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农杆菌介导的CFL(Cucumber-FLO-LFY)基因遗传转化大岩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和优化了农杆菌(A 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大岩桐(Sinningia speciosa)遗传转化方法,司时将CFL(Cucumber-FLO-LFY)基因转入大岩桐中,期望获得提早开花的转基因植株.采用双酶切法将CFL基因连接到质粒载体pCAMBIA13011上,得到具有CaMV35S组成型启动子的植物表达载体pCA-CFL.以大岩桐无菌苗叶片为材料,进行潮霉素(hygromycin,Hyg)浓度梯度培养,确认20mg/L hyg为筛选压.采用超声波处理、农杆菌液浸泡等多种方法进行大岩桐转基因,GUS检测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10 s的方法转化效率最高.转化后的叶片进行诱导培养并经过2轮Hyg筛选后,获得一批Hyg抗性再生植株.进一步用PCR、斑点杂交检测发现,CFL基因已整合到大岩桐基因组中.将转基因大岩桐移栽到盆中并在长日照的环境下生长直至开花.经分析表明,超过71%的转基因大岩桐比野生型提早26~32 d开花,且大部分的转基因植株不形成侧枝而是直接在顶端成花.研究结果提示,CFL基因和LEAFY(LFY)基因在功能上是同源的. 相似文献
3.
甘蔗根癌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根癌农杆菌(Agrobactrium tumefaciens)EHA105菌株介导将海藻糖合酶基因(TSase)遗传转化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胚性愈伤组织,对转化材料进行连续的PPT抗性筛选。获得93株抗性植株。对部分植株的总DNA作PCR及Dot-Southern检测。结果3株呈阳性,而对照均为阴性,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甘蔗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4.
综述油菜遗传转化中再生体系的建立、农杆菌侵染方法、适宜菌株及载体选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转化中寄主基因型、目的基因及其启动子的选择、筛选方法、外源基因稳定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为优化油菜等芸薹属的遗传转化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甘蓝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系统的建立及对CpTI基因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影响根癌农杆菌转化的多种因素的比较和探索后,建立了一种以农杆菌介导的高效和稳定的甘蓝遗传转化系统。选择目前在生产上大量推广应用的6个优良甘蓝品种,用其无菌苗的下胚轴作为外植体,经《农杆菌LBA4404(含质粒pBin-TI-19-2)感染,在含卡那霉素50mg/L的抗性培养基上筛选,80%的外植体表现出抗性,形成愈伤组织并进一步分化成苗。每块愈伤组织最低成苗5株,最高可达22株。对部分抗性植株的总DNA进行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T-DNA上的CpTI基因已整合到甘蓝基因组中,外源基因的转化频率高达20%。通过抗小菜蛾实验发现,转基因植株未转基因植株有明显的抗性。 相似文献
6.
根癌农杆菌介导ipt基因对切花菊的遗传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根癌农杆菌(Agrobactcium tumefaciens)LBA4404菌株介导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ipt)转化切花菊(Dendrathema grandiflorum),对转化材料进行连续的Kan抗性筛选,获得69株抗性株。部分植株经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呈阳性,对照均为阴性;ELISA检测抗性株衰老同期叶片内源iPAs含量是对照株的4.7倍。田间观察株型、叶色、花芽分化等性状和对照相比出现差异。叶绿素含量测定显示,抗性株叶片在花芽分化期、盛花期和衰老期总叶绿素含量分别是对照株的1.47、2.26和2.60倍。 相似文献
7.
