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2.
塔额盆地大风的时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塔额盆地大风的时间变化特征。[方法]利用1961~1999年塔额盆地4个气象站大风天气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盆地大风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塔额盆地年平均大风日数27~45 d,多出现在4~7月。塔城和托里大风天气高发期分别在12:30~19:30和14:00~19:00,两站大风持续时间集中在1 h以内,分别占总数的61%和68%。塔额盆地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大风日数呈减少的趋势,39年内盆地年大风日数长期变化趋势系数为-0.73~-0.85。盆地年大风日数在70年代发生突变,之后大风日数明显减少。盆地大风日数年际变化具有15~20年的震荡周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为强盛周期。[结论]该研究为揭示西北地区大风的时间变化趋势与震荡周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4.
利用黔东北10个国家级气象自动站2016—202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雾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黔东北地区受海拔高度和地形影响较大,万山年雾日最多,其次是德江;沿河四季雾日相差不大,春、秋、冬季均以万山雾日最多,夏季德江雾日最多,石阡秋季雾日最少;近5年沿河、思南、江口、玉屏四季雾日年际变化均呈增加趋势,印江均呈减少趋势,玉屏秋季比其他三季雾日增加趋势明显;沿河与思南月雾日呈增加趋势,德江3—4月、11—12月减少,石阡仅12月表现减少趋势,印江和江口只有1月为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5.
对湄潭县气象站雾出现的频率、规律以及显著特征进行讨论,结果显示:湄潭县气象站雾生成的显著特征为当相对湿度达到90%时,可能生成雾,当达到93%时就一定有雾生成。雾的生成在本站的临界值为相对湿度≥93%,当采集器相对湿度≥93%时,除按规定时间巡视仪器外,还要不定时到室外监视天气演变,注意雾的生成,一旦观测到雾就立即编发重要天气预报。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山地面气象站2001~2009年的雾资料,结合能见度(VV)、相对湿度(RH)、温度()t、露点(td)等几个物理量,对常山地区雾的分布特征及形成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常山一般站出现的辐射雾、蒸发雾、平流雾,发现常山雾以辐射雾为主,少数为平流雾和蒸发雾。常山地区的辐射雾出现时,通常500hPa高空为槽后高压脊控制,700hPa槽后暖脊控制。辐射雾出现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早晨。中午随着地面温度上升,空气又回复到未饱和状态,雾滴也就立即蒸发消散。常山地区的辐射雾通常预示着当天天气晴朗。常山县雾的出现时间大部分在凌晨4时以后,特别是辐射雾,也有00时以前出现的锋面雾,但极少,而雾大部分持续时间为3~5小时。常山地区冬季的雾最多。11月和12月的雾日总计为20天。其次为春季,夏季的雾日最少,初秋的雾日并不多,但秋末雾日开始逐渐增多。常山地区的雾受气象要素的影响较大。当地面温度露点差(14时)小于10℃或者晴转雨的天气形势地面T-Td≤13℃第二天有可能出现雾;14时相对湿度≥70%,次日容易生成雾。次日早晨最低温度低于前一天14时的露点温度,可以作为判断常山雾的依据。另外,常山的特殊地形也是雾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重庆北碚地区1953~2010年雾的变化特征及预报因子。[方法]利用1953~2010年北碚地区雾的观测资料,对雾日数的年代际、年际、季节和月变化特征以及雾的生消时间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分析了雾的气象条件及预报因子。[结果]北碚地区雾日分布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80年代雾日数最多,60年代最低),其持续时间呈缓慢增加趋势;年际特征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并呈现9年周期振荡特征;多雾季节主要集中在秋冬,其中,雾的形成多在夜间(20:00~08:00),消散多在白天(08:00~13:00)。影响北碚区大雾的气象条件有水汽与层结、风场、温度、相对湿度等。[结论]该研究为北碚地区雾的科学预测预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塔额盆地4个常规气象台站1960—2009年的实测资料,分析塔额盆地日照时数的年平均变化、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规律,并通过Mann-Kendall法进行年平均日照时数变化的突变检验。结果表明:近50年来,塔额盆地年平均日照时数以2.9 h/10 a的气候倾向率波动式增加;日照时数的增加主要表现在春、夏、秋季,尤其是春季最为明显;塔额盆地年平均日照时数存在2个突变点;日照时数与总云量、低云量及≥0.1 mm的降水日数之间具有很好的负相关性,其中总云量与日照时数的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9.
10.
