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黄土高原及其毗邻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区域分异的研究,涉及到若干虽经长期争论,至今并未得到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然而,它们却是治理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的重要基础。本文就全新世以来的植被变迁、历史时期农牧业发展历程、黄土高原空间范围、干湿状况和雨养农业、现代自然环境的区域分异与综合治理等问题阐述了基本观点。认为,全新世中晚期以来,多数地方就是森林和草原相嵌构成的自然景观;全新世晚期以来,植被的破坏加剧;历史时期农牧业区域曾经历频繁更迭;现在的种种环境问题,自清朝以来已全部明朗化;黄土高原的空间范围与地质上的黄土沉积稳定带大体相符,面积近3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的治理和农业生产均应以自然区域分异为纲。  相似文献   

2.
毛乌素沙区及其周围的气候和沙漠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前言土地沙漠化是人类目前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危机之一,被列为十大环境威胁之首。我国沙漠化面积已达到33.4万平方公里,并且以每年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目前,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压力以及近十年来滥占耕地造成可耕地面积迅速减少严重问题,使得气候与沙漠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正> 1.土壤侵蚀概况宁南黄土丘陵区位于黄河流域中上游,为中国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5—8℃,降水量300-500毫米,70%集中于6-9月份,且多以暴雨形式降落,蒸发量1340-1750毫米,属于内陆半干旱气候带。土壤侵蚀严重,重度土壤侵蚀面积占52%,侵蚀模数3000-10000吨/年·平方公里,年平均进入河道的泥沙量约1亿吨。黄土丘陵区土壤侵蚀是影响农林牧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4.
荒漠,英文为Desert,主要分布在南北纬度15~35°地带。世界荒漠(包括半荒漠)面积约28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5。荒漠一般可分为石漠、盐漠、土漠、沙漠等类型。沙漠的面积约537万平方公里,占荒漠面积的1/5。世界上受荒漠化(亦有称“沙漠化”)威胁的面积约45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3。世界上的荒漠成带状分布,与干旱地区基本重叠。荒漠和半荒漠是景观上的概念,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是气候上的概念。两者基本是一致的。有两个地区虽然从景观上看是荒漠,可是现在都不把它作为荒漠,即南极大陆和西藏高原。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环境评价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植被调查,建立土壤水分研究移动实验室,分析了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环境研究中一些指标的通用性不足问题,以最大吸湿量作为土壤有效水下限,创造性地提出"土壤有效湿度"概念并进行了模型检验,依据该指标建立土壤水分环境评价分级标准并对榆林附近土壤水分环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榆林附近土壤水分环境存在类似于延安附近的空间突变现象。实际应用表明,土壤有效湿度指标及其分级标准可以作为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环境评价的初步方案并有望在其它地区推广;结论认为,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环境的空间突变现象具有重要自然地理意义,有深入研究必要。  相似文献   

6.
