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茶是中国文人舒展性灵的一种手段。中国文人的茶论不仅与其性灵追求相联,而且其茶论的内在底蕴体现了其性灵追求。本文试图通过个案研究以探讨中国人文的茶论特色与其性灵追求的关系。 一、“自然之性”的性灵追求 追求“自然之性”是晚明文人的总体特征,屠隆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明代中后期,由于经济的发展,由于特定的政治背景,由于历史发展的趋势,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及特定的晚明文人的性灵追求。 明代中后期,社会承平日久,社会生产得到发展,财富积累增加,特别是城市商品经济趋于繁荣,从江南到东南沿… 相似文献
3.
文征明(1470—1559),明代中叶江南的著名文人,文学家,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明史》卷287《文苑三.文征明》记载:"文征明,长洲(今苏州)人,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征仲,别号衡山,父林,温州知府。……幼不慧,稍长颖异挺发,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桢,学画于沈周,皆父友也。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辈相切靡刂,名日益著,其为人和而介。" 相似文献
4.
明代的茶政与茶法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茶业是中央政府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是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大事。因此,茶业政策的制定,茶政法规的颁行,茶税的征收管理,茶叶贸易体制的建立与调整,都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重视。明朝立国以后,在茶政与茶法上基本沿袭了唐宋旧制,同时又对茶叶的生产、运输、贸易、检验及榷税等方面实施了更为严格的管理,逐步建立和制定了一系列茶业政策和制度法规,它主要包括榷茶制度、茶马制度、茶法制度和贡茶制度四个方面,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因研究者们对明代的贡茶制度多有涉及,本文仅就其他三个方面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6.
7.
《农村新技术》2006,(1):7-7
一、生长特性 大果红花油茶生长于广西藤县天平 镇深山老林,该油茶为一个野生变种,经 长期培育改良而成。茶树高4米~8米,四 季常绿,11月至次年3月开红花,花期140 天,花色艳丽,花径6~10厘米。株开花 1 000~5000朵。茶果霜降前后成熟,形如 柚子,单果重0.5千克~1.5千克,内有茶籽 20~25粒,约10~20克,株结果50-200个, 约30千克~150千克。茶仁出油率60%,每 50千克生果可产茶油2千克。每667平方 米产茶油40千克-100千克。该油茶四季 花果不绝,极具观赏价值。该油菜适应性 较强,抗旱耐寒耐贫瘠,能耐40℃高温及 相似文献
8.
9.
明代冯可宾与熊明遇论罗岕茶及其它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施由民罗茶是明代的名茶之一。中国茶叶发展至明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名茶,如明人沈石田《书茶别论后》中所述:"昔人咏梅花云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此惟岁茶是当之。若闽之清源、武夷,吴郡之天池、虎丘,武林之龙... 相似文献
10.
11.
明代是中国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这是一个生活风尚追求优雅别致的时代。也就是在这个时代,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旧的团茶法逐渐凋零,新的叶茶法转为主流,饮茶方法由精致华丽,回归简朴自然。正如同经典明式家具,它那种简洁明快、典雅庄重的风格是后人再也无法企及的。明代文人们那种殚精于燕闲雅趣,寄情于田园山水,以茶寄托对现实的不满和超现实世界的向往的时代风格和精神旨趣,也是我们无法超越的。 相似文献
12.
13.
巨型果红花油茶有较高的园林观赏价值和油料经济价值,尤其适合油茶产区推广发展,是山区低产油茶林改造换代的一个好品种。红花油茶兼有“山茶花”和“油茶果”双重优点。其叶缘有粗锯齿纹,叶片较大且厚实鲜亮;植株高4米,树形美观,枝条横伸,错落分布舒展;果特大,花谢后,初上枝头的小果向阳面即红彤彤,观果期长达4个月;寒露或霜降时节采摘,单果重达1公斤以上,平均重0.75公斤左右。经专家测定和种植经验表明:红花油茶喜光,幼时稍耐阴,根须发达,适应性强。地栽667平方米(1亩)100 ̄180株,盛产期株产果160 ̄400个,籽仁出油率30%左右,667平方米产油…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从明代茶书看明人的茶文化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茶文化发展到明代,又峰回路转,呈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自从“开千古茗饮之宗”的散茶渝饮法在明代确立并逐渐成为主流后,人们以百倍的热情,不断关注着这种新的品饮方式所带来的茶文化进步与变革.于是,一大批茶学专著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据统计,明代茶书可考者不下50余种,数量之多,为历朝历代之冠,其中,既有对前人茶文化成果的总结与茶文化史料的类纂、汇编,更多的则来自于作者长期品茶经验的积累和品茶心得的深刻阐发。尽管这些茶书篇幅体裁各不相同,特色各异,但从大的层面上又显示出一个朝代相同或相近的茶文化取向,值得我们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笔者曾撰《明代几种茶书成书年代考》(《农业考古》2004年第4期),对明代张源《茶录》、熊明遇《罗茶记》、罗廪《茶解》、闻龙《茶笺》、屠本《茗笈》、屠隆《茶说》等六种茶书的成书年代予以考定。近日获阅郑培凯、朱自振主编的《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以下简称茶书汇编)和谢文柏主编的《顾渚山志》二书,从中发现了新材料,足以匡正我原先的一些错误结论,现特以作修正,以免以讹传讹,贻误他人。原先查阅的几种茶文化著作是:陈彬藩、余悦、关博文主编的《中国茶文化经典》,其附录万国鼎《茶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茶书提要),其附录布目… 相似文献
19.
明代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继往开来、迅猛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当时的文人雅士继承了唐宋以来文人重视饮茶的传统,普遍具有浓郁而深沉的嗜茶情结,茶在文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得以凸显.自明代中叶起,由于散茶瀹饮法的确立和简约茶风的盛行,吸引大批高人闻士介入茶饮活动,嗜好茗饮、品鉴名茶、研讨茶艺成为文人雅士所追求的一种时代风尚,尤其是在江浙地区,一批志趣相近、彼此投缘的茶人茶客自发地组成了若干文人饮茶集团,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促进了文人茶事活动的蓬勃发展.晚明以后,随着大批隐逸茶人的出现,饮茶更是成为表现超尘脱俗、清新高洁情怀的雅事.明代文人茶事活动的特点是,人们已不再注重饮茶的程序和形式,而是把日常生活中的饮茶活动当作一种艺术审美过程和人格修养方式,使普普通通的茶饮包涵了深邃的精神内容,展现出了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0.
茶果复合栽培模式与茶跗线螨为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茶跗线螨是四川茶区最重要的害螨之一,通常采用化学防治方法去控制。但由于该螨个体小,生境隐蔽,繁殖快,防治难度大,有必要探索新的控制途径。本研究探索生物多样性与害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茶园生态系统中引入新的植被后,茶园生物多样性增加,但并不一定具有对害螨的控制能力。试验中的李+茶,梨+茶,桃+茶栽培模式,害螨的发生及危害与单植茶园几乎没有区别,其原因可能因为李、桃、梨等果树均为螨类的寄主之一。林+茶模式中,由于林木的阴蔽度改变了茶园生态条件,该螨发生及危害明显降低。不同栽培模式对跗线螨的抑制效果依次为林茶>梨茶>桃茶>李茶>单植茶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