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防雨棚池栽试验,研究灌溉模式和施氮量对水稻需水规律、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模式与施氮量对水稻阶段腾发量、需水强度、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及其构成有显著影响。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条件下水稻的腾发量、需水强度和有效穗数降低,水分利用效率、穗粒数和结实  相似文献   

2.
从灌溉方式、品种类型、栽插密度和施肥量研究了对水稻汕优63和盐粳2号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库限制型品种盐粳2号,常规灌溉的产量高于节水灌溉;源限制型汕优63,节水灌溉的产量与常规灌溉相近.在中肥条件下,常规灌溉的产量高;在高肥条件下.节水灌溉的产量接近或超过常规灌溉.在节水灌溉时,增加栽插密度有明显的“以密补水”的作用.节水灌溉区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减少,结实率相应提高,但千粒重在两类灌溉方式处理间差异甚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高密栽培模式下不同灌溉频次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穗部性状、产量的影响,确定适宜灌溉频次,为新疆天山北坡中部绿洲地区玉米高密栽培合理用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玉米一定灌水定额基础上,设置7次,8次,9次和10次4个灌溉频次,并根据玉米生育期进行灌水模式的调整,共设置8个处理,利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研究高密栽培玉米干物质积累、穗部性状、产量对不同灌溉频次的响应。【结果】相比7次灌水,灌水频次增加,显著提高干物质积累总量。灌水频次对花前花后干物质分配比的影响规律性不明显。不同灌频显著影响单穗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7次灌频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最低。相对7次灌频,加大灌水次数显著提升单穗穗长、穗粗、行粒数、穗重和穗粒重,显著降低了秃尖长度。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灌频处理下,玉米单穗产量主要受穗粒数和千粒重制约。【结论】在该试验区一定灌量6750m3/hm2和每月灌水比例相同基础上,灌水次数7次产量最低,其它处理亩产均大于1000Kg,产量主要受穗粒数、千粒重制约,此研究可作为该区域玉米高密栽培合理灌频制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控制灌溉与常规灌溉对3个水稻品种生理作用、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灌溉比常规灌溉节约灌水量60%~75%.2种控水方式3个水稻品种叶片叶水势,丙二醛和町溶性蛋白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之间差异不明显;穗长、有效穗数、千粒质量、谷草比、结实率和实际产量之间差...  相似文献   

5.
灌溉模式与施氮量对水稻需水规律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防雨棚池栽试验,研究灌溉模式和施氮量对水稻需水规律、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模式与施氮量对水稻阶段腾发量、需水强度、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及其构成有显著影响。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条件下水稻的腾发量、需水强度和有效穗数降低,水分利用效率、穗粒数和结实率增加。随着施氮量增加,水稻的腾发量、需水强度、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增加,结实率和千粒质量降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结论:在控制灌溉条件下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水稻产量达到11 495 kg·hm-2,节本增效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水稻种植水分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开展节水技术研究,最终建立渠道防渗结合间歇灌溉的综合节水模式,实现水稻生产节水、节本、增效。结果表明:采用渠道防渗技术可减少输水损失,应用间歇灌溉可减少田间灌水损失;集成的综合节水模式和相邻地块的常规种植相比,水稻的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均有所增加,穗粒重和产量明显提高,产量增加5.87%;WUE_(总水分)提高17.95%;节约成本投入285元·hm~(-2),经济效益增加1 842.9元·hm~(-2),增幅14.26%。  相似文献   

7.
为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方式,以29个水稻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计2个处理,常规灌溉(和普通水管理相同)、节水灌溉栽培,每品种6行,行长10m,3次重复,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育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常规灌溉下水稻株高、分蘖一直大于节水灌溉,两者变化的趋势相同。常规灌溉下水稻最高茎数、最高分蘖数、分蘖穗数均大于节水灌溉,且最高茎数、最高分蘖数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分蘖穗比例、有效分蘖率、成穗率均表现为节水灌溉高于常规灌溉,且有效分蘖率、成穗率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节水灌溉下水稻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产量均高于常规灌溉。相关分析可知,两种灌溉方式下水稻产量与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关系密切。说明节水灌溉方式下对水稻株高的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灌溉方式的不同不会改变水稻分蘖基本的规律,只会影响水稻分蘖增加或减少的幅度,进而影响到有效分蘖率,最终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8.
