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旭东 《干旱区研究》2007,24(2):280-286
以贵州喀斯特高原76个县市(区)农业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以及自然地理因素资料,应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研究贵州省人口分布与其主要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探讨贵州喀斯特地区的自然地理因素地带性分布的特征,并进一步研究在贵州喀斯特地质条件下人口分布的自然地带性规律.结果表明:在喀斯特地质环境条件下,受经度、纬度以及平均海拔高度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的作用,各自然地理因素具有一定程度的地带性分布特征,从而导致了贵州高原人口具有地带性分布,表现为人口分布主要集中于西北部的黔中丘原地区.  相似文献   

2.
基于3S的贵州喀斯特石漠化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00-2010年三期卫星形像为数据源,结合统计资料研究了最近十多年来贵州省石漠化土地面积变化状况。结果表明:贵州省2010年石漠化土地面积为36473km2。其中2000~2005年,每年增加335.4km2;2005~2010年,石漠化面积减少1126km2,年变化率-0.6%;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见成效,贵州石漠化发展趋势得到遏制。石漠化内部变化主要集中在相邻等级之间,在短时间内一般不会发生等级跳跃变化,矩阵转变主要发生在等级较低的石漠化等级,强度石漠化转变面积最小,表明石漠化等级越高,治理难度越大。  相似文献   

3.
天山北坡经济带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分布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分布与经济分布的最基本属性是不均衡性,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化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本文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出发,通过对天山北坡经济带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等因素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及动态演进的多方面分析,为天山北坡经济带进一步实施人口与经济空间集中化战略,建立起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以乡镇(街道)的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采用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探讨人口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兰西城市群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密度两极化,"马太效应"不断加剧。城乡差异所致的"核心-外围"结构明显,呈"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兰西城市群人口分布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形成兰州、西宁和临夏3个人口极核,其中,兰州市市区所在街道人口集聚度高,"虹吸效应"明显。人口分布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非线性耦合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人口分布的稳定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对人口空间分异的方向和程度产生扰动,社会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各驱动因子之间具有协同增强的作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是兰西城市群人口均衡分布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乌鲁木齐市人口空间分布模拟与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GIS软件,以城市土地利用和人口统计数据为主要辅助数据,提出了模拟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新思路和方法。同时,用上述方法模拟了乌鲁木齐市的人口空间分布,并用得到的栅格人口表面分析了全市人口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用该方法生成的栅格化人口表面,较传统的地区人口密度分布图更加准确和自然。在研究乌鲁木齐市的人口空间分布规律后发现全市人口密度的空间变化是由南向北渐减,人口分布大体呈"T"型,人口分布呈现多中心的集聚特点,市属辖区人口分布各异,CBD周围不同范围内,所选六个方向的人口密度变化显著。最后得出,辖区开发历史的长短、地形和道路是影响乌鲁木齐城市人口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分析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并预测其潜在分布区,对区域尺度上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记录的327种外来入侵植物的精准地理分布数据,使用物种丰富度算法分析了该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并评估了其对本地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然后采用MaxEnt模型预测了外来入侵植物在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潜在分布区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尤其以广西省的西部和东北部最为严重;(2)在入侵风险区中,有53.15%的区域也是本地植物的保护优先区,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南部;(3)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西南部与交通要道沿线是外来入侵植物的重要潜在分布区,未来面临较高入侵风险。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南部是外来入侵植物的重点防控和监测的优先管理区域,未来还是外来入侵植物的高适宜潜在分布区,需及时采取措施对入侵风险区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防治以防止其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   

7.
农牧交错带即是国家一直重视的区域也是众多专家学者高度关注的区域,作为一个生态脆弱区,人口、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一直是寻根问底的问题。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多从生态环境优化、土地利用、经济发展等角度进行了探讨。本文在众多学者研究基础上,测算了土地适度人口规模、经济适度人口规模,并进一步测算了武川县乡城人口转化的进程与规模,从理论与现实角度展示了控制人口,加快转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GIS)的空间统计方法对兰州市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和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进行处理,探讨兰州市的人口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兰州市的人口分布总体上表现为集聚趋势;十年来兰州市人口密度一直以主城区为最高,且2000-2010年主城区城关、安宁、七里河和西固区的人口密度在不断增加,其他的区、县则处于负增长;2000-2010年,兰州市的人口重心由皋兰县不断向东南方向的城关和安宁区移动,移动速度逐年加快,兰州尚处于高速城镇化阶段;2000年和2010年的兰州市人口密度分布模式不同于东部地区的大城市,以反函数模型拟合效果为最好,但仍然符合距离衰减规律,以东方红广场为中心,随着距离增加,人口密度递减.  相似文献   

