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赵奎锋  胡启元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499-4501,4512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卫星红外云图资料等,通过天气学分析及动力诊断分析对2009年7月10~11日安康、商洛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两槽一脊"的环流背景下,高原上低槽东移,副高维持在长江地区以及低层多低涡活动等是产生暴雨的主要环流形势;低层"人"型切变有利于水汽在暴雨区堆积,水汽通量在700 hPa表现好但聚集程度微弱,850 hPa雨区附近水汽剧烈辐合,弥补了水汽输送较弱的不足;高层辐合较弱,但850 hPa强辐合层产生的上升运动十分有利于将水汽输送到高层;暴雨落区附近K指数维持在36℃以上,大值出现时间比强降水发生时间提前,提前时间与80℃θse高能轴出现时间有关;TBB云图表明雨区上空锋面云系中不断有对流单体生成与消失,配合上有利的水汽和动力条件,从而产生暴雨。  相似文献   

2.
王敏  李生辰 《北京农业》2013,(30):176-17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自动站资料,对青海2007年8月25和2010年9月20日罕见暴雨过程,从天气形势、中尺度特征、云图演变以及地形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暴雨的影响系统是副热带高压、500 hPa低槽、700 hPa低涡和地面冷锋等,影响系统的强度和冷空气的势力"8.25"<"9.20",前者为区域性暴雨,后者为局地性暴雨。"8.25"暴雨发生在500 hPa西南急流上方、700 hPa低涡、辐合线附近及干线右前方范围内,而"9.20"暴雨区落在500 hPa西南急流左前侧、冷锋前、干线附近。"9.20"暴雨过程,层结不稳定度>"8.25"暴雨过程,云图演变上反映"8.25"是南部对流云系与西部短波槽云系结合,"9.20"是南部对流云与北部冷锋云系相结合。狭谷地形的抬升和收缩作用,对局地暴雨产生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地面高空常规观察资料、单站资料和风云2C卫星云图资料,对2014年6月17—18日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及物理量场、云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前,红外云图上识别出对流云团的发展对强降雨发生有重要指示意义,强降雨主要发生在对流云团发展最旺盛阶段。中尺度分析可以作为此类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叶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853-5854,5896
利用常规资料和1°×1°的NCEP资料,对2010年8月13日发生在豫北中部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有关物理量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卫星云图分析此次暴雨是两小块对流云东移过程中在豫北中东部合并加强所致,在雷达回波上反映当地上空不断有对流性回波东移北上,且强回波移动速度较慢,卫星云图与雷达回波结合可以提高暴雨的短时预报预警能力;暴雨区上空有较强的上升运动,400hPa负的垂直速度中心与暴雨区相吻合;暴雨区位于850 hPa水汽通量大值区前方、925 hPa水汽通量散度的负值中心内;高能高湿和大气层结不稳定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KY指数≥2时将有强降水发生,总温度的大值中心与强降水中心相配合。分析探空站稳定度参数可知,强降水发生前K指数增大,沙氏指数明显减小,Δθse(θse 850-θse 500)和CAPE值突然增大。  相似文献   

5.
桂东南“6.23”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勇林  林宝亭  陆秋霖  苏尉宣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220-1222,122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2年6月21~24日广西东南部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个例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低涡和切变线长时间维持在广西中部是此次特大暴雨发生的主要因素。物理量诊断分析得出,充分的水汽条件和不稳定层结的能量场在强降水发生前已形成,强降水发生过程中,强辐合明显,短时强对流天气容易发生。分析红外云图和TBB均可以很好反映了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出现的强降水时段。  相似文献   

6.
镇远县暴雨天气过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剑  冉鸿  张淑莹  黄宝峰 《农技服务》2012,29(2):224-228
为预测和预防洪涝灾害,根据天气学原理,利用Micaps常规资料、数值预报、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资料,对2006年7月6日夜间至7日发生在黔东南州北部镇远县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高空槽、中低层低涡切变系统、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激发中尺度对流云团强烈发生、发展造成的;偏南暖湿气流的维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7.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自动站、多普勒雷达、卫星红外云图等气象资料,对2011年7月17日14:00 ~ 21:00陕西省一次雷暴大风、短时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受东北冷涡后部冷槽和低值系统影响,底层的暖湿气流、高层的冷平流以及不稳定层结共同作用形成;K指数分布看,陕西大部分地区为24 ~36℃的高能区,表现为不稳定层结特征;陕西延安以南地区的SI指数为-2 ~0℃,陕南东部SI指数<-4℃,与强对流天气对应较好,特别是在负值大值区的下游更是强对流易发区域;卫星云图上,对流云团经过的地方,对应陕西省发生了短时强对流天气;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强中心达50 dBz以上,与之同时次的速度图上出现了强的辐合中心.  相似文献   

