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棉花抗黄萎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徐理  朱龙付  张献龙* 《作物学报》2012,38(9):1553-1560
棉花黄萎病是一种土传真菌维管束病害,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常规的防治手段可以局部控制但不能有效防治,采用传统的抗病育种策略培育抗病品种成效缓慢,因此对其防治一直是棉花生产上的难题。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棉花对黄萎病的抗病机制方面。本文结合其他植物抗病研究进展从抗病基因介导的信号路径、乙烯在棉花与黄萎病菌互作中的作用、棉花对黄萎病菌的生理生化抗性以及棉花组织结构与黄萎病菌的抗性等4个方面总结棉花抗黄萎病的机制,以望对棉花抗病分子育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性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棉花黄萎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维管束系统病害。而今 ,国内外在棉花黄萎病防治以及抗病育种方面没有取得明显进展 ,除了客观上缺乏免疫抗源外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有关黄萎病菌致病机理的基础研究尚处于相对滞后状态。文章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棉花黄萎病菌致病性生理生化研究的最新进展 ,并对黄萎病菌毒素的研究前景做了展望 ,可供从事棉花黄萎病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3.
棉花对黄萎病的抗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概述了棉花黄萎病抗性的遗传规律和特点,从寄主与病原菌识别的相互作用、组织抗性、生理生化抗性、生态抗性4个方面综述了棉花对黄萎病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指出真菌诱导子是寄主与病原菌识别和互作的关键因素,不同棉株的固有组织结构抗性和诱导组织结构抗性对黄萎病的抗病表现也不相同;在生理生化抗性上重点介绍了植物抗毒素、酶、糖类物质、激素与棉花抗病性的关系;阐述了棉花对黄萎病的生态抗性,即棉花根系分泌物和根系微生物与黄萎病抗性的相互作用。在这4种抗性中,生理生化抗性起主导作用,但离不开多种抗性机制的相互作用和协调。此外,作者对棉花抗黄萎病分子育种的进展作了概述,简要介绍了RFLP、RAPD、AFLP、SSR等分子标记技术和转基因技术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与所取得的进展。最后对棉花黄萎病抗性机制及棉花抗黄萎病分子育种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棉花黄萎病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介绍了黄萎病病菌致病机理、棉花黄萎病抗病机理及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研究的现状,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了制约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研究的因素,提出了加快抗黄萎病育种研究进程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棉花抗黄萎病基因工程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黄萎病是世界各产棉国家和地区普遍发生和危害较重的真菌病害之一,给棉花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综述了棉花抗黄萎病相关基因的分离、棉花抗黄萎病的基因工程育种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棉花黄萎病抗性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介绍了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机制 ,棉花黄萎病抗病机制及其遗传以及棉花黄萎病的鉴定方法 ,并对分子生物学在棉花黄萎病研究中的应用状况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全国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协作研究20年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研究协作组自1972年成立至今已20年。在长期的协作研究中,对我国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危害,病原菌特性,致病与抗病机理以及抗病品种培育,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压低了病情指数,减轻了危害,提高了对病害本质的认识,丰富了科学储备。  相似文献   

8.
拮抗链霉菌S-5对棉花病害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测定了从小麦根际筛选的一株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S-5对棉花苗期病害根腐病、红腐病、炭疽病和棉花枯、黄萎病菌的防病效果。抑菌作用测定结果表明,链霉菌S-5具有广谱抑菌作用,对棉花枯黄萎病菌抑菌作用明显。生物测定,链霉菌S-5促进棉花幼苗生长,降低枯黄萎病的发病率。在自然 发病的棉田,链霉菌S-5拌种,对棉花苗期的防治效果为65.5%,明显高于多菌灵的防效40%。不同使用量,防病差别明显。使用量37.5kg/hm^2穴施,对棉花枯、黄萎病的防病效果分别为81.08%和100%。  相似文献   

9.
中国棉花枯、黄萎病发生危害及抗病育种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梅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5):124-130
笔者综述了中国棉花枯、黄萎病自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以后发生危害的情况,总结了中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成就,包括育种方法从系统选择、杂交选育到现代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转基因育种技术的进步,以及不同时代代表性的抗病棉花新品种,包括‘辽棉1号’、86-1、‘中棉所12’、‘中棉所16’、‘中棉所19’、‘中棉所35’、‘陕401’、‘辽棉10号’和‘辽棉12号’等。分析了抗棉花枯、黄萎病育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如何解决中国棉花抗病育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棉花枯、黄萎两种病害的危害症状、发病特点、发病原因等方面分析阐述了对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对策,为防治棉花的枯黄萎病提供依据及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棉花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