苏联的中亚地区也就是苏联的干旱地区,苏联最大的两个沙漠——卡拉库姆、克孜尔库姆也就在中亚的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苏联中亚地区有5个加盟共和国,即: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其中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与我国新疆相接壤,边界线总长约3000公里。5个加盟共和国总面积39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苏联面积的18.7%;人口4669万,占全苏联人口的17.1%。其中:哈萨克斯坦271.4万平方公里,1600万人,首都阿拉木图,下辖19个州;乌兹别克斯坦44.7万平方公里,1700万人,首都塔什干,下辖12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沙漠的扩展愈演愈烈。据估计,全世界的沙漠面积,目前正以每年5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仅在撒哈拉南部,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就有65万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变成了沙漠。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全球陆地面积三分之一的国家和地区,笼罩在沙漠化的阴影之下。以沙漠化为代表的“生态危机”,比“能源危机”危害更大,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远,而且,前者更加深了后者的严重程度。面对沙漠化的威胁,人类怎么办?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是认识其环境演变的基础。文章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黄土高原历史时期的植被变化。得出:西周以前及西周战国时期黄土高原植被保持着天然状态;秦汉时期天然植被仍占较大比重,人类活动尚没有改变黄土高原的植被面貌;唐宋时期河谷、平原地区已无天然森林,丘陵、山地植被也遭到破坏,北部沙漠开始扩张,自然环境处在恶化之中;明清时期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造成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为开垦土地,采伐森林和过度放牧。据推算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游森林覆盖率为53%;秦汉时期下降为42%;唐宋时期下降至32%;明清时期下降至4%。黄土高原濯濯童山主要是近600多年来人类活动对植被破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代表地区长武王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提高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系统生产力途径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保证生态安全、食物安全的生物保护技术体系,建立黄土高原沟壑区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为黄土高原地区提供农村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模式,解决黄土高原沟壑区经济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为国家对生态环境安全及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发展无公害苹果存在的问题与植保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具有发展苹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002年全省苹果种植面积达36.93万hm2,居全国第一位,产量392万t,居全国第二位。2003年国家又确定把本省渭北黄土高原作为苹果优生区,这为本省苹果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省内果品质量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特别是果树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造成的果品农药残留问题突出,是果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目前,本省果品质量安全生产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在果树病虫害防治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受现行体制的影响,大部分市、县级农业和果业行政管理部门分立,两部门在果树病虫害防治工作上的领…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环境污染的基本矛盾与机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杨永春 《干旱区研究》2006,23(2):364-374
利用统计资料,从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污染治理水平与实际能力、企业竞争力与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研究了中国西部(狭义)河谷型城市环境污染的内在矛盾与机制.污染较为严重的产业链、污染治理水平相对低下是我国西部河谷型城市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的表面原因.实际上,传统产业及其企业的利润空间日益狭小和各级政府环境保护预算投入低以及迫不得已的保护政策才是环境污染严重的内在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鲁木齐河流域是水资源利用程度较高的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其中包括上游水利工程的实施、地表水利用率的提高,改变了乌河的来水过程,并使下游地表水明显减少,河流的断流导致土地沙化,水库的修筑造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地下水利用的急剧增长使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井灌井排改良了盐碱化土壤,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等。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夏河县草地退化驱动力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然草地是牧区居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生态屏障。由于牧区长期的超载、过牧及对草地缺乏有效的管理与保护,致使草原退化导致的区域生态、经济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采用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文献数据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对甘肃省夏河县草地退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论是自然原因是草地退化的潜在条件,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不完善的经济、体制则是草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力,并据此提出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流域水文循环过程与机制的模型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坡地为研究对象,回顾了流域水文循环的研究进展;揭示了水文循环的影响因素及水文循环的物理机制;总结了在水文循环领域模型开发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分布式水文模型及其数学建模的研究进展,并给出了目前建立分布式水文模型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指出,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影响的加剧,一方面要加强对水文过程的物理机制的研究,另一方面开发有物理基础的分布式水文模型,这是今后流域水文循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The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insect resistance in conifers are rarely discussed. It is however a fairly straightforward plant-insect interaction and should be treated as such, making use of the increasing amount of information in this field. Work on tree breeding is usually carried out by silviculturalists who, not surprisingly, rarely consider the insect component of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treess