试验以水稻为研究对象,设定水、肥两种处理因素,2个水分处理(节水灌溉、CK)和5个氮肥处理(N0、N1、N2、N3、N4),分析水肥耦合对水稻产量及穗部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节水灌溉较CK促进水稻产量的形成,在N1、N2、N3时增产均超过10%,在N0、N4时产量差异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节水灌溉与CK处理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节水灌溉N3施肥模式产量最高,其次是节水灌溉N2和对照灌溉N3。N2、N3条件下,节水灌溉较CK增产的主要是二次枝梗产量的增加,其中N2、N3处理分别增产30.69%、30.70%;节水灌溉N3较N2产量增加,主要是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N3条件下节水灌溉与CK比较,产量性状差异不显著,但节水灌溉促进了水稻各项产量性状均值的增加;对穗部结构分析,节水灌溉较CK二次枝梗数显著增加是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控水灌溉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绿洲2号为供试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在水稻全生育期实行不同程度的控水灌溉处理,研究其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控水灌溉降低了水稻叶面积指数以及茎、叶干物质重量,增加了水稻根部干物质重量,能够促进水稻分蘖,增加植株穗粒数及千粒重,提高产量,试验中控水灌溉处理Ⅱ的产量高于常规灌溉11.04%,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生活污水氮磷浓度对水稻生长及氮磷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通过设置不同N、P浓度的生活污水进行水稻盆栽实验,研究了生活污水灌溉对水稻生长、产量以及氮磷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灌溉和不施肥条件下,污水灌溉明显降低了水稻施肥期的田面水氮磷浓度,水稻移栽后70 d左右田面水N、P浓度与不施肥处理田面水N、P浓度趋于一致;污水TN、TP浓度与水稻的生长指标和产量密切相关,生活污水灌溉提高了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但穗数明显减少,导致产量下降;当污水中总氮浓度达20~25 mg·L~(-1)、总磷浓度达1.0~1.5 mg·L~(-1)时,不施任何化肥条件下水稻产量即可达到常规化肥处理的95%,差异不显著,此时污水灌溉中带入的氮仅为常规施肥处理氮用量的64.1%和磷肥用量的23.2%。与常规化肥处理相比,污水灌溉提高了水稻的N、P利用效率,水稻对N、P的吸收利用与污水中的N、P浓度成正相关,且污水中的N、P存在着正交互作用,即提高P浓度促进了N的吸收利用,提高N浓度促进了P的吸收利用。在应用生活污水进行稻田灌溉时,需在分蘖期配施一定的化肥从而保证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水分管理影响着水稻的颖花分化与产量形成,旨在研究不同水分灌溉方式对南方优质晚籼稻稻穗枝梗和颖花发育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以优质籼稻泰优871和非优质籼稻荣优华占(对照)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灌溉(CK)、持续淹水灌溉(CFI)和间歇灌溉(AWD)3种灌溉方式,测定水分灌溉、颖花发育、产量形成等指标。【结果】与CK相比,AWD显著增加供试品种水分利用效率,CFI则显著降低;CFI和AWD处理均提高了供试品种产量,但CFI与AWD差异不显著,品种间趋势一致,CFI增产趋势与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提高有关,而AWD增产则是来自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协同提高。从稻穗枝梗和颖花发育特性来看,相比CK、AWD,CFI有利于提高稻穗颖花分化数,主要是因为枝梗与颖花分化较高,且退化较低,其中泰优871品种一次颖花分化差异显著;AWD相比CK尽管总颖花分化数差异不显著,但可显著减少颖花退化。不同灌溉方式对供试品种二次枝梗及颖花分化影响要大于一次枝梗及颖花,CFI相对增加两品种不同部位一次枝梗上二次枝梗与颖花分化数,且主要体现在稻穗中上部枝梗。【结论】间歇灌溉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间歇灌溉与持续淹水...