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100份斑茅蔗BC1后代品系的有关产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的结果表明,蔗茎产量、株高和茎径遗传力较高,小区有效茎数遗传力中等,单茎重的遗传力相对较低;蔗茎产量、小区有效茎数和单茎重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大,遗传进度也相应较大,株高和茎径的遗传变异程度和遗传进度都较小.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单茎重、株高相关关系密切,但后者的相关遗传进度较大.  相似文献   

2.
研究结果表明 :株高、节间长度与蔗茎产量有着极具显著的相关 ,公顷有效茎数与果蔗蔗茎产量达显著相关水平 ,茎径与蔗茎产量相关较小。性状间株高与节间长度相关达极显著 ,其他性状相关不显著 ;公顷有效茎数对蔗茎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 ,其次是株高和节间长度 ,茎径对蔗茎产量直接贡献较小。由此认为在果蔗选育种和资源筛选上 ,选择产量时把公顷有效茎数和株高放在首位 ,重视节间长度。在栽培上适当增加播种量。公顷有效茎数控制在 7- 7. 5万条 ,茎粗 3cm以上 ,做好水肥管理 ,提高株高和节间长度。  相似文献   

3.
江西甘蔗种质资源主要性状的变异与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96份江西省甘蔗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甘蔗主要形态农艺、经济性状的变异程度和相关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甘蔗主要形态农艺和产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存在很大差异,其差异大小顺序为分:蘖率,萌发率,株高,蔗糖产量,蔗茎产量,单茎重,有效茎,茎径,苗高,锤度,糖分。甘蔗主要形态农艺和经济性状的种质频数分布均近似于正态分布,但不同性状间有所差异,萌芽率、茎径、有效茎、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呈典型正态分布,分蘖率和单茎重呈左偏正态分布,苗高、株高、锤度和糖分呈右偏正态分布。(2)相关分析发现,萌发率与分蘖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茎重呈显著负相关,与苗高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茎呈正显著相关;分蘖率与苗高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蔗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苗高与蔗茎产量、蔗糖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株高与锤度、糖分和有效茎呈极显著正相关;单茎重与蔗茎产量、蔗糖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茎与蔗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蔗糖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蔗茎产量与蔗糖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甘蔗大茎野生种57NG208和南涧果蔗正交、反交后代132个真杂种后代的聚类分析及对其株高、茎径、丛有效茎数、锤度和单茎重的分析,研究其后代群体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1)57NG208与南涧果蔗正交组合66个后代的Jaccard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227~0.955,平均为0.618;反交组合的为0.206~0.941,平均为0.593。2)正交、反交后代的变异系数中,丛有效茎数的变异系数最大(大于50%),其次为单茎重的变异系数(大于33%),说明丛有效茎数和单茎重的离散度较大;茎径的变异系数为14%~16%;锤度和株高的变异系数均在11%以下,说明株高和锤度的离散度最小。3)正交、反交后代的遗传传递力中,遗传传递力大于100%的有丛有效茎数和锤度,株高和茎径的约为80%,单茎重的小于70%。4)正交、反交后代的性状表现超过双亲的有锤度和丛有效茎数;除丛有效茎数外,正交组合的株高、茎径、丛有效茎数和锤度4个性状的平均值均高于反交组合。  相似文献   

