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瓯江河口地区淡水资源的充分利用愈显重要.因此,研究河口地区盐水入侵的规律尤为迫切.咸水上溯距离除与下游潮汐大小有关外,还和上游来水量大小密切相关.通常枯水期咸水上溯较远,丰水期反之.拟建的滩坑水库位于瓯江小溪上,经水库调节后,径流的年际、年内分配将趋于均衡,特别是枯水期水量明显增加.针对瓯江河口的特性,采用丹麦DHI公司Mikell软件建立了一维水流盐度模型,分析计算了枯水期建库前后入侵点位置的变化、可引水时间的增加,并提出在江南位置增建翻水站的建议.研究表明,滩坑水库的建成将增加枯水期上游来水量,使盐水入侵点下移,从而提高河口区淡水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定微咸水膜下滴灌棉花适宜的灌水量和利用方式,通过测坑试验探讨了微咸水膜下滴灌灌水量以及利用方式对棉花根层土壤盐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咸水膜下滴灌灌水量为525.00~675.00 mm时棉花根层周围盐分积累较少,灌水量为475.00~564.29 mm时棉花产量较高;比起采用3.00 g/L的微咸水直接灌溉,1.08 g/L的微咸水直接灌溉时根系层土壤积盐范围较小且棉花产量较高,其次为1.08 g/L与3.00 g/L的微咸水轮灌。最后综合考虑确定出微咸水膜下滴灌棉花适宜的灌水量范围为525.00~564.29 mm,在淡水资源比较缺乏或没有淡水资源而微咸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可以考虑采用低矿化度的微咸水直接灌溉或将低矿化度与高矿化度的微咸水进行轮灌。  相似文献   

3.
海水入侵对于沿海地下淡水资源的不利影响,极大地制约了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在沿海非承压含水层中修建地下坝,是防止海水入侵并保障沿海地下水资源安全的常用措施。在实际工程中,沿海含水层往往都是异质性的,特别是分层非均质性分布广泛。为深入探究沿海含水层的分层非均质性(含水层中间存在一个高渗透性夹层)对地下坝上游残余盐水清除过程的影响,基于SEAWAT-2000程序构建野外尺度下的二维海水入侵数值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针对不同地下坝高度、地下坝位置及高渗透性夹层厚度等多种情景下的残余盐水运移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地下坝的合理布置可显著降低海水入侵范围与程度,相对于均质含水层,中间高渗透性夹层的存在将增大海水入侵的距离并降低盐水楔的高度。地下坝高度大于大坝所在处的盐水楔高度时,才能有效防止海水入侵并清除坝后残余盐水。残余盐水的清除时间将随着地下坝高度的增大而增加;同时,地下坝的布置位置与海洋边界的距离越近,清除坝后残余盐水所需的时间就越长。高渗透夹层的存在极大地改变了残余盐水的脱盐时间,与均质含水层相比,含有中间粗夹层的含水层的残余盐水清除时间将延长。研究还发现,随着中间粗夹层厚度的增大,...  相似文献   

4.
分析咸潮上溯的规律以及对河口含氯度的模拟预测对河口地区供水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珠江三角洲磨刀门河口为例,上游流量和下游潮位作为边界条件,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含氯度变化模拟模型,通过对模型参数进行率定与验证,最终得出模拟结果与实测含氯度数据较为一致,河口含氯度与上游径流量和下游潮位之间的映射关系良好。基于此,研究上游径流量变化对含氯度的影响及不同来水频率和潮位设计方案下的含氯度变化。结果表明:当上游水电站采用降序泄水时可有效地抑制河口咸潮上溯;同一设计潮位方案下,特枯来水年份(97%来水频率)平岗泵站日平均含氯度较正常来水年份(90%来水频率)平均增幅达到3.3倍。  相似文献   

