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为解决我国粮食结构性产能过剩及土地污染等问题,我国开始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通过对试点区域、休耕方式、目标面积、农户补助等政策规定的述评,了解其来龙去脉,并探讨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及地方可据此采取的应对措施,以期对完善我国轮作休耕制度有所帮助,切实贯彻执行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2.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国家粮食安全。本文从实施耕地轮作休耕的含义、重要意义、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以及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这一制度既可以产出高质量农产品,保障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又能让耕地休养生息,增加肥力,可持续发展。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耕地轮作休耕势在必行。指出我国农民采用轮作休耕的必要性,提出当前耕地轮作休耕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促进我国耕地轮作休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通过连续3年有效开展耕地休耕多点监测试验研究,分析轮作休耕对耕地质量提升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环县耕地轮作休耕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休耕模式、地块选择、施肥、机械深耕、种植绿肥作物、田间管理、杀青还田、旋耕保墒等8个方面详细总结了环县耕地轮作休耕技术,以期为环县及周边同类地区耕地轮作休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系统梳理总结我国耕地轮作休耕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休耕规模测算和布局优化、轮作休耕模式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客观评价已有研究的成效、问题、重点和未来的研究趋势,以期深度推进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法、对比分析法等,分析我国耕地轮作休耕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我国耕地轮作休耕应关注休耕后的潜在风险问题,亟需开展风险识别与风险规避机制研究;更加关注农户对耕地轮作休耕的认知问题,应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利益分配机制研究;为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化、规范化,应加快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研究;应探索轮作休耕地后期审核制度研究;为提高耕地轮作休耕绩效,开展轮作休耕后耕地的监督管护体系研究。未来要更加关注耕地轮作休耕在中观尺度和微观尺度层面产生的局地效应研究,为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目前宁海县耕地轮作休耕的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并针对宁海县耕地轮作休耕面临模式单一、粗放管理、经济效益没有明显提高等问题提出了应做好优化轮作模式、以点带面推广优质轮作、政策倾斜适当补贴等建议。以期望能够为宁海县提升耕地、农产品产量质量,加快农业发展,发展宁海县农业农村经济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开展耕地轮作休耕是中央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深入分析了近年来江苏省耕地轮作休耕实施成效,并结合本地耕作制度和农业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探讨耕地轮作休耕未来发展趋势,为探索符合江苏省情的耕地轮作休耕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扩大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我国农业发展突出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扩大耕地轮作休耕规模,加快构建可推广、可复制的轮作休耕制度模式,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农业可持续绿色发展.文章通过浦口区推进耕地轮...  相似文献   

10.
南京市六合区耕地实施轮作休耕的现实意义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如何实施耕地轮作休耕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阐述了南京市六合区实施轮作休耕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六合区及其他条件相近地区实施轮作休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耕地利用视角下全国粮食生产时空特征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综合考虑耕地数量及各项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方法(LMDI)将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分解为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种植结构和粮食单产四大因素,研究1996—2016年其对全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耕地数量持续减少,空间上呈现南部地区减少、北部地区增加的趋势,导致全国粮食产能重心北移。2)粮食单产、复种指数这些技术因素均是促进因素,其中单产提高对总产量提升贡献最大;期间耕地面积下降与种植结构调整则是粮食产量的抑制因素。研究认为,城市化过程中耕地面积减少不可避免,保证粮食安全不但需要严格保护耕地,而且必须强化"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不断提高粮食单产与复种指数,以稳定与优化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周年轮作休耕模式对土壤球囊霉素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与机制,通过田间试验设置苕子-玉米轮作、豌豆-玉米轮作、休闲-玉米和全年休闲4个处理,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团聚体、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及有机碳(SOC)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休闲-玉米、苕子-玉米轮作、豌豆-玉米轮作相比,全年休闲能显著增加大团聚体(>0.25 mm)含量,提高团聚体稳定性;在不同团聚体粒级下,与休闲-玉米相比,苕子-玉米轮作、豌豆-玉米轮作和全年休闲均能有效增加GRSP和SOC的含量,且全年休闲效果更佳;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显示,GRSP对S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有直接的正面影响,对团聚体稳定性有间接影响,各因子对平均质量直径的总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WSA>0.25(>0.25 mm水稳性团聚体)>DOC>总GRSP>SOC>易提取GRSP;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团聚体粒级下GRSP与SOC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但在不同粒级下的相关系数的大小有所差异。研究表明,合理的轮作休耕模式有助于恢复地力,改善耕地质量,减少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耕地安全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分析了广东省耕地安全存在的问题,如耕地面积减少与人口增加的反差日益明显和人地矛盾突出、经济建设与城市化对耕地保护的强烈冲击、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人粮矛盾日益突出等,指出广东省耕地安全处于警戒状态,而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种植业收入与成本倒挂促使农业结构的恶化、建设用地失控、政策和管理不完善等;同时提m了实现广东省耕地安全的建议,如加大农业投入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正确处理和协调非农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的关系.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对土地的监管力度以及依法保护耕地,强化耕地安全意识等.  相似文献   

