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1 毫秒
1.
川硬皮肿腿蜂防治柳树星天牛试验初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杜开书  周祖基  杨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104-3105
星天牛是一类以杨树、柳树等为食的蛀干害虫,利用川硬皮肿腿蜂来防治其幼虫,结果表明,川硬上肿腿蜂对天牛幼虫的寄生效果最高可达43.63%,最低的也可达5.17%,2次平均可达26.93%。表明川硬皮肿腿蜂防治星天牛是一项行之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引诱剂和川硬皮肿腿蜂对单丛古茶区天牛的防治效果,为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单丛古茶区天牛的生物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引诱剂诱捕的方法研究ZM-80型诱捕器不同悬挂高度对天牛诱捕效果的影响;利用天牛诱捕器研究F-8、APF-Ⅰ (普通型、持久型、加强型)、蜜糖水、CY-1和CY-2引诱剂对天牛的诱捕效果;采用田间释放法评价川硬皮肿腿蜂不同释放量和释放时间对天牛幼虫的防治效果,并进行川硬皮肿腿蜂区域化防控效果试验。【结果】诱捕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诱捕器悬挂高度2 m(高于树冠)诱捕到的天牛总数为13.25头/诱捕器,而悬挂高度1 m (树冠以下)诱捕到的天牛总数仅为2.15头/诱捕器,两者间差异显著(P<0.05); APF-Ⅰ加强型和CY-1引诱剂对多种天牛均有较好的诱捕效果,诱捕总数分别为19.40和18.35头/诱捕器,两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川硬皮肿腿蜂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释放川硬皮肿腿蜂对单丛古茶区天牛幼虫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其中9和10月分别释放30000头/ha川硬皮肿腿蜂1次的效果最好,放蜂30和60 d后的防效分别为63.62%和68.72%。川硬皮肿腿蜂区域化防控试验结果表明,其平均防效为55.03%。【结论】利用APF-Ⅰ加强型或CY-1引诱剂,配合ZM-80型天牛诱捕器悬挂高度高于树冠,对天牛的诱捕效果较好; 9和10月分别按照30000头/ha各释放川硬皮肿腿蜂1次,能有效控制潮州凤凰山区单丛古茶园天牛危害。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常用于生物防治天牛类和吉丁类蛀干害虫的几种肿腿蜂为研究对象,利用 Dnaman及 Mega5.1等生物学软件对其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显示,哈氏肿腿蜂 1与管氏肿腿蜂的 406 bp COI的基因序列,两者的相似性仅为 93.84%,明显为两个不同种。系统发育结果显示,管氏肿腿蜂与川硬皮肿腿蜂亲缘关系最近,形成一个姊妹群,松褐天牛肿腿蜂与其他肿腿蜂的亲缘关系较远,为分化较早的种类。但是硬皮肿腿蜂种类没有按照采集地的地理位置聚类。  相似文献   

4.
