while that of MEM was 16% to 22%. Moreover, starch accumulation speeds of different MEM materials were different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tarch content during harvesting among different MEM materials. [Conclusion] The starch accumulation in MEM was slow, and MEM has widely variation on starch accumula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基因型玉米的气孔数量及形态差异。[方法]以超甜玉米(华威6号)、爆裂玉米(特爆2号)、糯玉米(西星黄糯6号)、高油玉米(高油115)和普通玉米(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不同品种玉米穗位叶解剖结构的差异。[结果]不同基因型玉米上表皮及下表皮气孔的形态及数量均存在差异,不同基因型玉米的上表皮气孔数均小于下表皮气孔数。[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挖掘不同基因型玉米的产量潜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普通玉米正大619和Y1为对照种,研究微胚乳玉米组合MEM1、MEM2、MEM3、MEM4叶片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ASI和抗旱指数,对微胚乳玉米进行抗旱性鉴定。结果表明:在较肥土壤和瘠薄土壤里,由干旱胁迫引起的微胚乳玉米叶片丙二醛含量、ASI、相对电导率的变化规律与普通玉米一致。MEM1和MEM3在较肥土壤和瘠薄土壤里都表现出较好的抗旱性,综合抗旱性仅次于正大619。  相似文献   

14.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含油率与其农艺性状的相关性、显微结构、遗传育种模型和种质创新、生理生化与油分积累的变化规律、种子萌芽和N、K施用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