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毒性是指一种物质对其他生物造成毒害或死亡的固有能力。农药对生物体毒害的性能和程度称为农药的毒性。毒性大小通常用LD50或LC50表示。LD50是致死中量(或半数致死量)的简称,是指某种药剂使供试生物群体50%死亡的剂量。LC50是致死中浓度(或半数致死浓度)的简称,是指某种药剂使供试生物群体50%死亡的浓度[1]。农药毒性分级中使用致死中量这个概念,其数值愈小毒性愈大;反之,数值愈大,  相似文献   

2.
甲胺磷     
理化性质纯品为白色针状结晶,工业品为黄色粘稠液体.熔点工业品37-39℃,纯品44.5℃.易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酮溶剂,稍溶于苯、二甲苯、甲苯,难溶于醚、汽油.在温室下存放,稳定性强,年分解度小于2%.遇强酸或碱易分解,对铜和软钢有腐蚀性. 毒性大白鼠口服致死中量LD_(50)为29.1毫克/公斤.经皮毒性,大白鼠皮肤涂抹致死中量LD_(50)为50毫克/公斤,小白鼠致死中量为70-78毫克/公斤.鲤鱼、金鱼致死中浓度LC_(50)  相似文献   

3.
雷国明 《植物医生》2002,15(6):35-35
一提到农药人们的第一个感觉和概念便是有“毒” ,施入农田后便同人、畜、天敌、有益生物及作物病虫害发生了联系 ,于是便出现了毒性、毒力和毒(药 )效“三毒”概念。三者有一定的联系 ,但其意义不同 ,有所区分 ,所谓毒性是指农药对人、畜和有益生物的危害程度 ,通常用 4个级别来划分不同毒性 ,其单位为LD50 (致死中量 ) ,用mg/kg来表示 ,即每kg体重的人畜 ,需要多少mg(1kg =10 0 0× 10 0 0 =10 0 00 0 0mg) ,才能构成人畜 5 0 %的死亡程度 ,按照原药的大白鼠急性毒性LD50 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 (见表 1)。表 1 …  相似文献   

4.
甲基硫环磷     
理化性质甲基硫环磷工业品为淡黄色清亮油状液体,易溶于丙酮、苯、乙醇等有机溶剂,也溶于水.在中性或微酸性介质中稳定.其急性毒性,纯品对大白鼠口服急性致死中量为20-36毫克/公斤,小白鼠口服急性致死中量为75-85毫克/公斤,残留和三致试验均已通过,被试动物未见任何不良影响. 防治对象甲基硫环磷属硫环磷同系物,是一种新型的有机磷杀虫、杀螨剂.它具有高效、  相似文献   

5.
龚坤元 《植物保护》1979,5(4):36-38
毒性问题 农药能防病灭虫,但有些农药对人畜亦有较大的毒性,在生产、运输、使用的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起中毒事故。 当然,一般化学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使用时都应该注意。有人(Bubois及Geiling)曾把化学药品的急性口服毒性,以致死中量(LD_(50))为标准,分为六类:(1)剧毒(1毫克/公斤以下),(2)高毒(1—50毫克/公斤),(3)中毒(50—500毫克/公斤),(4)稍毒(0.5—5克/公斤)(5)无毒(5—15克/公斤),(6)无害(15克/公斤以上)。作为农药而论,由  相似文献   

6.
瑞香狼毒素对菜粉蝶幼虫的杀虫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本实验室前期工作中,发现生长于青藏高原的有毒植物瑞香狼毒对菜青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采用微量点滴法研究瑞香狼毒素对菜青虫的触杀活性,以叶片夹毒法和灌喂法研究胃毒活性.在触杀活性试验中,72h的致死中量(LD50)为0.96μg/头,以6.25×103mg·L-1浓度的样品液2μL点滴试虫,即1.25×10μg/头处理组的72h校正死亡率为92.2%.在胃毒活性试验中,72h叶片夹毒法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3.82×103mg·L-1,5.00×104 mg·L-1浓度处理组校正死亡率为91.2%;72h灌喂法的LD50为3.80μg/头,以5.00×104mg·L-1浓度的样品液2μL灌喂试虫,即1.00×102μg/头的处理组的72h校正死亡率为96.8%.结果表明,瑞香狼毒素对菜青虫具有较好的触杀活性和一定的胃毒活性.  相似文献   

7.
透骨草杀虫活性成分分离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柱层析分离、高效液相色谱切分和生物活性追踪法,从透骨草Phryma leptostachya L.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出2个具有杀虫活性的化合物(B1和B2),采用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发现其分别为双氧木脂素A 和E。首次以粘虫Mythimna separata、槐尺蠖Semiothisa cinerearia、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和家蝇Musca domestica为试虫,测定了这2个化合物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 B1和B2 对3龄粘虫24 h的胃毒致死中浓度(LC50值)分别为34.9和52.8 μg/mL,24 h触杀致死中量(LD50值)分别为0.09和0.26 μg/头;对3龄槐尺蠖24 h的胃毒LC50值分别为66.1和1 675 μg/mL,触杀LD50值分别为0.049和1.33 μg/头;对家蝇成虫24 h的胃毒LC50值分别为39.2和969 μg/mL,触杀LD50值分别为0.047和1.12 μg/头。  相似文献   