作用于川硬皮肿腿蜂的利它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两种天牛的血淋巴和一种天牛的虫粪及其浸提物对川硬皮肿腿蜂的刺激作用进行了研究 ,发现血淋巴能引起该蜂的取食反应 ,虫粪及其浸提物能引起该蜂的搜索行为。通过进一步对虫粪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定性定量分析表明 ,虫粪中的氨基酸和糖类都能单独引诱川硬皮肿腿蜂搜索寄主的行为 ,其中氨基酸含量为1 90 9mg/ g ,是血淋巴氨基酸含量的 1/ 6 7;糖类含量为 4 889mg/g ,是血淋巴总糖含量的 1/ 5 6。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外控制松材线虫病的关键是控制其传播媒介松褐天牛,而利用天敌昆虫等生物防治措施又是防治松褐天牛的关键措施。介绍了松褐天牛的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种类组成及其生防利用情况,阐述了管氏肿腿蜂、川硬皮肿腿蜂和花绒寄甲及几种具有开发应用潜力的天敌对松褐天牛的控制作用、利用途径及技术,并对今后天敌昆虫的研究和利用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药膜法研究了3种杀虫剂对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us sichuanensis Xiao成蜂的毒力和对繁殖的亚致死效应,并采用EthoVision3.1行为仪分析了杀虫剂对其搜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川硬皮肿腿蜂对啶虫脒最敏感,致死中浓度LC50和亚致死浓度LC10分别为7.71和4.46 mg/L,其次为吡虫啉(11.22和6.68 mg/L)和功夫菊酯(27.72和9.36 mg/L).经啶虫脒、吡虫啉和功夫菊酯亚致死浓度(LC10)处理的肿腿蜂,亲代、F1和F2代的寄生成功率均受到抑制;经功夫菊酯处理的肿腿蜂,亲代单蜂产卵量显著增加(P<0.05);经啶虫脒和吡虫啉肿腿蜂,亲代的出蜂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F1代影响显著(P<0.05).经啶虫脒和吡虫啉亚致死浓度(LC10)处理的肿腿蜂搜寻行为变弱.结果表明,功夫菊酯对川硬皮肿腿蜂较安全;啶虫脒和吡虫啉对川硬皮肿腿蜂的繁殖和搜寻行为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对评估3种药剂对川硬皮肿腿蜂的安全性,为指导合理用药,协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应用解剖镜研究了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 sichuanensis雌蜂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分布.结果表明:川硬皮肿腿蜂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腹神经索组成,前中后脑分化不很明显,中脑相对于前后脑发达;腹神经索包括咽下神经节、2对胸神经节、5对腹神经节及纵贯各神经节的神经索;胸神经节位于前胸和中胸,腹神经节位于第1~6腹节节间膜下方.最后,比较了川硬皮肿腿蜂与其他膜翅目昆虫脑和咽下神经节的差异.图3参10  相似文献   

8.
松墨天牛幼虫繁育肿腿蜂适宜蜂虫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体长为2.0~3.0cm的松墨天牛幼虫繁育管氏肿腿蜂和川硬皮肿腿蜂,分别按蜂虫比2:1.3:1和4:1接蜂.测定感染率、寄主干瘪率、寄生率、寄生成功率、产卵量和出蜂量等指标.结果表明:蜂虫比3:1处理组在繁育2种肿腿蜂时各项指标均最好,2种肿腿蜂在3个处理组的繁蜂效益产出比分别为1.00:1.98:1.36和1.00:2.79:1.49,故3:1的蜂虫比是比较适宜的.  相似文献   

9.
李彦霞 《甘肃农业》2014,(14):72-73
管氏肿腿蜂是钻蛀性害虫幼虫和蛹的体外寄生蜂,主要用于防治青杨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杨干象、白杨透翅蛾、星天牛等多种钻蛀性害虫。本文阐述了管氏肿腿蜂的形态特征、基本生活习性以及在兰州市的生存能力,并根据实际调查和大量数据、结合有害生物防治的防治特点掌握肿腿蜂在兰州市有害生物防治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应用管氏肿腿蜂对天牛进行生物防治,是减轻天牛对造林绿化和林业生态为害的重要措施。阐述了管氏肿腿蜂人工繁育中寄主和种蜂的选择,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以及保存和复壮技术;对防治天牛时需要注意的放蜂时间、天气状况、放蜂方法和放蜂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今后管氏肿腿蜂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移殖管氏肿腿蜂防治青杨天牛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权  卿厚明 《吉林农业》2011,(5):103+105-103,105