农杆菌介导籼稻转化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8个籼稻品种作材料,研究了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9片段的pCAMBIA1301质粒的根癌农杆菌EHA105转化籼稻幼胚愈伤组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NB培养基适用于籼稻愈伤组织的诱导,共培养时间以3d为宜。40mg/L的潮霉素可用于籼稻愈伤组织的筛选,抗性愈伤率在69.4%~85.3%之间;抗性愈伤组织经分化培养,幼苗分化率在15.4%~47.4%;鉴于多数籼稻愈伤组织分化时对潮霉素特别敏感,因此分化培养基中不加潮霉素;但为了减少假阳性,生根培养基中分别用20mg/L和30mg/L的潮霉素对幼苗进行筛选。 相似文献
8.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双基因共转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分别位于不同质粒上的gus基因和nptⅡ基因按照1︰1和1︰3的浸染浓度混合共转化粳稻品种鄂宜105和中花12种子胚诱导的愈伤组织,结果从43棵经潮霉素反复筛选的再生植株中获得21棵共转化植株。经PCR分析表明2个基因的共转化率分别为47.37%和60.00%。Southern Blot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gus基因已经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并且表达。遗传分析证实外源基因在T1中大多以孟德尔方式进行遗传。分析了影响转化率的几个因素如浸染菌量比例和品种之间的关系以期进一步提高共转化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根癌农杆菌介导谷子的遗传转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带有gus基因的双元表达载体pBI121,由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um turnefaciens)LBA4404介导转到谷子(Tetaria italica)的愈伤组织中,经50mg/L卡那霉素筛选,获得抗性愈伤组织,抗性愈伤组织进一步筛选分化得到转化植株。经Sorthern杂交和GUS活性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谷子基因组中,并且可以有效地表达,转化效率为6.6%。 相似文献
10.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蓝猪耳遗传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ifaciens)介导的蓝猪耳(Torenia foumieri)遗传转化的方法。筛选蓝猪耳转化芽的最适卡那霉素(Kan)浓度为400mg/L;以稀释10倍的菌液浸染叶盘10~20min,固体共培养基(含20μmol/L乙酰丁香酮)上23℃共培养7~8d可获得转化芽诱导率27.2%;16h光照,8h黑暗是较理想的共培养光周期;茎段作为外植体,其转化芽诱导率要高于叶盘的转化芽诱导率,而且其转化芽比叶盘的转化芽健壮;1/2MS+100mg/L Kan+0.5mg/L IAA是比较理想的生根培养基。实验结果表明,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蓝猪耳转化获得了抗性再生植株,转化率为24.1%。 相似文献
11.
12.
Bechtold等建立了植株原位真空渗入遗传转化方法。此后,许多学者在拟南芥和芸薹属一些作物上进行了尝试,但尚未对芥菜植株原位真空渗入遗传转化效果的因素进行研究。本实验以芥菜为试材,旨在建立和优化芥菜植株原位真空渗入高效遗传转化技术,为芥菜乃至芸薹属作物遗传转化提供方法与技术。 相似文献
13.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向日葵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携带gus和hpt基因双元表达载体pCAMBIA1301的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EHA105对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品种新葵杂6号的茎尖分生组织进行遗传转化,以共培养后7 d外植体的gus基因纯合表达频率为指标测定转化率.结果表明,潮霉素适宜的筛选浓度为10mg/L,根癌农杆菌侵染浓度OD600=0.8,果胶酶(0.05%)与纤维素酶(0.1%)共同消化外植体30 min,共培养温度24℃,共培养培养基中添加乙酰丁香酮(ACS)100μmol/L,向日葵茎尖gus基因纯合表达率高达32.8%.对抗性苗进行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初步证明T-DNA上的hpt基因已整合向日葵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4.
棉花农杆菌基因转化体系的优化和转苜蓿抗菌肽基因(alfAFP)植株的获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优化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棉花(Gossypium hirsutumL.)下胚轴切段的基因转化体系,以苜蓿(Medicago sativa L.)抗菌肽基因(alflafa antifungul peptide,alfAFP)为目标,利用γ-葡萄糖甘酸酶基因(gus)和潮霉素抗性基因(Hpt)的检测方法,分析了根癌农杆菌菌种、菌液浓度、浸染下胚轴的时间、共培养中乙酰丁香酮(AS)的浓度、共培养温度和时间等因子对基因转化的影响.优化分析表明,用农杆菌菌株LBA4404,当OD_(600)值为0.5~0.7的菌液浸染5~7日龄的棉花无菌苗下胚轴切段10~15 min.在含200 μmol/L AS的共培养基中21℃暗培养60h,可更有效地提高转化率.经上述条件处理的下胚轴在含50 mg/L潮霉素的愈伤诱导培养基上培养3周可产生转化率最高的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分化培养获得15株再生棉花,经过PCR和PCR-Southern分析.发现其中12株含有外源基因alfAFP. 相似文献
15.
