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呼伦贝尔沙地是全国四大沙地之一,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腹地。自1994年以来,由于气候干旱和人为活动增多等因素,沙地边缘不断向外扩展,沙地内部活化严重。沙地吞噬草原,危害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存安全,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草原沙化问题已经成为呼伦贝尔生态安全的心腹大患,加快治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据第四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显示,呼伦贝尔沙地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921.2万亩,占牧区6个旗市区土地总面积的15.3%。其中,流动沙地面积13.3万亩,半固定沙地86.9万亩,固定沙地1201.3万亩,露沙地619.7万亩。另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1650.2万亩。  相似文献   

2.
呼伦贝尔沙地是全国四大沙地之一,呈扩展趋势,沙漠化危害逐渐加重,原生植被持续受到破坏,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环境严重恶化,严重制约了草原牧区的经济发展。为了防治草原沙化、退化,有效治理草原沙漠化土地,改善呼伦贝尔沙地生态环境,在治沙造林过程中少走弯路,减少浪费,结合呼伦贝尔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的治理造林模式,为治沙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经试验研究表明,高立式沙障适合达赉湖边及其他地区的流沙治理。  相似文献   

3.
文章是在对呼伦贝尔沙地沙漠化土地调查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沙地的自然概况、沙地形态特征及其成因历史,以及沙地现状,同时对呼伦贝尔沙地近40a的动态进行了分析,并对沙漠化土地的质量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呼伦贝尔沙地动态分析与质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是在呼伦贝尔沙地沙漠化土地调查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沙地物自然概况,沙地形态特征及其成因历史,以及沙地现状,同时对呼伦贝尔沙地近40a的动态进行了分析,并对沙漠化土地的质量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呼伦贝尔沙地扩展和危害日益严重,为了保护呼伦贝尔大草原,有效治理草原沙漠化土地,在呼伦贝尔沙地不同分布区、不同立地类型建立不同的治理造林模式。经试验研究,平铺式沙障适合平缓流动沙丘,直立式沙障适合高大的流动沙丘。  相似文献   

6.
半固定沙地植苗造林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伦贝尔沙地扩展和危害日益严重,为了保护呼伦贝尔大草原,有效治理草原沙漠化土地,在呼伦贝尔沙地不同分布区、不同类型立地进行了3个试验区的沙地造林试验,结果表明:3个试验区造林成活率都很高,固沙效果明显;陈巴尔虎旗和新巴尔虎旗试验区因牲畜啃食和浇水不及时而致保存率偏低;鄂温克旗采取网围栏全封措施,而保存率较高;3个试验区都有天然樟子松和杨树分布。  相似文献   

7.
据第四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显示,呼伦贝尔沙地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921.2万亩。与第三次监测结果相比,呼伦贝尔沙地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36万亩,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减少了9万亩,呼伦贝尔沙地沙化趋势首次出现了逆转。呼伦贝尔沙地是全国四大沙地之一,长期以来草原退化面积约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一半。  相似文献   

8.
呼伦贝尔沙地现状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呼伦贝尔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由于自然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土地沙化严重并呈迅速扩张蔓延趋势,防治任务迫在眉睫。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对呼伦贝尔沙地的历史、现状、成因、治理成果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灌草方格状混播模式在呼伦贝尔沙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护呼伦贝尔大草原,有效治理草原沙漠化土地,在治沙过程中少走弯路,减少浪费,结合呼伦贝尔的实际情况,在沙地不同分布区、不同立地类型,建立不同的治理模式,为治沙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灌草方格状混播模式适合相对高度低于5m比较平缓的流动沙地及风湿坑类。  相似文献   

10.
呼伦贝尔沙地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呼伦贝尔沙地形成、演化、沙物质来源以及现代沙漠化特征和植被恢复技术等方面综合论述了呼伦贝尔沙地研究的现状及其治理对策等问题,认为实现呼伦贝尔沙地的逆转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努力。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自治区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叙述了采取系统抽样的方法,通过现地调查和遥感解译相结合,获取样地信息,利用数理统计的原理计算出各类沙漠化土地面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确定内蒙古沙漠和沙漠化土地的分布。监测表明,截至1999年内蒙古沙漠和沙漠化土地面积为42.08×104km2,占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118.3×104km2的35.6%。与1994年全国沙漠化土地监测结果对比,5a来全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15629km2,年均增加3126km2。内蒙古沙漠和沙漠化土地面积居全国第二位,而沙漠化土地扩展速度和可治理沙漠化土地面积居全国第一位。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化土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规定,依据《全国荒漠化监测主要技术规定》,区划界定了内蒙古荒漠化潜在发生的范围,并对内蒙古的土地荒漠化状况进行了宏观监测。监测工作中充分利用了"3S"技术,现地调查与遥感解译相结合获取地面信息,利用数理统计的原理计算各类荒漠化土地面积并进行了程度分级。同时在弄清《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限定范围的土地退化的基础上,调查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范围外的土地退化情况。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荒漠化面积为74.39×104km2(约合11.16亿亩),占自治区总面积118.3×104km2的62.88%,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根据河南省四次沙化土地监测数据,从沙化土地面积、沙化土地类型以及沙区林地面积对河南省沙区沙化土地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沙化土地面积呈下降趋势,沙化土地类型以沙化耕地为主,沙区林地面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河南省沙区面积正向着可逆的方向发展,但尚有一小部分流动和半固定沙地(丘)需要治理。  相似文献   

