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我国,目前已遍及我国稻作区,对我国水稻生产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在水稻旱育苗过程中出现的立枯病、青枯病和恶苗病等苗期主要病害已经给广大稻农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尤其近几年寒冷地区早春气候异常,致使苗期病害发生非常严重,严重影响了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2.
针对寒地"龙粳26"水稻生产形势和水稻病害长期发生趋势,提出寒地水稻主要病害防治新措施  相似文献   

3.
寒地水稻病害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1998-2001年对黑龙江垦区水稻病害进行调查,共发现传染性病害18种,有17种已初步确诊,尚有1种有待进一步鉴定。其中真菌病害为15种,细菌、病毒各1种。种子所带真菌共分离出16种。  相似文献   

4.
5.
对红叶子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根据菌源量、感病品种的连续大面积种植、栽培管理不当、气象因素等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如清除菌源、选用早熟抗病品种、培育壮秧、合理施肥、做好预测预报,及时防治。  相似文献   

6.
寒地水稻立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烂秧是寒地水稻苗期的主要病害,常常给水稻生产造成很大损失。烂秧包括出苗前的烂种、烂芽及出苗后的青枯死苗和黄枯死苗。本文主要介绍黄枯死苗的发生与防治。  相似文献   

7.
协调病害生态系防治水稻病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8.
9.
通过几年的调查与观察,摸清绥化市北林区水稻苗期常见病害的危害规律,并进行了各类综合防治试验,探索出以种子处理、床土消毒、合理用药、通风炼苗为基础,运用综合防治技术,有效控制水稻苗期病害发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 水稻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占全省粮食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近年来,由于稻区耕作制度、品种、肥水等生态条件的改变,水稻病虫害的消长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病害发展很快,对水稻生产威胁越来越严重。以往,我省有关部门在水稻病害的科研、测报和防治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从目前病害发展趋势来看,这一问题远未解决。如何提高认识,研究对策,控制病害的发展,仍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水稻立枯病是寒地水稻旱育苗的主要病害,对秧苗素质及后期生长和抗逆性影响较大。轻者造成成片发生,重者导致幼苗全部枯死。1发病病因1·1真菌性立枯病由真菌危害引起的侵染性病害,由于种子或床土消毒不彻底,使床土或种子带菌,加之幼苗的生长环境不良和管理不当,致使秧苗生长不  相似文献   

12.
13.
寒地水稻病虫害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与防治对象水稻病虫害发生有一定区域性,通过10余年的调查,现将黑龙江省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介绍如下。1.1水稻病害到2001年为止,共发现传染性病害18种,其中真菌性病害15种,细菌、病毒病害各1种,尚有1种未弄清。种子上分离出16种病原真菌。此外,在田间还发现  相似文献   

14.
15.
水稻赤枯病是南方水稻产区常见的生理性病害之一,但近两年该病在北方寒地水稻栽培中逐渐流行起来,对北方寒地水稻的生产构成了一定的威胁。笔者就北方水稻赤枯病发生类型和发生原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水稻在我国的粮食产业结构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水稻病害会导致水稻减产等情况的发生,严重将威胁到水稻产业的稳定。因此,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预防水稻病害对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在水稻生产中,水稻病害是不可避免的病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如不进行有效防控,会对水稻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甚至绝收。因此要积极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以缓解或避免病害的发生.减少因病害造成粮食损失。  相似文献   

18.
全世界已知为害水稻的害虫约有860种,我国大约有385种,分为9目66科。其中发生普遍、危害较为严重的有: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蓟马。局部危害严重的有:稻瘿蚊、稻蝗。  相似文献   

19.
水稻主要病害在我地区有水稻立枯病、水稻恶苗病、水稻稻瘟病、水稻纹枯病、水稻稻曲病、水稻白叶枯病,如不加以有效控防,会对水稻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甚至绝收。要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来缓解或避免病害的发生,最大程度的挽回因病害造成的粮食损失。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论述了水稻苗期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