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生叶斑病在我区发生普遍,危害严重。一般因病减产10—20%,严重达30%以上。为了有效地控制叶斑病的危害,提高花生产量,全区自1974年开始对该病进行了系统观察和试验,并开展了大面积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防病增产效果。 一、防病效果及增产原因分析 近几年,花生叶斑病越来越重。1981年全区发病面积达338万亩,占播种面积  相似文献   

2.
花生抗锈病和叶斑病间的相关分析姜慧芳,段乃雄,胡端红(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武汉430062)花生锈病和叶斑病是危害花生最为严重的叶部病害。单独发病时,可引起荚果减产25%~50%,若两种病害同时发生时,可引起荚果减产70%或更为严重。这两种病害的...  相似文献   

3.
花生叶斑病是我国花生上常发和普发性病害。田间成害的叶斑病有褐斑、网斑、黑斑和焦斑4种,其中为害最重的有褐斑和网斑。花生受害后一般减产15-30%,严重时可达50%。花生叶面喷施杀菌剂是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有效措施。为了筛选防治花生叶斑病经济有效的新农药,对北京军区红旗激素厂研制的新杀菌剂抗枯宁进行了田间药效测定。  相似文献   

4.
83001播种期和喷药起始期对控制花生叶斑病的影响 (Plant Disease,1982,66卷,No,7) 花生叶斑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花生病害,发病严重时引起大量落叶和产量大幅度下降,估计年损失量为10—50%。  相似文献   

5.
我县是重点花生产区,种植面积历年在三十万亩上下,占耕地30%左右。积极提高花生产量,对于支援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出口援外,保证军需民用,打击帝、修、反,都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近几年花生叶斑病(黑斑和褐斑两种)的危害,致使花生叶绿素被破坏,落叶早,光合作用差,减少干物质的积累,导致减产。这是我县花生产量迟迟上不去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去我们对花生叶斑病认识不足,有的认为花生叶斑病是花生成熟的象征,说什么花生叶没斑不落  相似文献   

6.
花生叶斑病包括黑斑[Cercosporapersonata(Berk et curt)Ell]和褐斑(C.arachidicola Hori),此病多在花生生长中、后期发生,引致植株严重落叶,一般产量损失10—20%,严重的在20%以上。由于叶斑病在通常情况下,为害时间长达三个月,过去又缺乏效果好,残效期长,成本低的药剂品种,药剂防治效果不明显。1985—1986年开展了药剂防治叶斑病的小区及大面积试验,比较数种药剂防治叶斑病的效果及使用技术。其中以新农药“丰米”防病增  相似文献   

7.
花生叶斑病是我国花生产区的一种普发性病害,一般减产4—15%,严重可达30%以上。花生叶斑病抗源的筛选工作,始于70年代,国际半干旱研究所及美国已筛选出了一批具有抗性水平的品种材料,并已用于抗病育种中。我国目前正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1987—1988连续两年我们对932份花生品种资源进行了田间筛选鉴定,并获得了一批抗性材料。  相似文献   

8.
花生叶斑病是花生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生普遍,危害严重,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30%。据美国报导1984年该病是造成花生减产的主要病害。在我国花生产区,由于种植面积扩大,重茬地逐年增加,加剧了该病的扩散,目前主要靠农药防治,虽然有一定效果,但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看,不是一项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最经济有效的办法应该是将花生野生种的抗病基因引入到栽培种中,进行抗病育种,不少国家已作了大量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选出了抗花生叶斑病的品系材  相似文献   

9.
花生叶斑病研究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花生叶斑病包括褐斑病和黑斑病,是全球花生生产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病害,本文对花生叶斑病相关的致病菌研究、防治研究、抗病育种研究和抗病机理研究等方面做了综述,旨在对相关研究工作的深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我省花生连作面积较大,据调查,全省每年有三年以上连作田200多万亩,个别重点产区县(市)连作田占花生播种面积的40%以上。连作造成花生严重减产,连作一年,减产10%以上,连续三年连作,减产30%以上。为此,解决花生连作障碍,成为当前花生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 长期生产实践和试验研究得知,花生叶斑病和线虫病是引起花生连作障碍的原因之一。叶斑病初侵染病原菌主要分布于地表,线虫主要分布于地下20~30cm土层内,据此.我们研制了“土层翻转改良耕地法”,并对其解除花生连作障碍的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花生褐斑病Cercospora arachidicola Hori(有性世代Mycosphaerella arachidicola Tenkins)和花生黑斑病C.Personata(Berk和Curt)E11.和EV.(有性世代M.berkeleyii jenkins)是佛罗里达州花生种植者每年与之斗争的最重要的花生病害。米勒等发现,在佛罗里达州贾克逊郡灌溉和非灌溉地的花生,因受叶斑病危害分别减产20%和19%。贾克逊和贝尔例举因受这种病害,在美国减产10%,而在全世界很多产区减产15—50%。  相似文献   

