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秦山茸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6,(2):36-38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强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新宾满族自治县的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项目的建设使全县生态环境趋于良性循环,流域内水质得到净化,生物和遗传的多样性得到保护。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辽宁东部水源涵养区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对实现新宾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前一座城市的综合实力多参考其GDP、居民年均收入等硬件因素,而对于城市文化建设、居民生存自然环境等软件因素则考虑得较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河流水生态环境的恶化对城市软环境建设的负面影响,并对近年来杭州市城市建设中河道水生态环境修复的相关措施进行了相应研究,结果表明,河道水生态修复的重点应是对河道内、外源污染物质的控制,各城市应根据自身具体实际情况采取疏浚、引水等方法进行内河水生态治理。 相似文献
4.
5.
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河流生态问题也愈发突显,河流的生态治理和恢复已经成为一个热点。为研究欧盟面向小型水体的生态修复技术在我国的实际应用效果,选取了北京市怀九河的生态修复河段,从2010—2014年进行了为期5a的动态监测研究。监测内容包括河流水文地貌形态、河流水质和物种多样性,其中河流水文地貌形态调查采用实地观测法每年1次,河流水质调查选取12个监测断面每年7月进行,物种多样性采用样方法、电捕法、浮游生物网法等每年7月一次。研究结果显示:河段施工完成后,河流水文地貌形态有逐年变好的趋势,说明河段的小型水体生态修复工程措施对河流水文地貌形态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从河水浊度、氨氮含量和化学需氧量三个方面分析得出河流水质5a内持续改善;5a内物种多样性持续上涨,说明小型水体生态修复工程能够提高物种多样性;数据显示2013—2014年各项研究数据变化不显著,综合研究结果认为小型水体生态修复措施对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效果在完工后的5a左右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
赤泥对重金属污染红壤修复效果及其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赤泥作为原位固定剂,采用盆栽试验从土壤重金属Cd、Pb、Cu、Zn有效态含量,菜心(Brassicaparachinensis)生长及吸收积累Cd、Pb、Cu、Zn含量3个方面探讨不同赤泥用量对重金属污染红壤的固定修复效果,并用毒性淋出试验TCLP法对其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菜心在未加赤泥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在加入赤泥的土壤下生长良好,生物产量显著提高,茎叶干重与赤泥量呈二次相关,5.0mg/kg赤泥处理下菜心产量最大。土壤pH值随赤泥用量的增加而升高,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土壤Cd、Pb、Cu、Zn有效态含量均与赤泥用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未加赤泥相比,土壤Cd、Pb、Cu、Zn有效态含量降低范围分别为0.9%~34.2%,29.8%~96.8%,59.9%~96.4%,41.1%~92.7%。加入赤泥显著降低菜心茎叶重金属含量,其重金属含量随赤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与未加赤泥处理相比,茎叶Cd、Pb、Cu、Zn含量降低分别为68.6%~88.6%,87.3%~96.1%,76.6%~80.3%,79.1%~93.3%。2.5mg/kg赤泥处理下土壤生态风险最小。 相似文献
8.
基质级配方式对生态介质箱修复黑臭水体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工静态模拟试验,研究基质级配方式对自主设计的生态介质箱对黑臭水体的净化效果及其对水生植物的N、P积累能力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各组对污染物的去除率逐渐升高,其中正级配组和反级配组对TP、TN和NH_4~+—N的去除效果均优于单一的植物组和基质组;正级配组对水体中TP的去除效果优于反级配组,其去除率达到66.9%,且正级配组中的植物对TP的积累量大于反级配组与植物组;而反级配组更有益于对TN和NH_4~+—N的去除,其去除率分别达到69.1%与87.4%,且反级配组中的植物对TN的积累量大于正级配组与植物组;生态介质箱中的植物因素对脱氮除磷的贡献率较低,N、P的去除主要通过非植物因素(基质和微生物);除空白组外,各组对COD_(Mn)的去除无显著差异,说明基质与植物对COD_(Mn)的直接去除作用不明显,更多地依靠于基质与植物载体上附着的微生物的作用;含有环境吸附材料基质的试验组(正级配组、反级配组和基质组)能使水体pH上升,可有效调节酸性水体;水生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Lour.)Hara)直接植入底泥(植物组)的方式更适于植物生长。因此,可通过替换级配方式来满足不同N、P污染程度水体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9.
探究快速城镇化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水生态系统服务响应机制,对流域景观规划和生态系统服务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太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数据,综合景观格局指数、应用SCS与InVEST、偏相关分析等模型与方法,在刻画景观格局以及雨洪调节、水土保持、水质净化3种典型水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异特征基础上,重点探讨子流域尺度上水生态系统服务对不同景观格局特征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景观组成和配置对3类典型水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中,大部分结论与现有研究结论或认识一致,但也发现太湖流域耕地、林地景观斑块形状复杂程度均能改善河流水质,子流域中的湿地稀少斑块有利于减少面源污染。控制耕地规模、优化耕地与水体距离、减少坡耕地可以有效提升3种水生态系统服务;增加滨水地带林地面积并提高其斑块边缘密度、增加子流域湿地、草地比重有利于更好地控制水体污染;湿地、草地这类关键少量的景观类型的增加是提高水质净化服务最有效的途径。为更全面准确地刻画格局与水生态系统服务的响应关系,还需在生态系统服务流、非线性关系和阈值、不同格局特征对服务的相对贡献等方面开展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0.
