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粮食供需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中国粮食供需的基本形势和发展态势,得出中国粮食供需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将处于紧平衡的结论。从供给侧看,中国粮食供给总体充足,但在资源环境、要素和成本收益等约束下,增产压力大,需借助储备和进口来调剂需求。从需求侧看,粮食需求存在城乡差异和结构差异,且随着膳食消费结构、人口结构和消费观念等的转变,呈现出优质化、多样化趋势。由此,本文建议着力打破粮食生产面临的各类约束,稳定库存和坚持适度进口,提高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降低全产业链损耗,坚决杜绝餐饮浪费。  相似文献   

2.
玉米产量的增加为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当前,中国玉米产业面临"三量齐增"、国内外价格倒挂、市场需求恢复增长缓慢等诸多矛盾和难题,须加快推进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在概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国玉米供需存在的突出问题,阐述了中国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总产连续3年稳定在6亿t以上,粮食供求形势得到了有效改善。但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价格天花板、成本地板"两板"挤压,资源约束、环境恶化"两碰头"等问题日益突出。在粮食需求刚性增长不可逆转的形势下,现代农业必须走稳粮增收、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绿色发展之路,稻田综合种养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应当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技术,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和战略物资,粮安天下。对山西省30多年来的粮食总量平衡、品种结构平衡以及未来粮食供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总产量依次迈上800万,900万,1 000万t三大台阶。然而,山西省粮食生产条件脆弱,供需矛盾仍比较突出:总量不足,多数年份自给率小于90%;结构性短缺严重,产粗吃细,口粮对外依存度达35%;未来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而粮食生产受耕地、水资源、粮食比较效益低等因素制约。因此,山西省需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优化粮食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提高粮食自给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顾了我国粮食生产状况,从总量、品种和区域角度归纳了我国粮食生产的新特征,提出了粮食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建议。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在波动中循环增长,增长率也在逐步降低;四大粮食品种的增长不一致,有相互"熨平"功能;各产区粮食生产差异很大,主产区集聚增强。为此,需要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注重粮食品种结构平衡,提升各产区粮食生产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一边收购激增,一边销售不畅。而中储粮目前的仓容十分有限,远远达不到政策性粮食的收购规模。前两年,人们称中储粮是"小马拉大车",现在堪称"小马拉火车"了,严重超负荷运行当前,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与此同时,出现粮食产量、库存量以及进口量"三量齐增"的现象,粮食收储"小马拉大车"困局凸显。破解"三农"难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供求拼图"错位:托市量激增凸显收储之困?从2013年开始,我国粮食收储形势越来越复杂,最突出的是面临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局面。然而,"三量齐增",相对于需求,还是有缺口。  相似文献   

7.
江苏粮食消费变化及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粮食安全更在于粮食消费安全。本研究结合江苏2000—2016年粮食生产、消费实际,分析其粮食消费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并通过江苏粮食安全贡献度变化探讨其维护国内粮食供求平衡的可持续性。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6年江苏粮食消费量稳中有升,其年均增长率仅比同期粮食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低0.04%;相对于逐渐下降的口粮消费量,饲料用粮、工业用粮逐步成为江苏粮食消费的新增长点;城镇化发展、工业化建设及"价格倒挂"等使快速增长的粮食消费需求成为了江苏粮食安全保障的威胁;从总量上看,经历先减、后增、再减变化的粮食安全贡献度表明,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的江苏难以持续性发挥国内粮食安全保障功能;从品种结构上看,江苏玉米供小于需,有助于国内玉米去库存,稻谷、小麦生产虽可辅助保障国内粮食安全,但有高库存隐忧,仍会有结构性供求失衡问题。据此,为粮食供给提供多方向性选择、鼓励农民种粮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及两种资源等成为江苏应对粮食危机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正粮食生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三个重点:第一,努力追求粮食总供求的平衡,现在还有缺口,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提高和稳定粮食产能;第二,品种矛盾比较突出,所以要加强粮食品种结构的调整,让它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第三,即使总量和品种都平衡了,如果价格没有竞争力,国际市场粮食依然会进来,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推出更优良的品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率。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粮食生产资源环境约束逐步显现,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区域供需不平衡开始加剧,比较效益持续偏低,国际市场与外资的影响渗透日益加强,中国的粮食安全面临全新的形势与挑战。未来,在粮食生产环节,应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强化科技研发与服务,加强粮食品种资源挖掘与创新,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夯实粮食供给保障基础;同时,在粮食消费流通环节,要科学引导居民食物消费,深化粮食市场化改革,处理好"两个市场"关系,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对粮食安全形势的研判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近两年,我国粮食领域出现了一种怪现象:粮食年产量稳定维持在6亿吨以上并逐年增加,但进口量增速迅猛,同时粮食库存量也不断增长,尤其玉米等品种积压严重。这种粮食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是以往少见的新情况。那么,发生"三量齐增"的原因在哪里?又该如何破解这种局面?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日前召开的"2015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粮食正呈现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现象并日趋严峻,若任由其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威宁县在是贵州省西部的高原区,它属于典型的高寒山区,由于本身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使它成为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大县,结合威宁地区这一地域条件,介绍了适合高寒地区种植的玉米新品种-杂交玉米宣黄丹2号,通过一定的实验示范推广新杂交玉米的使用,保证高寒地区的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粮食主产区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提供参考,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方法】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PRA)对东北粮食主产区榆树县245户农户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从农业新技术的接受途径,农户主要的技术需求以及影响农户接受新技术的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96.3%的被调查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38.4%的农户获取农业新技术主要来源是农业技术推广,64.9%的农户通过向邻居学习来获得农业技术信息;48.2%和51.4%的农户需求新型肥料和新型农机等农业新技术;90.2%的农户认为栽培粗放制约了玉米产量的提高;89.4%的农户对农技推广是很欢迎的,但有近50%的农户得不到推广服务。【结论】粮食主产区农业技术进步需要重点选育抗逆性强的高产品种,研究新型长效肥技术,研制适合单个农户的农业机械以及开发与品种配套的栽培管理模式。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注重技术的增产和增收,加大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和典型农户的示范带动。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要以农户意愿为基础。以农户成为种植大户的意愿为例,基于粮食主产区的农户样本数据,运用Logit模型与联立方程组模型,分析农机社会化服务在不同作物和不同生产环节间的差异,探讨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户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样本农户中,40.27%的农户有成为种植大户的意愿,农户在耕地、播种/插秧和收获三大生产环节的农机服务利用比例分别为66.55%、50.68%和63.82%,小麦种植户的农机服务利用比例较高,水稻和玉米种植户成为种植大户的意愿较高。综合来看,耕种收综合农机服务对农户成为种植大户的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分环节来看,机收环节的农机服务对农户成为种植大户的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分作物来看,与小麦相比,水稻和玉米种植中的农机服务对农户成为种植大户意愿的影响更加明显。控制内生性后,农机服务对农户成为种植大户意愿的影响仍然正向显著。此外,生产决策者的健康状况、种植面积对农户成为种植大户的意愿也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提出积极引导农户成为种植大户、鼓励扶持农户利用农机社会化服务和提升薄弱环节与重点作物农机服务质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利用计量经济模型,结合1991要2011 年的相关数据对中国粮食出口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 现,粮食贸易政策对我国粮食出口产生了显著影响,特别是1995 年和1996 年实施的粮食出口政策对粮食出口量产 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2008 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粮食出口控制措施对粮食出口量也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汇率和人 均粮食产量对我国粮食出口都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国际粮价对我国粮食出口没有显著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逐渐显现出无法同时兼顾粮食安全与农民就业的困境,克服该困境能有效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基于粮食安全和吸纳劳动力视角,通过经济学分析构建了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析不同类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行为选择特征,探讨在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兼顾粮食安全与农民就业目标的策略。研究表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只有大中型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具有稳定的粮食种植倾向,新型农业主体在与农产品要素相结合时对农村劳动力具有显著的吸纳作用,建设销售型合作社可有效提高粮食种植的经营稳定性。合理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区分管理,是摆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困境的关键,也是有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因此,提出扶持适度规模家庭农场与种粮大户,严格限制下乡工商资本的经营范围,鼓励农户成立农产品销售型合作社。  相似文献   

