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了探讨麻前给药右美托咪定和布托啡诺对犬绝育术的麻醉效果影响,将15只试验用犬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右美托咪定-丙泊酚组(DP组)、布托啡诺-右美托咪定-丙泊酚组(BDP组),除麻前给药不同外,各组均实施丙泊酚诱导与异氟烷维持麻醉,并采用母犬绝育手术进行验证。分别于诱导麻醉前和维持麻醉后10、20、30、40、50 min和60 min时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生理指标,记录各组间麻药用量与镇痛、镇静情况。结果显示,DP组、BDP组与P组相比能极显著降低(P<0.01)丙泊酚和异氟烷的麻药用量;麻醉后DP组与BDP组除心率轻度抑制外,临床其他各项生理指标相对稳定;BDP组的手术镇痛与镇静效果优于其他两组。表明麻前给予右美托咪定和布托啡诺能有效降低麻醉药用量,提高手术过程中麻醉效果,但在临床中应合理控制静脉给药速度与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选用隆朋、咪达唑仑、芬太尼3种药物复合,用微量注射泵进行持续静脉滴注,研究其对犬的麻醉效果.选用成年杂种犬6只,分别按照0.53mg/kg、0.2mg/kg、0.13μg/kg体重剂量一次性静脉输注待犬自然倒地,然后接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滴注,注射速度分别为22.2μg/kg/min、8.3μg/kg/min、5.5ng/kg/min,持续输注1h,评价机体各种反射活动及镇静、镇痛、肌松效果,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无创血压等指标.结果显示,3种药物复合,单次给药后迅速进入麻醉状态,持续静脉滴注麻醉过程平稳;生物反射迅速减弱且持续存在;镇静、镇痛和肌松效果良好;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各时相无显著差异(P>0.05),心率和收缩压个别时相差异显著(P<0.05),舒张压、平均压及体温个别时相差异极显著(P<0.01),但均处于正常生理范围内.说明3种药物复合对犬进行麻醉单次输注起效迅速,持续静脉滴注麻醉过程平稳,对心血管、呼吸系统及体温影响较小,苏醒较快,未出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试验选用隆朋-氟哌利多-布托啡诺-咪达唑仑按一定比例复合对猫进行一次性肌肉给药,观察复合剂对猫麻醉后生物反射、麻醉诱导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苏醒时间及麻醉后心肺功能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该复合剂对猫麻醉效果确实,对循环、呼吸系统影响轻微,镇痛时间维持在30~40min,麻醉时间1.5h左右,复苏时间3.5h,能满足临床大部分对猫手术的麻醉需要。  相似文献   

4.
根据野生猫科动物的体重、年龄、身体状况差异和不同的手术目的等特点,选取2种或2种以上药物研制个性化的复合麻醉剂,进行联合麻醉,为科学保定野生猫科动物服务,已逐渐成为动物医学麻醉领域的重要趋势。近年来,动物学界就野生猫科动物以右美托咪啶、舒泰、异氟醚、布托啡诺等药物相互联合麻醉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临床数据不断丰富,为我们深入探究野生猫科动物复合麻醉方式提供了有益参考。综合近年研究成果,在野生猫科动物的疾病诊断、治疗、运输临床操作中,用舒泰50和右美托咪啶混合肌注,视情况辅以异氟醚或布托啡诺,能够确保稳定的麻醉效果,同时尽量减少用药剂量,复合麻醉具有镇痛、肌松效果良好,毒副作用减少的实际效用,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评价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复合麻醉猫的效果,本研究选取8~12月龄本地猫10只,通过对麻醉时期、镇静、肌松、镇痛以及主要生物反射进行连续监测,评价该复合方法对猫的具体麻醉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对猫肌肉注射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复合麻醉后,麻醉诱导期平均为3.3 min,麻醉维持时间平均为67.3 min,苏醒时间平均为12.7 min,所有参试猫均顺利完成麻醉过程;在麻醉中猫角膜反射始终存在,眼睑反射有少数猫出现消失的情况,多数猫表现为反射迟钝,肛门反射始终存在;给予药物后镇痛、镇静、肌松效果出现迅速。在给药后10 min三者均达到良好的作用效果,此种良好而确实的作用状态一直持续到给药后30 min。在给药后40 min肌松和镇痛效果率先恢复。综合试验结果表明,对猫颈部肌肉分别注入右美托咪定(50μg/kg)和咪达唑仑(0.3 mg/kg),可产生确实的麻醉效果。主要表现为诱导迅速,维持时间40~45 min,苏醒平稳,对猫正常生物学反射影响轻微,镇静等麻醉三要素作用确实均衡。  相似文献   

6.
