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旱地春小麦集雨补灌增产机制初探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为查明集雨补灌对不同种植模式小麦的增产机理,于1998年在甘肃中部旱农区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少量灌水使沟播春小麦出苗率提高,小穗数及穗粒数增加;在植株生长的需水关键期补灌,小麦叶面积增大,叶绿素含量提高,地上部干物质及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有效小穗数及穗粒数增多,穗粒千重及千粒重增大,最终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提高。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提高是旱田补灌作物增产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秸秆禁烧后,秸秆全量还田下氮肥调控对水稻的影响,开展氮肥三次施用与两次施用的效果比较,氮肥减量与正常施肥的效果对比.结果显示,氮肥三次施用较两次施用株高变矮,穗长增长、穗总粒和穗实粒增多,增产3.67%.氮肥减量15.4%分三次施用,有效穗减少,但穗总粒、穗实粒增加,千粒重增重,增产4.82%.  相似文献   

3.
ABT生根粉浸种在旱地玉米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ABT生根粉对玉米进行了多年的浸种试验和生产示范。并对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以10mg/kg-5mg/kg的ABT4^#增产作用最显著,平均增产13.37%,它可以促进玉米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促进各器官的发育,提高其抗旱性,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较对照分别增加了43.5个和37.1g。  相似文献   

4.
选用满洲里先锋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茂勃艾米乐微生物菌剂,在小麦、油菜生育前期进行喷施。结果表明:每667 m2应用磷酸二氢钾100 g+液态氮50 g+麦黄金30 g+茂勃艾米乐菌剂100 mL喷施小麦后,每667 m2产量237.3 kg,较每667 m2用磷酸二氢钾100 g+液态氮50 g+麦黄金30 g处理增产8.6 kg,增产3.8%;用菌剂单独喷施后,每667 m2产量比清水对照高19 kg,增产6.9%。油菜应用该菌剂处理后,产量比清水对照高19 kg,增幅6.9%。小麦应用微生物菌剂与叶面肥混施处理后,穗粒数增加16%,用微生物菌剂单独喷施后,较对照穗粒数增加4.17%。施用该菌剂后,油菜苗期长势旺盛,叶片肥大,有效角果数较对照增加10.67%。该微生物菌剂可在小麦、油菜种植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在施有机肥及氮、磷化肥的旱地,用WSC种衣剂处理小麦种子,可增加小麦分蘖,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根系活力及其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能力,使小麦幼苗生长量,尤其是地下部生长量显著增加,旗叶叶绿素含量明显提高,使亩有穗数及亩穗粒数均较对照显著增加,不同施肥条件下,WSC种衣剂增产效果以化肥区最高,有机肥区次之,有机肥与化肥配合区较低,无肥区增产效果最低,因此旱地施WSC种衣剂应主要用于长期单施化肥地块为  相似文献   

6.
从对杂交早稻威优49和杂交晚稻汕优63分蘖斯二化螟害枯心丛的考察发现:杂交早稻成优49每丛1—7株枯心,其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与对照没有明显差别,但每丛总粒数、实粒数、产量比对照明显减少,其减少系数随枯心株数的增加而增加。杂交晚稻汕优63每丛1—6株枯心,除千粒重与对照没有明显差别外,有效穗、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产量均比对照明显减少,其减少系数也随枯心株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晋谷35号生物学特性及优质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晋谷35号是以主茎成穗为主的优质高产多抗中晚熟品种,具有单株生产潜力大的优势,通过对不同播期,密度条件下晋谷35号生育特性的观测,分析,提出增产应以稳定株数和千粒重,提高粒数为中心内容,并提出了生产绿色食品小米的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西宁旱地地膜覆盖冬小麦试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旱地以“阿勃”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秋播后覆膜与露地秋播、春播等处理下小麦的生育期、分蘖成穗数、穗部性状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可保护麦苗安全越冬,保持土壤水分,延长小麦苗期生长期,增加分蘖成穗数,与春播相比,增产效果显著,并能提前7-13d收获。  相似文献   

