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布鲁氏菌病疫苗(S2株)免疫羊抗体消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羊经布鲁氏菌病疫苗免疫后的血清抗体消长规律,本研究分别对绵羊和山羊进行布鲁氏菌S2株疫苗不同剂量的灌服,于免疫前和免疫后不同时间采集血清样品,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进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表明,绵羊及山羊均在免疫后20d时血清抗体阳性率达到最高峰,之后呈下降趋势,免疫后90天降至低点。免疫后90至360d,绵羊组抗体阳性率几乎一直维持在14%以下,各时段无显著性差异(P>0.05);山羊组抗体阳性率在免疫后90至360d期间时高时低,起伏较大,无明显规律。试验期间,山羊的抗体阳性率普遍高于绵羊,且降升幅度较大。同时,研究表明,同种羊100亿和200亿两个免疫剂量组的抗体阳性率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湖羊经布鲁氏菌S2疫苗免疫后的血清抗体消长规律。[方法 ]采用皮下注射25亿CFU(正常剂量)、口服免疫100亿CFU(正常剂量)、口服免疫150亿CFU(1.5倍剂量)3种免疫方法,对试验湖羊进行S2疫苗接种。在免疫前后的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液,分离血清,通过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检测血清抗体水平。[结果 ]皮下免疫组在免疫后7 d出现抗体,21 d达到峰值,平均抗体效价最高为1:400,RBT和SAT抗体阳性率均为100%;免疫后120 d,RBT、SAT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3%、56%;血清抗体存续时间为240 d。1.5倍剂量口服组免疫后21 d,RBT、SAT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0%、83%,平均抗体效价最高为1:230.9,血清抗体存续时间为150 d。正常剂量口服免疫组在免疫后14 d产生抗体,21 d的抗体阳性率最高,RBT、SAT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0%、57%,平均抗体效价最高为1:156,血清抗体存续时间为120 d。[结论 ]布鲁氏菌S2疫苗皮下免疫效果明显优于口服免疫效果,但可能存在免疫副反应;1.5倍剂量口服优于正常剂量口服。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布氏杆菌病活疫苗(S2株)强制免疫后的绵羊免疫抗体水平及消长变化规律,采用布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对张掖市六县区布氏杆菌病活疫苗(S2株)强制免疫后的绵羊进行了免疫抗体抽样检测。结果表明,免疫后15 d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9.3%,免疫后30 d抗体阳性率平均为18.0%,免疫后60 d抗体阳性率平均为7.5%,免疫后90 d抗体阳性率平均为1.8%。  相似文献   

4.
《畜牧与兽医》2017,(3):104-107
为了解绵羊对布氏杆菌病S2疫苗免疫后的抗体消长规律,通过口服和注射2种方法对绵羊进行了布氏杆菌病S2疫苗免疫试验,利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以及c ELISA检测方法进行了血清抗体检测。结果表明:正常剂量口服免疫S2疫苗20 d后,RBT、SAT、c ELISA抗体阳性率均达到最高,分别是80%、70%、60%,并且在免疫100 d后羊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RBT 20%、SAT 10%、c ELISA 10%,免疫250 d后3种方法检测结果均转为阴性。2倍剂量口服免疫S2疫苗20 d后,RBT、SAT、c ELISA均达到最高为60%,并在免疫100 d后均转为阴性。以正常剂量注射免疫S2疫苗免疫7 d后RBT和SAT抗体阳性率达到最高为80%,c ELISA抗体阳性率达到60%,30 d后达到80%,而疫苗免疫370 d后,RBT和SAT检测抗体阳性率下降到60%,c ELISA检测抗体阳性率依然80%;而2倍剂量注射免疫S2疫苗370 d后,RBT和c ELISA检测抗体阳性率仍保持着100%,SAT检测抗体阳性率达80%。结果表明,从免疫羊抗体产生及体内消长规律来看,布氏杆菌S2疫苗注射免疫明显优于口服免疫效果,且两种免疫途径的试验羊均且未发现明显接种副反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应用C-ELISA方法监测小反刍兽疫免疫区山羊、绵羊和牦牛PPR免疫抗体的结果。结果显示:检测免疫山羊血清298份,阳性163份,阳性率54.70%;检测免疫绵羊血清588份,阳性140份,阳性率23.81%;累计检测免疫羊(山羊和绵羊)血清886份,阳性303份,阳性率34.20%;检测免疫区非免疫牦牛血清353份,阳性51份,阳性率14.45%。并对试验结果显示的免疫区羊免疫抗体阳性率偏低、山羊和绵羊免疫抗体阳性率差异大及免疫区接触牦牛PPR抗体呈阳性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Ⅱ号炭疽芽孢疫苗免疫后血清抗体阳性率的消长规律,并比较皮下免疫和皮内免疫血清免疫抗体阳性率,选取无炭疽抗体的空白牛,随机分为2组,第1组牛皮下免疫,免疫剂量为1.0 m L/头;第2组牛皮内免疫,免疫剂量为0.2 m L/头。