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研究冬小麦撒播种植播期与播量对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不同播期、播量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差异,播量对穗数的影响较大;播期对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较大;播期与播量互作的影响不显著;冬小麦长6359撒播的产量在6 723~7 261 kg/hm~2,适宜播种期为9月28日—10月3日,播量为300.0~450.0 kg/hm~2。在品种、播量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中,品种间的差异显著;不同品种同期播种,中穗型品种产量为最高。[结论]在一定的播期、播量范围内,选择适宜的品种类型进行撒播,早播可适当降低播量,提高成穗率,增加产量;晚播适当增加播量,提高主茎成穗数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2.
以籼粳杂交稻品种'嘉优中科3号’‘春优927'和'甬优538'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对籼粳杂交稻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以获得最佳播种时间,为实现高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播期对不同籼粳杂交稻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各不相同。'春优927'与'甬优538'生育期较长,播种越早生育期越长,播期对生育期的影响较大;'嘉优中科3号'生育期较短,播期对生育期影响不大。播期对'春优927’的产量及其主要构成因子的影响较小,不同播期处理间的变异系数最小;而播期对'嘉优中科3号'的产量及其主要构成因子的影响较大。产量与每穗实粒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每穗实粒数与穗长和结实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千粒重与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种植籼粳杂交稻品种,建议通过选择适宜播期,适当控制穗数,增加穗长和每穗粒数,提高结实率,达到解决茬口矛盾和高产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水稻籼、粳两亚种产量构成特点的剖析与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取籼、粳稻品种各65个,用相关、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法,研究其产量结构特点和最优产量结构模式,结果表明:在产量与其它性状的关系上,有一定差异,相似性系数为0.711。籼、粳稻的最优产量结构模式不同,在籼、粳稻产量构成中,穗数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穗重。本本还对水稻常规与超高产育种的策略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T型杂交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单株考察了91个T型杂交种的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产量等性状及其超标优势,并用偏相关、多元回归、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上述性状及其超标优势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穗粒数、穗粒重、单株产量具有较普遍的强超标优势,单株穗数、千粒重的超标优势较低,也不普遍;且各性状本身及其超标优势间均存在不同程度或性质的相关关系,但对产量或产量超标优势的贡献均以直接的正效应为主,均以也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因此,在筛选杂交组合时,应着重保持适当的穗数和充分发挥穗粒数优势强的特点,同时兼顾千粒重等性状。  相似文献   

5.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2009-2012年湖北省3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主导品种郑麦9023、襄麦55、襄麦25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调查分析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412 5,其次是千粒重,为0.287 2,贡献最小的是每穗粒数,为0.151 7,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一致;不同年度间,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有效穗数,最小的是每穗粒数.因此,襄阳市麦区应在群体适宜有效穗数的基础上,把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作为突破口,实现三者的最佳协调关系,力争达到产量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播期密度对不同小麦品种群体茎数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参照四水平五因素正交L16(45)设计,研究品种、播期与密度对小麦总茎数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前,密度对小麦基本苗影响最大,播期对分蘖数和总茎数影响最大;春季,品种对单株茎数、总茎数和成穗数影响最大。品种对产量三要素影响显著,播期对穗数和千粒质量影响显著,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密度对千粒质量影响显著,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均不显著。播期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品种,密度影响最小。适宜的播期在10月4日至10月10日,随着播期后移,小麦产量明显下降,中麦895是本试验中获得高产的最优品种。合理的种植密度为210万~270万/hm2,小麦处于最佳品种、播期、密度组合时,小麦冬前、春季群体总茎数最多,小麦获得最高产,产量达9 000kg/hm2。  相似文献   

