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1987-2020年12期Landsat TM/OLI影像为数据源,结合RS与GIS方法定量探究曲靖市石漠化时空动态演化特征.结果 表明:1)曲靖市不同程度石漠化主要集中连片分布于峰丛洼地、丘陵以及河谷地带及各县交界处,整体上呈东南部重、中部和西北部轻的宏观格局.2)1987-2020年间,曲靖市潜、轻、中、重和极度...  相似文献   

2.
黔西北典型喀斯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黔西北毕节石桥小流域不同等级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过程的生态效益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石漠化土地类型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地表植被覆盖度逐渐提高,由2006年的23.5%提高到2009年的64.47%;改善了小气候,各等级石漠化平均光照强度都有所下降,空气湿度提高;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减小了土壤紧实度,土壤结构改良,土壤中全氮含量逐渐上升;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侵蚀深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平均值0.864mm下降到2009年的平均值0.72mm。这一结果揭示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在没有人为干扰破坏生态环境条件下,生态恢复系统能力较强,随时间延长保水和保土能力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3.
4.
干旱区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本文利用不同时相的TM资料,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遥感数字和图像处理技术,首先对TM图像进行了几种精纠正,将不同时相的TM影像配准误差控制在0.5个像元以内;  相似文献   

5.
基于动力三角翼和数码相机构建低空遥感平台,获取1 cm左右高分辨率的草原鼠害影像数据,在遥感目视解译的基础上利用GIS空间插值和统计方法获得了试验区鼠害的空间分布及危害程度情况。结果表明,试验区鼠害空间分布呈现中北部较轻,西北和中南部较严重的格局。试验区中度及轻度危害区面积为5 547 hm~2,约占总面积的72%,而极度危害仅占3%,表明试验区草原鼠害处于可控水平。基于低空飞行器作为遥感平台来进行草原鼠害的监测是基本可行的,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冬小麦生物量遥感监测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利用1992-1994年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观测农学资料、光谱资料以及同步接收的NOAA/AVHRR资料,计算了冬小麦生物量与比值植物指数(RVI)和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的相关系数,并建立了冬小麦生物量的光谱监测模型和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模型,为冬小麦长势的动态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贵州典型的喀斯特高原自然环境的特点出发,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贵州高原人口分布与海拔高度以及喀斯特地质条件等主要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并且进一步分析和讨论了不同喀斯特类型区域的人口分布差异性及其原因,对揭示喀斯特高原山区人口分布的地理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旭东 《干旱区研究》2007,24(2):280-286
以贵州喀斯特高原76个县市(区)农业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以及自然地理因素资料,应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研究贵州省人口分布与其主要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探讨贵州喀斯特地区的自然地理因素地带性分布的特征,并进一步研究在贵州喀斯特地质条件下人口分布的自然地带性规律.结果表明:在喀斯特地质环境条件下,受经度、纬度以及平均海拔高度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的作用,各自然地理因素具有一定程度的地带性分布特征,从而导致了贵州高原人口具有地带性分布,表现为人口分布主要集中于西北部的黔中丘原地区.  相似文献   

9.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及培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石漠化地区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对生态恢复的响应,2010年9月至11月在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区对不同石漠化等级的土壤动物进行了田间培育研究。结果显示:喀斯特石漠化区土壤动物可以划分为杂食性、植食性、腐食性和捕食性4个生态功能类群,各样地均以杂食性动物的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所占比例最大,捕食性动物所占比例较小;土壤动物功能类群随石漠化程度加深,物种数减少,个体数量不存在这种关系;物种丰富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随着石漠化程度加深而升高,均匀性、优势度指数则趋于下降;土壤动物培育发现,不同等级石漠化对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分布有影响,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分布可以揭示石漠化生态恢复现状。  相似文献   

10.
以陕西省夏季干旱过程监测为例,采用风云系列最新极轨气象卫星FY-3D/MERSI-II数据,利用其250 m空间分辨率红光和近红外通道构建NIR-Red特征空间,建立垂直干旱指数(PDI)、改进型垂直干旱指数(MPDI),并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Y-3D/MERSI-II数据在陕西省的干旱遥感监测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PDI、MPDI与CI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35和-0.110,达到显著水平,PDI在陕西省夏季旱情动态监测中表现更好;2019年陕西省夏季旱区主要集中在榆林北部和渭北旱腰带,5月下旬的干旱过程最为严重,对冬小麦产量有较大影响;相较于国际气象卫星和陆地卫星数据,国产FY-3D/MERSI-II数据具有更高的时空分辨率,在进行农业干旱动态监测方面具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11.
对石林石漠化地区可培养石生细菌多样性进行研究,为推动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恢复奠定研究基础.试验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对采集自石林石漠化地区的40份岩石样品进行石生细菌的分离纯化,对分离取到的石生细菌开展形态观察,进行生理生化试验及其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初步判定其分类学地位.从40份岩石样品中共分离获得62株石...  相似文献   

12.
阿拉善地区荒漠化遥感监测及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阿拉善地区为研究区,利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90年代末、2010年4个时期的Landsat MSS/TM遥感资料为信息源,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获得了荒漠化景观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阿拉善地区荒漠化现状与动态变化分析。结果显示: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末,研究区荒漠化土地面积由168330km2增至178519km2,20年间增加了10189km2,平均每年增加509.5km2;而20世纪90年代末至2010年间,研究区荒漠化发展趋势总体得到遏制,生态环境治理速度超过了荒漠化扩展速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3175km2。  相似文献   

