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矮变一号”矮秆遗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降低小麦茎秆高度,是在高肥水栽培条件下获得小麦高产的重要途径之一。“矮变一号”是陕西省西安市农科所于1972年从“矮秆早”小麦中选得的天然变异株。该品种具有冬性较强、矮秆性稳定、株高为26~29厘米、穗大、叶片挺等特点。1976年引入我所,除广泛用作矮秆亲本外,并进行矮秆遗传特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小麦“矮变一号”的矮秆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维忠 《作物学报》1985,11(1):39-46
本研究以农林10号、奥尔逊矮、矮宁和矮变一号为矮秆亲本,分别与高秆品种 Glenlea、鉴15-1和半矮秆品种选七进行杂交。根据 P_1、P_2、F_1、F_2、F_3和 BC_1、BC_2各世代的株高变异,分析并比较这4个矮亲所携矮秆基因的遗传特性。同时,通过4个矮亲之间的互交,分析各自所携矮秆基因之间的等位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矮变一号和  相似文献   

3.
矮败小麦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刘秉华  杨丽 《作物学报》1994,20(3):306-309
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显性雄性不育基因Ms2与显性矮秆基因Rht10连锁十分紧密,其连锁交换值仅为0.18,而紧密连锁基因Ms2和Rht10与着丝点间的遗传距离为31.17个交换单位。  相似文献   

4.
矮败小麦连锁特性的遗传转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秉华  贾继曾 《作物学报》1995,21(6):702-706
以中国春小麦和中国春phlb突变体为轮回父本,分别与我国特有遗传种质矮败小麦杂交并连续回交5次,实现了矮败小麦连锁特性向中国春小麦和中国春phlb突变体的遗传转移;育成了同时含有Kr、Ms2、Rht10基因的矮败中国春小麦和将基因Ms2、Rht10、kr、phlb集合于一体的矮败中国春phlb突变体。组合矮败/CS^4//黑麦、矮败/phlb^4//黑麦的杂交结实率分别为64.1%和67.8%。经  相似文献   

5.
小麦抗旱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株高优异等位变异挖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解北方冬麦区小麦抗旱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筛选株高相关标记的等位变异,选用117个均匀分布于小麦各条染色体的SSR标记,对136份小麦抗旱品种进行分析。共检测到1484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标记12.6个等位变异,变化范围为2~42个,供试材料的多态性遗传信息含量(PIC)变化范围为0.016~0.941,平均为0.640。聚类分析把同一地区或育种单位育成的品种、具有共同亲本的姊妹品种聚为一类,部分相近年代选育的品种也分别聚在一类,国外材料的基因导入对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产生了影响。关联分析表明,在旱地条件下与株高显著相关的标记有19个(P0.01),其中6个极显著相关(P0.001);在水地条件下与株高显著相关的标记也有19个,其中7个极显著相关。水、旱两种条件下共检测出与株高极显著相关的标记9个,分别是Xbarc125(7D)、Xbarc168(2D)、Xgwm126(5A)、Xgwm130(2B)、Xgwm212(5D)、Xgwm285(3B)、Xgwm495(4B)、Xgwm95(2A)和Xwmc396(7B),其中Xgwm285的220bp、Xgwm495的181bp、Xgwm212的99bp和Xbarc125的167bp等位变异是与矮秆关联的优异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产的发展,选育矮秆丰产的小麦良种成为人们的迫切愿望,因而矮源材料愈来愈引起育种工作者的注意。 1977年,中国科学院  相似文献   

7.
普通栽培小麦(T.aestirum 6x=42)与其它任何生物相比,应用非整倍体,是具优势的。它有一套非整倍体,是一系列基本上完整的异常类型,而且是可育和有活力的。例如E.R.Sears利用中国春小麦建立了一整套缺体、单体、三体和四体小麦。Sears和L.Sears已积累了42条可能的具端着丝点染色体中的41条染  相似文献   