移殖管氏肿腿蜂对杨树天牛进行防治,探讨研究了管氏肿腿蜂在当地的寄生、越冬情况和种群的形成繁殖及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在当地寄生、安全越冬,并初步形成了一定种群,杨树青杨天牛危害将得到有效控制,取得了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进行移殖管氏肿腿蜂防治青杨天牛的试验,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能在当地寄生、安全越冬,并初步形成一定种群,有效控制杨树青杨天牛的危害,取得了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两种不同方法繁殖肿腿蜂的方法比较,认为利用吉丁虫繁殖管氏肿腿蜂比青杨天牛繁殖管氏肿腿蜂效果要好,同时利用饵木招集管氏肿腿蜂在饲养过程简单,经济效益相当明显,因而此项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青杨天牛是我县杨树主要的枝干害虫,本文通过人工释放管氏肿腿蜂的方法,并对青杨天牛防治效果进行调查,初步探索出了用管氏肿腿蜂防治青杨天牛的最佳时间和放蜂量,也为我县无公害防治病虫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应用管氏肿腿蜂林间防治松墨天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氏肿腿蜂是有效防治松墨天牛幼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根据前人经验,本试验于2004-2007年在福建厦门进行林间放蜂防治和示范推广试验.结果表明:林间放蜂方法以每株放蜂法和隔株放蜂法为优,校正寄生率分别达31.27%和30.99%,明显高于中心放蜂法的11.36%;最佳放蜂时间为6-7月份,此时林间温度为27℃左右,适于管氏肿腿蜂活动,也是天牛幼龄期,易于被寄生;放蜂密度以蜂虫比为3∶1为宜.林间示范推广试验效果表明,应用管氏肿腿蜂防治松墨天牛幼虫切实可行,寄生效果均稳定在20%以上.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的应用研究进展,重点概述了防治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es Hope)的研究现状,并讨论了在管氏肿腿蜂—松墨天牛寄生体系中有待开展的理论研究内容、管氏肿腿蜂毒液使寄主"保鲜"的生理机制、毒液对寄主组织器官和血淋巴的影响、毒液的组成分析以及毒液中作用于寄主的有效成分等,为该寄生体系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害虫生物防治研究指出新的途径,以期为提高管氏肿腿蜂的防治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管氏肿腿蜂防治松墨天牛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的应用研究进展,重点概述了防治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es Hope)的研究现状,并讨论了在管氏肿腿蜂—松墨天牛寄生体系中有待开展的理论研究内容、管氏肿腿蜂毒液使寄主"保鲜"的生理机制、毒液对寄主组织器官和血淋巴的影响、毒液的组成分析以及毒液中作用于寄主的有效成分等,为该寄生体系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害虫生物防治研究指出新的途径,以期为提高管氏肿腿蜂的防治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3种不同保存方式下的双条杉天牛幼虫(表皮层幼虫裸虫,木质部幼虫裸虫及诱木中保存幼虫)为试验材料,通过对比不同处理寄主保存率、寄生成功率、单管平均雌蜂量,研究不同保存方式下的双条杉天牛幼虫对管氏肿腿蜂的繁育效果,找出双条杉天牛幼虫最佳剥取时期和存放方式。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3个处理寄主保存率逐渐下降,其中木质部幼虫裸虫下降速率最慢,330 d时天牛幼虫存活率仍为66.33%;同时综合对比寄生成功率、单管平均雌蜂量,木质部裸虫保存270~330 d对管氏肿腿蜂繁育的总体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子代窝群大小和性比是聚寄生蜂在寄主上产卵的重要决策,寄主资源量是影响该决策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明准社会性硬皮肿腿蜂属(Sclerodermus)的生殖策略。[方法]以管氏肿腿蜂(S. guani Xiao et Wu)为对象,以不同体质量的青杨天牛(Saperda populnca L.)幼虫为寄主,人为控制窝群大小(初孵幼虫数量),设置不同水平处理,观测子代蜂的存活率、性比和体型大小,以推测最适的生殖策略。[结果]在自然窝群(大于等于50头)下,子代蜂存活至成虫期的比例随寄主体质量增大而提高;但在人为减小窝群的几个处理(10、20、30和40头)中,子代蜂发育至成虫羽化的存活率均很高,且与寄主体质量无关,4个处理之间亦没有显著差异。窝群大小不影响子代蜂性比,寄主体质量也无影响,性比均始终保持极端偏雌的比例。羽化出的成虫雌蜂体质量随子代蜂窝群增大而线性减小,而且该趋势不受寄主体质量的影响。[结论]管氏肿腿蜂可能采用"产固定性比且略大的窝群"的生殖策略。  相似文献   

20.
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锈色粒肩天牛的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锈色粒肩天牛幼虫的试验结果表明,虫蜂比为1:10的效果较为合适,放蜂的最佳时间为8月上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