针对国内外缺乏兔专用的复合麻醉剂的现状,课题组将右美托咪定、氟哌利多、布托啡诺进行复合,采用肌肉注射麻醉家兔,并记录麻醉时间,观察制剂对兔的镇静、镇痛、肌松等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注射该复合制剂后,心率和呼吸频率在麻醉初期略有降低,但均在生理耐受范围内;麻醉诱导期为4.39±0.81 min,麻醉维持时间为60.71±4.59 min,苏醒期为20.05±3.15 min;镇静、镇痛及肌松效果均衡良好,可供50 min的良好化学保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旨在探讨肌注咪达唑仑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可行性。方法:试验组(咪达唑仑肌肉注射组)成人患者及体重超过40 kg的儿童给予肌注咪达唑仑10 mg,体重15~40 kg的儿童给予肌注咪达唑仑5 mg,30 s内注射完毕;对照组(地西泮静脉注射组)地西泮0.3~0.5 mg/kg,1 mg/min速度静脉注射,如无效,5 min之后重复一次。观察两组药物起效时间。结果肌注咪达唑仑治疗癫痫持续状态效果明显优于静脉注射地西泮,且药物起效时间更短。结论治疗癫痫持续状态,肌注咪达唑仑是一种快速、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8.
研究咪达唑仑对山羊不同脑区cAMP含量的影响,探讨其在中枢麻醉中的作用机制。试验用15只健康山羊,3只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其余为试验组,试验组山羊肌肉注射14mg/kg体重咪达唑仑。分别在给药后诱导期、麻醉期、恢复1期和恢复2期4个时间点,每个给药点剖杀3只山羊取脑组织,并采用ELISA测定不同脑区cAMP含量。注射咪达唑仑后,山羊大脑皮层、海马、丘脑、小脑和脑干内cAMP含量显著升高,恢复2期上述脑区内cAMP含量均恢复到正常水平,这种变化趋势与山羊肌肉注射咪达唑仑麻醉后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表明咪达唑仑的麻醉作用可能与激活山羊各个脑区内cAMP信号转导系统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咪达唑仑对山羊不同脑区Ca~(2+)-Mg~(2+)-ATP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其在中枢麻醉的作用机制。试验用15只健康山羊,3只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其余为试验组,试验组山羊肌肉注射14 mg/kg体重咪达唑仑。分别在给药后诱导期、麻醉期、恢复Ⅰ期和恢复Ⅱ期4个时间点,每点剖杀3只山羊取脑组织,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脑区Ca~(2+)-Mg~(2+)-ATP酶活性。结果注射咪达唑仑能明显抑制山羊大脑、丘脑、小脑和脑干的Ca~(2+)-Mg~(2+)-ATP酶活性,这种变化趋势与山羊肌肉注射咪达唑仑麻醉后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海马的Ca~(2+)-Mg~(2+)-ATP酶活性在整个麻醉过程中无明显变化。表明咪达唑仑的麻醉作用可能与抑制山羊大脑、丘脑、小脑和脑干的Ca~(2+)-Mg~(2+)-ATP酶活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探究镇静药物右美托咪定联合乙酰丙嗪对比格犬的镇静效果,以确定减轻宠物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因精神状态改变而干扰兽医诊断的途径。选用5只健康比格犬进行轮换肌内注射,2μg/(kg·bw)右美托咪定(DEX)分别联合0、10、15μg/(kg·bw)和20μg/(kg·bw)乙酰丙嗪(ACE),观察2种药物互作对比格犬生理、镇静和苏醒状况的影响,试验间隔期为7 d。结果显示:与DEX组相比,2DEX-15ACE组和2DEX-20ACE组比格犬镇静评分显著增加(P<0.05),能够产生中度镇静效应并持续30 min,产生深度镇静效应并持续20 min;试验结束后,试验比格犬平稳苏醒,呼吸顺畅。与DEX组相比,联合用药组比格犬的体温和心率多显著下降(P<0.05),且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联合用药组比格犬的呼吸次数和平均血压未见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用药组比格犬的血气检测相关指标PCO2和HCO~-3、肝肾功能5项指标未见显著影响(P>0.05)。因此,2μg/(kg·bw)右美托咪定联合15μg/(k...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氯胺酮与咪达唑仑对巴马猪中枢神经系统cAMP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影响情况,研究其中枢作用机制,试验将35头健康巴马猪随机分为对照组、麻醉诱导期、麻醉期和苏醒期四组,在每一期处死取脑组织,用ELISA法分别测定大脑皮质、小脑、丘脑、海马和脑干内cAMP含量。结果:氯胺酮和咪达唑仑分别能够一定程度的降低大脑皮质和小脑中cAMP含量。表明:氯胺酮、咪达唑仑的作用可能通过中枢神经系统cAMP信号通路产生作用,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获得对滇南小耳猪方便、安全、高效、稳定的麻醉效果,创造良好的实验手术环境,试验采用肌肉注射陆眠宁0.1~0.12mL/kg行诱导麻醉和氯胺酮5~8mg/kg、咪达唑仑0.25~0.5mg/kg作为诱导麻醉,静脉推注3%戊巴比妥钠0.3~0.8mL/kg对滇南小耳猪的全身麻醉,观察麻醉效果以及在手术过程中的使用量、镇痛效果、呼吸频率和心率变化及术后苏醒情况。结果表明:肌肉注射陆眠宁、氯胺酮或咪达唑仑,复合静脉注射戊巴比妥钠,猪麻醉时间较长,滇南小耳猪平均心率为(67±3)次/min,平均呼吸频率为(25±4)次/min,氧饱和度95%~97%;麻醉过程中因气道阻塞出现1例麻醉意外死亡。说明陆眠宁+氯胺酮+戊巴比妥钠、陆眠宁+咪达唑仑+戊巴比妥钠复合麻醉都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可应用于长时间的手术过程。  相似文献   

13.