14.
近30年来粤北岩溶山区石漠化土地景观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粤北岩溶山区进行了不同时期卫星影像的解译和制图,分析了近30年来该地区石漠化土地的景观动态与格局变化。结果表明:近30年来,粤北石漠化景观呈逆转趋势,研究区石漠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1974年石漠化土地面积为2042.43 km2,占喀斯特分布区的42.47%,1988年与2004年分别下降至33.95%和21.14%;轻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速度最快,至2004年中度石漠化土地取代轻度石漠化土地成为分布面积最广的石漠化类型;研究区景观异质性持续降低,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不断增加,景观连接度升高;石漠化土地斑块密度增大但平均斑块面积减小,斑块趋于均匀。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也是我国沙化土地最严重的三大地区之一,西藏地区荒漠化沙化一直以来是我国防沙治沙的重点和难点。选取西藏地区定结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防沙治沙新途径研究,以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结果表明,封禁3年后,封禁区植被盖度提升7.25%,主要由原生植被西藏锦鸡儿和人工植被藏沙蒿贡献,两者分别占总重要值和总优势度的86.1%、83.0%,对固沙作用贡献最大;流动沙地和露沙地减少16.6%,半固定和固定沙地面积增加5.9%,平缓区沙丘移动速度更快,平均速度15.5 m/a。以期为探索高原地区沙化土地防治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沙化土地面积54.96万hm2,潜在沙化土地面积60.66万hm2。大部分的沙化土地分布在辽西北地区,辽西北是我国北方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近来监测数据表明,辽宁省土地沙化有恶化的趋势,而且这种沙漠化正逐年向辽宁省的腹地扩展。根据辽宁省的沙化特点以及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初步探讨了其有效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面积212.85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19.81%,其中石漠化耕地面积46.36万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21.78%,石漠化耕地以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土地为主,集中分布在人口稠密、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云南省石漠化治理存在着投资标准低,投入不足,治理需求大,成果巩固压力大,管理体制不顺,地方配套资金筹措困难等问题。藉此,提出遵循水土保持原则,因地制宜,改善农业条件,大力发展林禽林下经济模式,持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节约集约用地,严把耕地红线关,降低石漠化区域耕地承载压力,遏制石漠化耕地发生等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8.
武威市黄花滩生态移民区经过近10年的规划建设,目前土地利用情况已基本稳定。从移民前的1987年到基本稳定的2003年,其变化主要是:土质戈壁和戈壁分别比1987年减少了1 883.78 hm2、1 965.90 hm2,沙化土地面积共计减少了1 379.43 hm2,其中流沙减少了1 157.74 hm2,这部分减少的面积多被开垦为耕地、配套建设为林地,耕地和林地分别比1987年增加了3 837.47 hm2、1 173.39 hm2。目前移民区建设已趋于稳定,沙漠化防治成效显著,但在沙漠腹地开垦的水浇地其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建设尚未成型,是该区域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987年和2001年TM影像数据的解译和分析,研究了疏勒河流域荒漠化土地发展动态和趋势。结果表明:14a来疏勒河流域荒漠化土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减少了56985.5hm2;其中风蚀荒漠化和盐渍荒漠化土地面积均呈减少趋势,到2001年分别为14897.5hm2和4272.2hm2;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有所增加,2001年与1987年相比增加了52.3hm2;尽管酒泉市的荒漠化土地面积普遍表现为绝对数值在减少,但就各年份荒漠化发生的程度来说,荒漠化现象在2001年要比1987年程度要严重。结合流域实际情况,为荒漠化土地逆转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基于RS和GIS的托克逊县沙化土地时空动态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托克逊县1990年、1999年、2005年三期TM卫星影像数据及2007年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了托克逊县沙化土地状况、动态变化及演变机理。结果表明:2005年托克逊县沙化土地面积为804 751 hm2,占全县面积的51.54%;1990—1999年,南部区和农田区的沙质土地面积都处于扩展过程,东部封育区风蚀劣地面积处于严重扩展时期;1999—2005年南部区和农田区仍处于扩展时期,东部封育区由于采取一系列治理措施,沙质土地和风蚀劣地面积明显减少,沙化状况总体上有了明显改善。南部区气候变化是土地沙漠化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东部封育区主要受自然和人为过程的共同作用,其中气候变化是其主要驱动力;农田区的人为因素是其主要的驱动力。针对3个研究区的综合生态环境特点,分别提出了各区相应的沙化土地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