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我国油菜种质资源与甘蓝型油菜萝卜质不育系测交,发现不同类型油菜以及同一类型内不同品种测交后代的缺绿反应不同,找到了基本不缺绿的保持系。从广泛测交后代的变异株中,定向选择出N_(86)不育材料。N_(86)不育材料花瓣平展、育性受温度影响,属不育隐性核基因和不育细胞质共同控制的核质互作类型。用~(60)co—γ射线处理萝卜质不育系,其M_1出现了苗期不缺绿的不育株和可育株,得到了两份中间材料。陕2A不育系、波里马不育系、萝卜质不育系和N_(86)不育材料的恢保关系测定表明:陕2A不育系、波里马不育系的恢保关系相同。陕2A不育系和波里马不育系的恢复系不能恢复萝卜质不育系。陕2A不育系和波里马不育系的恢复系,也不能很好恢复N_(86)不育材料,大部分植株为半不育。  相似文献   

2.
用~(66)C_9—γ射线处理扩_(077)、H_(23)、2432为保持系的萝卜质不育系。2432保持的萝卜质不育系半致死剂量约为100k rad,H_(23)、扩_(077)保持的萝卜质不育系半致死剂量约为80k rad。120k rad处理扩_(077)保持的萝卜质不育系M_1,出现了苗期不缺绿的不育株和可育株;120k rad处理H_(22)保持的萝卜质不育系叫,出现了缺绿可育株。100k rad处理扩_(007)保持的萝卜质不育系M_2,出现了19株苗期不缺绿、花器形态与萝卜质不育系一样的不育株。并对这些M_1、M_2的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滇1型粳稻不育系和保持系的花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113个育性稳定的滇1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及其保持系(B)的花时特性,结果表明,不育系与保持系的单穗花期为5~10 d,大部分材料为6~7 d;不育细胞质对花时有影响,94%的不育系花时较其相应保持系晚,平均晚约40 min;根据不育系和保持系的花时早晚、花时相遇情况等将其分为4种类型。提出滇1型粳稻不育系优良花时性状的2个评价指标:一是不育系的始盛花时间不迟于14:00;二是不育系的理论有效相遇颖花率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油菜NCa胞质不育系的不育胞质类型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恢保关系测定法和线粒体DNA RFLP分析法对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NCa的不育胞质类型进行了鉴定.以104个来源不同的甘蓝型油菜品种为测交种,分别与NCa、pol、nap、ogura等4种不育系进行恢保关系测定.其中,77%(80个)的测交种能恢复NCa不育系的育性,且主要(80%)分布于国内和欧洲甘蓝型油菜品种中,仅有8个材料可以保持其不育性;80%(83个)的测交种可以保持pol不育系的不育性、95%(99个)的测交种可以恢复nap不育系的育性;而对Ogura不育系,仅有1个材料可以恢复育性,其余103个测交种都保持其不育性.NCa不育系与nap、pol、ogura不育系在104个测交种间表现不同育性的组合分别占25%、89%、92%.NCa不育系与nap、pol、ogura不育系具有明显不同的恢保关系.用RFLP方法初步分析了NCa、pol、nap、ogura等4种不育系的线粒体DNA多态性,发现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在分子水平上证明NCa不育系是不同于nap、pol、ogura不育系的新型不育胞质类型.  相似文献   

5.
以光温敏核不育系GHS、安湘S、培矮64S及GHS的突变可育株GHF和15个普通品种为材料,以花粉育性为指标,研究了GHS不育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GHS的不育基因与安湘S、培矮64S的不育基因不等位,GHS是一个新的光温敏核不育材料;GHS的不育性遗传属孢子体不育类型,其不育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与细胞质无关.  相似文献   

