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育8012是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2006年以临优20165为母本、济麦22为父本,通过人工杂交后经过多年系谱法单株选择育成的抗白粉病而且高产的小麦新品种。2015—2016、2016—2017年度参加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水地组区域试验,2 a平均产量为8 474.5 kg/hm2,较对照品种良星99增产6.4%,增产点率达100%;2016—2017年度参加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水地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 421.0 kg/hm2,比对照品种良星99增产7.6%,增产点率达100%;2018年12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晋审麦20180001)。品育8012适宜在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水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3.
4.
小麦白粉病成株抗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7,(4)
由白粉菌引起的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病害最有效的措施,而合理利用小麦白粉病成株抗性基因对小麦持久抗病育种十分重要。从小麦白粉病成株抗性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小麦白粉病致病机理、抗病基因鉴定、基因定位及成株抗白粉病基因有效利用,可为我国小麦白粉病持久抗性研究提供极大的便利。 相似文献
5.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定位和抗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定位和抗性评价研究进展谢皓,陈孝(北京农学院农学系,北京102206)(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北京100081)小麦白粉病(Erysiphegraminisf.sp.tritici)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过去主要发生在冷凉、潮湿、多雨地区。近... 相似文献
6.
小麦白粉病已知抗性基因的效应及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5—1988年间,分别用四川各地的小麦白粉菌混合菌株接种在含有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小麦品种上,鉴定其幼苗期及成株期的抗白粉病性能。据测知:Pm4a、Pm4b、Pm2x抗性基因在四川是高效的。Pm2+Pm6基因组合虽然有效,但品种间可能由于遗传背景不同,表型的发病轻重出现差异。M1d+Pm2基因组合有效,控制抗性较为稳定。Pm2抗性基因一般有效,也有品种表现中感。Pm8基因在四川的有效性已大为减低,但若导入Pm4或Pm2x等其他有效基因,构成新的基因组合,仍具有高效性。含有“XBD”基因的我国新疆小白冬麦,不同年度间表现免疫或中抗。含有其他已知抗性基因(Pm 1、3、5、6、7、9、M1i)的品种,各年间均表现高感或中感。试验中还测定了贵白64号等白粉菌株的毒性,该菌株具有能克服Pm4a和Pm4b,但不能克服“XBD”抗性基因的毒性基因。 相似文献
7.
1994年从河北省各地采集小麦白粉菌单菌系152个,测定了Pml、Pm2、Pm3a、Pm3b、Pm3c、Pm4a、Pm4b、Pm5、Pm6、Pm7、Pm8、Pm1+2+9、Pm17、Pm2+614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抗性,明确了河北省有效的已知抗性基因的Pm2、Pm4a、Pm4b、Pm2+6、Pm17、Pm4b的抗性最强,有毒菌性占总菌株数的百分率仅为3.9%。 相似文献
8.
毕节地区小麦白粉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毕地区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至少由1,5,7,15,115,311,313,315,347,377,715等11个生理小种组成,其中315号内为优势种,其生理小种的毒性及组成复杂性不亚于全国小麦白粉病鉴定中心兴义,但县与县之间差异较大,历时4年从2500份国内外的原始材料中共鉴定出35份在田间和室内诱发接种条件下表现高抗-免疫的抗源材料,其中贵农19,贵农21等18个已知,未知抗性基因抗源材料的的毒 相似文献
9.
关于小麦白粉病的抗性鉴定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麦白粉病在我国从七十年代以后逐渐呈上升趋势。抗病育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对国内新近出现的小麦白粉病抗性鉴定技术在抗病育种上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0.