用Ascoli氏试验方法监测两组牛免疫后第11天、26天、39天、62天、91天时血清免疫抗体阳性率。结果表明:两组牛免疫后血清抗体阳性率的消长规律基本相同,且均在免疫后第39天时达到最高,至第91天时血清抗体阳性率均降为0;皮下免疫组在免疫后11~62 d范围内血清抗体阳性率始终高于皮内免疫组。免疫后第11天和免疫后第62天两组牛血清免疫抗体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免疫后第26天和免疫后第39天两组牛血清免疫抗体阳性率差异极显著(P0.01),皮下免疫组明显优于皮内免疫组,说明在炭疽免疫时如果采取合适剂量皮下免疫也会取得良好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优化洼地绵羊羔羊O型口蹄疫疫苗免疫程序,为洼地绵羊口蹄疫综合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试验采用阻断ELISA方法分析了羔羊母源抗体消长规律、不同剂量疫苗免疫抗体消长规律、疫苗加强免疫不同间隔时间抗体消长规律。结果显示:(1)随着羔羊月龄的逐渐增加,其体内的母源抗体效价迅速降低,3月龄的母源抗体效价已经远远低于完全保护性抗体效价(1∶128);(2)在疫苗免疫后14 d、21 d、28 d、60 d、90 d、120 d、150 d、180 d、210 d,双倍剂量组的抗体效价均显著高于单倍剂量组(P<0.05);(3)在疫苗首免后90 d、120 d、150 d、180 d、210 d,加强免疫间隔1个月组的抗体效价均显著高于间隔半个月组(P<0.05)。确定该羊场羔羊的最佳免疫程序为:羔羊3月龄免疫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双倍剂量,首免后间隔1个月加强免疫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正安县山羊主要疫病的发展趋势,通过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正向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对正安县引进山羊进行布鲁氏杆菌病、O型口蹄疫、AsiaI型口蹄疫、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山羊痘等主要疫病血清抗体的检测。结果表明,O型口蹄疫、AsiaI型口蹄疫和山羊痘免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9.42%、81.18%和99.58%,未免疫的布鲁氏杆菌病、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和绵羊肺炎支原体未免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0%和3.81%。监测结果为山羊健康的引进、培育和扩繁提供了一些基础数据,对指导养羊生产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一种适合基层同时开展山羊口蹄疫(FMD)和小反刍兽疫(PPR)疫苗免疫的方法和剂量,选取64只山羊随机分为4组,即常规免疫组(对照组)以及1.0、1.2和1.5头份剂量组(试验组),开展FMD和PPR疫苗常规免疫和不同免疫剂量同步分点注射免疫的效果比较。结果显示:使用上述两种疫苗,采用常规免疫和一次性分点同步注射免疫的方法,以不同免疫剂量同步分点注射接种后,被免疫山羊未出现免疫应激反应;以不同免疫剂量接种后14、28、42、56、70、100和160 d,各组山羊FMD O型、A型以及PPR免疫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接种后14 d,1.2头份剂量组FMD O型免疫抗体阳性率高于1.0和1.5头份剂量组;在接种后100 d,1.5头份剂量组FMD O型免疫抗体阳性率高于其余两剂量组;接种后14 d,对照组山羊FMD A型免疫抗体阳性率为87.5%,其余各组均可达到100%,并维持至接种后100 d。各组山羊PPR抗体阳性率均在接种后14 d达到100%,并持续保持至接种后160 d。结果表明:在试验免疫剂量范围内可开展山羊FMD和PPR疫苗一次性分...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探索山羊痘疫苗对初免和二次免疫后的抗体时效性,从而起到预防羊痘的作用。试验组分A、B两组,A组试验羊随机挑选30只未进行过羊痘疫苗免疫的羔羊,B组随机挑选30只免疫整一年成年羊。试验选用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生产的山羊痘活疫苗。A组于集中免疫后5、10、15、30、60、300、330和360 d采集血清,B组于免疫前和免疫后5、10、15、30、60、300、330和360 d采集血清,通过琼脂免疫扩散法检测群体抗体合格率。羔羊初次免疫后5~10 d逐渐出现抗体,至30 d阳性率由3.33%上升至100%,30~270 d为抗体稳定期,阳性率保持在100%;270 d后开始下降,360 d时下降至53.33%。二次免疫后,山羊痘抗体水平很快提高,至第5天就可达到93.33%,第10天阳性率达到100%,并一直维持至免疫后第300天;300 d后开始下降,360 d时下降至70%。  相似文献   

11.