利用博山区1964 ~2013年的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和回归方法对博山区50年来暴雨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年来博山区共有115个暴雨日,年平均暴雨日数为2.3d,暴雨日数年际变化较大,总体呈现增多的趋势,暴雨日数随时间的变化与年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总体呈现增多的趋势,且线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暴雨春季出现次数少,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多于春季,冬季没有出现,7~8月份是暴雨高峰期,6、9月是暴雨多发期;4、5、10、11月是暴雨少发期;暴雨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即暴雨发生在夜间(20:00~次日08:00)的频次和雨量均高于白天时段;暴雨初、终日期及初终间日数的年际间振荡幅度较小,且随着年代的增加,暴雨初、终日期呈现延后的趋势,初终间日数呈现缓慢增多的趋势,即暴雨期逐渐延长,这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有关. 相似文献
11.
用统计学原理对泰安市所辖的5个气象观测站1971~2009年的大雾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时间分布特征:全市大雾主要出现在每年1、11和12月,平均雾日分别为2.2、2.9和3.0d;空间分布特征:新泰大雾极差和标准差均最大,分别为57和15d;肥城最小,分别为23和5d。全市年最多雾日142d,最少26d,分别出现在1982年和1995年。一元线性回归法得出全市大雾日数呈减少趋势,气候变化率为8.7d/10a。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滨州市大雾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山东省滨州市1971~2000年大雾资料,分析山东省滨州市大雾的空间分布以及年际变化、日变化特征和大雾的持续时间变化特征,分析近10年11月~次年2月的地面风场、相对湿度以及连续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雾的年际变化较大,总体呈增多趋势;11月~次年2月为大雾多发期,多发期大雾覆盖范围大,持续大雾天气比较容易出现;6月大雾次数最少,出现于凌晨到上午9时,其持续时间也最短。在11、12、1月中,以6时~9时出现大雾的次数最多,5~6时是大雾形成的高峰期。1、2月份以局地性大雾为主,连续出现的几率较小;而11、12月出现持续性大雾天气的几率较大,最长连续出现日数达9d。绝大多数雾日08时的风速在3m/s或以下,雾日前1天20时相对湿度大多≥70%。 相似文献
13.
14.
《山西农业科学》2015,(9)
对1983—2012年徽成盆地玉米生育与光热水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气候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显著提高,其中,玉米播种期和其他生育期提前,播种—出苗、拔节—乳熟期时间缩短,七叶—拔节期时间延长;玉米全生育期降水减少,播种—抽雄期雨量呈明显减少趋势,抽雄—成熟期呈增多趋势,春季第1场好雨(日雨量≥10 mm)时间推迟,春旱几率增加;全生育期气温升高,播种—拔节期气温趋降,拔节—成熟期趋升;积温增加趋势显著,其中,播种—出苗期略减,抽雄—乳熟期减少,出苗—拔节和乳熟—成熟期增加明显,21世纪以来呈增加趋势;光照略增,其中,出苗—抽雄期趋增,抽雄—乳熟期趋降,其他发育期变化小;随时间变化,玉米产量呈增加趋势,21世纪以来增产明显;玉米生育期降水量与产量呈正相关;气温与产量在1991—2000年呈正相关,21世纪以来呈负相关;日照时数和积温与产量在1983—1990年呈正相关,1991—2012年转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根据乌鲁木齐河流域7个气象站1961—2009年逐月降水量资料,使用线性回归、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测、Morlet小波等方法,分析了流域内年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流域降水量的垂直分异十分明显,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河流末端到天山一号冰川的河源地带,年降水量的多年平均值随海拔高度总体呈抛物线型,年最大降水量出现在海拔1 900~2 600 m的中山带,对应的最大降水量约为520~550 mm;流域内各地降水量的年内分布均为单峰型,冬半年(10月至翌年3月)各月降水较少且各站点的降水量差异很小,夏半年(4月至9月)各月降水较多并且上游区域降水量远多于中下游区域;49 a来,流域各站的年降水量均为增多趋势,降水增多倾向率随海拔高度呈线性递增趋势,全流域平均年降水量递增倾向率为14.417 mm/(10a);突变检测表明,乌鲁木齐河流域年降水量于1992年发生了显著的突变性增多,突变后降水量较突变前平均增多了45 mm,增多14.5%;乌鲁木齐河流域年降水量的不稳定性(变异系数)随海拔高度呈显著的幂函数型递减趋势,海拔越高的区域降水的年际间稳定性越好,反之亦然;乌鲁木齐河流域年降水量具有准3 a、准6 a和准8 a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6.
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工作单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马铃薯5个不同播期处理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冬植(覆膜)马铃薯,以12月25日的播期产量和效益最为理想。建议河南省南阳盆地冬植马铃薯播期最早不能早于12月15日,最迟不能迟于1月15日,以12月25日播种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