12.
为摸清花生叶斑病在本县田间的消长规律及其危害,提供防治依据,1985年对花生叶斑病进行了定点观测。通过对病态观测,人工去叶模拟试验,生物产量测定及正交防治试验,初步掌握了在当年条件下田间病情的消长趋势,花生叶片的生产力,药剂对产量的影响及影响防治效果的主要因素和防治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3.
花生叶斑病是花生的一种常见病。近几年由于花生种植面积的扩大,重茬面积逐年增加,加剧了该病的扩散、蔓延,1985年我县种植23万亩,发病田达90%以上。但近几年来我县群众对此重视不够,误认为该病发生在花生生长后期,对产量影响不大,因此防治面积甚小。为此,我们于1985年搞了3万亩花生叶斑病防治示范试验,获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据报导世界某些花生产区由于叶斑病的危害,花生产量减少50%。在美国地区性的损失估计每年为5—10%,推荐的花生叶斑病防治策略,包括轮作、消毁花生残株和应用杀真菌剂。在美国最初的防治措施是用杀真菌剂,通常在播种后30—60天和收获前14—21天内进行为期10—14天叶面喷药。选择这样的防治方法,工作紧张且花钱多。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应用各种杀真菌剂的基础上,对弗吉尼亚州叶斑病咨询方案和传统的14天防病计划进行年度纯利润比较。  相似文献   

15.
为害花生的病害,现已查明的有二十多种,其中为害严重或较严重的有花生根结线虫病、茎腐病、根腐病、锈病、叶斑病等,这些病害给花生生产带来很大损失。因此,选育抗病品种是保证花生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花生叶斑病的生物防治 由叶片、土壤及其它生境得到了不同种的非致病菌。鉴定了这些非病原菌分离物对引起诸如花生叶斑病病原菌C.arachidicola和C.personatum的拮抗活性。筛选并确认Bacillus thuringiensis和Pseudomonas cepacia对控制叶片致病菌有应用潜力。在实验室测定中,它们完全控制了病原真菌,在小面积田间试验中,防病效果达70%。对花生叶片每隔14  相似文献   

17.
花生育苗移栽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小麦高产条件下,在麦田内套种花生比较困难的问题,我们进行了锯末育苗移栽的试验,发现该法能有效地改善花生植株性状,促进根瘤的形成和发育,减轻花生叶斑病危害。与麦垅套种和麦收后直播相比.均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8.
花生叶斑病流行程度与相关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1993~2000年连续8年田间系统观测调查研究结果,用花生叶斑病的年度流行程度(病情指数)与相关因子统计分析表明,花生叶斑病的年度流行程度以花生苗期(5~6月份)的平均湿度的正相关系数、通径系数最大,是花生叶斑病流行程度的主导因子,生产上可以花生苗期的平均湿度为主要依据,及时提出必要的防治措施,控制花生叶斑病的流行程度。  相似文献   

19.
花生叶斑病田间流行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明确烟台地区花生叶斑病的田间发生规律及气象影响因素,以期指导田间病害科学防控,为精准防控花生叶斑病、抗病育种等方面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花生褐斑病、黑斑病、网斑病通常分别于7月中旬、7月下旬、8月上中旬开始发病,8月中下旬病害开始快速发展,确定花生叶斑病开始防控关键时期为7月中旬。通过分析花生叶斑病发生与气象因素关系,明确持续高湿为花生叶斑病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降雨可增加病害的发生程度,黑斑病适宜于高温条件下发生,网斑病在气温凉爽的气候条件下发生迅速。  相似文献   

20.
花生叶斑病的生物防治 从叶片、土壤及其他生境分离到几种非病原性菌。鉴定了这些非病原菌对花生叶斑病病原菌C.arachidicla和C.personatum的拮抗活性。筛选确认Bacilius thuringiensis 和 Pseudomonas cepacia对控制叶片病原菌有应用潜力。在实验室内测定,它们完全控制了病原真菌。小面积的田间试验防效达70%。对花生叶片每隔14天喷施一次净化制济较之未净化的菌剂防效更为明显。菌剂中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