16.
衡星101号玉米品种是利用玉米属间远缘杂交,用玉米为母本,先后与高粱、薏苡、大刍草、加马草等属间植物相杂交,用蒙导等技术克服了远缘杂交的不亲合性,获得了亲本种子,为玉米育种提供了新的多样基因,结合理化处理,基因重组等综合技术育种路线。利用所获种质资源培育出的玉米新物种,它具有高糖(秸秆总糖含量达21.90%以上),是普通玉米秸秆的6.6倍;籽粒秸秆双优(籽蛋白质11.50%、秆9.26%),比普通玉米高出64.80%和2.2倍;籽粒、秸秆双高产(籽增18.00%,秆增1.2倍);粮、饲、糖、能兼得4大创新点。经全国各区域试验,由于其独特的高光能利用率,耐旱、耐寒、耐瘠、耐盐碱及抗病虫、抗倒伏6项抗自然逆境能力集于一身,不但粮食产量8250kg/hm2,而且收秸秆27000kg/hm2,达到籽粒秸秆双高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9年来,对稳定市场粮价、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在政策设计方面存在的缺陷,如责任主体与粮食收购主体分离,最低收购价形成机制未明确,收购贷款与利息补贴等没有明确或细化等相关问题;以及在操作方面存在诸如粮食品种差价不合理,执行主体和委托收购库点关系不顺,收购点库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政策效果的进一步发挥。从优化政策设计、提高执行效果、完善配套措施三个方面,对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商品粮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以吉林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吉林省是最早实施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省份之一。在20多年的建设中,吉林省商品粮基地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发展中遇到了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在农业发展的新时期,应从强化商品粮基地的粮食供给能力、增强商品粮基地的区域经济整体功能、实施商品粮基地重点支持政策、加快商品粮基地的流通设施建设等方面推进商品粮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江西粮食生产、流通、消费进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江西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协调机制的政策建议,即建立粮食生产的激励机制、建立粮食流通企业信用等级制度、发挥粮食消费对粮食生产的引导作用、构建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为准确判断我国饲料粮消费需求及其变化趋势,本研究结合饲养规模和结构变化,科学测算了主要动物性产品的饲料粮转化系数,并采用需求法对我国饲料粮消费量和消费结构进行了重新测算。结果表明:1)肉类产品单位耗粮数量明显高于鸡蛋、牛奶和水产品,其中猪肉最高。从饲料粮转化系数来看,我国耗粮型家畜比重逐步减少,节粮型产品产量迅速增长,畜禽产品供给结构逐步优化。2)养殖规模对不同畜禽品种的影响差异较大,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单位耗粮数量高于散养户,肉牛、肉羊、蛋鸡和奶牛规模化养殖更加节约用粮,肉鸡中等规模养殖耗粮最低。3)2000—2020年我国饲料粮消费先快速增长后有所下降,2020年7种动物性产品生产预计消耗3.06亿t饲料粮。从结构来看,生猪饲料粮消费量最大,但其占比由2000年的57.54%下降至2020年的42.89%。从空间格局来看,我国饲料粮消费量大致呈“东高西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