8.
不同遗传背景矮败小麦的性状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9种遗传背景的矮败小麦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研究了矮秆不育株的株高、抽穗期、开花期、每株穗数、穗长、每穗小穗数和异交结实率。结果表明,不仅矮秆不育株与高秆可育株的株高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不同遗传背景的矮秆不育株的株高也程度不同的存在差异;矮秆不育株比高秆可育株的抽穗期平均晚2天,而开花期平均晚1天左右;在  相似文献   

9.
白免3号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单体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小麦白粉病是为害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各国小麦栽培的历史经验证明,随着作物栽培水平的提高,小麦白粉病的为害程度也日益增加。据研究(Konstantinov,1972)氮肥用量的增加,直接引起了白粉病菌原的大量侵染;灌溉数量和灌溉次数的增加、矮秆品种的应用等都会造成白粉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半冬性小麦矮源开95016的遗传特性,2003—2005年对开95006的遗传特性进行初步分析,从开95016(株高50cm)与7个高杆亲本(平均株高75cm)杂交F1株高结果可知,开95016矮杆基因为隐性遗传。从以矮源为母本的正交及其反交F1株粒重结果可知以矮源为母本的正交,且父本为分蘖力强,多穗,中杆类型的品种,F1杂种优势最强。  相似文献   

11.
基于QTL定位分析小麦株高的杂种优势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探讨小麦株高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基础,以小麦品种花培3号和豫麦57杂交F1经染色体加倍获得的DH群体168个株系为材料,构建了一套含168个杂交组合的"永久F2"群体。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3个环境中进行了基于QTL定位的株高杂种优势分析,共检测到3个加性效应位点、2个显性效应位点、4对上位效应位点(包括加性×加性、加性×显性、显性×加性和显性×显性)和20个杂种优势位点。位于2D、4D和5B2染色体上的QPh2D、QPh4D和QPh5B2在3个环境中同时被检验到,受环境影响小,表达稳定。在2D染色体上相近的区域定位出多个杂种优势位点,其中QPh2D-2和QPh2D-7可解释杂种优势表型变异的29.77%和55.77%。在7D染色体的Xwmc273.2-Xcfd175之间定位出同一个杂种优势位点Qph7D-2。结果表明,在2D、4D和7D染色体上这些区域存在一些对小麦株高的杂种优势起重要作用的位点。  相似文献   

12.
DELLA蛋白是GA信号途径中重要的负向调控因子,能够响应各种环境信号,在植物抵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功能获得性DELLA突变体矮变1号在矮化育种上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其在耐盐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采用含200 mmol L~(–1) NaCl的Hoagland水培溶液处理中国春、京411、矮秆早和矮变1号幼苗7 d,测定盐胁迫下的总叶绿素含量、相对含水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并借助免疫印迹检测了4个小麦品种中DELLA蛋白的积累。盐胁迫处理后,矮变1号的叶片没有出现明显的萎蔫和失绿,而其他3个品种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萎蔫。盐胁迫使4个小麦品种的总叶绿素含量和相对含水量均有所下降,但矮变1号的下降幅度最小;与此同时,矮变1号体内SOD活性的相对上升幅度最大,并且体内的MDA含量相对上升幅度最小。4个品种中矮变1号的DELLA蛋白积累量最高,矮变1号具有较高的耐盐性与其体内的高DELLA蛋白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矮秆棉品种陆矮1号株高对外源激素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蕾期和花铃期喷施不同浓度的激素,研究了陆地棉矮秆品种陆矮1号对外源激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陆矮1号较对照品种对外源激素反应更为敏感,各种浓度的GA3均能显著和极显著地促进陆矮1号的株高增长,以100 mg.L-1和150 mg.L-1浓度处理效果最为显著,对陆矮1号株高的促进率分别达到100.70%和59.15%,对TM-1的株高促进率分别为27.51%和27.88%;ABA显著抑制陆矮1号株高增长,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40 mg.L-1时促进率为-31.03%;低浓度(20 mg.L-1)的IAA处理能极显著地促进陆矮1号株高的增长,高浓度处理则表现抑制作用;高浓度KT处理显著抑制陆矮1号株高增长,低浓度处理有促进作用但不显著;4种激素混合喷施对陆矮1号株高的促进作用表现出拮抗效应,促进率远低于GA3单独喷施。  相似文献   

