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东亮  李洁 《福建茶叶》2016,(4):128-129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现代理念下,茶文化带动了我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形式。云南普洱茶是中国有名茶品,普洱市亦是一个旅游文化盛行的城市,通过茶文化的带动,云南普洱茶文化旅游成为当下的一种新的休闲方式。本文对云南普洱茶文化旅游的可行性与发展策略进行了分析,期望给文化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邓芳 《福建茶叶》2016,(5):137-138
云南普洱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可以实现茶产业带动旅游业、旅游业帮扶茶产业的双赢目标,促进普洱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首先探讨了普洱茶文化与云南省旅游产业之间的有机关联,而后分析了我国普洱茶文化旅游的现状,最后提出普洱茶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3.
肖洪磊 《福建茶叶》2016,(3):346-347
在当前国民生活质量日益提升的状态下,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正在迅速增强,高层次的、绿色健康的旅游需求正在引领我国旅游领域的方向,为了推广健康绿色的养生旅游理念,推动茶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创新开发茶生态旅游资源,云南的普洱茶具有较为优势的品牌体系,对于云南普洱茶的养生健康旅游开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它可以推动云南茶文化产业的康体养生旅游绿色开发。  相似文献   

4.
一、现代庄园发展的启示 20世纪中期现代庄园经济首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出现,以现代资本、全球市场和崭新科技、有机生态价值以及全新的管理模式为核心要素,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成功地改变了美国、荷兰、澳洲等国家的农业经济状况.90年代以来,现代庄园经济的浪潮涌到了古老的中国大地,经过十余年来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庄园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涌现了规模可观,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各种庄园,形成了一股势头强劲的庄园化"大农业"浪潮,现代庄园经济奇迹崛起的灵魂是文化,普洱是普洱茶的生产和命名之地,是中国茶、世界茶的源头之地,而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如果一定要以几种物品来象征,茶,必定是其中之一,所以困鹿山皇家古茶园建设成现代生态茶庄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将会如美丽的花朵一样在普洱大地盛开,它的花瓣之上,不仅能够保留大地最为厚重的传统,也能为世界茶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灵魂图谱保留最为完整深邃的灵魂根地.  相似文献   

5.
王艳燕  高峻  张婉清  任海涛 《茶叶》2023,(4):257-261
本文目的是设计普洱茶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使普洱茶文化创意产品更加丰富且有灵魂。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分析,从普洱茶文化内涵中寻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比如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茶马古道文化元素等,并结合文创产品的设计原则等,应用多媒体技术,把文化元素融入到文创产品创意中。结果设计出茶叶包装、手提袋、抱枕、文化衫、提袋、胸针等系列文创产品。普洱茶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开发,能够更好地激活旅游产品市场,助力云南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普洱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云南普洱市茶叶种植面积、产量、产值位居云南之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把茶产业定为普洱市五大支柱"茶、林、电、矿、文化旅游养生"产业之一,积极打造中国著名、世界闻名、世人瞩目的普洱国际品牌和"妙曼普洱、养生天堂"的城市品牌,打响"茶林里长出的城市——普洱"这一国际名片,使茶产业真正成为兴边富民的优势特色产业,为构建"生态普洱、绿色普洱、和谐普洱"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云南普洱茶是中国名茶之一,也是云南省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普洱茶走出国门是云南开拓国外市场的优势所在。近些年来,云南省普洱茶的出口贸易发展较快,然而在茶叶出口流通过程中也现出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云南普洱茶在出口流通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安全有效的策略,以促进云南普洱茶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云南宁洱县是普洱茶的原产地,普洱山历史上是出产普洱贡茶的名山。《普洱府志》记载:"普洱山所产茶性温,味重,异于他产,名普洱茶,道府官员用以入贡"。由于历史的原因,如今普洱山古茶树所剩无几,为做好普洱山的旅游开发,恢复打造普洱山品牌,凸显名山效应,要重视大茶树的恢复发展。2013年11月宁洱县创新生态茶园建设中高密度留养技术(茶园高密度留养的技术核心是,在云南大叶种群体老茶园中,按株、行距4m×4m规格,挖除多余茶树,留养剩余茶  相似文献   

