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少花蒺藜草开花习性与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少花蒺藜草小穗结构与分布、小花开花习性的观测表明:少花蒺藜草是雄花两性花植物,每小穗由两朵小花构成,第一朵小花是两性花,第二小花是雄性花.自花传粉是其主要的授粉方式,小花沿着穗顶部依次向下开放,具有2个小穗的刺苞在穗部所占比例为61.88%.种子的生长部位和大小影响其发芽率、平均发芽速度.去除刺苞中成熟较晚的小穗可提高成熟较早的小穗中种子的发芽率,而去除刺苞中成熟较早的小穗不会影响成熟较晚的种子的发芽率,但种子变成狭长形.  相似文献   

2.
旱作老芒麦种子产量构成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旱作老芒麦种子产量构成因子的分析,找出老芒麦种子生产中其限制因子是小花结实率.小花数和种子重量是比较稳定的因子,但种子重量对肥料很敏感.施肥实验进一步证明,适量施用氮肥和磷肥可以显著提高小花结实率和种子重量,从而提高种子产量.施磷酸二铵75kg/hm2时小花结实率提高46.28%,种子千粒重增加30.90%,种子实际产量达到700kg/hm2,较对照提高了62%.同时,每穗小花数和小花结实率对密度敏感,枝条密度从1031株/m2降低到513株/m2时小花结实率提高67.87%,每穗小穗数增加26.89%,但对实际产量影响不大,仅增加13.95%.  相似文献   

3.
不同外源激素对羊草有性生殖数量性状调控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羊草小花分化期喷施GA3(赤霉素)、IAA(生长素)及KT(激动素),研究不同植物激素种类对羊草有性生殖数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素对羊草抽穗数、抽穗率、每穗小穗数、每穗小花数、结实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无显著影响(P>O.05);激动素与赤霉素可显著地增加羊草的每穗小花数和结实数(P相似文献   

4.
羊草有性繁殖相关性状的变异和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对11个羊草有性繁殖相关性状进行了考察,对287个单穗的穗长、小穗率、小花率、结实率、单穗拉重、千拉重、结实率及每小穗的小花率的一级和二级数据进行了系统的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按变异系率的大小依次排序如下:单穗拉重>结实率>小花率>每小穗的小花率>结实宰>小穗率>穗长>千拉重;穗长、小穗率等7个性状均与单穗拉重有显著正相关,但结实率与单穗拉重的相关系数最大(0.908),应当作为评价羊草有性繁殖的重要指标;千拉重与单穗拉重虽也存在显著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小(0.197),而研究较多的结实率性状与单穗粒重的相关系数则居中(0.506)。根据标准回归系率,本研究确定了如下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一0.342十0.003X1十0.109X5十0.001X4十0.001X5。  相似文献   

5.
旱作老芒麦种子产量构成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旱作老芒麦种子产量构成因子的分析,找出老芒麦种子生产中其限制因子是小花结实率。小花数和种子重量是比较稳定的因子,但种子重量对肥料很敏感。施肥实施进一步证明,适量施用氮肥和磷肥可以显著提高小花结实率和种子重量,从而提高种子产量。施磷酸二铵75kg/hm^2时小花结实率提高46.28%,种子千粒重增加30.90%,种子实际产量达到700kg/km^2较对照提高了62%。同时,每穗小花数和小花结实率对密度敏感,枝条密度从1031株/m^2降低到513株/m^2时小花结实率提高67.87%,每穗小穗数增加26.89%,但对实际产量影响不大,仅增加13.9%。  相似文献   

6.
对长穗偃麦草幼穗的分化和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长穗偃麦草幼穗分化是一个持续过程,可分为8个时期:初生期、伸长期、结节期、小穗突起期、颖片突起期、小花突起期、雌雄蕊形成期和抽穗始期。长穗偃麦草幼穗的分化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在整个穗上,中上部的小穗最先发育,然后逐渐向上、向下发育,基部的小穗最后发育;在每一小穗上,基部的小花最先发育,然后由基部向上逐渐发育。  相似文献   

7.
草坪型多年生黑麦草开花持续期为33d,一般情况下穗轴中部的小穗先开花,以后逐渐向顶部和基部发展;一个花序上的小花开花大部分集中在前6d,大约占893%;多年生黑麦草花后26~27d,小穗干重最大,其含水量为4115%,种子不易落粒,为种子适宜收获期。在种子生产方面,构成因子(株穗数,小穗数)与影响因子(株高,叶重)共同对草坪型多年生黑麦草的种子产量起作用。  相似文献   

8.
草坪型多年生黑麦草生殖特性及种子产量构成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草坪型多年生黑麦草开花持续期为 33d ,一般情况下穗轴中部的小穗先开花 ,以后逐渐向顶部和基部发展 ;一个花序上的小花开花大部分集中在前 6d ,大约占 89 3% ;多年生黑麦草花后 2 6~ 2 7d ,小穗干重最大 ,其含水量为 41 1 5 % ,种子不易落粒 ,为种子适宜收获期。在种子生产方面 ,构成因子 (株穗数 ,小穗数 )与影响因子 (株高 ,叶重 )共同对草坪型多年生黑麦草的种子产量起作用  相似文献   