6.
利用郑32A作母本和郑32B作父本分别与来自国内外的49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进行测交,根据F1及F2代育性分离结果鉴定细胞质育性类型及细胞核育性基因型。结果表明:17个品种(系)为纯合恢复基因型(RR),占供试品种总数的34.69%,其中13个品种(系)的细胞质类型为S,4个品种为N。24个品种(系)为纯合不育基因型(rr),占总数的48.98%,说明现有国内外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材料中恢复材料少于保持材料,油菜杂种优势利用必须加强新恢复系的选育。8个品种(系)的育性为杂合基因型(Rr),其中5个品种具有S细胞质,3个品种为N细胞质。认为用不育系和保持系同时鉴定油菜品种细胞质育性类型和细胞核育性基因型比只用保持系鉴定的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红莲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可能性,利用包台(BT)型、红莲(HL)型、茶野(CL)型、野败(WA)型等4种细胞质的同核异质不育系六千辛A与181个粳稻亲本测交,根据测交F1的小穗育性,筛选HL型粳稻恢复系。在此基础上,对筛选出的HL型粳稻恢复系与更多HL型不育系复测,并进行不同细胞质杂交粳稻的比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HL型和CL型不育系的恢、保关系十分一致,测交F1小穗育性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2)HL型和CL型粳稻不育系的可恢性虽不如BT型不育系,但明显优于WA型粳稻不育系;以测交F1小穗育性达到85%以上作为选择标准,从BT型恢复系和广亲和恢复系中筛选出25个HL型(CL型)粳稻恢复系。3)不育系的核背景对杂种育性有影响,HL型六千辛A可恢性最好,其次为HL型陵香A,HL型珍5A可恢性最差。4)与BT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相比,HL型和C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育性稳定性相对较差。5)H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与BT型、WA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在播种至抽穗历期、株高、产量及品质性状上均无明显差异;H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粳稻结实率正常,与BT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无明显差异,明显高于WA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说明HL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杂交粳稻育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温敏核不育基因在籼型三系遗传背景下的育性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3个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6311S和360S与7个籼型质核互作型水稻雄性不育系及相应的保持系、3个恢复系配组,观察了51个组合的F1、19个F2及6个BC1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培矮64S温敏核不育性状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具有对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育性的强恢复基因;6311S温敏核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同时具有1对弱恢复基因;360S温敏核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但没有恢复基因。进一步利用4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6311S组合F2群体中4个温敏核不育株与5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配组,研究了杂交F1的育性,表明在可育细胞质背景下,三系恢复基因对温敏核不育基因的表达没有影响;在不育细胞质背景下,三系恢复基因是温敏核不育基因表达的关键。由此提出了选育不育细胞质背景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温敏核不育背景的质核互作型不育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大豆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育系的育性稳定性是大豆杂种优势利用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本文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大豆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的研究进展。在细胞核雄性不育系中,隐性单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系育性较稳定,个别不育系ms8、ms9育性受光周期、温度影响;核基因控制的部分雄性不育或不完全不育系的育性不稳定,如p2、msp、Arkansas突变体等,在光周期和温度发生变化时,育性也会随之变化;大豆光(温)敏雄性不育系88-428BY-827的育性主要受日照长度控制:在短日照(13.5~14.0 h·d-1)下雄性不育;在长日照(14.5~15.2 h·d-1)下雄性可育。在细胞质雄性不育中,RN型细胞质不育多数不育系育性稳定,个别不育系受光温影响育性不稳定;N8855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NJCMS1A育性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较稳定;M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在不同的光温条件下育性也较稳定,后两种类型雄性不育仅对个别不育系做了相关报道,没有针对细胞质来源相同但细胞核来源不同的大量不育系做更深入研究。本文还阐述了大豆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研究的重要性及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0.
芥菜型油菜光温敏核不育系K121S的选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7年在芥菜型油菜(B.juncea)隐性核不育材料05S姊妹交后代中发现具光温敏感特性的不育材料,于1999年育成光温敏核不育系K121S。在昆明(北纬25°01′)自然温光气候条件下,K121S表现稳定的夏播不育,秋播可育。不育期间不育株率及不育度均可达100%,可育期间自交结实率可达到70%以上。K121S育性主要受温度影响,日最低气温<10℃,日照长度<12h可育;日最低气温>10℃,日照长度>12h不育。K121S恢复源广泛,可利用于两系育种及生产。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给小麦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FA99-3以及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101安全制种生态区的选择以及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常规品种京411为对照材料,通过田间育性鉴定试验和人工气候箱光温调控试验,对FA99-3和BS101的育性转换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河南南阳,FA99-3和BS101的不育度均达到99%以上,可以安全制种;FA99-3的安全制种播期为9月30日至10月10日,BS101的安全制种播期为9月30日至10月20日。在北京顺义,FA99-3的结实率为17.87%~38.06%,BS101的结实率为43.33%~63.11%,可以安全繁种;FA99-3的安全繁种播期为10月20日,BS101的安全繁种播期为9月30日至10月20日。FA99-3和BS101的光温敏感时期为药隔至单核期。FA99-3以温度敏感为主,在光照12h·d-1时,其温度转换阈值为12~14℃。BS101以光照敏感为主,在平均温度为12℃时,其光长转换阈值为12~14h·d-1;在光照12h·d-1时,其温度转换阈值为14~16℃,但其对温度的敏感程度较弱。FA99-3和BS101花粉粒碘染均以染败为主。  相似文献   

12.
水稻空间诱变雄性不育新种质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对空间诱变产生的雄性不育新种质WS-3-1 及其亲本特籼占13和一般品种IR36花粉形成发育过程的深入研究,发现WS-3-1 是一份无花粉型的雄性不育新种质,不育性稳定,不受光温条件影响。其败育机理是花药中层在小孢子母细胞早间期开始液泡化,过早降解,引起绒毡层过早退化,使绒毡层无法正常行使功能,导致小孢子母细胞粘连并在二分体时期解体,无法形成花粉。初步认为空间致变作用是明显的,会诱导一些特殊的变异。  相似文献   