试验选取12月龄~15月龄本地犬30只,于犬颈部肌内注射右美托咪定(45μg/kg)和咪达唑仑(0.25mg/kg)。在复合麻醉前和注药后5、10、20、30、40、50、60 min时监测体温(T)、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血压等生理指标以及镇痛、镇静和肌松等要素,并比较单纯麻醉和麻醉后手术过程中具体的麻醉效果。试验结果显示,麻醉组和手术组各监测指标的变化趋势相似,表现为麻醉后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除SPO2以外,其他指标直至监测结束时,仍低于0min基础值。手术组与麻醉组进行T比较,发现在复合用药后40、50、60min两组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两组HR在50min和60min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RR在60min存在差异显著(P0.05),SPO2在整个麻醉过程中不低于97%。血压在给药后5min迅速升高,之后逐渐降低,在整个过程中SBP、DBP、MAP均高于基础值,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犬颈部肌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可顺利完成胃切开和绝育术等常见手术,有效抑制手术刺激。  相似文献   

14.
右美托咪定作为一种高效、专一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抑制交感活性、无呼吸抑制等药理性质,可行静脉注射、肌肉注射、黏膜给药和硬膜外注射等多种给药途径。右美托咪定与其他药物配伍进行复合麻醉时,可以减轻呼吸抑制,稳定血流动力学以及减少其他镇静、镇痛药物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并且具有抑制应激反应、抗寒颤等作用特点,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犬的麻醉。论文就右美托咪定对于犬的临床麻醉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咪达唑仑对山羊不同脑区抑制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变化的影响,探讨咪达唑仑的中枢麻醉作用机制,将25只山羊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对照组、诱导组、麻醉组、恢复I组和恢复II组,在相应麻醉期取不同区域脑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GABA和Gly的含量。结果显示,大脑、丘脑和脑干的GABA含量在麻醉组升至最高且差异极显著(P<0.01);海马、小脑和脑干的Gly含量在麻醉组升高,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咪达唑仑的中枢麻醉作用与升高大脑、丘脑、脑干内GABA含量和海马、小脑、脑干内Gly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针对国内外没有大鼠专用的复合麻醉剂,本研究将右旋美托咪啶、咪达唑仑、强痛定和阿托品配成复合制剂(DMVO)经腹腔给药麻醉大鼠,观察其对大鼠的镇静、镇痛、肌松等效果及对主要生理机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注射DMO后,心率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与0 min相比变化范围在11.11%~16.67%;平均动脉压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30 min维持高血压状态,在其生理耐受范围内。DMO诱导迅速,维持时间适宜,苏醒后可迅速恢复;镇痛、镇静、肌松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咪达唑仑对山羊不同脑区抑制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变化的影响,探讨咪达唑仑的中枢麻醉作用机制,将25只山羊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对照组、诱导组、麻醉组、恢复I组和恢复II组,在相应麻醉期取不同区域脑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GABA和Gly的含量。结果显示,大脑、丘脑和脑干的GABA含量在麻醉组升至最高且差异极显著(P〈0.01);海马、小脑和脑干的Gly含量在麻醉组升高,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咪达唑仑的中枢麻醉作用与升高大脑、丘脑、脑干内GABA含量和海马、小脑、脑干内Gly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畜牧与兽医》2017,(10):55-58
旨在建立测定双峰驼血浆咪达唑仑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HPLC-UV),为后续的特异性探针药物法研究双峰驼CYP3A酶体内活性提供方法学支撑。首先采用乙腈沉淀血浆样品蛋白,离心后经022μm有机针孔滤膜过滤,采用色谱柱为Sigma C18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1 mol·L-1PBS缓冲溶液=60∶40(V/V),流速为05 mL·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54 nm等色谱条件进行样品检测。结果表明:咪达唑仑的保留时间为1324 min,峰形良好、无杂峰干扰,并在039~25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n=7)。高、中、低3个浓度的相对回收率与绝对回收率均符合检测要求。因此,本试验建立的测定双峰驼血浆咪达唑仑浓度的HPLC紫外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分离完全,峰形良好。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咪达唑仑对山羊各脑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探讨咪达唑仑的作用部位及机制。将25只山羊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诱导组、麻醉组、恢复Ⅰ组和恢复Ⅱ组。连续观察山羊行为学变化,并于相应时间点采取脑组织,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的含量。结果显示,咪达唑仑主要作用部位是大脑和脑干,使5-HT和5-HIAA的含量升高,NE和DA的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咪达唑仑对小型猪各脑区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探讨咪达唑仑的中枢麻醉机制,将20只小型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诱导组、麻醉组和恢复组。连续观察小型猪行为学变化,并于相应时间点采取脑组织,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甘氨酸(GLY)、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结果显示,咪达唑仑的麻醉机制与抑制脑干内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和促进大脑和小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