9.
张丽 《福建茶叶》2016,(5):253-254
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植物,现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柱。茶叶由于产地的不同,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发展会影响到这一区域的经济状况。本文主要以云南普洱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普洱茶各大产区的现状,以及影响普洱茶发展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继而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云南普洱茶的表现在近几年来十分突出,因此,研究普洱茶产区对云南区域经济的开发状况,对促进全国区域经济的建设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体育观是人类从纷繁的体育活动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认识与观念,其是在科学思维模式下建立起来的,对于体育的决策与管理具有推动性意义。本文以"体育+"思维模式为切入点,对传统茶文化与休闲旅游的发展进行了探究。在论述了"体育+"思维模式的相关概念后,又从两个方面对我国传统茶文化休闲旅游模式中的问题进行了阐析,并最后透过"体育+"思维模式对传统茶文化与休闲旅游的融合式发展之路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普洱茶,即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紧压茶。普洱茶历史悠久,陈韵独特,但很多人对普洱茶认识不够,创新普洱茶茶艺以助推普洱茶文化和产业发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茶世界》2008,(1)
1、田军七彩云南,茶通天下。作为一家新兴普洱茶企业的领军人物——田军,利用在旅游和民族文化产业上优势,创造了独到的茶叶营销模式,把品牌经营与民族茶艺推广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已经建立的旅游销售平台,培训了1200多名茶艺师。这支庞大的队伍在7年中累计接待了2000万人次的游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各地不断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用文化带动旅游,以旅游弘扬文化。普洱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一直备受关注。文章以历史文献中对普洱茶的记载为线索,从起源、发展、兴盛3部分综合梳理普洱茶的发展历程,以期为普洱茶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参考,助力茶旅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是普洱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自然生态旅游胜地,将普洱茶文化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可以实现两者发展的共赢。本文在概括普洱茶文化与旅游产业契合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今云南省普洱茶旅游的发展现状和瓶颈,并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合理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5.
张博雅 《福建茶叶》2016,(8):120-121
通过旅游产品的有效组合能够有效提升旅游市场的竞争力,然而与其他的旅游产品组合不同,茶文化的旅游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因此本文在旅游产品组合的基础上,通过对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组合型开发构想和模式开展研究,来提升普洱茶文化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刘娟  郑英美 《福建茶叶》2016,(5):279-28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在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云南普洱茶是云南茶产业的重要经济支柱,同样需要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对云南普洱茶经济发展的现实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找出普洱茶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云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在这一地区有着丰富的普洱茶资源,而普洱地区与普洱茶的关联效应使得茶文化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影响进一步突出。对于普洱茶包装设计来说,想要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优化其产品效益,就必须丰富设计图案,创新设计思路入手,只有做好茶叶产品形象推广,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云南普洱茶的推广,本文拟从云南普洱茶的发展历史分析入手,结合地域文化的具体含义,分析云南普洱茶的相关地域文化内涵,依据茶叶图案设计的要求和价值认知,从而全面探索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云南普洱茶图案设计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8.
滇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茶树资源和茶文化旅游资源。文章在构建茶产业+茶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机制及价值模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滇西南地区的旅游资源和茶旅游发展、普洱茶快消品的产品特点及市场发展,提出滇西南旅游市场与普洱茶快消品融合策略,普洱茶快消品的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为改善旅游过程中普洱茶消费体验、增加普洱茶快消品终端销售目标、提升普洱茶产业经济价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结合当前茶叶产业的经营发展状况看,广告营销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推广与经营策略。对于云南普洱茶来说,其作为一种极具影响力的茶叶,结合互联网时代特点,探究良好的广告营销成功策略,从而服务云南普洱茶的系统化营销体系。本文拟从当前茶叶产品营销活动开展的新情况分析入手,结合云南普洱茶的经营状况认知,具体分析成功开展云南普洱茶的具体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20.
围绕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主题,论述海南特色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以海南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为基础,针对开发海南特色休闲农业的模式进行探讨,提出一种更适合海南自身情况,也更人性化的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