8.
万灵是由美国进口的氨基甲酸酯杀虫剂,在我国防治棉田棉铃虫有较好的效果,国内产品为灭多威,防效比它更好。万灵毒性很高,原药对雌雄大鼠急性经口致死中量分别为23.5和17.0毫克/公斤,属高毒农药,国家规定凡致死中量在50毫克/公斤以下的农药均不允许在蔬菜、果树、茶叶等作物上使用。目前万灵在我国甘蓝上取得临时登记,防治抗性小菜蛾。万灵降解较快,4—5天后测不到残留,而且甘蓝一般在收获前一周已不再施药,收获后剥去外叶上市,因此如控制在甘蓝上使用比较安全。但由于我国的国  相似文献   

9.
陈宗庭 《植物保护》1980,6(2):37-37
Bay Meb 6447由南开大学元素所1977年合成引入,现正式命名为粉锈宁。化学名称为1-(4-氯苯氧基)-1-(1,2,4—三唑-1-基)-3,3—二甲基-2-丁酮。它的毒性较低,对雄大白鼠口服的致死中量为568毫克/公斤,对雌大白鼠口服的致死中量为363毫克/公斤;对雄大白鼠经皮毒性为大于1000毫克/公斤。对鸟类和鱼类较安全,对蜜蜂无危险,属于高效,低毒、低残留、长残效的内吸杀菌剂。  相似文献   

10.
甲氰菊酯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模式生物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作为毒性实验动物,探索甲氰菊酯(fenpropathrin)对鱼类的毒性效应,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数据。结果显示甲氰菊酯对斑马鱼成鱼96h LC50为3.38×10-3mg/kg,属于剧毒级,安全浓度为0.34×10-3mg/kg;较低浓度下甲氰菊酯对斑马鱼早期发育影响不显著,在较高浓度1、10mg/kg下,斑马鱼96h畸形率分别达到84%和90%,心包囊肿率分别为25%和88%,而致死效应不明显。亚致死剂量下甲氰菊酯对斑马鱼肝胰脏GPT、GOT、SOD活性有明显诱导效应,在高浓度和长时间暴露下诱导效应降低;肝胰脏中AChE活性显著地受到甲氰菊酯的抑制,抑制效应对毒物的浓度和染毒时间有良好的依赖性,是一种良好的环境污染检测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级别 │ 大白鼠 │鲤鱼吸入48小时││ │经口半数致死量 │ 半数存活浓度││ │(毫克/公斤体重) │ (PPm) │├────┼────────┼───────┤│I级高毒 │ <50 │<1 ││I级中毒 │50一500 │1一10 ││l级低毒 │ >500 │>10 │└────┴────────┴───────┘半数致死量用LDso表示半数存活浓度用TLM表示我国农药急性毒性分级暂行标准@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12.
姚湘江 《植物保护》1984,10(4):20-21
确定农药对高等动物毒性和杀虫效力的LD_(50)值(即致死中量)过去都是以农药纯品求得的。直接使用的商品农药如乳油、粉剂等,原药含量不一,有些制剂尚含有毒性较低的溶剂或助剂,因此制剂的LD_(50)值与原药的LD_(50)值应有差别。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农药毒性分级》使用说明,我们对农药制剂的LD_(50)值进行探讨,为选择溶剂或助剂提供依  相似文献   

