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大鲵是我国较为珍贵的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然而大鲵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大鲵的人工繁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大鲵的生物学特性,并从亲鲵养殖环境、亲鲵选择与培育、人工授精、人工孵化、幼鲵培育、日常管理等方面总结了一套大鲵的人工繁殖技术,以期为大鲵养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鲵人工繁殖技术李中岳大鲵俗称“娃娃鱼”,水陆均可生活,隐鳃鲵科,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目前此科已知的有4种,主要分布在美国(隐鳃鲵),日本(大山椒鱼),中国大鲵(主要分布华东地区如湖南及安徽省的九华山、天柱山、万佛山、天堂寨等国家森林公园均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河北省冬麦北移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Northing of Winter Wheat"in Hebei,DSSNWWH),为提高农业系统决策的科学性和信息化程度提供方法。[方法]介绍了河北省冬麦北移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开发流程、运行向导以及输入输出方式,并对该系统的相关预测结果进行了实际验证。[结果]该研究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在以往气象数据或当地气象预报的基础上,对某一冬小麦品种在河北省北部某一地区能否安全越冬及其生长发育状况进行预测,并给出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用户可根据预测结果来判断该品种在这一地区能否种植。[结论]该研究建立的DSSNWWH可有效地辅助决策者进行决策,为冬小麦的北移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6.
辽宁冬麦北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总结了辽宁省冬麦北移的成就。建国以来,辽宁省有3次大规模的冬麦北移,将冬小麦种植边界从大连南部北移至沈阳铁岭一带大约500公里。第三次冬麦北移是从1991年开始的,8年间共筛选出8个冬小麦品种,1998年种植面积 8 000hm~2。冬麦北移的技术特点是:因地制宜进行冬麦北移,选用合适的品种,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旱种小麦要特别强调镇压保墒。  相似文献   

7.
大鲵规模化繁殖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鲵俗称娃娃鱼,其资源保护、增殖、利用是水产科研人员研究的热点和农业产业化及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河北省冬麦北移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Northing of Winter Wheat" in Hebei,DSSNWWH ) ,为提高农业系统决策的科学性和信息化程度提供方法。[方法]介绍了河北省冬麦北移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开发流程、运行向导以及输入输出方式,并对该系统的相关预测结果进行了实际验证。[结果]该研究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在以往气象数据或当地气象预报的基础上,对某一冬小麦品种在河北省北部某一地区能否安全越冬及其生长发育状况进行预测,并给出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用户可根据预测结果来判断该品种在这一地区能否种植[结论]该研究建立的DSSNWWH可有效地辅助决策者进行决策,为冬小麦的北移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宁夏自治区冬小麦北移东扩中 ,研究彭阳县冬小麦栽培的适宜密度 ,在彭阳县进行了 15 0万、30 0万、4 5 0万、6 0 0万、75 0万、90 0万粒 / hm2 6个播量试验 ,结果表明冬小麦适宜播量为 6 0 0万粒 / hm2 ,其产量最高 ,为 2 0 89.5 kg/ hm2。  相似文献   

11.
以在山东地区开展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大规模人工养殖为目标,开展了地下室微流水人工养殖的试验研究。试验对大鲵养殖场地建设、水质、饲料和病害防治的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设置1龄和3龄2个年龄组,根据生物学测量的结果进行中国大鲵生长情况分析。结果显示:经过2年人工养殖,1龄大鲵和3龄大鲵的平均体重增长率分别达到6 874.5%和167.5%,平均体长增长率分别达到254.3%和50.5%;体重增长速度随养殖时间增加呈现"慢-快-慢"特点,体长增长速度随养殖时间增加逐渐降低;特定生长率呈现先高后低,随着时间变化显著降低的特点;生长拐点为3.38,说明3~4龄是大鲵体重增加的关键时期。地下室微流水人工养殖中国大鲵具有体重、体长增长快速,生长拐点出现较早,养殖周期缩短的优点,该研究可为大规模开展大鲵人工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罗庆华  刘英  张立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9,35(19):9023-9025
综述了张家界市近40年来的资源保护与增殖情况,推介其成功的经验,解析存在的问题,探讨进一步做好大鲵资源保护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13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were tested from 38 reaches of 34 counties in Guizhou wher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Andrias davidianus ) distributed over the past 30 years. Dissolved oxygen and pH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 determinants of the species distribution in recent years (P<0.05). There was no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distribution in the recent five years in rivers with dissolved solids of greater than 415 mg/L, conductivity of greater than 639 us/cm, salinity of greater than 0.31 ppt and total hardness of greater than 150 mg/L.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 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for environmental quality, so it could be used as one of the environmental indicator. Eutrophication, chemical fertilizer, pesticides and inorganic pollutants may be one of reasons driving wild CGS into extinction.  相似文献   