9.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和Q方法考察了西藏人口流动中的结构特征与空间模式。研究显示:西藏本地人口流动性较弱,且与跨省流动人口分化趋势明显;流动人口不断男性化、年轻化,且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就业形态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流动时间由短期流动转变为长期流动,生育水平较低,经济因素成为人口流动主要动因。空间模式上,总体呈低强度、单向性与近距离迁移特征。流动人口供给和吸引力的一极化态势有所减弱,但多极化态势并未形塑。人口流出强度较小,主要流向与西藏邻近省份,流动半径较小。人口流入与流出模式深受地理近邻性、民族文化因素影响,显示出浓郁的高原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0.
渭北高原沟壑区主要立地类型水热变化及对刺槐生长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局部范围内,热量因子与刺槐生长没有明显一致性,热量因子不是划分渭北高原沟壑区立地类型的主导因子;水分与刺槐生长之间关系密切(r=0.8965),说明水分是影响刺槐生长的主要因素,地形和土壤则是划分渭北旱原立地类型的主要因子。主要立地类型刺槐生长结果表明:刺槐适生的立地类型为:沟底、原面、沟坡阳向的上部和下部、宽梁顶等黄土型和沟底石砾土型,其它类型不适宜刺槐生长。  相似文献   

11.
青海高原北接蒙新荒漠、南邻西南山地、东连黄土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低温、强风、空气稀薄、光辐射强、地势险峻、冬季严寒、夏季凉爽为其自然特征。受东南季风尾闾的影响,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植被分布呈东西走向,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温性草原——荒漠,显示出明显的东西向演替现象。受其影响,有蹄类动物的分布亦呈现相应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1992年5月、6月、8月至10月,1993年9月、10月对新疆棕熊进行了全面考察研究,(1)分布和密度:指名亚种Ursus arctos arctos:阿尔泰山(一级密度区),密度为5.5~7头/1000km^2;天山亚种U.a.isabellinas:准噶尔西部山地、天山(二级密度区),密度为3.4~4.5头/1000km^2;青藏亚种U.a.prainosus: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和阿尔金山(  相似文献   

13.
额济纳绿洲胡杨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一道桥、二道桥、三道桥、和四道桥的胡杨自然保护区内设置9个10m×10m样地,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并对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胡杨的种群结构为衰退型,幼苗、幼树和中龄树数量较小。额济纳胡杨种群整体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随着径级的增大其分布格局呈现规律性变化,幼小植群呈强聚集分布,大树倾向于随机分布,中龄树和成年树由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过度。  相似文献   

14.
黔西北典型喀斯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黔西北毕节石桥小流域不同等级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过程的生态效益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石漠化土地类型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地表植被覆盖度逐渐提高,由2006年的23.5%提高到2009年的64.47%;改善了小气候,各等级石漠化平均光照强度都有所下降,空气湿度提高;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减小了土壤紧实度,土壤结构改良,土壤中全氮含量逐渐上升;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侵蚀深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平均值0.864mm下降到2009年的平均值0.72mm。这一结果揭示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在没有人为干扰破坏生态环境条件下,生态恢复系统能力较强,随时间延长保水和保土能力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15.
影响区域粮食生产的主要相关因素分析--以包头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统计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在分析1949-2003年包头粮食生产变化轨迹的基础上,探讨近年来粮食总产量下降的原因。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头市粮食生产经历了两起两落。不同时段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不同,近年来导致粮食减产的主要因素是耕地面积的减少和粮食作物种植比例的降低。在建立并模拟分析包头粮食生产不同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效果最佳的模型对包头2010年粮食生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如果包头耕地面积和粮食作物种植比例按照目前的态势继续减少,到2010年粮食总产量将是5.33~10^5t,人均粮食约240.30kg,仅达规划目标(360kg/人)的66.75%。  相似文献   

16.
高山红景天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新疆天山1号冰川附近高寒草甸上的高山红景天种群的分布格局为集团分布,符合n=2的奈曼分布型,此格局的形成主要是靠有性生殖,营养繁殖对其形成只起间接的作用,其种群数量和分布格局的变化将会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斌  张希明 《干旱区研究》2005,22(2):236-240
灰杨(Populus pruinosa)是荒漠河岸林的重要组成树种。应用RAPD技术对新疆阿拉尔地区的一个天然灰杨种群进行分析,通过10条引物对85个样品DNA扩增得到电泳图谱。结果显示:样品分属4个不同的无性系。所研究灰杨无性系的分布半径至少为350m,其分布范围约38hm^2,证明灰杨具有逐步扩张、形成庞大种群范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主要能源植物种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13种植物水分生理指标的分析,对其抗旱能力做了综合评定。研究结果表明,沙棘、沙打旺和山杏抗旱性最强,紫穗槐比较弱。进一步证实,组织束缚水含量对判别植物种的抗旱性具有重要意义。此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地区选择能源林植物提供抗旱性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