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70优04     
70优04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两系法品种间杂交晚粳组合。1994年4月1日通过审定(省级),定名皖稻26。母本是7001S,父本秀水04是从浙江省嘉兴市农科所引进的常规稻。1主要特征特性该组合属晚粳型,全生育期130(双季)~150天(单季),株高98.6~107cm,株型紧凑,叶片挺秀。分蘖较强。作单晚亩有效穗21万,每穗133.9粒,结实率85.5%,千粒重25g;作双晚亩有效穗26.4万,每穗124.3粒,结实率75%,千粒重24.5g。中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感稻飞虱。适于安徽省…  相似文献   

2.
杂交中籼新组合协优57产量表现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杂交中籼协优57产量高,增产潜力大,稳产性好,推广速度快,效果显著,已通过安徽,陕西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其单产10.5t/hm^2的产量结构为有效穗225万 ̄285万/hm^2,每穗总粒数170 ̄180粒,结实率83% ̄85%,千粒重27g,据此提出了培育适龄壮秧等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86优242原名R优242,是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1998年春在海南以BT型不育系863A为母本 ,粳型恢复系R242(H6-2)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中熟优质杂交晚粳稻组合 ,2002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适宜于江苏太湖稻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一、特征特性1.生物学特性86优242在苏州地区种植 ,一般在5月中旬播种 ,6月中旬移栽 ,9月上旬齐穗 ,10月底成熟 ,全生育期170天左右。株高110~115mm ,叶片较长、较挺 ,叶宽中等 ,叶色青绿。株叶集散适中 ,每穗总粒数185粒左右 ,结实率…  相似文献   

4.
豫粳6号高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分蘖力物强、穗多粒多。其高产栽培策略应为:在稳定适宜穗数的前提下,主攻大穗,提高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发挥个体生长优势,建立高质量的群体。9750kg/hm^2以上水平的产量结构应为:每公顷有效穗数345万左右,每穗总粒数130粒左右,结实率95%左右,千粒重26.5g以上。主要技术措施有:旱育长龄健根多蘖壮秧;扩行缩墩减苗;适时适度搁田;均衡施氮,前后期施氮比例为  相似文献   

5.
超级稻高产群体与产量形成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高产群体的构建就是根据品种生育特性 ,运用综合农艺措施培育健壮水稻茎蘖 ,构建高质量群体结构 ,使蘖、穗、粒等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发展 ,创造出超高产的产量水平。超级稻要实现12t/hm2的产量 ,必须有理想的穗、粒结构 ,如协优9308组合要求每hm2移栽19~20万丛多蘖壮秧 ,每丛平均5个左右茎蘖 ,落田苗100万左右 ,通过肥水管理有效实现早发促蘖 ,12叶期前最高苗数达300万/hm2,适时搁田 ,有效穗达225万/hm2,成穗率85% ,早管强蘖大穗 ,每穗总粒数200粒 ,结实率90% ,千粒重27.5g。这种超高…  相似文献   

6.
70优双九是安徽省华安两系杂交稻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选育的一个两系粳杂新组合,6a的试验、示范、试制结果表明:该组合高产稳产性好,米质优,熟期早,适应性广,耐肥抗倒,抗性较强,综合性状优良,制种产量高。1997年安徽省推广种植面积达5万hm2,单晚平均产...  相似文献   

7.
王辉 《中国稻米》2003,9(1):23-23
2002年 ,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了6个水稻新品种 ,现简要介绍如下 :1.皖稻62原名晚粳9515,系安徽省巢湖市炯炀种子分公司选育的晚粳品种。1998~1999年两年参加区域试验 ,平均单产439.8kg/667m2 ,比对照D9055和70优04分别增产4.68%和4.27 % ;2000年参加生产试验 ,平均单产390kg/667m2,比对照D9055增产7.50%。全生育期131天 ,株高90~95cm ,茎秆粗壮 ,分蘖力较强 ,株型紧凑 ,叶色深绿 ,剑叶窄挺 ,抽穗齐 ,每穗总粒数90粒左右 ,结实率8…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湖南省1972~1992年水稻品种区域试验资料的产量分析结果,指出我省水稻育种20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早稻或晚稻均上了7500kg/hm^2。产量7500kg/hm^2以上的穗粒结构是颖花量3.5~4.0万/m^2,结实率75%~80%,千粒重26~28g,这些指标可作为水稻高产育种和栽培目标确定的依据,由于水稻育种的进步,早稻和晚具有相同的生产潜力,生产上应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Ⅱ优64     
Ⅱ优64(Ⅱ—32A/测64—7)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育成,为迟熟晚籼组合。生育期比同期播种的威优6号短5~7天。据1983~1984年配合力测定,产量比对照威优6号增产5%~10%,两年均获参试品比的第1名。该组合作晚籼种植,分蘖力中等偏上,繁茂性较好,穗型较大。在肥力较高的情况下,每穗可达130粒以上,结实率70%,千粒重26~27g。米质较好,基本上无“三白”,食味中等偏上。该组合对肥力适应性较强,在较高肥力水平下.秆粗坚韧,耐肥抗倒。在一般肥力条件下,也表现良好。作晚籼种植,一般株高8…  相似文献   