14.
为大鲵的养殖及其水源选择提供参考,对贵州省黔南州斗蓬山大鲵原繁殖生境的水样进行水质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贵州大鲵原生境水样呈弱碱性(pH 7.21),总硬度(以CaCO_3计)为134.38mg/L、总碱量(以CaCO_3计)为104.99mg/L,Ca~(2+)、Mg~(2+)分别为42.96mg/L和6.58mg/L,Cl~-、SO_4~(2-)和H_2PO_4~-含量分别为0.90mg/L、29.43mg/L和0.00mg/L,NH_4~+为0.00mg/L。依据GB 8537-2008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贵州大鲵原生境水样的限量指标As、Cd、Pb、溴酸盐(以Br-计)的含量均为0.000mg/L,Hg含量0.000 01mg/L,硝酸盐(以NO_3~-计)、氟化物(以F-计)、化学耗氧量(以O_2计)分别为3.52mg/L、0.12mg/L和0.00mg/L,均达到国家指标;界限指标Zn~(2+)、H_2SiO_3、溶解性总固体分别为0.002 mg/L、6.61mg/L和212.66mg/L,低于国家指标;污染指标亚硝酸盐(以NO_2~-计)含量为0.017mg/L,色度≤5°、浊度为0.06°、煮沸前后无异臭异味、无肉眼可见异物。贵州省黔南州斗蓬山大鲵原繁殖生境的水样优于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5.
对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进行调查,分析了该区域1995年功能分区及存在的问题,以及2015年功能分区调整的意义与不足。提出了对该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调整的思路,建议将有野生大鲵栖息区域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调整到核心区外围,将可以通过生态恢复进行大鲵种群恢复的区域划分为实验区,将主城区、集镇等人口密集区域或农田毗邻河段划出保护区,为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调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大鲵虹彩病毒(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iridovirus,GSIV)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基因设计引物,PCR扩增得到MCP基因编码框全长序列1 392 bp,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中,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MCP,并在大肠杆菌BL21中得到了表达,融合表达的重组蛋白分子量约为70 ku,与预期大小一致,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对IPTG浓度,诱导温度等诱导表达条件进行优化,确定0.5 mmol/L的IPTG于37℃的条件下诱导6 h重组蛋白的表达量最佳。纯化GSIVMCP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了GSIV-MCP多克隆抗体,ELISA检测抗体效价大于1∶50 000。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该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重组蛋白。间接荧光免疫结果表明,该多克隆抗体可与由GSIV感染引起细胞病变的EPC细胞(GICB)发生特异性的结合。研究为建立GSIV免疫诊断方法以及为研究GSIV MCP基因编码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红星  沈建忠  赵虎  王启军  王中乾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5):3282-3283,3286
对大鲵(A ndrias davidianus)的人工催产和孵化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RH-A2和HCG催产效果较好,经人为调控可使大鲵性腺成熟度状态良好;人工孵化时通过严格控制水温18~21℃、溶氧保持在5 mg/L以上、光照度300 lx以下,给予适当的流水刺激,孵化率可达76.4%.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泛素结合酶UBE2L3基因在大鲵免疫应答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克隆大鲵泛素结合酶基因(cgsUBE2L3),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通过qRT-PCR对其组织分布及免疫刺激下的表达谱进行分析。[结果]成功克隆了cgsUBE2L3基因,该基因全长包含一个462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54个氨基酸,预计蛋白分子量为21.2 ku;cgsUBE2L3氨基酸序列保守性很高,与非洲爪蟾的同源性高达97.4%;此外,qRT-PCR结果显示,cgsUBE2L3基因在大鲵组织中广泛分布,且被LPS感染的大鲵多个免疫组织中cgsUBE2L3的mRNA水平均发生了明显变化。[结论]cgsUBE2L3基因具有高度保守的结构特征,其组织分布具有特异性且参与大鲵抵抗LPS刺激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9.
为保护和开发利用该珍稀物种、规范种植行为,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霍米斛的生物学特性、种苗繁殖、大棚栽培、管理和采收加工等方面对霍米斛人工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0.
大鳞副泥鳅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专塘培育大鳞副泥鳅亲鳅,采用人工催情注射、产卵、授精,水泥池网箱孵化、培育等方法,催产大鳞副泥鳅5 200组,人工繁殖受精率和孵化率均在70%以上,繁育大鳞副泥鳅鳅苗2 600万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