7.
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邯麦14号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冀南麦区冬小麦品种邯麦14号的适宜播期和密度,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播种期为主区、种植密度为副区,研究了不同播期(10月10日、15日和20日)和密度(270万株/hm2、345万株/hm2、420万株/hm2和495万株/hm2)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对单位面积穗数和产量影响极显著;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播期与密度互作对产量和单位面积穗数均有显著影响。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条件下,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小。本研究条件下,邯麦14号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10~15日、基本苗密度为345万~420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应用相关和通径分析,分析了四川54个地方品种的16种数量性状与产量(株粒重)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株粒数、完全粒、百粒重和总荚数与产量有密切的正相关。其它性状则与产量相关不显著。16种数量性状对于产量的总决定系数为0.959;通径分析表明:株粒数、百粒重于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由这一结果,讨论了这些特性于大豆育种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林琼 《福建农业学报》2012,27(7):685-690
以超级杂交稻天优3301为材料,在大田中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播期和移栽密度对天优3301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移栽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也显著.移栽密度主要影响穗数,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增多,穗粒数下降,而结实率和千粒重相对稳定.在建阳及闽西北地区,超级杂交稻天优3301的适宜播期为5月20~30日,适宜栽插密度为25.0万丛·hm-2,在此条件下可形成足够穗数和穗粒数,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以豫麦49、郑麦004、周麦19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半冬性小麦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冬性小麦以10月13—23日为最佳播期,早播、晚播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效应均较低,产量明显低于适播期;相对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是穗粒数、千粒质量、穗数,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最高的是穗数,千粒质量次之,穗粒数最低,说明本生态条件下,在保证有足够的基本苗、稳定千粒质量的条件下,通过提高穗粒数来提高小麦产量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导了播种期的小麦、大麦和小黑麦5个品种花后源库性状的影响。使用了逻辑斯蒂方程和二次多项式模型等统计方法,从开花到成熟定期测定籽粒和营养器官干重、叶面积的发展及持续期等性状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播期和品种对多数性状有显著的影响。各性状对插期的敏感性随品种不同而异。提出了品种间粒重差异与灌浆持续期和速度的关系可能依材料、生态环境以及灌浆持续期的划分标准不同而各有主次,在不同条件下,两者相互调节,以保证最大可能地充实籽粒。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多元分析法研究了11个栽培大麦品种叶片气孔密度、叶脉数和剑叶及其组成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剑叶叶脉数和叶绿素含量与产量、穗粒重、千粒重紧密相关;第4叶气孔密度、剑叶叶脉数和气孔密度与穗粒数的三元回归极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S.A.Eberhart等提出的“稳定性参数法”估计了1987年四川省高粱区试的6个品种(组合)的产量及产量成分的稳定性参数,并进行了产量及产量成分在稳定性反应“b”上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85-31、青壳洋高粱、矮马尾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在“S_d~2”较小时,产量稳定性主要与穗粒数的稳定性反应呈正相关,与千粒重的稳定性反应呈负相关,而穗粒数和千粒重表现一种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4.
江苏淮南地区70年代以来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因素的演变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江苏淮南地区70年代以来,审定通过的8个小麦品种和2个品系在7个有代表性的试验点进行品比试验,研究15年来品种更换过程中产量和产量因素的表现和稳定性的变化。80年代中期推广的扬麦5号,产量水平约为286kg/亩,比70年代前期推广的品种提高12-15%。由于新品种的育成,平均每10年产量提高8-10%。1970-1985年间,产量的提高主要是保持了一定的亩穗数和着重增加了粒重。近期品种的产量稳定性显著好于老品种。结合产量因素的演变情况,提出了今后江苏淮南地区的产量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5.
试验选用黑龙江省生产实践中广泛种植的8个优良品种,并在不同稀植处理下施三叶肥、花期肥,通过田间试验对稀植栽培下春小麦氮素转移、蛋白质含量变化、产量及构成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处理下旗叶和籽粒的氮素含量变化呈交叉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龙麦29和克丰6籽粒蛋白质含量表现为显著增加,其他品种蛋白质含量差异不大。稀植与常规处理下各品种产量变化表现不一致。  相似文献   

16.
1982年在山西太谷海拔1000米的丘陵旱地鉴定了夏播小麦品种对播期的反应。采用二因子裂区设计。主区为品种,副区为播期。结果表果:播期对夏播小麦的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具有强烈的影响。在本试验范围内,推迟播期对产量的不利影响比早播种的影响更严重。早熟耐热的品种在调节播期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晋春三号品种苗期耐高温,光合面积持续时间长,籽粒灌浆速度快。在适宜播期(7月14日)获得最高的小区产量(637.7克),较高的千粒重(34.5克)、穗粒重(1.14克)和本试验中最高的经济产量系数(0.50)。夏麦一号品种植株高,穗大粒多,但籽粒灌浆速度较慢,持续时间长,故穗粒重、着粒重和经济产量系数较低。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杂交水稻新组合冈优12的组合特性及其高产技术途径。结果是:冈优12具有叶片宽大直立,功能期长,分蘖力中上,成穗率较高,大穗中粒,经济指数高等特性;其库容量大,源流不协调;结实率与产量存在显著相关,着粒数(在163粒以上)与产量存在显著负相关。高产技术途径是在保证足够穗数基础上,减少不实颖花数,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18.
水稻产量的基因型×环境互作分析及生态类型区的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方差分桥和稳定性分析法,研究了两年共9个水稻品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产量表现。结果表明:产量变异中环境效应最重要,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次之,基因型效应居第;产量基因型值和环境效应值在年份间变化趋势一致,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在年份间的变化趋势不同;品种在多地点上的稳定性因年份不同而异;不同基因型的丰产性和稳产性不同,桂朝2号在这两方面最好,A311次之,两年结果一致。本文还在基因型×环境互作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以多个基因型平均产量为指标划分生态类型区的可行性,并用系统聚类分析法把18个地点分为4个生态类型区,结果与中国稻作区划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