10.
两系粳杂超稀插壮秧的分蘖成穗率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设置秧田每公顷150kg(A)、225kg(B)、300kg(C)3个播种量,对两系粳杂70优双九作双晚种植的分蘖成穗特点进行定株观察,结果表明,以净秧田播量150kg/hm^2,培育多蘖壮秧,每穴1粒种苗的栽培方式;以及提高栽培质量并加强肥水管理,适度控制中后期群体,是提高成穗率和产量,降低用种成本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两系粳杂超稀播壮秧的分蘖成穗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置秧田每公顷150kg(A)、225kg(B)、300kg(C)3个播种量,对两系粳杂70优双九作双晚种植的分蘖成穗特点进行定株观察,结果表明,以净秧田播量150kg/hm2,培育多蘖壮秧,每穴1粒种苗的栽植方式;以及提高栽插质量并加强肥水管理,适度控制中后期群体,是提高成穗率和产量、降低用种成本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新优赣16号     
新优赣16号是江西省萍乡市农科所杂交水稻研究室选配的一个杂交晚稻组合。母本“新露A”是由[(测64—7/利托)//桂33]F2中出现的不育株与(V20B/26窄早)F4中的可育株洲交,并经连续回交转育而成。该组合1994年3月29日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为新优赣16号(原名:新优63)。1主要特征特性新优赣16号全生育期125天左右,株高98cm,穗长22~24cm,每穗总粒数90~120粒,结实率80%以上,千粒重32g左右。该组合株型紧凑,剑叶稍披,生长旺盛,后期落色好,…  相似文献   

13.
70优9号     
70优9号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两系法品种间杂交晚粳组合。1994年4月1日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定名为皖稻24。母本7001S是1984年用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与常规品系917(沪选19/IR661//C57),经一次杂交多代选育而成的粳型光敏不育系。光敏适宜温度范围为22~23℃。1989年通过省级鉴定。父本皖恢9号系用粳7623—9/C57杂交育成的粳型恢复系。70优9号适宜在安徽作瓜茬稻或双季晚稻种植,1993年全省试种5万亩,1994年种植面积8~10万亩。…  相似文献   

14.
优质晚粳新品种优丰由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所育成,1999年9月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0年湖州市区进行示范种植。一般单产为 500 kg/667m2 左右,高产田可达550kg/667m2 以上,表现出产量稳、米质优的特点,是一个具有推广价值的优质晚粳新品种。 一、特征特性 1.形态特征 优丰植株较矮,作单晚种植株高90cm左右;叶片宽大厚挺,叶色较深;中后期上部叶片挺直,下部叶片着生角度较大;穗型较大,穗长17cm左右,每穗总粒数110~115粒,结实率高达90%~95%;谷粒较细小,…  相似文献   

15.
特优73系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以龙特甫A为母本,明恢73为父本育成的高产、优质杂交籼稻组合。明恢73是用粳187/IR30∥明恢63杂交选育而成的。经三明市连续2a区试和示范表明,该组合具有穗大粒多、优质、适应性广等特点,1999年2月通过了三明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产量表现1997年参加三明市连晚杂优区试,平均产量622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42%,达极显著水平,产量列参试组合第二位;参加三明市单晚杂优区试,平均产量786t/hm2,比汕优63增产801%。1998年参加…  相似文献   

16.
汕优136系用珍汕97A与广亲和恢复系T136配组育成,该组合穗大粒多,其高产栽培策略,必须以增穗、增粒为中心,提高结实率,稳定千粒重。在适期播种、培育多蘖壮秧的基础上,适宜栽插密度为25万~28万穴/hm2,基本茎蘖苗80万~100万/hm2,施氮量240~260kg/hm2,肥料运筹上控制中期施肥,增加后期施肥量。  相似文献   

17.
张睿  李素绵 《麦类作物》1999,19(2):45-48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覆膜后,各主要生育时期生长发育进程发生显著变化,整个生育期持续天数较露地小麦缩短4 ̄24d,成穗数增加62.70 ̄98.25万/hm^2,穗粒数增加2.1 ̄4.1粒,千粒重降低2.0 ̄3.1g,增产248.4 ̄1913.4kg/hm^2,增产幅度为4.1% ̄40.8%。成穗数和穗粒数增加是地膜小麦超常增产的主要原因,粒重的高低是决定地膜小麦增产潜力大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覆膜后,各主要生育时期生长发育进程发生显著变化,整个生育期持续天数较露地小麦缩短 4~24 d,成穗数增加 62.70~98.25 万/hm 2,穗粒数增加 2.1~4.1 粒,千粒重降低2.0~3.1 g,增产 248.4~1 913.4 kg/hm 2,增产幅度为 4.1% ~40.8% 。成穗数和穗粒数增加是地膜小麦超常增产的主要原因,粒重的高低是决定地膜小麦增产潜力大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两系粳杂70优双九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70优双九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以本所选育的7001S为母本与优质父本双九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晚粳新组合。它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灌浆较快和较易脱粒等突出优点。1995年被评为安徽省优质米,1997年8月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20.
汕优77     
汕优77系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用恢复系明恢77与珍汕97A配组育成。明恢77是用“明恢63/测64—7杂文选育而成。该组合从1990~1993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近1000万亩,1993年通过了湖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1主要特征特性该组合作早稻全生育期125~130天,与汕优64基本相同。株高95cm,茎秆粗壮,分蘖力中上。株叶形态好,穗大,结实率高,耐寒性好,适应性广,抗稻瘟病。一般亩有效穗20万,每穗130粒,结实率80%,千粒重27g,米质较好,亩产450~500kg。2栽培与制种技术要点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