2017年秋,我国开始采用高致病性禽流感(H5+H7)二价灭活疫苗,对家禽实行强制免疫。为评价该疫苗在合肥市家禽中的免疫效果,科学制定该地区免疫计划和防控措施,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春季和秋季集中强制免疫后,分别随机抽取养殖场、交易市场和自然村散养户家禽血清样品,进行3次集中抗体监测;在2018年春季集中免疫前和免疫后,选取22个固定家禽养殖场,开展定点抗体监测。集中监测结果显示:高致病性禽流感抗体场点合格率从2017年秋季的48.0%,分别提高到2018年春季的96.6%和秋季的95.5%,2018年的H5、H7亚型个体合格率均高于2017年秋季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定点监测结果显示:免疫后21d,H5亚型禽流感抗体个体合格率由92.6%降到58.2%,但60d后又大幅回升到90.8%,差异极显著(P<0.01);而H7亚型抗体合格率却直线上升,个体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述结果表明,高致病性禽流感(H5+H7)二价灭活疫苗防护效果较好,可显著提升H5和H7亚型抗体场点合格率和个体合格率,使其达到免疫保护水平,因此应继续加强该疫苗的免疫、监测,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补免。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2018年山西省晋中市规模猪场母猪伪狂犬病血清学场群流行率,寻找猪伪狂犬病毒感染的潜在风险因素,以母猪存栏大于100头的75个规模猪场为研究目标,按照发现疫病的抽样策略,采用两阶段抽样方法,随机选取51个规模猪场,在每个养殖场随机抽取30份血清样品进行感染抗体检测,并对所有检测的规模猪场开展问卷调查。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晋中市规模猪场母猪伪狂犬病场群流行率为40.90%(95%CI:27.3%~54.5%)。单因素分析显示,风险因素为"方圆3 km内有其他家畜养殖场、交易市场或者屠宰场",保护性因素为"引进猪只时检测伪狂犬病毒感染抗体和1年内引进公猪精液"。建立的模型拟合度较好,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35(95%CI:0.658~1.000)。调查结果提示,新建养殖场要与其他的家畜养殖场、交易市场或者屠宰场保持安全的养殖距离,规模养殖场要坚持自繁自养,在引进种猪和公猪精液时一定要进行严格地PRV检测。  相似文献   

13.
2017年5月13日,天津市某蛋鸡场出现疑似流感疫情,发病鸡伴有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死亡率持续升高,经国家参考实验室确诊为高致病性H7N9流感疫情。为查找可能风险因素并提出防控建议,进行了紧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本次疫情袭击率为10.8%,车流、人流以及野鸟带毒入场可能是引起疫情的主要原因。本次疫情得到有效处置,未发生扩散。  相似文献   

14.
用改进水提醇沉法提取银杏叶多糖。用灭活的传染性法氏囊超强毒(vvIBDV)GX8/99细胞适应株分别制备不同质量浓度(40,20,10 g/L)银杏叶多糖佐剂疫苗、弗氏不完全佐剂疫苗和无佐剂疫苗。360只SPF公雏鸡随机均分为6组,其中5组SPF鸡分别免疫上述5种疫苗,另外1组SPF鸡不免疫作为阴性对照。检测IL-2和IFN-γ分泌量、血清抗体、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量等用来评价疫苗的免疫效果。38日龄进行攻毒试验,评价疫苗的保护效果。结果显示,银杏叶多糖佐剂疫苗组各免疫指标均显著高于弗氏佐剂和无佐剂疫苗组(P<0.05);40 g/L银杏叶多糖佐剂疫苗组免疫效果最好,但与20 g/L银杏叶多糖佐剂疫苗组差异不明显,并且2组攻毒保护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银杏叶多糖作为vvIBDV疫苗佐剂具有良好的免疫促进作用,且20 g/L的银杏叶多糖即可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5.
