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4):265-266
现阶段"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陆续在全国高职院校推行,本文从阐释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意义入手,分析了证书入校、培训内容、考核机制、毕业监督等环节的工作要点,围绕实行人才培养方案重构、探索新型教学培训模式、建立专业师资教育团队、开拓校企合作多元路径四个层面,探讨了将1+X证书制度应用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具体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2019年3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第一个财经类的X证书,具有行业引领性的意义。本文重点分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施1+X智能财税证书制度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2019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 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部署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 + 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根据方案要求,将首批启动建筑工程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物流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等5个职业...  相似文献   

4.
1+X证书制度是新时代职教改革重要制度设计与创新。1+X证书制度是契合类型教育的评价制度、是国家资历框架建设的重要基础、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精准对接。1+X证书制度与现代学徒制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标准的开发、教师教法教材的改革方面有着本质的契合。1+X证书制度下现代学徒制融合发展,以校企融合,实施校企"双元"育人;以师资融合,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导师团队;以课程融合,开发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相融通的课程资源;以成果融合,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  相似文献   

5.
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基础上获得多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旨在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在1+X证书制度下,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是课程教学改革,在1+X证书制度试点基础上,认为知识体系应按照实际工作岗位规定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课程内容进行深度融合,并采取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强化教师实际操作的能力和实际工作的经验,为下一步实施1+X课证融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重要路径,是国家"双高"院校建设任务的关键内容。在"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以食品类专业为例,分析了"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理念,并从组建团队、加强教学团队教师能力建设、构建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课程体系、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创新体制机制五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旨在深化"三教"改革,为职业教育"增值赋能、提质培优"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和参考措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深入了解"1+X"证书制度在高职试点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在加快"1+X"证书的推广速度方面大胆探索,着力研究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如构建"院—系—专业—课程"联动机制,探索"1+1+N"的企校新型育人教学模式,实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证融合,围绕技能提升开展课堂实践,完善第三方职业技能评价机制,建立与完善学分银行制度,旨在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推行"1+X"证书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对比“1+X”Web前端开发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要求,传统的“JavaScript程序设计”课程标准存在着课程目标与岗位需求不匹配,课程内容关联性、针对性不强,教学方式方法缺少多元互补,课程考核评价标准体系不完善等缺陷,重点从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重构、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课程评价等方面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有效对接Web前端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有效适应岗位能力需求,有效提升软件开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紫色马铃薯“3414”肥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解决生产上存在的盲目和过度施肥现象,提高肥料利用率。[方法]以紫色马铃薯材料KX-5为试材,采用"3414"完全实施方案设计,研究了西南二季作区春季紫色马铃薯的施肥模式。[结果]紫色马铃薯产量(Y)与肥料水平(X1-N,X2-P2O5,X3-K2 O)的最优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方程为Y=1 352.67-89.78X1+14.17X2+144.98X3-8.03X1 2-5.07X2 2-3.83X3 2+36.46X1 X2-2.54X1 X3-12.95X2 X3,获得最佳产量的氮、磷、钾施肥量为61.80、73.65、131.25 kg/hm2。[结论]该研究可用来指导当地紫薯生产经济施肥。  相似文献   

10.
"1+X"证书制是"职教20条"中深化高职院校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文章以水利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分析传统专业课程体系对实施"1+X"证书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探索并实践对接水利职业标准的"1+X"人才培养措施、"课证融通"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强化信息化教学、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相似文献   

11.
在解读1+X证书制度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人才技能培养现状,提出了在1+X证书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三教"改革。在教材上,加强新工艺、新技术的体现;在教法上,强化职业真实任务的训练;在教师上,强调教师实训教学能力的提升的"三教"改革思路,优化食品类专业人才技能培养方案,助力高职院校人才职业技能培养能力的提升,破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难题,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2.
描述了新生代农民工在追寻"城市梦"过程中遭遇的"尴尬"境地,并从政府和社会的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如深化制度改革、扩大廉租房保障范围、增进群体间互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宣传农民工新形象、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等。  相似文献   

13.
为适应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要求、满足相关农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对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从转变理念、提高业务能力、拓宽就业领域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2020,(7)
正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的现代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呈现了以繁荣蔬果为代表的"1+X"产销联动型生产经营模式,以金果园为代表的"农场+基地"创新拓展型生产经营模式,以梦蓝庄园为代表的"农场+加工"深度嵌入型生产经营模式,以高兴农场为代表的"农场+电商"农商融合型生产经营模式等四种型  相似文献   

15.
文章探讨了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与罗山县人民政府共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的有效做法,即"三结合,一助推;三到位,一提升;三引入,一彰显"工作模式(以下简称"‘3+1’模式"),该模式让成果找准了切入点,让院县共建抓住了着力点,让现代农业呈现出新看点,并提出了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创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试点;密切联合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典型示范等完善"3+1"模式的建议,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日前,农业部正式发布《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末农民教育培训将覆盖全国所有乡村,围绕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亿人次,使每个受训农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结合区域优势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发展,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培训1 00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2 50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25万人,培养具有中高等学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100万人.  相似文献   

17.
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能力建设是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时期,加强农机职业技能鉴定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是转变生产方式及培育新型农民的需要。本文从分析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的内涵出发,探讨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性,并对农机职业技能鉴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破解"谁来种地"难题的重大举措。为此,近年来各地也做出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201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这为我们积极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探究高素质农民培训创新机制,建立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方法】以东营区农广校为试点,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高素质农民培训管理中,对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进行有效把控,构建了基于PDCA模式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管理机制。【结果】研究表明,PDCA模式在高素质农民培训中的应用提升了高素质农民的培训质量,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的管理理论和社会实践。【结论】当前乡村振兴推进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急需大批乡村人才的支持,在高素质农民培训中推行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做法,为高质量乡村人才培训工作提供了一个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为创新新型农民培育模式,加速苏南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从培训对象、培训内容、组织形式、培训模式和培训形式等方面,提出构建符合苏南地区枇杷果农生产特点的"模块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并通过绩效评价和保障措施来确保模式的培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