13.
四种杀菌剂对两种赤眼蜂的毒性分析及敏感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药膜法分别测定了95%三唑酮、99.5%肟菌酯、96.2%咪鲜胺和95%申嗪霉素4种杀菌剂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和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4种供试杀菌剂对玉米螟赤眼蜂的直接接触毒性LC50值分别为0.822 0、48.70、12.94和24.25 mg/L, 对松毛虫赤眼蜂的LC50值分别为10.55、180.3、218.1和240.3 mg/L。 即4种杀菌剂对两种赤眼蜂的风险性存在差异,供试药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相对较为安全。由于玉米螟赤眼蜂比松毛虫赤眼蜂对供试杀菌剂更为敏感,因此以玉米螟赤眼蜂作为评价农药对赤眼蜂风险的供试生物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农药混用是目前农药研究的一大热点,两种或两种以上农药混用后是否有增效作用,是在筛选配方时决定取舍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且在我国混配农药的登记工作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目前在农药混用毒力测定中,多以孙云沛所提出的共毒系数做为评价和表示联合毒力的方法,而此方法是以致死中量所换算的相对毒力系数的理论值和实际值之比表示的,是以致死中量为基础的。以共毒系数表示混剂是否有增效作用,在供试昆虫对单、混剂敏感性异质性较大的情况下则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一点,刘贤进等曾提出过这一问题(1995,农药科学与管理)。本文作者办深…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苯氧威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采用半静态方法,研究了苯氧威对斑马鱼不同发育阶段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苯氧威对斑马鱼胚胎、孵化12 h和72 h的仔鱼以及成鱼的96 h-LC50值分别为2.35、0.98、1.87和1.67 mg/L,其对斑马鱼成鱼具有中等毒性;苯氧威对斑马鱼胚胎的自主运动、心率、孵化率、仔鱼体长等亚致死效应指标均有影响,并使得胚胎出现了心包囊肿、脊柱弯曲及无黑色素附着等畸形现象。进一步研究了苯氧威对斑马鱼胚胎卵黄囊仔鱼阶段的慢性毒性作用。结果显示:苯氧威对斑马鱼胚胎24 h自主运动、48 h心率、72 h畸形率及11 d孵化仔鱼体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最低可观测效应浓度(LOEC)值分别为0.60、0.20、0.60和0.80 mg/L,而与之对应的无可观测效应浓度(NOEC)值分别为0.40、0.10、0.40和0.60 mg/L。试验中还发现:苯氧威对斑马鱼胚胎孵化有明显抑制作用;心率是斑马鱼胚胎卵黄囊仔鱼阶段毒性试验最敏感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6.
张泽溥 《植物保护》1982,8(5):44-47
有效中量就是使供试生物群体的半数——即50%起反应的用药“量”。这个“量”实际上包括“剂量”,“浓度”等。在农药生物测定中,用以衡量或比较药剂对供试生物对象在同样条件下,不同药剂间效力的大小。龚坤元(1963,《昆虫知识》七卷二期)“对有关点滴器应用性能测定”及张宗炳(1964,《植物保护》二卷三期)“对有关杀虫剂毒力测定统计”,两篇文章都对通过剂量同死亡率相关值作毒力回归线求有效中量的方法,作过详细介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微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对害虫的田间药效,确定其毒力测定的最佳时间点,本研究分别测定了6种不同Bt产品对3龄小菜蛾幼虫在24、48和72h的毒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Bt产品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24h致死中浓度LC_(50)在30.719 5~166.094 0mg/L之间;48h致死中浓度LC_(50)在14.104 8~55.667 8mg/L之间;72h致死中浓度LC_(50)在3.218 8~9.496 2mg/L之间。通过对不同时间点Bt产品对小菜蛾LC_(50)进行比较分析,发现Bt对小菜蛾的毒性具有连续积累作用,并且这种连续积累作用在不同剂型Bt中普遍存在。同时,通过对不同Bt产品的毒性研究分析发现,不同Bt产品对小菜蛾3龄幼虫在染毒48h具有表现出最大毒性的趋势。此外,比较不同剂型Bt对小菜蛾的毒力回归方程坡度,发现48h时不同Bt产品对小菜蛾毒性变化稳定性呈现出最大化的趋势。因此,48h是Bt产品毒力测定的最佳检测时间点。  相似文献   

18.
一些常用农药对斑马鱼的毒性与安全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半静态法在室内测定了一些常用农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并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中农药对鱼类的毒性等级划分,评价了这些农药对鱼类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有1种药剂的96h LC50<0.1mg/L,属于剧毒级;6种药剂的96h C50为0.1~1.0 mgCL,属于高毒级;8种药剂的96h C50为1.0~10 mg,L,属于中毒级;6种药剂的96h LC50>10 mg/L,属于低毒级.  相似文献   

19.
阿维菌素等几种杀虫剂对大型溞的慢性毒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进行了阿维菌素、联苯菊酯、氯菊酯和氟氯氰菊酯对大型不溞的48h急性毒性试验和21d慢性毒性试验.综合各项生物学指标,阿维茵素、联苯菊酯、氯菊酯对大型潘最大无影响浓度(NOEC)分别为0.0125、0.05、0.04μg/L,最低有影响浓度LOEC分别为0.025、0.1、0.08μg/L.将48h急性毒性数据与NOEC和LOEC的几何平均数相对照,求得4种杀虫剂的安全因子(ACR)介于6.17-134.4之间.  相似文献   

20.
氟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是两种常见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因对水生生物具有高毒性,其环境风险有待进一步评估。本研究以斑马鱼胚胎为模型,将其连续暴露于两种农药下96 h,期间分别测定了受精后24 h胚胎自主运动、受精后48 h仔鱼心率和孵化率、受精后96 h仔鱼畸形率和死亡率等指标,以评价两种农药对斑马鱼的胚胎发育毒性,并采用基准剂量(BMD)法分析比较了两种药剂的胚胎发育毒性敏感指标,探究了BMD法在评价农药环境风险中的应用前景。BMD法计算结果显示,评价氟氯氰菊酯毒性时最敏感的指标为受精后48 h仔鱼心率,评价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性时最敏感的指标为受精后48 h孵化率,且氟氯氰菊酯最敏感指标的毒性阈值(基准剂量置信区间下限,BMDL10)更低。此外,针对两种农药的绝大多数胚胎发育毒性指标计算所得的BMDL10值均低于对应的最小可见损害作用水平(LOAEL)。结果提示,BMD法不仅可用于比较相同种类不同农药的毒性差异,还能充分准确地挖掘实验数据,可为农药的环境风险评估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