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禽衣原体病是由鹦鹉衣原体引起的多种禽类的一种接触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鹦鹉患本病曾称鹦鹉病,后又称鹦鹉热,而将鹦鹉以外的家禽及野禽的禽衣原体病则称之为鸟疫。鸵鸟感染禽衣原体病也已有报道。禽衣原体病临床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患病鸵鸟以肠炎和呼吸道症状表现为主。有人则认为任何鸟类出现结膜炎都应怀疑是否感染了本病。各种鸟禽类患禽衣原体病后的病理变化基本相似,其特征为胸腔和腹腔器官浆膜和气囊膜的纤维素性炎症病变及同时伴有脾、肝、肾等实质器官肿大和局灶性坏死。  相似文献   

2.
鹦鹉常见的DNA病毒性疾病有鹦鹉喙羽病、禽多瘤病毒感染、鹦鹉疱疹病毒感染、鹦鹉腺病毒感染、痘病毒感染、乳头瘤病毒感染等。本文对这些疾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诊断方法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鹦鹉的前胃扩张症(Proventricular dilatation disease,PDD)最早报道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洲出口到欧洲的金刚鹦鹉很多出现呕吐、嗉囊迟缓、排便中存在未消化的种子等异常表现,发病动物出现消瘦,最终大量死亡。该病最早被称为金刚鹦鹉瘦病(Macaw waste dieases)[1],临床兽医和科研工作者尝试对该病的病原微生物进行分离,但始终没有成功。该病病原被怀疑是病毒,怀疑对象包括东部马脑炎病毒、副黏病毒等[1],直到2008年,Kistler等[2](美国)和Honkavuori等[3](以色列)2个团队分别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并比对基因库,确定该病的病原为鸟类博纳病毒(Avian bornavirus,ABV),与哺乳动物博纳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约有75%的同源序列。目前,已发现有8种不同的ABV亚型[4]。ABV主要影响神经细胞,造成神经节苷脂炎,影响前胃(腺胃)平滑肌收缩,导致前胃扩张...  相似文献   

4.
禽衣原体病是由鹦鹉衣原体引起的一种全身性接触性传染病。早在1895年Morange首先使用鹦鹉热(Psittacosis)这一名词来描述人和鹦鹉的衣原体病。之后,Meyer(1941)将鹦鹉类以外其它禽类的衣原体病称为鸟疫(Ornithosis)。两者在病原学上是一致的,只是感染宿主不同,而叫法也不同。目前,除继续延用这两种名称外,人们还将家禽和野禽的此病统称为“禽衣原体病”。而人的鹦鹉衣原体感染传统上则一直使用“鹦鹉热”(主要是禽源性鹦鹉衣原体感染)这一名词。禽的衣原体病不但造成经济损失,并给公共卫生带来严重的危害。由于鹦鹉衣原体在禽类感染的宿主十分广泛,各种禽类在流行病学中相互作用又较复杂。对此,本文仅就近十年来家禽和观赏鸟类衣原体病的流行范围、病的发生、流行因素和流行形式,以及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方面的问题,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禽类毛滴虫病是一种侵害上消化道的原虫病,主要感染幼鸽﹑鸽﹑鹌鹑﹑斑鸠和鹰,有时也感染鸡和火鸡,少见感染鹦鹉的报道。2004月3月以来,某场群养的绯红金刚鹦鹉(A ra m acao)陆续有8只出现以舌面覆有一层黄白色伪膜,咽部黏膜可见隆凸的柱状或多乳头状灰白色的增生物,嗉囊肿大,反复呕吐和极度消瘦等症状的感染性疾病,10天内3只绯红金刚鹦鹉先后因此死亡。通过发病情况调查、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毛滴虫和丝状真菌混合感染。通过应用甲硝唑等药物治疗,鹦鹉的病情得到控制。1发病情况2004年3月份,该场从外地引进24只绯红金刚鹦鹉和蓝黄…  相似文献   