14.
矮秆小麦株高的遗传及其与穗粒性状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大华 《作物学报》1985,11(4):281-288
<正> 近年来,国内外对矮变1号小麦矮秆性状的遗传进行了研究,发现它的矮化力强,是一个有价值的矮秆资源。为了有效利用这一优异种质,本试验对其矮秆性状的遗传特点及其株高与穗粒等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做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以矮变1号为亲  相似文献   

15.
主要概述了矮败小麦的创制及其遗传特点,并对其杂优利用和轮回选择实践进行了简述.矮败小麦保留了太谷核不育小麦雄性败育彻底、异交结实率高的优点,发挥了矮变一号降秆作用强、便于识别的特点,成为小麦育种理想的轮回选择工具.利用矮败小麦兼具异交与自交的特性可聚合众多亲本的优良基因,是新品种的"加工厂",可以源源不断地培育出满足不同需求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
调控小麦株高的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姜朋  何漪  张旭  吴磊  张平平  马鸿翔 《作物学报》2020,46(6):858-868
宁麦9号与扬麦158是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主栽品种和骨干亲本,长江中下游麦区近3年来审定品种中80%都是其衍生后代,研究其性状的遗传具重要意义。以宁麦9号与扬麦158为亲本构建的包含282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利用Illumina 90k芯片对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建立高密度遗传图谱。连续3个生长季对株高及节间长度、穗长等株高构成因素进行测定,结合遗传图谱对株高及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获得14个控制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稳定表达位点。通过进一步位置比对,聚焦到6个染色体区段,初步明确了各节间对株高的遗传调控机制。同时,将6个染色体区段中同源性较低的连锁标记转化为适用于高通量筛选的KASP标记,利用101份区域试验材料进行标记效应验证,结果显示聚合Qph-2D与Qph-5A.1两个位点具有较高的选择效率,继续聚合Q2A后,中选材料显著减少,可能降低选择效率;对Q2A与Q5A两个一因多效位点的选择建议以降低株高的等位变异为主;Qd1-5D可作为穗下节间(D1)的选择标记对株高展开优化选择。期望以上结果能为长江中下游麦区的小麦株高遗传改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曹亚萍 《小麦研究》2005,26(2):17-21
采用Griffing方法I,利用抗黄矮病小麦品系,对单株粒重、单穗粒重和千粒重3个性状的遗传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3种粒重的遗传符合加性一显性遗传模型,细胞质作用对千粒重影响较小,株粒重和穗粒重则存在明显的核质互作;3个抗BYDV品系中,“临抗1号”的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方差最大,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也较高,组合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是一个优良的抗病丰产亲本,在抗病育种中具有较大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小麦株高构成因素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株高及构成因素采用行区法种植,研究其相关性,为以后的育种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株高的构成因素中以穗下节的遗传力为最高。通径分析中,亦以穗下节对株高的直接通径系数为最高,即穗下节在株高中占的比例最大,对株高的贡献也最大,因此在选育新品种中,一定要选育基部节间短而穗下节可相对较长的材料,以达到矮秆半矮秆的选育目标。  相似文献   

20.
材料与方法 辽春6号、76—63—1和粤麦6号分别是由我国高纬度地区、中纬度高海拔地区和低纬度地区提供的强春性小麦品种。我们于1983~1985年进行的小麦生态试验中,以这3个供试品种连续3年的春,夏季分期播种试验为例,根据北京试验点的资料,对它们的株高变异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