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在界定农民获得感内涵的基础上,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获得感的影响机理并提出相应假说。【方法】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年数据与县域宏观匹配数据实证探究数字乡村建设是否对农民获得感存在影响,结论通过内生性和多种稳健性检验。【结果】1)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获得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这种正向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农民客观获得的维度,而非农民主观获得感的维度;2)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强化了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客观获得的正向影响;3)数字乡村建设对于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群体获得感的影响更为显著。【结论】加大数字乡村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确保农民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主体地位,推动农民客观获得与主观获得感的双提升。同时,还需注重农民的心理建设,提高区域创新创业水平,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精准推进数字乡村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失地农民的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失地农民的生活工作也得到了相应的保障,但是人们获得了一定的保障并不一定会有获得感。基于对被征地农民的分析,探究失地农民的获得感状况和原因,并深入发倔提升失地农民获得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297-298
随着经济水平和国民生产总值总体呈现出稳步向前的态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城镇化进程得以快速推进。对此,本文聚焦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民获得感实现面临的困境,如社会结构二元化、农民就业难收入低无保障、公共资源供给不平衡等问题,通过研究寻求发展高水平高质量城镇化的方法,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建设、提供就业岗位、加大公共资源的覆盖率等,帮助农民群体从经济和意识两方面摆脱困境,逐渐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贫困地区的调研发现,不少贫困地区的农民幸福感和获得感比较低,这与党的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不相吻合的。基于此,对贫困地区农民幸福感和获得感较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产生的原因从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公开畅通的信息渠道、文化娱乐平台、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政策建议,以期提升贫困地区农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的获得感作为新时代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享发展理念的题中之义。但当前新生代农民工获得感的提升却陷入制度建设、社会组织发展及新生代农民工能力等困境。为此必须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引,从制度层面、社会组织层面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层面入手,加快各项制度改革,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6.
"获得感"是评价我国改革成效的标准之一,也是检验民生工作的重要标尺。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出现了拆迁、安置、就业和教育等民生困境,让群众陷入迷茫和焦虑中。要最大限度提升群众的"获得感",需要通过教育培训、公众参与和舆论引导等方式,增强民众转型能力和社会治理参与度,共享雄安新区改革成果。  相似文献   

7.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4):187-188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居民的物质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工程,事关居民福祉和社会稳定和谐。坚持民生优先,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湖城,提高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民生工程主要从老城区和棚户区改造问题,医疗卫生问题,养老问题,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紧盯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根据当地特点发展旅游行业等几个方面保障和改善。改善民生工程是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明确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具体措施,是我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民生情怀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意义】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议题,而经济获得感是获得感的首要体现。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潮州市、梅州市农民经济获得感影响的分析,探索农民经济获得感提升路径,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增强农民经济获得感提供借鉴。【方法/过程】运用问卷调查法,以广东省潮州市、梅州市为例,探讨了乡村振兴对当地农民经济获得感的影响,并对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经济获得感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结论】结果表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潮州市、梅州市农村经济发展;但在其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乡村振兴宣传不足、为农民带来的实惠与机遇不充分,农民总体收入水平偏低,城乡差距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等问题。据此提出加强乡村振兴宣传、提升农民人力资本、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金融支持作用和听取民生意见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张翠  范淑青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794-11795
国内旅游目的地营销研究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有相关的研究,旅游目的地营销是旅游营销一种崭新的思路,是在地区层次上进行的营销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地区将代表地区内所有旅游企业,以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作为营销主体加入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我国旅游目的地营销遵循了国外相同的发展过程,即由最初的目的地形彖研究向其他视角扩展,并开始关注目的地营销组织和信息技术在地营销中的应用,但在内容和方法上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花生生产: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花生是我国的主要油料和经济作物,是我国人民生活中植物蛋白与食用油的主要来源.建国以来,我国花生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种植面积、总产和单产都有很大提高.近10年来,我国花生的总产一直居世界首位,年均出口量在世界花生贸易中占1/4以上,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净出口大宗农作物品种之一.另外,花生的经济产出高于其他主要粮油作物,在提高农民收入和调整农业结构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在入世后,花生产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审视我国花生产业所面临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提升我国花生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评估和适应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吟隆  居辉  熊伟  林而达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Z1):2971-2978
  相似文献   

14.
中国树莓果树资源丰富,分布广、抗性强、产量高,果实中活性成分种类多、功效强,具有悠久的入药历史.早在1 800年前,以覆盆子为名记载于我国《神农草本经》《本草纲目》等药物典籍中.1981年,吉林农业大学郝瑞教授从美国引进树莓品种,于1991年提请审定了中国第一个树莓品种——红宝玉.1999年,中国林业科学院张清华教授引...  相似文献   

15.
我国蜱类分类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蜱类分类学研究历史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当今国内外蜱类分类学研究的现状作了概述,指出我国当前面临的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金龟子防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综述了国内外金龟子防治技术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详细阐述了应用化学药剂、病原真菌、病原线虫乳状菌、性信息素等防治金龟子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金龟子防治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许松涛  陈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309-20311,20314
对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美国环保局、英国标准所的BS7750、欧盟EMAS和ISO 14000系列的环境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作了简要回顾与评述。指出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需在环境管理系统审计、环境绩效审计标准、与其他审计之间的关系、环境绩效审计作为环境管理工具等方面借鉴国外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土壤环境基准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环境基准的研究,对于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推动我国今后在国家层面上开展土壤环境基准的系统研究,本文还对土壤环境基准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阐述和辨析,并首次提出了分类开展土壤环境基准的设想并进行尝试性分类。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土壤环境基准研究现状和动态进行了概述,提出了今后本领域的研究方向、路线和重点。  相似文献   

19.
我国研究亚洲玉米螟历史、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综述了中国亚洲玉米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以及近20年来在亚洲玉米螟人工饲养技术、优势种鉴定与分布、生物学和生态学、抗螟品种鉴定与利用、毒理和抗药性、天敌种类和应用、产量损失与经济阈值、预测预报和关键防治技术研究的现状和取得的进展,并提出了“十五”期间亚洲玉米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创新效率的研究热点、评价方法、评价指标、数值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文献回顾与评述。结果发现,我国农业创新效率逐年上升,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地区差异巨大。政府投入资金较多,但资金利用率不高,存在冗余。创新模式较为单一,创新产出的经济附加值不高。综合以上结论,本文提出我国农业创新效率研究的进一步展望:(1)丰富人力资源对农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2)构建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即环境、社会和治理)对农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3)拓展农业创新价值链和创新生态系统相关研究。(4)着眼于数字化程度对农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5)设计合理变量和指标来衡量农业创新效率。(6)立足农业创新资源利用率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