5.
对12个有望作为糖果兼用蔗品种推广的甘蔗品种的产量性状如株高、茎径、公顷有效茎数、蔗茎产量等进行了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公顷有效茎数与蔗茎产量之间存在显著、极显著正相关,茎径与蔗茎产量呈不显著负相关。各性状之间,株高与公顷有效茎数存在不显著正相关,茎径与株高和公顷有效茎数存在负相关,其中茎径与株高之间的负相关达显著水平。在对产量的效应中,公顷有效茎数的直接效应和总贡献最大,株高次之,茎径最小。由于甘蔗用途的改变——主要用于上市销售,因而在糖果兼用蔗的选育种和生产栽培中把主要目标放在增加公顷有效茎数的同时,对植株的茎径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应注意合理协调好产量三要素之间,特别是株高与茎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茎瘤芥杂种一代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以11个茎瘤芥杂交组合及其亲本为试材,研究了F1优势表现特点及其与亲本间的关联性,并对F1主要性状与其产量的关系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F1具有较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瘤茎重(单株产量)和单株鲜重显著、极显著超过大值亲本,瘤茎横径超过大值亲本接近显著水平,菜形指数显著低于双亲均值。叶长、叶宽、瘤茎纵径、根鲜重与大值亲本差异不显著。(2)单株产量超亲优势主要受株鲜重、菜形指数、瘤茎横径等性状优势的共同影响。(3)F1各性状对其产量直接作用最大的是瘤茎横径,其余性状依次为叶长>叶宽>单株鲜重>瘤茎纵径>菜形指数。(4)F1叶长、叶宽、单株产量与父本相应性状值呈显著正相关,F1叶长、根重、单株产量、瘤茎横径与大值亲本值呈极显著正相关,F1单株产量、株鲜重、根鲜重与双亲均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5)单株产量、瘤茎横径平均优势强弱与双亲差值呈显著正相关,单株产量超亲优势受母本值影响较大。还讨论了茎瘤芥杂种优势利用亲本选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法,对Q、VMC、FR、RB、CP、TCP等系列113份引进甘蔗种质的出苗率、分蘖率、宿根发株数、株高、茎径、有效茎、单茎重、蔗产量、锤度、蔗糖分、简纯度、纤维分、含糖量等13个工艺及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含糖量、蔗产量与株高、有效茎、单茎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蔗糖分与锤度、简纯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茎与茎径呈极显著负相关,宿根发株数与出苗率、分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各性状间存在多重共线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3个工、农艺性状可简化为5个主成分,即产量因子、糖分因子、发株与纤维分因子、分蘖因子、茎径因子,5个主成分所提供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75.16%。基于主成分分析结果,对113份引进种质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7个类群,Ⅰ类群属高纤维、低产种质;Ⅱ类群属出苗发株差、低产种质;Ⅲ类群属强宿根、高产种质;Ⅳ类群种质可作为能源甘蔗育种亲本进行杂交利用;Ⅴ类群属于高产、低糖种质;Ⅵ类群属低产、高糖种质;Ⅶ类群属于丰产、高糖种质。  相似文献   

8.
探讨斑茅割手密复合体后代叶片性状与单茎性状的关系,为挖掘斑茅、割手密农艺性状的优异基因提供理论依据。对斑茅割手密复合体GXASF108-2-28分别与甘蔗品系GT05-164和GT05-3279杂交获得的BC1后代及亲本共15个材料伸长期蔗叶性状(绿叶数、总叶数和绿叶面积)和单茎性状(株高、茎径和单茎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组合后代在绿叶数、株高、茎径及单茎重上都有超越双亲或亲本之一的优势。绿叶面积在6个数量性状中遗传变异最大,且与株高和单茎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其可作为斑割后代产量相关性状的间接选择指标。聚类分析表明,16份材料可以分为4大类,Ⅰ类材料12-A6-1、12-A6-3、12-A6-5、12-A6-25和12-A6-27绿叶面积大,总体表现较佳,是进一步研究利用的重点材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表型分析法,对以雄性不育种质为母本的杂交F1代群体变异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株高、总苞/果枝等生长指标在F1代群体间存在较大变异,除果枝粗度、母枝粗度变异系数较小外,其余各项指标变异系数均在15%以上,变异丰富;②F1代群体中坚果果形指标变异系数均在15%以下,是稳定的性状指标,单粒重变异幅度和变异程度大,达24.2%;无性繁殖后代性状稳定;③总糖含量、蛋白质含量等营养指标在F1代群体间存在不同程度变异,淀粉、水分、蛋白质表现稳定,变异系数小于10%;总糖含量变异程度最大,变异系数89.38%。推测亲本杂种优势在F1代发生性状分离导致杂交后代群体在果实表型性状上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为优良种质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甜高粱茎秆含糖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粒用高粱品系LR625和甜高粱品系RIO杂交构建的甜高粱F2代群体为试材,对甜高粱茎秆含糖量性状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对锤度与其相关性状进行了通径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茎秆含糖量性状中的茎汁混合锤度、茎秆重、茎汁重与株高、茎粗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出汁率与株高和第六、七节长度达到显著负相关;茎秆含糖量性状中的茎秆重和茎汁重与穗部性状及生物产量的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茎汁混合锤度与生物产量和千粒重达到显著正相关;茎汁混合锤度与茎秆重、茎汁重的相关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水平,且茎秆重与茎汁重相关极显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对锤度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茎秆重〉穗重〉茎汁重〉千粒重〉茎粗〉株高〉生物产量〉穗粒重〉穗长〉七节长〉六节长。  相似文献   

