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定远县大麦种养结合模式及典型,阐述了大麦饲草料种植技术,分析了大麦种养结合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以期为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提供技术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不断调整,种养业向着优质高产、绿色生态、节本增效方向快速发展.大麦是传统的粮食作物,也是优质的饲料作物,在种养结合生产中具有特殊地位.在国家大麦青稞产业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指导下,寿县开展了大麦种养结合多种利用模式的示范推广,包括大麦—冬放牧—春刈割模式,大麦(籽粒)—养猪—玉米模式,大麦—毛豆—西瓜套种模式,大麦—养羊—籽粒酿酒模式,大麦(籽粒)—养牛—牛粪养殖蚯蚓、牛粪作基质、牛粪作种植大麦有机肥,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大麦是主要的栽培作物之一,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在大麦栽培过程中,大麦遗传育种工作是影响其栽培面积和栽培方式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对于大麦的栽培历史,国内外的大麦遗传育种工作起步较晚,从常规育种方法到花药培养技术,再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大麦遗传育种技术的发展,使大麦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大麦遗传育种技术在大麦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大麦育种实际对大麦遗传育种技术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大麦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总结国内外大麦产业发展概况,结合对甘肃省大麦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了甘肃省大麦产业发展中的优势以及存在的机械化水平偏低、优质高产标准化技术整体偏低、产业化水平偏低等问题,并从加强大麦新品种的培育、加强对栽培技术研究、构架良好的大麦供销体系、加大对大麦产业的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了今后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岳子惠  王瑞  李先德 《农业展望》2014,(3):42-46,66
在描述安徽省大麦生产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对安徽省大麦主产区典型农户的生产成本收益实地调查资料,分析了大麦种植的特点、品种和销售市场,详细比较了小规模种植户和大规模种植农户生产大麦的成本收益情况。针对大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科研基础薄弱、比较收益低、产销脱节等问题,建议政府加大育种和栽培管理技术方面的科技投入,扶持大麦生产专业合作社,鼓励订单农业,以充分发挥安徽省生产大麦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农业生产大县,随着农业规模生经营的不断扩大,其生产结构性矛盾也越来越显现,如何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路子,在多年多点试验探索基础上,对以大麦为主的种养结合的新型生态循环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大麦作为酿造业一种重要的“制曲”原料,随着酿造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大麦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如何增强大麦产业竞争力、保障山西省大麦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通过阐述国内外大麦产业现状,找出国内与国外发达国家大麦产业在育种手段、技术研发推广体系、生产经营规模、专用品种研发、专业化生产程度以及农业补贴政策等方面的差距,着重分析山西省大麦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大麦产业化发展的潜力,提出增强大麦产业竞争力的一些思路与建议。分析认为,山西省大麦生产历史悠久,但一直被视为小杂粮范畴栽培,目前主要存在生产规模小、专用品种缺乏、栽培技术示范推广不足、研发基础薄弱、产供销机制不完善、研发与市场脱节等问题。山西省又同时拥有生态类型多样的生产潜力、作为酿造大省的市场需求潜力、大麦育种与技术研发潜力以及产学研相结合的探索实践潜力,提出结合酿造业大麦产业需求选育“制曲”专用型大麦品种、加大人才引进和科研设备购置、加快新种质引进创新与分子育种研究力度、加大政策与财政扶持力度、探索多种协作关系、建立产业化经营模式等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以促进山西省大麦产业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结合大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工作的多年实践,介绍了大麦育种材料种传病害的防治、人工杂交配组、强优组合的制种以及杂交大麦种简易贮藏等技术。  相似文献   

9.