are growing. In all fairness, it must be stated that many entomologists, fail to consider the plant component of the interaction. Clonal forestry will almost certainly result in the loss of genetic variability. The use of clonal material has already been cited as a possible source for the diminution of the resistance against pests and diseases and if particular resistance mechanisms against forest pests are sought in the future the reduction in genetic material caused by clonal selection could have serious consequences. The ethics of clonal forestry have been questioned as have the ethics of biotechnological advances in the area of recombinant DNA molecules. The potential of both these techniques should be publicized and brought to the attention of the general public and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t large and evaluated. To improve our forest environment and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s a whole, entomologists, geneticists, physiologists and silviculturalists must work together to produce better trees that require little, if any, chemical aid, be it insecticides, herbicides, fungicides or fertilizers. An increasing awareness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generated by large-scale insecticide applications to forest plantations, coupled with an increasingly chemophobic work-force and the difficulty in obtaining pesticide registration for use in forest environments, means that the forest industry world-wide must look to the use of integrated control measures with more diligence than has been shown in the past. Many recent outbreaks of pests and diseases have been linked with particular seed origins of tree crops. Host plant resistance as part of a suite of other proposed integrated control tools is thus an obvious candidate for development. Despite this, scientists concerned with tree improvement continue to select largely for silvicultural traits rather than for resistance to pests and disease. The different avenues open to plant breeders are examined and the potential of breeding trees resistant to insect attack highlighted. Using resistant trees as part of an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system has five very important properties. Firstly, there is no additional pest control cost to the grower, secondly, it operates at all levels of insect incidence and not just when the pest is at high population levels, thirdly, it reduces the insect population cumulatively, fourthly it avoids toxic residues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finally, it usually interacts well with the other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existence.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塔里木河流域人工绿洲的面积不断扩大,天然绿洲相应减少,水资源问题突出。与此同时,沿岸湿地萎缩退化,天然林草植被减少,绿洲外围的荒漠地带不断在扩展,土地沙化严重,下游绿色走廊垂危。为维护塔河流域的持续发展,必须挖掘上游节水潜力,合理利用水资源,充分认识沿岸绿洲和湿地的耦合关系,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坚持“调整控制上游,保护培育中游,恢复重建下游”的原则促进塔河流域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子长县退耕还林、植被恢复重建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结合研究区自然环境条件和前人有关人工植被建设中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重建的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在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植被恢复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当地降水条件并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 (1) 依据当地原生态植被结构合理配置乔、灌、草,在以刺槐为主的乔木林内应适当搭配当地适生树种(杨、柳、山杏、榆、杜梨等);(2) 在沟谷及部分阴坡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种植耐旱乔木树种,在墚峁坡顶种植灌木和草本植物,半灌木和灌木种植在沟坡上部,坡度大的地方尽量不要人为干扰,自然封育恢复;(3) 秋季植树,初植乔木林密度不要超过2 300株/hm2,成林密度应控制在1 100株/hm2左右;(4) 建立苗圃,提高种苗质量,造林种苗尽量在本地解决,以提高植树成活率.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分析了Cry1Ac蛋白与棉铃虫BBMVs的结合情况;并将棉铃虫apn1基因的全长和片段在大肠杆菌Rosetta(DE3)中进行表达,利用Ligand blotting技术分析原核表达的APN1全长及4个片段与Cry1Ac蛋白的结合情况。结果表明:Cry1Ac蛋白可以与棉铃虫的BBMVs结合;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棉铃虫受体蛋白APN1的全长、片段H1(33~257)、H2(258~547)和H3(548~798)可以与Cry1Ac蛋白结合,其中片段H3是首次发现可以与Cry1Ac蛋白结合。本研究的结果也为其他Bt蛋白受体的体外功能研究提供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荒漠生态系统中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到目前为止,在全球荒漠生态系统中,共报道了69个科389种丛枝菌根真菌的寄主植物,其中,Compositae,Gramineae和Leguminosae 3个科的植物为荒漠生态系统中丛枝菌根真菌寄主植物的优势类群;共发表了7个属的89种丛枝菌根真菌,其中,Acaulospora和Glomus 属的真菌为荒漠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类群.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荒漠生态系统中AM真菌多样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荒漠生态系统中AM真菌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区外来入侵生物种类调查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调查研究和查找有关文献资料明确,北京地区外来入侵生物种类有动物11种,植物23种,列出了其主要的分布范围及其危害,讨论了外来入侵生物的防治对策。对一些危害严重的种类应迅速根除或控制,在引种前或应用前应对有潜在危险的种类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对北京周边地区发生的入侵生物种类应该严格监管和防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