13.
甜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其保持系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甜菜3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相应保持系为材料,对营养生长阶段叶片中的脯氨酸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甜菜营养生长阶段的4个时期中,脯氨酸含量基本表现为保持系高于不育系.说明不育系和保持系在营养生长阶段生理生化代谢上已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采用低温敏核不育系90336S、中温敏核不育系90341S和安农S-1,高温敏核不育系90341S作材料,在自然变温条件下,观察F2代、回交一代的育性表现,发现90336S和90332S的不育起点温度差异由相互独立的两个显性基因(L1,L2)控制,L1,L2 有降低不育起点温度的作用;安农S-1和90341S的不育起点温度差异是由单个不完全显性基因H造成的,H有提高不育起点温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水稻雄性不育及育性基因定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阐述了水稻核质互作雄性不育和细胞核雄性不育的类型及育性相关基因的定位,以期为深入研究和应用水稻雄性不育及其基因定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高温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高温雄性不育小麦周13S -1的育性转换特性,2004~2005年在广东湛江进行了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周13S -1育性变化趋势为"部分不育-高度不育-部分不育",不育的时间长,不育期败育程度高.温度是引起周13S -1雄性育性发生转换的主要原因,日长对其雄性育性没有显著影响.抽穗前26~18 d平均日均温与自交结实率的相关达极显著水平.当抽穗前25~21 d平均日均温在20.32℃以上时周13S -1表现完全不育;低于19℃表现部分不育,能够自交结实,且育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说明周13S -1的育性临界温度在20℃左右.在湛江10月15日至11月15日播种表现高度不育,自交结实率在1.5%以下,可以用于生产杂交种;10月15日以前和11月15日以后播种均表现部分不育,可以自交繁殖.育性转换对温度的敏感时期为抽穗前26~18 d,此时生育时期为倒二叶露尖前后,穗分化时期为药隔期.相关分析表明花粉育性和自交结实率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雄性败育发生的具体时期和败育的细胞学机理,以温敏不育系A731和其同型保持系731B为供试材料,采用花粉粒制片和石蜡切片法,对其花药形态特征及小孢子形成和发育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不育系和保持系均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形成小孢子;保持系731B的花药和小孢子发育正常,只有极少数后期发育不正常;不育系A731花粉不育类型为典败和圆败;单核期小孢子可正常形成核,二核期正常形成营养核和精核,但有些营养核不清晰,三核期花粉粒染色后精核呈圆形,不能形成梭形精子;二核期花药中绒毡层提前解离侵入药室,造成小孢子败育。表明该温敏不育系的败育主要发生在二核期到三核期,推测二核期是其雄性败育发生的关键时期,败育的原因可能与绒毡层结构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8.
华南晚籼夜公细胞质(Y型)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由华南晚籼迟熟品种夜公细胞质育成了Y型不育系,证明华南晚籼迟熟品种中存在着雄性不育细胞质。Y型雄性不育细胞质效应优于野败,其不育系表现全不育,不育性稳定,恢保关系与野败相似,生育期遗传多样化,配合力强,已由其育成一批强优组合。由Y华农A育成的华优86和华优桂99 表现高产稳产、米质优良、抗病性强,表明Y型不育系是可以开发利用的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相似文献   

19.
肖国樱 《作物研究》2012,26(5):527-528
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劳动者减轻劳动强度的愿望日趋强烈,迫切要求杂交水稻制种过程的机械化.在制种过程中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遇到低温、某些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遇到异常高温均会产生自交结实,导致杂种F1代中不育系混杂,从而降低杂交种的纯度、影响大田产量.培育对一种除草剂具有抗性、同时对另外一种除草剂敏感的水稻不育系,即抗/感除草剂水稻不育系,可以一次性解决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和不育系混杂两个问题.苯达松是一种对水稻安全的除草剂,但苯达松敏感隐性突变体对苯达松敏感.草铵膦、草甘膦、咪唑乙烟酸等能杀死水稻,但对具有抗性基因的水稻安全.利用苯达松敏感核不育系185BS、926BS与抗草铵膦的水稻杂交,选育出了抗草铵膦/感苯达松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09F316BS、09F317BS、09F319BS和09F320BS.利用苯达松敏感核不育系185BS为受体进行遗传转化,获得了抗草铵膦和草甘膦/感苯达松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EB185BS.由于这些不育系具有抗除草剂的特点,而恢复系不具备,制种时不育系与恢复系可以混播,待授粉完成后喷施除草剂杀死恢复系,成熟后机械化收割不育系上所结杂交种子,而不需要提前人工割刈恢复系;而且恢复系在不育系中均匀分布也可以提高异交率.如果在制种过程中遇到异常低气温,造成不育系少量自交结实而混杂在杂种F1代中,可以通过在杂种F1代秧田喷施苯达松杀死混杂的苯达松敏感不育系,杂交种由于野生基因的显性作用而不受伤害,从而可以保证大田F1代的纯度;此外,秧苗期喷施除草剂可以代替田间种植鉴定杂交种纯度,减少了种植鉴定中的土地占用和人工费用.本设想也可以运用到其它作物,通过培育一种抗/感除草剂的不育系来一次性解决机械化制种和清除不育系混杂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利用恢复专效性测定和PCR归类两种方法研究了新选育的GD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类型。两种分类方法结果一致,表明GDS属于C型不育胞质。根据测验种的育性基因型推断GDS不育系的核基因型为rf1rf1rf2rf2rf3rf3rfCrf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