8.
邓凯 《现代农业科技》2019,(20):191-194
利用高空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FY2G卫星云图、EC细网格和GRAPES_GFS模式高分辨率(0.25°×0.25°)再分析格点资料,对2019年6月20日孝感市大暴雨过程北部和南部地区降水明显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孝感市大暴雨过程南北部地区降水差异,是在有利的环流背景及大尺度影响系统下,与中尺度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强降水是由一个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产生的,强对流云团中心与强降水中心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强降水出现在中尺度对流云团西边尾部边缘的云顶亮温水平梯度最大的地方。南北部地区降水差异与925 hPa中尺度切变线密切相关,在925 hPa垂直速度、水汽通量散度和对流有效位能的分布上有明显的反映,南部地区强烈上升运动、水汽大量辐合和大量不稳定能量释放是南部地区强降水发生的重要因素,北部地区情况正好相反,因而降水较弱。  相似文献   

9.
邓凯 《安徽农业科学》2023,(18):197-202
利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FY4卫星红外云图、雷达回波、EC细网格(0.25°×0.25°)等多模式预报资料,对2022年6月4日孝感市一次暴雨过程预报失误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孝感市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的天气过程是中低层切变线特别是850 hPa切变线,在500 hPa东北冷涡及其配合的低槽引导冷空气经东路南下的作用下,暖式切变线向冷式切变线转换过程中,暖式切变线暖区内对流云团发展和冷式切变线上对流云团再次发展而产生的。此次孝感市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预报失误,是由于EC细网格模式对大尺度环流形势如东北低涡、主要影响系统如低层切变线的预报误差,多模式不同时效的降水量预报均偏小、同一时效不同模式预报一致性较差,以及预报员对数值预报模式预报产品的过于依赖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及区域加密资料、葵花红外卫星云图和长治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天气形势及天气实况,分析了2021年7月11日发生在长治市的一次极端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为500 hPa低压槽和副热带高压对峙的华北暴雨典型环流形势。(2)此次强降水过程共经历了从γ中尺度对流单体到β中尺度对流云团,再到α中尺度对流云团,最后形成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3个多尺度积云并和过程。强对流云团和列车效应对此次强降水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3)雷达上多个强对流单体持续不断影响而造成的列车效应,以及低质心降水回波的高降水效率,导致长治市多站出现短时强降水。低仰角、近距离处,长治上空低层径向速度出现超过20 m/s的大速度区,说明近地面有大风天气发生。  相似文献   

11.
任思衡  秦牧原  王春明  陈锋立  卢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93-9098,9108
2010年5月6日凌晨重庆发生一次强对流过程,该过程造成了雷暴、冰雹和大风等强烈天气。利用常规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1°×1°NCEP再分析资料,对这次强对流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850 hPa暖舌和700 hPa冷空气是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低能舌叠加在高能舌之上,导致对流不稳定,地面中尺度锢囚锋和975 hPa辐合线的辐合上升运动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低层正涡度和辐合带对应的非常好,低层辐合、上层辐散有利于强对流的产生和发展;850~200 hPa有较强垂直风切变,特别是低层和高层有较强的垂直切变,中层有微弱的切变,更有利于强对流的发展和维持;雷达回波分析发现,造成重庆大风冰雹灾害的为超级单体。  相似文献   