11.
云杉天然群体种实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云杉全分布区内7个有代表性的天然群体,每个群体30个家系(单株)为试验材料,对7个种实表型性状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讨论了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云杉种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极其丰富的遗传变异,云杉球果长度、球果宽度、球果长宽比、球果干重、种子长度、种子宽度和种子长宽比7个性状的表型分化系数(VST)分别为48.63%,41.19%,24.59%,49.72%,61.63%,62.04%和5.00%,球果和种子的性状指数比单个性状稳定;种实性状表型分化系数的变幅为5.00%~62.04%,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41.83%;群体间变异(41.83%)稍小于群体内变异(58.17%)。7个种实表型性状间多数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球果长度、球果宽度和种子长度为易测定和重要的种实表型性状;云杉种内群体的球果表型变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以纬度为主的单向变异模式,球果性状与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纬度、年降水量和生态梯度值(EGA)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可将云杉群体划分为4类。  相似文献   

12.
陆地棉品种(系)资源株型性状与皮棉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我国近年来育成或引进的172份陆地棉骨干品种(系)为材料,对2年棉花株高、主茎长度、主茎节间长度、总果枝数、有效果枝数、果枝长度、果枝节间长度和果枝夹角等8个株型性状与皮棉产量进行了变异、相关、通径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棉花株型性状和皮棉产量的变异年度间差别不大;除主茎节间长度与皮棉产量呈不显著负相关,其它株型性状均与皮棉产量呈不显著或显著正相关;2年除株高和主茎长度对皮棉产量的直接贡献方向相反,其它株型性状对皮棉产量的直接贡献均方向一致;对皮棉产量直接贡献最大的性状是有效果枝数,其次是果枝节间长度;回归与相关、通径结果吻合,表明可以通过提高有效果枝数和果枝节间长度,降低总果枝数或果枝长度促进皮棉产量。研究结果为棉花株型育种的性状选择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枣实生群体叶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和环境适应能力,选取251株生长稳定的枣实生单株进行试验,对其叶片表现性状进行观测并分析,研究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现变异程度及多样性,来揭示枣实生群体的表型变异规律。结果表明:4个枣实生群体的叶片颜色、叶片状态和叶基形状3个性状均与母本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实生群体的叶片颜色、叶片状态、叶基形状、叶面积和叶柄长等性状的变异较为丰富。枣实生群体间离散系数均值为64. 62%,变异幅度为52. 52%~70. 11%;4个实生后代群体的多样性指数均值为4. 020,其中婆婆枣群体表型性状平均多样性指数达到了4. 230,表明各群体叶表型性状的在群体间和群体内的变异幅度大,离散程度较高,尤其是婆婆枣后代群体叶片表型多样性较丰富。  相似文献   

14.
选用15个CP系列甘蔗亲本与国内育成的21个亲本选配的42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借助R软件对F1群体的株高、茎径、锤度、丛有效茎、丛重、丛含糖量等主要性状的变异系数、遗传力、配合力及经济育种(遗传)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个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皆表现为表型变异系数(PCV)大于遗传变异系数(GCV),其中丛有效茎、丛重及丛含糖量变异较大,株高、茎径及锤度变异较小;平均遗传力表现为组合最高(42.53%),其次是母本(34.35%),最后是父本(27.07%);除株高、茎径受父本影响大于母本外,其余4个性状皆是受母本影响较大;除组合的锤度、丛有效茎介于双亲之间外,其余4个性状均表现为组合高于双亲;综合一般配合力(GCA)和经济育种值(EBV)分析,表现较好的CP亲本有Ho CP95–988(父母本)、CP72–1210(母本)、CP85–1491(母本)、Ho CP92–648(母本)、CP72–2086(父本)、CP84–1198(父本)、CP93–1382(父本)、CP94–1100(父本);综合特殊配合力(SCA)和经济遗传值(EGV)分析,表现较好的组合有CP72–1210×ROC24、CP85–1491×ROC22、Ho CP92–648×桂糖92–66、福农95–1702×Ho CP95–988、粤糖91–976×Ho CP95–988。  相似文献   

15.
研究新植果蔗的蔗茎产量结构 ,结果表明 :茎径与单茎重 ,有效茎数与蔗茎产量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茎径与有效茎数间呈显著的负相关 ;有效茎数与单茎重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在组成蔗茎产量的三因素中 ,以有效茎数的直接贡献最大 ;组成单茎重的两因素中 ,以茎径的直接贡献为大。栽培上 ,提倡在一定限度内增加有效茎数  相似文献   