13.
基于MODIS的河南省春旱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冬小麦旱情遥感监测为例,利用MODIS/Terra卫星产品的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Ts)数据,构建双抛物线型NDVI-Ts特征空间。基于双抛物线型NDVI-Ts特征空间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数据与气象站点实测土壤湿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揭示双抛物线型NDVI-Ts特征空间能较好地反映地表10cm土壤水分状况。以双抛物线型NDVI-Ts特征空间反演得到的TVDI作为旱情遥感监测指标,评估了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2月26日~6月1日的河南省春旱情况,并与当地气象站降雨数据对比,揭示了河南省旱情发展的时空特点,结果表明:利用MODIS NDVI和Ts数据构建NDVI-Ts特征空间呈双抛物线型,干边可决系数R~2在0.9以上;TVDI与实测土壤湿度呈现负相关关系,两者之间的线性拟合方程通过了P≤0.05的显著性检验;进一步将TVDI监测结果与降水量数据对比分析,表明TVDI监测旱情空间分布基本与降雨量空间分布一致。因而,基于双抛物线型NDVI-Ts特征空间的TVDI可以用于研究区旱情监测;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冬小麦旱情时空分布来看,河南省中南部冬小麦主产区土壤比较湿润,基本满足冬小麦需水量要求。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阿拉善盟2000年土地沙漠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阿拉善盟2000年TM卫星影像遥感信息为主要依据,根据中国北方土地沙漠化动态分类系统,在遥感影像上进行解译和面积量算,获得了阿拉善盟2000年土地沙漠化状况:沙漠化土地总面积3666232.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5.48%。阿拉善盟主要的沙漠化类型为沙丘活化或流沙入侵(1846880hm2)、灌丛(草地)沙漠化(735369.5hm2)、砾质沙漠化(1064944hm2)和耕地沙漠化(19039hm2)。沙丘活化或流沙入侵主要分布在阿拉善左旗境内,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之间的一些低山丘陵和荒漠干草原上;灌丛(草地)沙漠化主要分布在阿拉善东部;砾质沙漠化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的西部,尤其以额济纳旗最多;耕地沙漠化主要集中在额济纳绿洲。  相似文献   

15.
基于遥感数据的西藏自治区土地沙漠化监测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高原是我国沙漠化发生发展较为强烈的地区之一,沙漠化的监测和防治非常重要。文中以整个西藏自治区为研究区域,首先根据野外考察的样本数据、照片、对应Landsat TM/ETM图像,目视解译获取各地类样本,然后利用NDVI数据集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待分类影像,最后采用监督分类和决策树等分类方法,完成了2011年最新的西藏土地沙漠化现状图:西藏自治区沙漠化土地面积为218286.60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8.18%,程度以中度为主,地区主要分布在阿里地区,那曲地区和日喀则地区。  相似文献   

16.
基于广西岩溶和非岩溶地貌的干旱遥感监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MODIS植被指数和陆面温度,建立植被状态指教(VCI)、温度条件指数(TCI)和植被-温度指数(DI)模型;采用广西2004年10~11月数据,利用相关系数、全距和变异系数对3个干旱监测模型应用于广西岩溶区和非岩溶区大范围干旱监测的适用性进行了论证分析,结果表明:植被-温度指数模型(DI)最适用,温度条件指数(TCI)次之,植被状态指数(VCI)则较难胜任.并使用植被-温度指数DI模型监测了广西2005年秋旱,经与干旱实况对比,干旱指数DI的监测结果与实况相符,表明植被-温度指数遥感监测模型能准确反映出广西岩溶和非岩溶地貌环境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适用于广西大范围的干旱监测.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土壤水分热红外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热红外遥感监测土壤水分含量的方法主要有热红外法、热惯量法和温度植被指数法。其中,热红外法简单易行,在缺乏昼夜温差数据时可用白天下垫面温度反演土壤水分,但其仅考虑某一时刻土壤水分对土壤温度的影响,故其反演精度不够理想;热惯量法物理意义明确,估算精度高,简单易行,但也存在诸如只适用于裸露或植被覆盖度低的地区以及卫星数据难于获取等局限性;温度植被指数法物理意义也较明确,适用性广,但计算过程较复杂,且某些参数难于及时获得。相对来说,植被稀疏区宜采用热惯量法,植被郁闭区则宜采用温度植被指数法。在未来,随着遥感传感器性能的改进,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特别是热红外技术与微波技术的结合应用,将会显著提高土壤水分含量遥感监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8.
利用气象卫星遥感监测土壤含水量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本文介绍了利用极轨气象卫星NOAA/AVHRR资料遥感监测土壤水分的表观热惯量方法及其原理。同时对土壤含水量与土壤表观热惯量分级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通过回归分析,初步建立了二者关系的数学模型。基于上述数学模型和土壤表观热惯量数字图象,可以生成土壤水分等级图  相似文献   

19.
利用 2 0 0 2年的 TM影像 ,结合地面 GPS精确定点调查 ,在 GIS平台上对镶黄旗草原资源现状进行监测 ,对比 1 989、1 996两期 TM影像和 80年代调查等历史资料 ,进而得出镶黄旗近期草原资源的变化状况  相似文献   

20.
沙尘暴EOS/MODIS卫星遥感监测指数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EOS/MODIS数据,采用最佳波段组合指数法和方差-协方差矩阵特征值法,从36个MODIS波段中筛选出用于沙尘暴图像最佳彩色合成增强的组合波段是B20,B1,B29(BXX表示波段号位XX的反照率或亮温值,下同).在敏感性差异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波段数学组合的方法,建立了判识沙尘暴的条件:1≤(B17-B8)/(B6-B2)<10,1≤(B23-B32)/(B17-B8)≤1.6,(B17-B8)/(B6-B2)>(B23-B32)/(B17-B8),构建了提取沙尘暴区域范围和强度等级信息的沙尘暴卫星遥感监测指数SVI=(B17-B8)/(B6-B2),利用指数SVI值的大小对沙尘暴进行了5个等级的定级和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