大麦作为早期驯化的谷类作物,因其早熟和高度抗逆性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种植。作为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谷类作物,其新品种的选育对人们生活的改善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大麦育种与栽培的回顾,结合多年的大麦育种实践,对山西省冬性大麦育种技术和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展望了未来冬大麦的发展趋势,旨在对山西省冬大麦育种与栽培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麦具有早熟,比较耐旱、省肥,病虫较少的优点,近年随着来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大麦等杂粮日益受到老百姓的青睐。大麦既是粮食作物,又是优质饲料和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所以,研究大麦高效增产的种植技术,对于促进大麦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该文阐述了在江淮地区发展专用大麦对于改善作物种植结构、满足饲料与啤酒用需求及提高大麦育种水平和建立大麦产业化体系的意义,提出了在江淮地区要以选好品种、确定种植模式和强化田间栽培技术配套为重点的专用大麦生产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文章立足呼伦贝尔地区气候及农业种植结构的特点,分析本地区大麦种植的意义.结合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阐述对呼伦贝尔地区大麦产业发展的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家庭经营大麦酿酒业的发展,大麦需求日趋增加,价格随之上涨,这对发展大麦产业极为有利。旱地大麦高产栽培,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支撑技术。  相似文献   

14.
2009—2010年大麦产业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概述了2009年国内外大麦生产与贸易现状、国内外大麦生产技术研发进展以及国内大麦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了2010年大麦产业发展趋势。2009年我国大麦面积和产量分别为1.4×106 hm2和5.5×106 t,取得4项省部级奖成果、3个品种授权和8项专利公告。我国大麦产业主要存在优质专用大麦育种效率较低、生产栽培技术滞后、食用和饲用加工技术缺乏、产供销流通环节混乱等问题。建议政府重视大麦生产、建设大麦优势产区、形成产业链共赢合作关系、加快培育优质专用大麦新品种、加强栽培与食品加工技术研发,促进大麦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具有千年药文化底蕴的江南古药都——江西省樟树市,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江西樟树市中药材种养学校为弘扬药都文化,造福人类健康,虚心向药界同仁学习,努力打造"货源通四海、信息揽五州、学员遍中华"的高效种养旗舰。现与农村百事通读者服务部联合举办土元和大麦虫养植培训班,提供纯正良种,长期技术跟踪服务,指导销售或回收产品,直至把学员送达种养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福建省大麦育种的现状,指出20多年来福建大麦育种取得明显进展,育出了莆大麦4号、闽诱3号、闽麦06、闽麦02、莆大麦5号、莆大麦7号等良种。这些良种产量提高、千粒重增加和抗白粉病能力增强,但大麦育种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作者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今后的育种目标、技术路线和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7.
大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通过对大麦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大麦杂种优势及杂种大麦制种技术3个问题的讨论,阐述了大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国内外进展情况;分析了长期以来国内许多单位大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结合作者的研究结果,重点对新培育的大麦雄性不育系“亲270A”及其高产组合“盐258”的应用进行介绍。“盐258”是国内第1个参加江苏省区试的杂交大麦高产组合,第1年参试产量比对照种增产11.10%,加强对该组合制种、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必将对大麦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起着积极推动作用,通过对“盐258”及其亲本的研究和利用,提出了大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大麦生产中应用调优栽培信息化技术,是把传统农业与高新产业结合的技术,通过实际应用,可以提高大麦单产,改善籽粒品质,增加大麦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减少麦芽生产企业收购成本,使收购更具有针对性.大麦调优栽培信息化技术在我国北方地区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日本为促进大麦生产发展,实行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近年大麦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在流通上,日本对国产大麦和进口大麦制定不同的流通制度,以避免大麦价格的剧烈波动.借鉴日本的经验,中国应建立起大麦购销品质标准和收储管理办法,加大对大麦种植的财政支持力度,推广规范种植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完善大麦流通体制,稳定大麦价格.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12个省份大麦种植户的调查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农户大麦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样本农户大麦生产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86,存在显著的技术效率损失;样本农户大麦生产技术效率不存在非常显著的省际差异;大麦生产各投入要素中,农资投入的平均产出弹性最大,人工投入的平均产出弹性最小;户主受教育程度、更换大麦品种频率和对大麦种子的满意度对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大麦种植面积对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东部地区样本农户的技术效率显著低于中部地区样本农户。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强化科技支撑、加快良种良法推广和加强政策支持等提高大麦生产技术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