14.
为从作物轮作角度分析华南典型赤红壤农区耕地质量空间差异,针对华南典型赤红壤农区构建作物轮作系统遥感分类体系,基于空间分析、文献支持、野外实地调查、农户访谈与专家知识,建立不同作物轮作系统与耕地质量等级之间的关联关系;基于Sentinel-1与Sentinel-2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利用决策树制图方法,开展作物轮作系统遥感制图,并在不同空间尺度分析耕地质量空间差异与规律。结果表明,作物轮作系统与耕地质量之间存在关联关系,总体而言,水田轮作系统由于化肥投入较低、对土壤干扰较小、长时间被水面覆盖,不易引起土壤酸化等耕地质量问题,耕地质量等级较高;蔬菜、果园系统由于化肥投入较高,耕地质量一般较低,具体表现为土壤酸化、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问题。研究区蔬菜轮作系统比例最高,其次为果园系统。研究区耕地质量总体一般,主要为三等地,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本研究初步探明作物轮作与耕地质量的关联关系,并将作物轮作遥感制图结果应用于耕地质量空间差异研究,由于耕地质量特征较难直接通过遥感反演获取,通过监测地表作物种植情况进而反演耕地质量具有理论可行性,未来有必要深入解析作物轮作、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等要素与耕地质量的关联关系,构建大数据驱动的耕地质量时空差异评估技术体系,支撑跨尺度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逐渐显现出无法同时兼顾粮食安全与农民就业的困境,克服该困境能有效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基于粮食安全和吸纳劳动力视角,通过经济学分析构建了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析不同类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行为选择特征,探讨在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兼顾粮食安全与农民就业目标的策略。研究表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只有大中型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具有稳定的粮食种植倾向,新型农业主体在与农产品要素相结合时对农村劳动力具有显著的吸纳作用,建设销售型合作社可有效提高粮食种植的经营稳定性。合理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区分管理,是摆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困境的关键,也是有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因此,提出扶持适度规模家庭农场与种粮大户,严格限制下乡工商资本的经营范围,鼓励农户成立农产品销售型合作社。  相似文献   

16.
我国耕地质量与监控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耕地质量与监控研究进展的系统总结和梳理,提出耕地质量与监控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为我国耕地质量提升与管理提供支撑。研究采用文献综合法和总结归纳法。结果表明:耕地质量与监控研究必须加强与耕地资源多功能需求、耕地生产能力、耕地生态效应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融合;围绕耕地质量因素与过程、耕地质量调查与监测、耕地多功能诊断与评价、耕地质量与产能提升及基本农田质量保护与管理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17.
Soil erosion on cropland is a major source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China ranging from the losses of a non-renewable resource and of nutrients at the source to contamination of downstream areas. Regional soil loss assessments using the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USLE) would supply a scientific basis for soil conservation planning. However, a lack of information on the cover and management(C) factor for cropl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USLE, has limited accurate regional assessments in China due to the large number of crops grown and their complicated rotation systems. In this study, single crop soil loss ratios(SLRs) were collected and quantified for 10 primary crops from past studies or reports. The mean annual C values for 88 crop rotation systems in 12 cropping system regions were estimated based on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single crop SLRs and the percentage of annual rainfall erosivity(R) during the corresponding periods for each system. The C values in different cropping system regions were compared and discuss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LRs of the 10 primary crops ranged from 0.15 to 0.74. The mean annual C value for all 88 crop rotation systems was 0.34, with a standard deviation of 0.12. The mean C values in the single, double and triple cropping zones were 0.37, 0.36 and 0.28, respectively, and the C value in the triple zon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single and double zones. The C values of dryland crop systems exhibi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ingle and triple cropping system regions bu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double regions were not significant.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report of the C values of crop rotation systems in China at the national scale. It will provide necessary and practical parameters for accurately assessing regional soil losses from cropland to guide soil conservation plans and to optimize crop rotation systems.  相似文献   

18.
耕地资源作为农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和农民最直接的劳动对象,是构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 最基本要素之一和实现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证。在研究中国耕地资源的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 生态安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和提高中国耕地资源安全的4个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充分利用休闲期自然降水,提高旱地麦田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达到“伏雨春用”的目的,本研究在山西闻喜县旱地麦田将休闲期耕作与覆盖相结合,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前茬小麦收获后15d或45d进行深翻,而后立即采取渗水地膜或液态地膜覆盖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产量及其构成、品质形成的影响效果,试图探索旱地小麦蓄水保墒技术新途径。结果表明,前茬小麦收获后45 d深翻较15 d可显著提高麦收后65 d至孕穗期100~300 cm土壤蓄水量,可显著提高播前至孕穗期0~300 cm总土壤蓄水量,且覆盖的蓄水效果可延续至开花期,以渗水地膜覆盖效果较好。前茬小麦收获后45 d深翻覆盖较15 d可显著提高穗数、产量、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籽粒蛋白质产量,且以渗水地膜覆盖效果较好。此外,播前80~200 cm土壤蓄水量与穗数、产量显著相关;播前和开花期120~300 cm土壤蓄水量与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籽粒蛋白质产量显著相关,播前80~280 cm、开花期40~60 cm、100 cm、240~300 cm土壤蓄水量与谷醇比显著相关。总之,休闲期等雨后深翻并采用渗水地膜覆盖有利于提高旱地小麦土壤蓄水量,达到伏雨春用的目的;有利于优化产量结构,提高产量;有利于提高籽粒蛋白质品质,实现优质。  相似文献   

20.
耕地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在比较优势作用下,粮食生产区位变化明显,给耕地的粮食生产保障功能带来影响。本文以粮食生产大省江苏为例,考察了区位变迁下的粮食生产耕地资源依赖变动情况。脱钩分析和计量分析都能够得到: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粮食生产耕地依赖存在区位差异,苏北粮食生产对耕地的依赖性远高于苏中和苏南。因此,随着粮食生产重心的逐步"北去",江苏省省域层面粮食生产的耕地资源依赖性会逐步增强,经济因素主导的粮食生产变迁并非完全合理。因此,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政府应在认清区域禀赋差异的基础上,适度推进粮食生产北上。同时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水平,拓展粮源供给渠道,缓解变迁中禀赋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