5.
如何提高黄河三角洲微咸水利用率,节约淡水资源是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水稻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以多个水稻品种为材料,比较了不同盐度、不同发育时期微咸水灌溉下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全生育期3 g/L和5 g/L盐度的微咸水灌溉均影响水稻产量,其中3 g/L微咸水灌溉主要影响了穗粒数和千粒重,而5 g/L微咸水灌溉影响是多方面的;全生育期3 g/L微咸水灌溉产量降低约10%,而5 g/L微咸水灌溉减产超过40%。在插秧返苗期3 g/L微咸水浇灌会降低成苗率,但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稻的耐盐能力,降低盐胁迫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相对其他时期,仅在分蘖期进行5 g/L微咸水灌溉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孕穗灌浆期用微咸水灌溉严重影响水稻灌浆。因此,在当地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返苗期和分蘖期使用3 g/L的微咸水进行灌溉,但要适当增加该单位面积内苗数,缓解因成苗率降低造成的产量损失,而分蘖期可以适当采用高盐度微咸水灌溉,但不宜超过5 g/L,孕穗灌浆期微咸水盐度应严格控制在3 g/L以下。黄河三角洲地区微咸水资源的利用能够充分节约淡水资源,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梯级水库建设对澜沧江流域生源物质迁移过程的影响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研究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于枯水期(2017年2月)、丰水期(2017年6月)分别测定了小湾、漫湾、糯扎渡、景洪四个水库不同来源水体(上一级水库下泄水量、支流汇入、坡面径流、人工水循环)总磷(TP)浓度及水库水体氢氧同位素值(18O、D),基于多元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了不同来源水体水量的贡献率,并计算了澜沧江流域梯级水库TP滞留量。结果表明:上一级水库下泄水量对水库TP来源及滞留效应的贡献率在丰水期及枯水期均占主要部分,贡献率分别为54.8%~79.3%、39.1%~82.8%,从上游到下游呈沿程增加趋势;人工水循环水量在枯水期呈沿程增加趋势;坡面径流水量在丰水期呈沿程增加趋势。TP滞留率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分别为-49.34%~66.72%、-88.79%~88.40%,丰水期滞留率受水量增加影响较大,枯水期则受人类活动及沿程输入影响较大。研究为对有针对性地控制流域TP滞留量及为下游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盐化土壤的咸水灌溉河北省东南部的黑龙港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光热资源充足,农业增产潜力很大。但当前突出的矛盾是淡水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已成了农业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解决水资源不足是本地区的当务之急。这一地区淡水资源虽然严重不足,但是地下富存大量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40年以来滨州地区深层地下水水动力场、水化学场和深层淡水开发利用状况分析,认为深层地下水过量开采形成降落漏斗并引起咸水入侵;采用水化学特征值和同位素资料讨论了深层咸水的成因,在分析了深层地下水开采资源构成的基础上,揭示深层地下水的补给与释水机制,计算了控制水位降速、防止咸水入侵两个约束条件下的深层地下水可开采量2001.9万m3/a,提出了减少深层地下水开采量、回灌补源等水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对沂沭河下游平原212组地下水化学样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研究区不同循环深度地下水TDS和水化学类型的空间分布:1北部丘岗区地下水以淡水为主;东部滨海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几乎均为微咸水和咸水;深层承压水以淡水和微咸水为主,微咸水分布于沿海大部分地区和内陆的滨海县附近,沿海地区洋桥农场、图河乡一带以及东南部八滩乡的深层地下水为淡水。2北部丘岗区地下水化学类型单一;东部滨海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具有水平分带规律;深层承压水化学类型总体上由陆向海存在水平分带规律,洋桥农场、图和乡及八滩镇的水化学类型与沿海咸水区地下水化学类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正> 淠史杭综合利用水利工程,灌溉部分跨安徽、河南两省,于五十年代开始修建,先在上游建了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龙河口五大水库,总库容66.8亿立米,其中兴利库容28.43亿立米。流域控制面积646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来水量48.2亿立米。佛、梅、响、磨四库水电站装机12.7万瓩,灌区即利用发电尾水及水库与渠首间的区间迳流引水灌溉(区间迳流多年平均7.3亿立米),不足时由水库泄洪孔增加泄水。因此水源是比较可靠的。  相似文献   