6.
福州动物园于2008年6月引进琉璃金刚鹦鹉和红绿金刚鹦鹉各1对,2015年琉璃金刚鹦鹉首次成功繁育3羽,2016年3月红绿金刚鹦鹉首次产蛋(未受精).文中总结福州动物园金刚鹦鹉的饲养繁育经验,以备参考.  相似文献   

7.
周继章  邱昌庆 《中国家禽》2007,29(10):26-27
禽衣原体病(avian chlamydiosis,AC)是由鹦鹉热嗜性衣原体(Chlamydophila psittaci)感染禽类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同义名有鹦鹉热、鸟疫,前者指鹦鹉感染的AC;后者主要指鹦鹉以外的鸟类感染的AC。实际上,从鹦鹉及非鹦鹉鸟类分离出的致病性衣原体株可以交叉感染,引起同  相似文献   

8.
禽衣原体病     
禽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病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或称鸟疫衣原体(Ch,orni-thosis)所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人及许多鸟类都能感染发病。过去把发生于人类和鹦鹉的衣原体病称为鹦鹉病(psittacosis)或鹦鹉热(parrot fever),而将发生于非  相似文献   

9.
禽衣原体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禽衣原体病(Aavian Chlamydiosis,AC)是由鹦鹉热嗜性衣原体(Chlamydophila psittaci)感染禽类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同义名有鹦鹉热、鸟疫,前者指鹦鹉感染的AC;后者主要指鹦鹉以外的鸟类感染的AC.实际上,从鹦鹉及非鹦鹉鸟类分离出的致病性衣原体株可以交叉感染,引起同样的疾病[1].……  相似文献   

10.
2010年10月苏州市动物园红绿金刚鹦鹉笼舍中有一只鹦鹉出现以脱毛、瘙痒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病症,后一箱邻笼舍内有三只葵花鹦鹉也出现同样病症。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确诊为皮肤疥螨感染,及时采取隔离、消毒、药物治疗等综合防治措施,控制了本病的蔓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2019年12月青岛市某鹦鹉养殖场发生大量鹦鹉幼雏死亡,雏鸟死亡率高达80%,患病鹦鹉表现出腹泻、发育迟缓等临床症状,成鸟几乎不发病。为探究引起鹦鹉发病的病因,综合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以及相关病毒检测及细菌分离鉴定,确诊该场发生了鹦鹉喙羽病病毒(PBFDV)、禽多瘤病毒(APV)和链球菌的混合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建议该场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饮水5 d,并做好消毒工作,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淘汰病鸟以降低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3例饲养管理源禽病的诊疗过程进行了总结,包括蓝胸鹑霉菌感染及毒素中毒案例、舍内气温偏低导致玄凤鹦鹉幼雏高死亡率案例、舍内温度过低导致散养柴鸡肠道多病原混合感染案例,认为临床兽医在禽病防治过程中,除了要注重疫病性病因外,还要考虑饲养管理不当导致禽病发生的可能,如此才能依据发病禽群具体情况,制定精确的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13.
禽衣原体病     
<正> 一、概况禽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嗜性衣原体引起的许多家禽、鸟类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该病目前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最初人们把人类和鸟的衣原体病称为鹦鹉热,后来又曾把非鹦鹉类禽鸟引起的衣原体病或其传染的其他衣原体病称为鸟疫。实际上这两种疾病的症状和本质是相同的。二、历史1893年,法国巴黎发生一种由鹦鹉传染给人的疾病,引起像流感一样的症状。当时按鹦鹉的拉丁词psittacus取名为鹦鹉热,并且误将分离到的沙门氏杆菌作为病原。1907年,人们发现该病原是一种特征性的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1929~1930年,欧美相继发生了人鹦鹉热的大流行,分别从患者和感染禽分离到病原,并且发现这种病原来自从南美进口的亚马逊绿鹦鹉。随后的研究发现这种疾病不仅发生于鹦鹉,而且在几乎所有的禽类中都能流行,并且其他禽类的这种疾病也能传播到人。20世纪50年代,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家禽,尤其是火鸡和鸭是人鹦鹉热的重要传染源。但直到1966年才确定这种病原不是人们一直以为的一种病毒,而是一种细菌,并且由page提议建立衣原体属,并被美国微生物分类委员会接纳。尽管目前已很少发生人衣原体病的大流行,但是世界各地仍不时会发生火鸡和鸭的衣原体病,也有人的感染。  相似文献   