9.
选用上育397和绥粳3号两个水稻品种,于分蘖期、穗分化期、抽穗后1~10天、抽穗后11~20天分别进行土壤水势为-0.030~-0.035 MPa 和-0.060~-0.065 MPa的控水试验,研究土壤水分对寒地水稻穗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分蘖期控水使穗数显著降低,穗粒数减少;穗分化期控水使穗长明显变短,穗节数和穗颈节枝梗数显著降低,穗粒数、成粒率和千粒重均显著降低;抽穗后1~10天控水使穗粒数减少,千粒重变小.控水处理对每穗的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上的总粒数、成粒率和千粒重的影响均大于对一次枝梗上这些因素的影响.两品种相同水分胁迫条件下的减产幅度以穗分化期>分蘖期>抽穗后1~10天处理>其它处理.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为穗粒数>成粒率>每穴穗数>千粒重.增加各部位的枝梗数、二次枝梗上的实粒数和成粒率更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2020年进行了芸乐收(0.01%芸苔素内酯+25%吡唑醚菌酯+75%肟菌·戊唑醇)在水稻上的应用小区试验和大田示范。小区试验结果显示,芸乐收对水稻稻瘟病有较好的防效,对叶瘟防效77.6%,对穗颈瘟防效79.6%。并且能提高水稻的分蘖能力,增加田间有效穗,有效增加粒重,实产比对照增产198.2kg/667m~2,增产率44.0%。大田示范显示,水稻施用芸乐收,与常规用药对照,平均667m~2增产146.09kg,平均增产率24.69%。主要表现为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的增加,而且水稻籽粒鲜亮饱满、出米率高,商品性和品质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11.
筛选出高效除草剂是有效防治麦田主要杂草播娘蒿与荠菜的前提。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在田间测定75%苯磺隆·双氟磺草胺水分散粒剂(water dispersible granule,简称WDG)对小麦田播娘蒿与荠菜的防治效果和对小麦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施药后45 d,75%苯磺隆·双氟磺草胺WDG 33.75、39.38、45.00、78.75 g a.i./hm~2剂量下对2种杂草总株数防效为66.6%、77.6%、78.1%、80.5%,总鲜质量防效分别为95.8%、96.5%、97.4%、97.7%,均高于对照药剂75%苯磺隆可湿性粉剂(wettable powder,简称WP)22.50 g a.i./hm~2和50 g/L双氟磺草胺悬浮剂(suspension concentrate,简称SC)4.50 g a.i./hm~2对杂草的防效。75%苯磺隆·双氟磺草胺WDG 4个处理区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区,除33.75 g a.i./hm~2处理外,其他处理区小麦增产5%以上。综上所述,苯磺隆·双氟磺草胺WDG推荐剂量为33.75 g a.i./hm~2,对小麦田播娘蒿与荠菜均有较好的防效,对小麦安全。  相似文献   

12.
杂草对冬小麦的危害损失及经济防除阈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7—1999年在山东省桓台县的田间试验表明,荠菜 播娘蒿杂草群落有两个萌发出苗高峰期,除草临界期为小麦苗后的125-175天。杂草发生密度(株/m^2)与冬小麦产量(kg/hm^2)、有效穗数(万穗/hm^2)及秸秆生物量(kg/hm^2)的最佳模型均为直线函数关系,方程分别为Y3=-5.4545X 5995.5,Y4=-0.0293X 31.098和Y5=-8.329X 6987.1。使用巨星除草的经济防除阈值为20株/m^2,人工除草的经济防除阈值为70株/m^2。考虑到杂草群落的生长动态,本区秋季用巨星防除的最低密度为12株/m^2,并认为可以用步测法来粗略测定田间杂草防除密度。  相似文献   