12.
河套地区2次暴雨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连霞  石磊  王永清  张玲  梁凤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432-16433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对2008年7月30~31日和8月15~17日发生在河套地区的2次局部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不同,7月30日是700hPa暖式切变线、台风外围西南急流、地面倒槽,而8月15~17日是高空中小尺度的暖式切变线和地面中低压;台风“凤凰”登陆后,与副高脊之间形成1支超地转的东南低空急流并在其左侧形成1支西南急流,2支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河套地区是造成7月30日暴雨的重要原因;环境风场的垂直切变特征对强对流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0℃层高度与-20℃层高度差在2—3km、850hPa与300hPa的温差〉40℃、K指数大于32℃、CAPE〉1200J/kg都是强对流天气发生的重要指标:高低层散度的数值大小以及在空间上的配置与暴雨的发生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苟阿宁  李武阶  黄延刚  吴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343-11346
[目的]分析2011年6月9日湖北入梅后首场暴雨过程。[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每6 h一次的NCEP 0.5°×0.5°再分析资料、卫星资料和地面加密雨量站资料等,对2011年6月9日湖北入梅后首场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和中尺度分析,寻找湖北省梅雨期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结构特征、系统移动演变规律以及触发机制等。[结果]这次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下产生的,此次暴雨过程是单阻型梅雨形势,500 hPa中高纬维持"两槽一脊"形势,无明显阻高,副高位置偏东偏弱,以高原冷空气为主;川东低涡东移、中低层切变线、干线和低空急流为降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和动力条件;造成强降水的雨团有明显的中尺度系统特征,3个中β对流云团分别来自西南暖湿气流、700 hPa冷式切变尾部和850 hPa暖式切变顶部,经过在鄂东南合并加强,生成具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结构特征、维持少动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Mβcss),该云团是此次降水的直接制造者,通城强降水出现在云团合并发展最旺盛的地方。[结论]该研究为梅雨期暴雨的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风云卫星云图、雷达及地面观测资料对荆门2022年3月16日首场春季暴雨的形成机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强辐散、500 hPa高空槽东移、中低层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加强东移北抬、地面冷空气入侵暖低压倒槽等天气系统配置,是这次春季暴雨发生的有利天气背景。(2)这次暴雨发生前的环境场特点为适中的对流有效位能,较大水汽含量及上干冷、下暖湿极,说明强对流天气为短时强降水及雷暴大风。(3)华北冷空气沿地面倒槽后部侵入,沙洋西部的西北风与东部的偏东风形成地面辐合线,触发对流天气,造成沙洋的短时强降水。(4)与中尺度对流云团移动相对应,宜昌地区有中尺度对流单体生成,其东移中加强并在荆门南部形成弓形回波,雷达回波图上强的反射率回波对应卫星云图上有TBB低值区,说明对流云发展高度高,垂直运动剧烈,造成荆门南部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资料和自动站资料等,从天气形势、物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分析了杭州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属于低层暖平流强迫类,在弱动力条件、强热力条件下发生。700 hPa以下为强烈的暖湿平流,对建立热力不稳定起主导作用;925 hPa切变与风速辐合、地面倒槽、小闭合高压提供了动力扰动;中层为弱的上升运动区,400 hPa及以上垂直速度明显;500 hPa以下有较强的位势不稳定;此外,来自南海的充沛水汽输送和低层明显的水汽通量辐合区也是此次暴雨产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卢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824-15828,15834
利用辽宁逐日降雨量、常规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及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1年7月29~31日发生在辽宁地区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降水主要发生在暖区、850 hPa切变附近。低空强烈的水汽辐合,300 hPa高空强盛辐散风场形成强烈的"抽吸作用";副高相对稳定,降水区移动缓慢,造成此次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灾害严重。此次过程的水汽来源为南海海面上的热带气旋中的大量水汽沿偏南风输送到河套以东地区的低压中,该低压中水汽沿偏南气流输送到辽宁,辽宁位于水汽输送大值轴上,随着水汽输送大值轴东移,辽宁降水陆续结束。300 hPa流场分布呈分散形状,高层辐散有利于动力抽吸作用增强,使得次级环流加强,有利于低层上升运动的增强和维持。500 hPa高空槽对应的高空槽云系与850 hPa切变线对应的一条由尺度不是很大且较分散的对流云团的结合,在辽宁中部一带激发出强降水云团,导致该地区出现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7.
根据自动站观测资料、卫星云图以及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结合高低空流场以及各种物理参数的变化等,对2012年5月15日福建省仙游县出现的午后强对流暴雨大风等中尺度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暴雨的流场垂直分布比较一般;低层虽有较强的SW气流,但尚未达到急流程度;500 hPa也没有前倾槽,但200 hPa有比较强的辐散气流;高低空湿度垂直分布有利于对流不稳定天气的产生,低层温度大,高层湿度小,上干下湿,层结不稳定;从各种物理参数值看,5月14日20:00测站沙氏指数、对流有效位能Cape及假相当位温等大部分物理参数均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刘恩相 《北京农业》2012,(30):113-114
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以及雷达等资料对2011年7月25-26日辽宁葫芦岛地区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空槽、低空切变和地面倒槽是这次大暴雨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急流将水汽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雷达回波中表现为一条向东北方向移动的强回波带。卫星云图中显示出一个发展旺盛的中尺度对流云团。  相似文献   

19.
胡启元  乐镜子 《安徽农业科学》2013,(22):9373-9376,9387
使用地面自动站资料、常规观测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卫星TBB云图资料等,通过天气学分析及动力能量诊断分析对2011年8月3~5日汉中、安康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东亚中高纬度维持大槽大脊环流形势,高原上东移的低涡直接影响陕西省,陕南大部处在低涡东侧,副高584 dagpm线在河南一带呈“凸”型,陕南位于“凸”型结构西侧,有利于低涡输送的水汽和能量在此地汇集;前期水汽条件输送和堆积条件不是特别良好,后期水汽逐渐上来,低层700 hPa切变线和850 hPa陕南偏南风急流在过程中对水汽输送和堆积贡献很大;动力因子方面高层强辐散、低层弱辐合产生的上升运动十分强盛,但K指数和θse分布表明暴雨区附近不稳定形势比较弱,且暴雨发生时并没有明显的强对流机制迹象,说明暴雨触发机制中不稳定能量的大小比有利的上升运动意义更大;云图分布上,对流发展与强对流过程相比要弱,云团没有达到MCC级别,预报员易忽略雷暴天气的发生;云因发展最旺盛时刻同时也是暴雨最大时段,TBB中心与暴雨中心对应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20.
2019年5月20日漳州市出现了一次暴雨天气过程,通过高空探测资料、雷达资料、自动站资料等对本次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冷空气南下和低层切变东移南压共同影响下造成的;前期倒槽伸展,漳州市处锋前暖区,增温增湿作用明显,不稳定能量积聚,不稳定性增强,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冷空气以及切变辐合抬升对降水有触发和增幅作用,中低层强水汽输送有利于本次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