14.
翁善钢 《兽医导刊》2011,(12):69-70
前胃扩张症(PDD)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发现。起初该病被称为金刚鹦鹉,因为该病只发生在金刚鹦鹉身上。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时候,该病也开始感染其他品种的鹦鹉了,包括非洲灰鹦鹉,亚马逊鹦鹉,长尾小鹦鹉,玄凤鹦鹉,折衷鹦鹉,风头鹦鹉等。最近几年琵鹭、鹅、巨嘴鸟、老鹰等鸟类也都有该病的报道。PDD是宠物鸟常见的一种疾病,对于很多观赏鸟饲养者来说该病每年可能会发生好几次。当鸟儿患PDD  相似文献   

15.
蓝黄金刚鹦鹉是鸟纲鹦形目金刚鹦鹉族的一种大型鹦鹉,原产南美洲. 1 临床症状 患病鹦鹉严重脱毛,其背部和胸部无绒毛,几乎完全裸露,尾羽极短.该鹦鹉在群体中处于弱势地位,常在地面活动,偶尔爬上栖架却会遭到群体内其他个体的攻击. 2 诊治 结合动物的临床症状和脱毛处皮肤镜检结果,确诊为鹦鹉皮肤真菌病.  相似文献   

16.
翁善钢 《动物保健》2011,(12):69-70
前胃扩张症(PDD)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发现。起初该病被称为金刚鹦鹉,因为该病只发生在金刚鹦鹉身上。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时候,该病也开始感染其他品种的鹦鹉了,包括非洲灰鹦鹉,亚马逊鹦鹉,长尾小鹦鹉,玄凤鹦鹉,折衷鹦鹉,风头鹦鹉等。最近几年琵鹭、鹅、巨嘴鸟、老鹰等鸟类也都有该病的报道。  相似文献   

17.
<正>禽曲霉菌病又称为霉菌性肺炎,是由曲霉菌属的烟曲霉菌、黄曲霉菌等引起的,以侵害禽鸟呼吸器官为主的真菌性传染病。幼龄禽鸟易感性高,常造成大批死亡,成年禽鸟散发。多种禽鸟可感染,如鸡、鸭、火鸡、雉鸡、鹦鹉、鸳鸯和鹤类。病禽鸟一般表现为精神不振,羽毛蓬松无光泽,缩头闭目、嗜睡;有时两翅下垂,  相似文献   

18.
2005年5月,我园一只红绿金刚鹦鹉死亡。之后发现同群混养的红绿金刚鹦鹉和琉璃金刚鹦鹉各有5只发病,发病率57.9%,经病理切片检查。综合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诊断为鳞状上皮乳头状瘤。根据病变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黄蓝金刚鹦鹉和红绿金刚鹦鹉均属鹦形目、鹦鹉科的大型鹦鹉,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地区,是动物园中著名的观赏鸟之一。杭州野生动物世界于2009年成功繁殖黄蓝金刚鹦鹉和红绿金刚鹦鹉各1只,在我国动物园尚属首次,为鹦鹉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金刚鹦鹉的繁殖行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蓝金刚鹦鹉和红绿金刚鹦鹉均属鹦形目、鹦鹉科的大型鹦鹉,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地区,是动物园中著名的观赏鸟之一。杭州野生动物世界于2009年成功繁殖黄蓝金刚鹦鹉和红绿金刚鹦鹉各1只,在我国动物园尚属首次,为鹦鹉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