16.
广西自育甘蔗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台糖134为对照,以广西1957~2006年期间杂交选育并通过国家审定(鉴定)或广西审定的22个桂糖甘蔗品种为材料,对不同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甘蔗的株高、节数、节间长度变化不大;丛有效茎数、茎径、单茎重明显增加;产量大幅度提高,产量性状遗传改进明显;甘蔗早期(11月)锤度、成熟期(12月~3月)平均锤度前30年平稳上升,后20年上升幅度变小。株高、丛有效茎数、茎径对提高产量贡献最大,是广西甘蔗品种性状选择的主要内容;蔗糖分含量和早熟性取得明显改进,但要选育更早熟、更高糖甘蔗品种的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17.
选用6个澳大利亚Q型甘蔗品种Q117、Q121、Q138、Q141、Q165、Q170与国内育成的17个亲本选配杂交组合19个,后代群体以ROC22(CK1)和ROC10(CK2)作为双对照,采用家系评价法研究Q型甘蔗品种及选配组合对主要性状锤度、茎径、株高、丛有效茎、蒲心率、丛重和含糖量的遗传力和一般配合力。结果表明:除母本对后代群体丛有效茎和含糖量影响差异不显著、父本对后代群体含糖量影响差异显著外,母本、父本和组合对后代群体的主要性状影响差异均极显著;Q型品种及选配组合对后代群体茎径和株高的平均遗传力分别达75.49%和69.21%;Q165和Q121无论作为母本还是父本,对后代群体的一般配合力均优于双对照;Q型品种对丛有效茎的一般配合力和选配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均优于双对照;Q117和Q138作为母本杂交、Q170作为父本杂交对后代群体丛重和含糖量的一般配合力为正效应;3个组合Q138×云瑞05–458、云瑞05–662×Q170和Q165×云瑞05–282对丛重和含糖量的特殊配合力高于双对照。  相似文献   

18.
对20份仙草资源的株高(X1)、茎长(X2)、茎粗(X3)、节间长(X4)、叶长(X5)、叶宽(X6)和单株产量(Y1)等7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对单株产量因素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茎长、株高、茎粗和节间长对单株产量性状有较大的效应关系;茎长、株高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产量主要相关的4个性状中茎长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正向效应值最大。  相似文献   

19.
机采棉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和QTL定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机械化采收棉花(以下简称机采棉)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和QTL定位.[方法]利用机采棉新陆早33号和陆地棉遗传标准系TM-1杂交的F2群体,分析出苗-现蕾、现蕾-开花、开花-吐絮天数及生育期等物候性状和株高、果枝始节、第一果枝高度、叶片大小、节间长度等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以及QTL定位分析.[结果]株高、果枝始节、叶片大小、出苗-现蕾、现蕾-开花与第-果枝高度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节间长度、开花-吐絮、生育期与第一果枝高度正负相关不显著.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5个QTL.检测到控制第一果枝高度的QTL 3个,位于在Chr5,可解释表型变异为0.04; ~8.18;;在此染色体还检测到控制果枝始节的1个QTL位点,解释的表型变异率为0.01;,在LG02连锁群上检测到了控制出苗-现蕾的1个QTL位点,解释的表型变异率为12.64;.[结论]通过机采棉品种新陆早33号F2群体进行QTL定位共获得了控制3个机采棉性状的5个QTL位点,覆盖的遗传距离为142.05 cM,机采棉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QTL的研究为提高机采棉育种效率提供初步技术信息.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陆地棉纤维品质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对中571和中棉所49杂交F_5群体材料的5个农艺性状和3个品质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通径分析中,对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的直接贡献大小为衣分单铃质量株高果枝数果枝节位,对纤维断裂比强度的直接贡献大小为衣分单铃质量果枝数株高果枝节位,对马克隆值的直接贡献大小为衣分单铃质量果枝数果枝节位株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果枝数、单铃质量和衣分决定了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0.197 5的变异,株高、果枝数、单铃质量和衣分决定了纤维断裂比强度0.221 4的变异,果枝节位、果枝数、单铃质量和衣分决定了马克隆值0.471 8的变异。主成分3对棉花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纤维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的累积贡献率分别为68.590 3%、70.343 7%和70.421 7%。对于材料自身的特性而言,通过杂交来互补各品种特性是一种有效方法,可以在棉花品种选育中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