龚祖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24,(1):37-40
从社会环境、自然功能和生态特征3个方面选择14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运用加权求和法计算评估卧龙湖生态健康状态,结合具体情况提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供水及饮用水保护和推进退渔退圩还湖等水生态修复保护对策,为评价其它湖泊水生态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黄河健康评价与修复基本框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河流健康评价与修复是当前河流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黄河生态退化日趋严重,研究其健康评价与修复,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探讨黄河健康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黄河健康评价框架,包括干流与支流健康,河源、上游、中游、下游与河口段健康,流域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健康;建立了包括水质、水量、水生生物、物理结构与河岸带等5个要素的黄河健康表征指标体系;还提出宏观、中观与微观3个层次上的黄河河流修复内容,识别出黄河修复的优先行动领域。 相似文献
12.
赣榆县丘陵山区生态修复效果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赣榆丘陵山地生态修复项目区设点监测,为赣榆县及周边地区的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经过3年的生态修复,项目区内植物种群逐步增加,植被覆盖度逐年提高,从43.5%提高到98.4%。植物群落呈现多样性、稳定性,植被群落趋向良性循环,人工幼林长势良好。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控制,土壤侵蚀量由2 758 t/km2减少到1 369 t/km2,减沙效益为50.4%。本项目仅进行3年的监测工作,对今后人工林成林后,该区的林草变化情况,植被群落的演替趋势,动物及土壤结构的变化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监测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生态修复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是水土保持建设的新思路.近年来,各地都非常注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对生态修复效果的监测评价就显得十分必要.该文对苏北丘陵山区生态修复项目区3 a的监测成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区内植物种群逐步增加,植被覆盖度逐年提高,从43.5%提高到98.4%.植物群落呈现多样性、稳定性发展,植物群落趋向良性循环,人工幼林长势良好.土壤侵蚀量由2 758 t/(km2·a)减少到1 369t/(km2·a),减沙效益为50.4%,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东圳水库水生态环境现状着手,通过对2016~2020年东圳水库水质监测结果、2018年3月至2020年11月水库浮游植物的调查结果及藻密度监测数据等开展分析,得出:①东圳水库水质全年处于中营养到富营养状态,水体环境秋季好于春季和夏季,随着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推进,水体水质总体趋于变好;②水体中藻类本底...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沉水植物对以再生水作为水源的景观水体富营养化变化趋势的影响和对水体水质的维持和改善作用,对西安市一个再生水景观水体开展了不同区域和不同季节的水质监测试验,并采用室外玻璃缸装置研究伊乐藻和轮叶黑藻对再生水中氮、磷等营养盐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有沉水植物生长的区域氨氮、总氮浓度明显低于主湖区,且水质能够维持在低富营养化状态。伊乐藻和轮叶黑藻对再生水水质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且伊乐藻优于轮叶黑藻。伊乐藻对再生水中CODCr、氮、磷的去除率分别为38.55%~57.54%,43.13%~51.81%和61.76%~77.45%,可使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维持在20μg/L左右,对藻类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作为西北地区再生水景观水体水质修复的先锋植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近年来煤炭等开发建设项目引起的环境问题日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评价生产建设项目生态修复效益,量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的效果,旨在为今后开发建设项目评价提供可参考的技术与经验。[方法]以陕西省子长县永兴煤矿资源整合项目为例,建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益评价体系,计算了各评价指标在不同建设时期的隶属度值,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并根据拉格朗日乘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了综合,最后采用生态效益指数对开发建设项目生态修复环境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考虑了主客观信息在内的拉格朗日乘子法计算得到的综合权重能够反映出开发建设项目各建设时期不同指标的特点;基于综合权重计算得到的生态效益指数显示该项目在建设前期生态效益指数最高,而试运行期的生态效益指数0.392高于施工期0.318,表明生态修复工程在试运行期开始发挥了水土保持效益。[结论]提出的生态修复效益评价体系及方法可行,可以为其他生产建设类项目生态效益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山丘区水库众多,库区普遍面临着水生态环境恶化的困境,通过采取有效的工程和管理措施,从保护水利工程、控制水土流失、防治水污染、加强水体净化修复、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进行水库库区水生态修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湖南省祁东县中型水库水环境现状分析入手,提出了相应的工程措施和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水体的污染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植物能有效地消减污染成分,恢复水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在利用植物对污染水体进行修复时,植物的配置和布局要遵循区域分异、生态适应性原则,整体优化、功能需求原则,生物多样性、和谐共存原则等,布置在岸边、岸坡、消落带、水面、水底的植物在生态型、生活型上应有所不同。介绍了具体的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19.
20.
赤水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赤水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为依托,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益评价方法进行了探索,建立了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生态效益调查、评价的基本技术与方法。评价中坚持了客观性和系统性原则,以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性,群落生物量,土壤有机质,N,P,K含量,表土侵蚀和泥沙含量变化为评价指标,通过野外定位监测获取水土流失、植被覆盖度、生物量等数据,然后采用定量方法评价工程实施产生的生态效益。结果显示,赤水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性、生物量、土壤肥力等都有所增加,而土壤侵蚀、泥沙含量等则大幅减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