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为协调重庆市南岸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构建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应用文献资料法,对南岸区土地资源利用数量特征、空间布局、利用特点进行分析,综合分析评价了南岸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得出南岸区都市生态休闲农业模式、环境友好型城镇土地利用模式、工业土地利用环境友好模式。提出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以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生态环境,实现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吴郭泉  刘加凤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897-7899,7995
通过对广西桂林市目前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针对桂林是旅游城市的特殊性,提出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并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布局及空间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赣州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了江西省赣州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和生态环境存在的3方面问题,对赣州市土地利用进行了生态敏感性分区,并提出了4种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4.
刘东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877-11880
通过秦皇岛市资源环境现状和生态足迹分析,提出秦皇岛市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应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合理地优化和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相似文献   

5.
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影响最为深远的资源类型,它在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支配性的作用。人类长期的开发利用行为多是不适当甚至过分的,超过了土地承载力的限度,对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甚至阻碍作用。本文通过对崇信县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影响机理进行分析,构建了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并且提出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模式是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驱动因素。滇池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存在明显的生态环境约束,土地利用中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用地供需矛盾尖锐,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低,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分析了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滇池流域其用地特征和功能定位,基于土地的生态化利用、集约节约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设计了滇池流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4种土地利用模式:湖滨区域土地利用模式、湖滨外围土地利用模式、生态修复区土地利用模式和飞地型土地利用模式。最后对土地利用模式的形成及实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蒲春玲  余慧容  李晓龙  王华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046-19049,19065
伊宁市是新疆绿洲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区,具有相对的典型性。在综合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和资源环境容量的基础上,得出伊宁市现阶段土地利用特征与缺陷:自然条件优越,但资源环境容量趋于饱和;建设用地增长快且需求量大,用地矛盾加剧;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情况严重;资源利用结构与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借助GIS技术划分出4个生态环境建设功能区:生态景观区、平原农业区、山地牧业区和建设保护生态区。针对各功能区的特点,构建出4种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绿洲生态农用地利用模式;特色生态旅游型土地利用模式;集约节约型生态土地利用模式和保育型生态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8.
临夏州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度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程度。【方法】根据临夏州2001—2008年统计资料,设计适合临夏州的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模型,对临夏州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程度进行分析。【结果】研究期间临夏州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发展度从0.49上升为0.90,总体经历了土地利用滞后型勉强耦合发展模式到土地利用滞后型初级、中级耦合发展模式再到生态环境滞后型良好耦合发展模式的演化过程,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整体呈现出上升的态势,二者逐渐在趋向良好耦合发展的轨迹。【结论】基于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评价模型,对定量评价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两系统间耦合度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一定的可信度,有利于对区域土地利用是否科学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遵循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通过对璧山县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的分析,结合区域土地、生态、资源特点,探索适合璧山县的土地利用模式,研究提出统筹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遵循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通过对璧山县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的分析,结合区域土地、生态、资源特点,探索适合璧山县的土地利用模式,研究提出统筹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通过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分类与地理信息系统手段,提取桂林市下属阳朔县2000年、2008年和2016年的土地利用分布特征,计算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土地利用转换矩阵等,结合阳朔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阳朔县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年到2016年阳朔县建设用地变化幅度最大,林地的变化幅度较小;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中,耕地、林地向建设用地转换较多,这是城市用地主要来源之一;2000年到2016年景观格局呈现由聚集向破碎化和多样化发展趋势;2000年到2016年间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5 388万元,表明生态环境朝着健康、友好型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阜新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例,研究了多级模糊模式识别理论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根据矿业城市的特点,结合阜新市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实际需要,对阜新市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了环境影响识别,归纳出总体规划方案中涉及的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个主题,构建了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规划中各个环境主题对环境影响的贡献,以区域性本底背景及科学的研究判断标准为依据,确定了评价标准,建立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评价结果表明,环境影响级别特征值为1.941,阜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为II级,其规划方案可能对环境造成比较小的影响。自然环境保护对环境影响最大,为了减缓环境影响应从自然环境着手,同时加强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工作。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结合区域历年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情况,采用数据对比分析和多因素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区域土地利用方式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明显,耕地、林地等土地利用方式向城镇、工业园区等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对区域固体废弃物、水环境和生态景观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土地整治活动是一个打破原有生态环境系统,然后重建新系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会对土地整治区域及其背景区域的水资源、水环境、土壤、植被、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该研究分析了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预测各生态环境影响因子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和程度,最后提出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重建新的生态环境系统。对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土地整治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重要驱动因素,高纬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及生境质量特征变化研究较少.文章以1980~2018年黑龙江省为例,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区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1980~2018年土地利用时间变化特征,运用CA-Markov和InVEST模型分别模拟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生境质量变化,预测2030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情况和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42.37%和38.57%;多年来除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余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减少;预测2030年土地利用格局,除草地和水域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仍与原变化趋势相同;生境退化度高的区域多集中在生态脆弱带,如城市边缘和河流附近等;研究时段内黑龙江省生境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具有区域差异性.黑龙江省未来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有所提高.研究结果旨在为东北季节性冻土地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策略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循环经济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土地资源利用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土地资源利用中,吸收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修复、再思考"的基本理念,从统筹区域发展、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替代产业等方面创新土地利用观念,把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联系在一起,旨在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