13.
防治白背飞虱的农药复配增效配方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药复配制剂的研究对于延长新农药品种的使用寿命、缓解靶标生物的抗性、扩大防治谱、降低防治成本、提高药效和环境安全性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筛选防治白背飞虱的农药增效复配配方,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8种农药单剂及复配剂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利用共毒因子法定性筛选出16组共毒因子大于20的配比,并对其中15组进一步利用共毒系数法定量筛选,得到有增效作用的5组配比,分别为烯啶虫胺与毒死蜱按1∶30配比以及吡虫啉与异丙威分别按7∶40、7∶200、7∶400和7∶1 000配比;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12.5、242.1、212.4、638.1、417.7,其中吡虫啉与异丙威按7∶400配比具有最显著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4.
耕作模式和播种方式对旱地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5—2017年在山西省闻喜旱地小麦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大田试验,以耕作模式为主区,设休闲期深翻和免耕两种模式,以播种方式为副区,设探墒沟播、膜际条播和常规条播3种方式,研究旱地小麦土壤水分、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休闲期深翻显著提高旱地小麦播前0~300 cm土壤蓄水效益,达46.97%~240.44%;提高旱地小麦生育时期土壤耗水量,达6.48%~13.07%;提高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分别达3.32%~7.22%、3.67%~6.53%、1.11%~3.61%、10.23%~13.16%。探墒沟播和膜际条播较常规条播显著提高了旱地小麦茎蘖成穗率,达5.99%~16.87%,显著提高穗长0.8~1.7 cm,提高可孕小穗数1~3个;提高了穗数、穗粒数,分别达5.28%~15.75%和1.51%~11.25%,此外,休闲期深翻后采用探墒沟播较膜际条播减少投入1 200元·hm-2,主要是旋耕机械投入、地膜和回收地膜人工投入,增加经济效益622~754元·hm-2。休闲期深翻后采用探墒沟播较常规条播减少投入300元·hm<...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南部旱作区,田间试验不同化学及营养调控措施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以明显促进小麦分蘖,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与微量元素(MnSO4)配合对小麦分蘖有促进,其中以多效唑及其与MnSO4配合处理较为突出;多效唑处理降低了小麦株高。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与MnSO4配合增加了小麦叶面积和叶片的SPAD值,其中多效唑 MnSO4 甜菜碱处理的叶面积及SPAD值的增加尤为突出。采用多效唑、MnSO4和甜菜碱以及多效唑和MnSO4配合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较清水对照产量分别提高了1 014.7kg/hm2和640.5 kg/hm2。说明不同的化学及营养调控措施可以有效地调节小麦生长,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穴播种植方式与平衡施肥对旱地春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穴播种植方式中,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方式有利于小麦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增加了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实施N、P、K平衡施肥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效果明显;该种植方式下各施肥处理比全膜小垄沟覆土穴播、全膜不覆土穴播和露地穴播小麦产量分别增加3.7%~6.7%、9.4%~10.3%、30.7%~35.4%;该种植方式下,N、P2O5和K2O的用量分别为180 kg/hm2、120 kg/hm2、90 kg/hm2时(Z0F1处理),小麦产量最高,达到4 034 kg/hm2;该方式的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露地穴播,在相同施肥水平下,前者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比后者显著提高33.7%~48.3%。表明春小麦在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条件下,平衡施肥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不同灌溉量对春小麦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不同灌溉量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春小麦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以期为春小麦节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灌溉量为4 286 m3/hm2(常规对照灌溉量4 495 m3/hm2,减少209 m3/hm2)未对春小麦生长及产量造成不利影响;灌溉量为3 6 70 m3/hm2(比常规灌溉量减少825 m3/hm2)对春小麦生长产生了部分不利影响,但没有使产量明显降低;灌溉量为3 060 m3/ hm2(比常规对照减少1 435 m3/hm2)使春小麦株高降低、干鲜重减少、产量明显减少,对春小麦生长及产量产生明显不利影响.综合考虑,正常年份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适宜灌溉量在3 900~4 200 m3/hm2,尚有200~5 00 m3/hm2的节水潜力.  相似文献   

18.
旱地冬小麦全程微型聚水两元覆盖栽培技术,是夏闲期采用“微型聚水两元覆盖技术”,种麦时仍保持微型聚水两元覆盖形式不变,沟下,垄上均种小麦的一种新的旱地小麦栽培技术,它集地膜覆盖和残茬覆盖之所长,能将冬小麦整个生产年度的降水最大限度地蓄积并保存于土壤之中,从而使小麦生长健壮,分蘖增多,根系发达,成穗数增加,穗粒数增多,千粒重提高,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是渭北旱原进行旱地冬小麦高产或超高产栽培的一条  相似文献   

19.
限量灌溉和施磷对冬小麦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水和施磷组合对冬小麦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和施磷均可提高冬小麦的株高、生物量、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的株高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水分对冬小麦的产量和千粒重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而不同水分条件对穗长、穗重和穗粒数没有显著影响。在不同施磷处理下,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分蘖数、穗数、千粒重、产量及其灌溉水利用效率有显著增加,但施磷对株高没有显著影响。本试验条件下,施磷量120 kg/hm2时,株高、干物质及其产量达到最大,当施磷量超过120 kg/hm2时,相关物质生产指标呈下降的趋势;灌水量为180 mm与施磷肥量为120 kg/hm2是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20.
长期秸秆覆盖条件下施氮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9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不覆盖和秸秆覆盖4 500 kg·hm~(-2))和施氮量(0、75、150、225、300 kg·hm~(-2))对冬小麦群体动态、产量三要素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显著降低冬小麦越冬期分蘖数和春季总茎数,越冬期分蘖数最多降低24%,春季总茎数最大降幅为40.7%;秸秆覆盖导致单位面积穗数减少,平均降幅5.6%,但穗粒数有增加趋势,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与无覆盖相比,秸秆覆盖的冬小麦籽粒产量略有降低。无论秸秆覆盖与否,小麦越冬期分蘖数、春季总茎数以及单位面积穗数均与施氮量呈抛物线的关系,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千粒重则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施用氮肥使小麦籽粒产量最高增幅接近70%;在供试条件下,秸秆覆盖无增产效应。相比秸秆覆盖,同样小麦产量水平下,常规栽培需氮肥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