11.
从一维恒定对流扩散方程出发,通过简化变形推导出河口盐度和河口距离相关的指数型经验公式,以瓯江口为具体研究区域,运用实测资料进行验证,推求盐水入侵的最大距离,探讨河口盐水入侵与潮汐、径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关系,建立瓯江口最大咸潮入侵的快速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12.
微咸水灌溉对冬小麦光合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寻求合理的微咸水利用方式以及揭示微咸水灌溉下作物生理生长响应机理。【方法】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典型引黄灌区开展了冬小麦微咸水灌溉试验,研究了微咸水灌溉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与淡水灌溉相比,采用矿化度3 g/L微咸水灌溉时,拔节期、灌浆期灌2水和拔节期灌1水均会导致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下降,但是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却不显著,微咸水灌溉在降低蒸腾速率的同时维持着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2.8%~43.2%;微咸水灌溉抑制了冬小麦的株高和干物质积累,淡水-微咸水组合灌溉虽然导致产量降低3%~13%,但节约淡水资源50%~67%;相同灌溉水质下,与灌浆期不灌水相比,灌水有利于籽粒的灌浆,提高了千粒质量,实现冬小麦增产11.2%~11.4%。【结论】因此,淡水-微咸水-微咸水的灌溉模式用于该地区冬小麦田间灌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河北衡水地区干旱缺水,淡水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日益缺乏与粮食需求日益增多之间的矛盾尖锐。利用微咸水资源将成为缓解水资源危机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试验基地小麦微咸水灌溉试验为基础,对试验区作物种植整个生长过程中土壤含盐量和水分状况随时间的变化研究,探讨了微咸水灌溉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盐动态呈受灌溉和降雨影响的短期波动和受季节更替影响的长期波动;作物产量与灌水矿化度、灌水量、土壤初始含盐量和含水量等因素相关。在缺乏淡水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3g/l左右的微咸水灌溉,而且不会引起小麦产量的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4.
淡水帷幕是重要的而且有效的海水入侵工程性防治措施,对其国际经验的梳理有利于我国海水入侵防治研究和实践的借鉴。通过对淡水帷幕人工回灌方式以及所用水源两个方面问题的总结,概括了国际上淡水帷幕构建的成功经验。目前,淡水帷幕人工回灌方式主要包括渗水盆地、回灌井以及拦河坝等;所用水源则包括了雨洪水、地表径流、再生水以及深层地下水等。未来,经过脱盐的地下咸水也是可行的回灌水开源途径。  相似文献   

15.
7g/L咸水灌溉棉花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研究了7g/L咸水灌溉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咸水灌溉能提高土壤含盐量,但并未超过棉花的耐盐度,而且经过雨季的降水淋洗,不会造成土壤明显积盐。同时,在秸秆覆盖条件下采用7g/L咸水与淡水交替灌溉,棉花的产量仅比对照减产4.2%。这为7g/L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6.
水库来水量预测的进化神经网络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遗传算法的全局空间寻优功能和BP网络映射能力强的优点,用遗传算法确定最优网络结构,建立了水库来水量预测进化神经网络(简称GA-ANN)模型,据此预测水库来水量。实例分析表明,该模型克服了BP网络输入层、隐含层节点确定的盲目性,适应性强,精度高,可供用于水库来水量预测。  相似文献   

17.
华北平原农业灌溉用水非常紧缺,水资源日益缺乏与粮食需求日益增多之间的矛盾尖锐。充分利用微咸水资源是缓解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以中国农业大学曲周试验站1997-2005年冬小麦和夏玉米微咸水灌溉田间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充分淡水、充分淡咸水、关键期淡水、关键期淡咸水和不灌溉等5个处理下土壤饱和电导率和含盐量的动态变化,探讨了微咸水灌溉对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盐动态呈受灌溉和降雨影响的短期波动和受季节更替影响的长期波动;在正常降雨年份,使用微咸水进行灌溉是可行的,不会导致土壤的次生盐渍化;微咸水灌溉虽然导致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降低10%~15%,但节约淡水资源60%~75%。如果降雨量达到多年平均水平以及微咸水灌溉制度制订合理,微咸水用于冬小麦/玉米田间灌溉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微咸水灌溉与土壤水盐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随着淡水资源短缺的日益加剧,合理开发利用微咸水已成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微咸水中含有大量盐分,用其灌溉必然增加土壤盐分,影响作物生长和土地质量。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调控土壤水盐状况成为微咸水安全利用的基础。本文较详细地回顾了微咸水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微咸水入渗模型和水盐运移模型、微咸水灌溉方法、微咸水灌溉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土壤水盐调控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目前研究中关注的核心问题,提出了微咸水安全利用方面需要重点研究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微咸水灌溉对土壤和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其内在机制,以及构建合理利用微咸水灌溉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黄河上游三湖河口-昭君坟河段为典型,分析发现该河段50多年来水沙特性发生很大变化,具有明显的时间阶段性,这种变化引起河床冲淤相应发生时段性的变化。影响该河段冲淤变化的因素中,天然来水情况和水库的调蓄方式决定河道来水量及水量的年内分配,孔兑的入汇决定了区间的来沙量和粒径组成。汛期水量的减小、中小水作用时间的增长使内蒙三湖河口-昭君坟河段逐年淤积萎缩,当干流小水遇到孔兑高含沙洪水时,水沙关系的不协调加重了河道的淤积,使造床流量变小,主槽严重萎缩。  相似文献   

20.
2004年年初,故县水库水位达到533.51m.他们整合优势.科学安排生产.加强设备巡检和管理.在上游来水量仅有2.7亿m^3的情况下,发电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发电生产达到9303万kWh,占与上级签订的年度目标责任书的93%。同时.库区水位下降.为2004年水库安全度汛腾出了有效库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