邓向阳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10,(4):754-760
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法是目前玉米遗传转化的主流方法之一。目前,模式玉米种质幼胚的转化体系已程式化,且开发了新筛选基因和获得不含筛选基因转基因玉米的方法,但是大多数育种骨干自交系转化频率低和转化受体基本上是幼胚。从农杆菌、受体及培养条件多方面各种因素对问题进行分析,多数研究认为针对特定基因型和受体材料建立好的受体再生系统,结合高效率农杆菌转化体系,获得多目的基因聚合(无其它外源片段)的转基因玉米将是农杆菌介导玉米转化体系研究的最终目标。本文主要从农杆菌介导(转基因)法应用于玉米遗传转化的历史、现状、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同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优良玉米自交系交51为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茎尖转化将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基因TPS1和葡萄花青素调控基因VlmybA2转入玉米中。确立了最佳的除草剂Basta筛选浓度,研究了不同真空渗透压、农杆菌液浓度、侵染时间等因素在转化过程中对玉米植株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80 mg/L除草剂Basta为最佳筛选浓度,真空渗透压为60 kPa、农杆菌液浓度OD600为0.8、侵染时间为8 min时是最佳转化条件,经过GUS组织化学染色和PCR检测,证明TPS1基因和VlmybA2基因已经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7.
籼稻及粳稻对基因枪转化反应的差异及提高转化率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本研究发现籼稻与粳稻在基因枪转化上的最适条件有所不同。在用成熟胚作受体材料时,籼稻的培养基要求加ABA,有利转化细胞的生长,而粳稻则不需要。在打枪的金粉及DNA用量上,籼稻宜减至粳稻用量的1/4其瞬时表达的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8.
含粘质沙雷氏菌几丁质酶SchiA基因的植物转化质粒pBGll12构建和水稻遗传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一个2.8kb的CaMV35S启动子/SchiA编码区/Nos终止区融合基因插入到植物转化载体pCAMBIAl301的多克隆酶切位点,得到1个14.6kb的新植物转化质粒pBGlll2,用花器介导法转化水稻(Oryza sativa),经PCR检测,初步证实已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植物的基冈组中。一部分转基因T3代潮霉素抗性阳性植株对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和稻瘟病(Pyricularia oryzae)的抗性较非转化对照增强。RT—PCR表明抗病性植株为阳性,而不抗病的植株为阴性。将RT—PCR产物测序后,用BLAST软件分析序列可知,该序列为细菌几丁质酶基因核苷酸序列而不是植物几丁质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T4代转基因水稻的几丁质酶活力高于对照未转基因植株,表明转入的外源几丁质酶基因能正常表达。 相似文献
19.
摘要:将一个2.8 kb的CaMV35S启动子/SchiA编码区/Nos终止区融合基因插入到植物转化载体pCAMBIA1301的多克隆酶切位点,得到1个14.6 kb的新植物转化质粒pBG1112,用花器介导法转化水稻(Oryza sativa ),经PCR检测,初步证实已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植物的基因组中。一部分转基因T3代潮霉素抗性阳性植株对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和稻瘟病(Pyricularia oryzae)的抗性较非转化对照增强。RT-PCR表明抗病性植株为阳性,而不抗病的植株为阴性。将RT-PCR产物测序后,用BLAST软件分析序列可知,该序列为细菌几丁质酶基因核苷酸序列而不是植物几丁质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T4代转基因水稻的几丁质酶活力高于对照未转基因植株,表明转入的外源几丁质酶基因能正常表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