9.
11个燕麦品种种子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宁夏引黄灌区高产燕麦品种的影响因素,研究选取11个燕麦(Avena sativa)品种的9个主要农艺性状与种子产量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9个农艺性状与单株种子产量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有效分蘖数每小穗小花数单穗重株高枝梗数每穗节数穗长每小穗粒数每节穗数;逐步回归筛选出的7个性状与单株种子产量做通径分析,其直接效应大小顺序为:有效分蘖数每小穗粒数单穗重每穗节数株高每小穗小花数穗长,而株高则表现为负效应;综合考虑,‘牧马人’应为当地首推燕麦品种。  相似文献   

10.
小花位置对老芒麦和诺丹冰草种子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贺晓  李青丰 《草业科学》2005,22(7):37-40
对老芒麦Elymus sibilicus和诺丹冰草Agropyron desertorum穗上不同位置种子的百粒重及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的重量与单花开花到收获所经历的时间长短有关,开花越早的小花所结种子越重.由于老芒麦种子发育时间较短,由小花位置造成的种子大小的差异较明显.小穗及小花位置亦影响到种子的萌发力,老芒麦中越重的种子萌发力越高,而诺丹冰草种子的发芽率与种子重量呈负相关,表明诺丹冰草种子的休眠性与种子的成熟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贺晓  卢立娜  李青丰  易津 《草业科学》2012,29(7):1100-1105
本研究对华北驼绒藜(Ceratoides arborescens)生长4年和生长8年居群不同冠层、株丛上主枝和一级侧枝,以及不同花期花的结实率和种子千粒重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1)株龄较小的植株结实率较高,所结种子千粒重较大,可能与年龄小的植株分枝少,养分集中有关。2)结实与花在花序上的位置有关。无论在主枝条上还是在侧枝上,先开花的部位结实率高,种子千粒重也较大。3)对整个居群来说,冠层的中层结实率最高,种子千粒重最大,冠层下层结实率和种子千粒重最小。4)盛花期开的花结实率高,种子千粒重也大,末花期次之,始花期花的结实率最低,种子千粒重也最小。  相似文献   

12.
植物的花序结构及其形态特征是影响种子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对于禾本科植物而言,其花序大小、小穗数、小花数及小花的外稃、内稃和芒的性状特征直接影响种子形成和产量。本研究通过测定小黑麦品系C2、C35和黑麦品系C13、C33的花序结构特征,得到以下结果:小黑麦花序[(14.30±0.52) cm×(1.24±0.09) cm]明显大于黑麦[(13.20±0.35) cm×(0.82±0.02) cm],小黑麦花序长而粗,黑麦花序短而细;小黑麦花序的小穗数[(21.35±1.47)个]少于黑麦[(30.20±0.79)个];小黑麦每个小穗的小花数较多,为3~4朵,黑麦的小花数趋于稳定,每个小穗有2朵小花。从花序中部小穗的小花结构看,小黑麦下位护颖长[(1.27±0.11) cm]和宽[(0.26±0.03) cm]、上位护颖长[(1.30±0.09) cm]和宽[(0.23±0.04) cm]均显著大于黑麦下位护颖长[(1.04±0.05) cm]和宽[(0.08±0.01) cm]、上位护颖长[(0.94±0.10) cm]和宽[(0.06±0.01) cm];小黑麦中部小穗第1小花的外稃宽[(0.32±0.03) cm]、外稃高[(0.24±0.03) cm]和芒长[(8.35±0.51) cm]、第2小花的外稃宽[(0.35±0.04) cm]、外稃高[(0.25±0.05) cm]和芒长[(8.37±1.19) cm]极显著大于黑麦相应值[(0.26±0.01),(0.15±0.01),(5.50±0.19),(0.25±0.01),(0.17±0.01)和(5.18±0.23) cm];第1和第2小花的外稃长[(1.35±0.06),(1.37±0.06) cm]和内稃长[(0.84±0.04),(1.41±0.06) cm]均小于黑麦的外稃长[(1.49±0.05),(1.47±0.05) cm]和内稃长[(1.45±0.05),(1.47±0.04) cm]。小黑麦的穗粒数[(52.50±1.80)粒]显著低于黑麦[(58.50±2.50)粒] (P<0.05),但其穗粒重[(2.08±0.04) g]、粒重[(0.04±0.00) g]和籽粒宽[(3.04±0.32) mm]均极显著高于黑麦 (P<0.01),每个花序的籽粒不仅体积大,而且质量较重,其籽粒的生产性能高于黑麦。小黑麦籽粒呈椭圆形或长卵圆形,浅黄色,表皮皱缩,饱满度差;黑麦籽粒呈窄纺锤形,青灰色,表皮光滑,籽粒饱满。小黑麦和黑麦花序结构与籽粒性状的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小黑麦花序宽和花序基部小穗数与籽粒长显著正相关(P<0.05),花序长与籽粒宽极显著正相关(P<0.01),花序中部小穗的下、上位护颖宽分别与穗粒重和穗粒数极显著正相关(P<0.01);黑麦花序中部小穗第2小花的内稃长与籽粒长显著正相关(P<0.05),外稃高与穗粒数极显著负相关(P<0.01)。研究小黑麦和黑麦的花序结构和籽粒特征,对正确区分二者和了解其籽粒的生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利于小黑麦的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3.
李长慧  李淑娟  张静  孙启忠 《草业科学》2013,30(8):1189-1193
2011年9月-2012年5月对梭罗草(Kengyilia thoroldiana)幼穗分化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梭罗草幼穗分化是具有明显特征的连续变化过程,按库别尔曼划分原则可划分为初生期、伸长期、结节期、小穗突起期、颖片突起期、小花突起期、雌雄蕊形成期和抽穗始期8个时期。分化发育过程中,复穗状花序中上部小穗发育最快,后依次向上、向下进行,基部小穗发育最慢;复穗状花序的开花顺序是从中上部开始, 依次向上、向下进行;每个小穗的开花顺序是基部先开花,依次向上进行。  相似文献   