2018年9月初,黔东南州某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进的保育猪发生急性死亡。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测,对该起疫情进行了诊断。结果显示:猪伪狂犬病病毒gE-ELISA抗体检测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RT-qPCR检测均为阴性,猪瘟病毒RT-qPCR检测阳性。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结果,确诊该疫情为猪瘟病毒感染。猪瘟临床特征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其他疫病较为相似,仅依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很难分辨,实际工作中,需结合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才能确诊。同时,该疫情也提示,虽然猪瘟已非国家强制免疫病种,但仍需根据实际开展免疫预防,做好引进猪群的隔离检疫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河南省羊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以及羊养殖场感染风险因素,按照两阶段抽样检测方法,采集某县羊养殖场和散养村的羊血清样品,采用虎红平板凝集和试管凝集垂直试验进行布鲁氏菌检测。结果显示,该县散养村的羊布鲁氏菌病表观群体流行率为16.35%,真实群流行率为18.17%(95%CI:12.14%~24.20%),养殖场的表观群体流行率为22.22%,真实群流行率为25.60%(95%CI:13.87%~37.33%)。风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羊贩随意进出养殖场(OR=18.50,95%CI:1.82~188.39)”和“共用种公羊(OR=12.00,95%CI:1.11~129.42)”是该县羊养殖场感染布鲁氏菌的主要风险因素。结果表明,该县羊布鲁氏菌病流行较为严重,提示该县需要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控,提高养羊场户的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加强散养村内种公羊的布鲁氏菌监测与净化,及时淘汰阳性羊。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辽宁省猪链球菌流行菌株主要血清型毒力因子分布特征及致病性,依据猪链球菌属保守基因及血清型特异性基因,从辽宁地区采集猪链球菌疑似病例肺脏、肝脾、脑、关节液等样品进行猪链球菌及其血清类型鉴定;应用猪链球菌6种主要毒力因子特异性基因扩增检测方法,检测所分离到的不同血清类型猪链球菌的毒力因子分布情况,并应用小鼠攻毒试验和病理学技术对其致病性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从辽宁地区采集的72个样品中共分离到23株猪链球菌,主要血清型有1,2,7型,其中SS1型4株,SS2型2株,SS7型5株。其余12株未确定血清型。SS1、SS2、SS7型阳性率分别为17.39%,8.69%,30.43%。毒力因子检测结果显示,上述6种毒力因子检出率分别为100%,66.6%,25%,16.7%,75.0%,58.3%,其中SS2均具备6种毒力因子,SS1、SS7和血清型阴性株猪链球菌均具有部分毒力因子,与SS2的差异毒力因子为epf。SS2可引起小鼠的急性败血症以及脑膜炎,SS1、SS7均可引起小鼠发病,但各器官的损伤则较轻。SS1、SS2、SS7脑内接种均可引起小鼠脑膜炎,炎症反应SS2最重,SS1次之,SS7最轻。  相似文献   

18.
在对陕北白绒山羊和关中奶山羊乳房炎阳性率调查的基础上,以乳房炎山羊乳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制成二联灭活疫苗,对处于妊娠期的陕北白绒山羊进行免疫接种,观察制备的灭活疫苗对陕北白绒山羊的免疫效果。结果显示,陕北白绒山羊乳房炎发病率(11.5%)显著低于关中奶山羊(66%),说明山羊乳房炎发病率受不同经济用途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免疫试验结果显示,免疫后14d和28d,免疫山羊抗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免疫前的水平(P<0.5),表明制备的乳房炎二联疫苗能有效激发山羊机体的体液免疫应答,刺激机体产生高水平的抗体,研究结果对不同品种山羊乳房炎的防控和乳房炎疫苗的研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评估鸡白痢沙门菌减毒候选疫苗株对环境应激及消毒剂的抵抗力,本研究对S6702△rfaG△csgA、S6702△rfaL△csgA、S6702△rfaG△csgA△ompR和S6702△rfaL△csgA△ompR等4种鸡白痢沙门菌双基因缺失株和三基因缺失株进行了生长曲线、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药敏试验、环境应激试验及消毒剂的灭活效果的测定。结果显示,4株缺失株均丧失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并保留了与亲本株相似的药物敏感性。多基因缺失株对pH为4.0和8.0的培养条件较野生菌株和单基因缺失株更为敏感,呈现微耐酸和不耐碱的特性;所有菌株对54℃热处理和紫外线处理均敏感。消毒剂对实验菌株的杀灭效果显示,野生菌株和各基因缺失株均对0.01%的聚维酮碘溶液敏感,基因缺失株相比野生菌株过硫酸氢钾复合物更为敏感。因此,鸡白痢沙门菌减毒候选疫苗株对环境应激的抵抗力均有所降低,本研究为该菌后续候选疫苗株的进一步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梁乔 《养猪》2019,(1):118-120
为了解大中型猪场猪伪狂犬病免疫抗体水平,采用ELISA方法对辽宁3个区域大中型猪场共7个场采集猪血清样品共270份进行猪伪狂犬病gE抗体和gB抗体检测。结果显示:猪伪狂犬病gE抗体和gB抗体的总阳性率分别为15.9%和85.9%。其中区域一、区域二、区域三猪伪狂犬病g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1.8%、0和23.8%,猪伪狂犬病g B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5%、91.3%和81.3%。结果表明:大中型猪场的免疫措施得当,免疫效果明显,但还存在感染的猪只。区域一和区域三所采样的大中型场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野毒感染,区域二的野毒感染率和免疫抗体水平均优于其它两个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