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为合理的利用风沙土壤资源,本文将新型微润灌溉技术应用于风沙土玉米灌溉,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微润灌溉灌水量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从而为风沙土膜下微润灌溉制度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灌水量对微润灌溉玉米株高、茎粗、LAI和单株地上干物质量等营养生长影响较小;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穗粒重、穗重等产量构成性状和产量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穗行数随灌水量变化不大,秃尖长随灌水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灌水量75%ET时,玉米微润灌溉产量最高,达到7.8t/hm2;WUE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下降,25%ET时WUE最大,为1.35 kg/m3。因此,在风沙土地区,灌水量宜控制在25%~75%之间。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求新型稻渔共作模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光明渔村开展了新型稻渔共作模式的实践。不同情况下稻田灌溉模式影响了水稻的生长以及产量。实验分为每隔5 d灌溉一次鱼塘水,每隔7 d灌溉一次鱼塘水以及不灌溉鱼塘水。水稻种植品种为“吉宏6号”,水稻平均亩产544.97kg,总体旱田亩产量高于水田,不同灌溉周期亩产量5 d灌溉一次>7 d灌溉一次>不灌溉鱼塘水。地上部分生物量旱田大于水田。灰色关联度分布为0.576~0.907。各水稻根茎秆构成因子与水稻产量关联度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根长(0.907)>秆基部外径(0.863)=穗基部外径(0.863)>秆长(0.846)>株高(0.829)>穗长(0.776),其中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根茎秆构成因子是根长,关联度最小的是穗长;水稻产量构成因子与水稻产量关联度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有效穗数(0.869)>穗粒数(0.847)>生物量(0.813)>结实率(0.806)>千粒质量(0.759)>每公顷穴数(0.715)>根干质量(0.625)>成穗率(0.576),其中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产量构成因子是有效穗数,关联度最小的是成穗率。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半干旱地区如何节水种稻,试验以垦稻12和龙粳21两个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设3个灌溉处理(湿润、间歇和常规灌溉),通过田间小区对比,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水稻品种在节水灌溉条件下株高降低,有效分蘖茎数增多,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根冠比增大,产量提高。其中间歇灌溉处理产量最高,垦稻12和龙粳21产量分别较常规灌溉增产22.8%和20.0%,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灌水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掌握限水条件下冬小麦高产高效的灌溉制度,分析比较了2019—2020年(枯水年)冬小麦不同灌溉量处理(127、172、217、262、315 mm)对土壤水分含量、作物产量构成因素指标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溉量的增加,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千粒重、穗粒数、穗数变化趋势较一致,均为先增加后减少.当灌水量为127~217 mm时,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千粒重、穗粒数、穗数显著增加;当灌水量为217~315 mm时,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千粒重、穗粒数、穗数呈缓慢减少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当小麦生育期灌水量217 mm、春季关键期3次灌水、每次灌水60 mm时,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高,分别为8396.72 kg/hm2和19.19 kg/(hm2·mm).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氧磷管理对水稻根系活力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稻C两优608为材料,设置增氧(OI)、不增氧(NI)2种灌溉方式和磷肥运筹(施磷0.18、0.36、0.54g/kg,以不施磷为对照),研究氧磷互作对水稻根系活力和产量的影响及水稻根系活力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磷肥运筹造成水稻不同处理间根系活力和千粒质量差异显著,理论产量与分蘖期根系活力呈显著正相关;增氧造成不同处理间的理论产量、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差异显著,当施磷量≤0.36 g/kg时,增氧条件下的理论产量、有效穗数分别比不增氧条件下的增加1.04%~23.69%、21.29%~50.03%,每穗粒数比不增氧条件下的降低11.49%~25.61%;不施磷时,增氧处理的水稻理论产量、有效穗数和千粒质量均最大;氧磷互作造成不同处理的理论产量、千粒质量差异显著,千粒质量与幼苗期、分蘖期根系活力呈显著负相关。