14.
梁国玲  刘文辉  马祥 《草地学报》2021,29(3):495-503
本研究以590份皮燕麦(Avena sativa L.)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评价其穗部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水平,为青藏高原高寒区皮燕麦种质资源的筛选、利用和品种选育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以粒色最高(1.48),芒型最低(0.65);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以花序长最大(2.06),小花数最小(1.71);变异系数空铃数(63.97%)最大,粒长最小(10.98%)。聚类分析将资源分为5大类群,其中第5类群可作种用型育种目标亲本,第3类群可作核心种质进一步筛选利用。主成分分析表明,第一主成分中主穗粒数和粒重、单株籽粒数和粒重载荷较高,第二主成分中小花数、小穗粒数和粒宽载荷较高,累计贡献率达50.59%。  相似文献   

15.
中国假俭草种质资源主要性状变异及其形态类型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对中国59份假俭草的11个重要经济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形态类型加以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花序密度变异系数高达76.9%,是所测性状中变异范围最大者,叶长次之,变异系数为31.3%,结实率、草层高度以及生殖枝高度变异系数分别为23.0%、18.0%及22.1%,变异范围为25.0%~74.8%、14.3~33.2cm及5.8~17.0cm;百粒重、叶宽、花序长、花序小花数以及节间长度变异幅度相对较小,分别为15.1%、14.6%、12.5%、12.5%及11.4%,其中以节间直径最小,仅为4.7%;2生殖枝高度和花序密度随着纬度的增加,呈显著增高和极显著增加趋势,而其它性状未出现显著变异规律;3节间直径与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草层越高,生殖枝愈高,节间愈长愈粗,而生殖枝愈高,花序愈长,节间愈长,花序密度也愈大,结实率愈高;4在欧氏距离11.2处,可将供试草种分为营养繁殖型和种子繁殖型两大类型,前者花序密度低,结实率低,叶片较长,而后者花序密度高,结实率较高,叶片则较短。  相似文献   

16.
水分对白三叶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水分对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间花序小花数和花序荚果数差异不显著;对照与其他处理间单位面积花序数差异显著(P<0.05);对照和轻度水分胁迫区单位面积结荚花序数较多;对照小花胚珠数、荚果种子数和千粒重最小,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对照潜在种子产量和表现种子产量最高,轻度水分胁迫区实际种子产量最高,达44.97g/m2,收获系数8.7%;产量构成要素中花序数及花序小花数与种子产量间相关显著(P<0.05);无水分胁迫区主要影响因子是花序小花数及千粒重;轻度水分和重度水分胁迫区及对照区主要影响因子是花序数及花序小花数,中度水分胁迫区则是荚果种子数;种子成熟过程中胁迫越大含水量越低;水分对白三叶种子发芽率无影响,各处理硬实率偏高,均达80%以上,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以乌苏1号无芒雀麦为材料,设置2个生长环境(荒漠绿洲区、高海拔地带),通过观测幼穗分化进程及开花习性,探究生境对无芒雀麦幼穗分化及生殖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芒雀麦幼穗分化从分蘖期开始至抽穗期结束,分为初生期、伸长期、结节期、小穗原基分化期、小花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形成期和完穗期8个时期。幼穗分化是从生长锥顶端第1枝梗原基与小花原基开始分化,相同小枝梗上原基与小花原基均是自下逐渐向上发育;整穗是从顶部向下逐渐开花,下部枝梗开花时间小于上部枝梗;小穗上的小花由下向上逐步开花。与荒漠绿洲区相比,高海拔地带的无芒雀麦幼穗分化时间晚,周期缩短,穗部赤霉素(GA)、脱落酸(ABA)及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对较高,细胞分裂素(CTK)含量和种子千粒重较低,但高海拔地带单穗成熟种子粒数与单位面积内种子产量高,更适合无芒雀麦种子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