可见,合理施磷或增氧能通过影响水稻各生育期的根系活力来提高产量,而氧磷互作有导致产量比单独施磷或增氧处理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代晓华  韦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241-22243
[目的]针对宁夏引黄灌区灌溉水资源日益缺乏与作物需水矛盾的问题,研究玉米节水灌溉最佳灌水定额与最佳肥料种类配比。[方法]采用畦种膜上灌溉,肥料用常规肥、玉米配方肥和玉米专用肥,灌溉定额为600、750、900m^3/hm^2,研究不同处理对玉米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施用配方肥条件下,玉米株高、叶面积、干物质和产量均高于施用专用肥和常规肥,且差异显著;灌水量为900m^3/hm^2时玉米的生物性状及产量均高于600、750m^3/hm^2灌水量处理,但灌水定额间无显著差异。[结论]玉米畦种膜上节水灌溉最佳肥水组合为玉米配方肥+600m^/hm^3灌水量,该结果可为宁夏灌区玉米节水生产提供合理灌溉与施肥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小麦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提供科学依据,以高产小麦洛麦26、洛麦28、洛麦29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小麦产量和籽粒品质在不同灌水处理下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受不同品种和不同灌水处理影响显著(品种和灌溉次数显著影响小麦穗数、穗粒数和产量),二者交互作用对产量及主要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显著,灌水处理下穗数均有所增加,穗粒数有所降低,千粒质量差异不显著,小麦产量显著提高,产量的提高主要来自穗数的增加;籽粒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在不同灌水处理下变化较大,不同灌水处理下的营养品质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在不同小麦品种以及不同处理间的规律性相同。处理W5(越冬期+拔节孕穗期+开花期灌水)和W3(越冬期+拔节孕穗期灌水)利于改善产量三要素,从而提高产量;处理W4(拔节孕穗期+开花期灌水)利于提高营养品质;处理W3(越冬期+拔节孕穗期灌水)利于加工品质的提高。本试验条件下,越冬期+拔节孕穗期灌水是获得高产、优质的最佳灌水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汕优10号、923、珍汕97B3种不同水稻品种在常规淹灌、间歇灌溉和旱种3种灌溉方式下的生长、产量及生理变化。结果表明,汕优10号与923两品种在间歇灌溉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而珍汕97B的产量则是淹灌处理的最高;3个品种的最低产量均出现在旱种处理。生理研究的结果表明,与常规淹灌相比,汕优10号与923两品种的间歇灌溉处理水稻根系活力及叶绿素含量提高,氮素吸收及利用率增强,后期干物质积累量较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旱种处理虽根系活力及叶绿素含量也有显著提高,但其氮素吸收与利用受到严重影响,后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小,颖花形成能力及有效穗数较低,导致产量显著下降。3品种以杂交稻汕优10号抗旱性最强。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适宜山西省晋南地区冬小麦节水旱作的播种方式及配套灌水模式,通过多点试验研究不同播种方式[探墒沟播(T)和常规条播(L)]对不同灌溉条件下[雨养旱地无灌水(W_0)和拔节期浇一水(W_1)]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养分吸收、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试验点,与常规条播处理相比,探墒沟播处理冬小麦地上部干质量、有效穗数、株高显著提高;旱地条件下,千粒质量也显著提高,但穗长和穗粒数显著降低;沟播处理冬小麦产量显著提高2.4%~16.9%。灌水促进沟播条件下冬小麦对养分的吸收。沟播处理使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土壤贮水量增加8.9~19.9 mm;除2月份沟播处理土壤温度降低1.43~3.12℃外,其余月份整体增高0.15~1.66℃。综上,探墒沟播对晋南地区麦田土壤起到蓄水保墒、增加地温的作用,提高冬小麦有效穗数和产量,可作为冬小麦节水旱作的一项播种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