68个主推小麦品种的白粉病抗性分析及基因推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对中国68个主推小麦品种进行抗白粉病分析和基因推导,为白粉病流行预警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春季在西南、西北、长江中下游、华北、黄淮和新疆麦区等12个省(自治区)采集1 094个单孢子堆白粉病菌株,并用每个菌株分别接种68个品种离体叶段进行抗感性测定;应用NTSYSpc2.10e软件对表型抗感性数据进行UPGAMA(unweighted pair group arithmetic mean analysis)聚类分析;用实验室长期收集保存的31个毒谱不同的菌株作为鉴别菌株对30个含已知抗白粉病基因材料和68个主推品种的离体叶段进行接种,比较68个品种和单基因材料对31个鉴别菌株的抗性谱,从而推导68个主推品种所含的抗白粉病基因。【结果】抗性测定结果表明,品种间抗谱存在明显差异。内麦8号、内麦9号和绵麦37抗谱宽,对各省菌群的抗性频率均大于99%;济麦22、扬麦11、扬麦12、扬麦13和轮选987等5个品种抗性频率在70%—90%;有54个品种的抗性频率小于40%,占供试品种总数的79.4%,表明大部分主推品种的抗性已被克服。某品种对该品种推广种植区域菌群的抗性频率低于对其它非种植区域菌群的抗性频率。聚类分析可将68个品种分成4大类,第I类包括6个品种,其中5个品种抗性频率在40%—70%;第II类包括7个品种,抗性频率均大于70%;第III类包括54个品种,抗性频率均小于40%;第IV类包括1个品种,抗性频率为46.1%;聚类显示来自于同一省的品种、抗性频率相近的品种具有相似或相近的抗性遗传背景。基因推导表明,内麦8号、内麦9号含有Pm21,偃展4110、新麦208和扬麦11均含有Pm4b;济麦22含有Pm2+ta;其余品种含有其它未知抗白粉病因子。【结论】当前中国主推小麦品种中近80%的品种对全国白粉病菌群的抗性频率不高,特别是就单个品种而言,对该品种种植区的白粉菌群抗性频率更低,存在小麦白粉病在条件适合时暴发流行的风险,必须加强病害预警。同省品种的抗性频率聚类大多聚到同一组,说明同省品种的抗源异质性不高,中国小麦白粉病育种应该引进更丰富抗源。 相似文献
11.
在153份抗源材料中筛选出免疫材料C39、15th12、唐麦4号、廓83-012等83份,占54.2%;筛选出高抗材料M8116、88-71-3、衡8116、R80149-0-7-5、冀8114选等25份,占16.3%;筛选出中抗材料M8007、中4、濮农3665、8003-14、B150-151等45份,占29.4%。这些抗性材料,一旦利用将会对我省的小麦白粉病抗病育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品育8155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2005年以97土31为母本、917-44907为父本,通过人工杂交经多年系谱法单株选育而成的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2014—2015年参加国家黄淮冬麦区旱地组新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产量5 988.8 kg/hm2,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9.1%,增产点率82.6%;2015—2017年参加国家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区试,2 a平均产量4 917.1 kg/hm2,较对照晋麦47号增产4.2%,增产点率73.9%;2017—2018年参加国家黄淮冬麦区旱薄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 668.8 kg/hm2,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6.9%,增产点率83.3%。2019年3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190044。该品种适宜在山西省南部旱地、甘肃省天水市、陕西省宝鸡市、咸阳市和铜川市以及河南省、河北省沧州市的旱薄地种植。 相似文献
14.
鲁东南小麦主栽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调查王洪伦,张传珂,杨华奎(临沂农业学校临沂276003)(临沂地区农业局植保站)近年来,随着麦田水肥条件的提高,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为害明显加重。为此,我们在1989~1990年小麦白粉病大发生期,对当地主栽小麦品种的抗... 相似文献
15.
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综述了小麦白粉病抗病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了抗白粉病基因的来源、定位及代表品种,简述了分子标记在小麦白粉病抗性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应用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6.
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Pm2近等基因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白粉病(Erysiphegraminisf.sp.tritici)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选育抗病品种目前依然是最为经济、安全和有效的防治途径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已对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Pm4A等进行了RAPD分子标记研究。同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如通过对分子标记的间接选择可以快速、有效地转移和组合抗性基因,从而有效地培育出抗病的优良品种;又如,通过RFLP与抗病基因的连锁分析,找出相应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可以为进一步的分离和克隆打下基础。本实验以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Pm2的近等基因… 相似文献
17.
不同品系对小麦白粉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对2000年华北北部203份材料中选育出来的抗病性、丰产性好的48份材料再次进行成株期和苗期抗白粉病鉴定,鉴定结果:成株期免疫材料有24份,高抗材料9份,中抗材料6份。苗期无免疫材料,高抗材料31份,中抗材料10份。 相似文献
18.
19.
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在河北省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研究利用91个河北省的小麦白粉菌菌株对13个已知抗白粉基因的品系接种,测定各基因的毒力频率。结果表明,Pm2,Pm4a和Pm4b的毒力频率低于18%,是高抗基因;Pm1,Pm3c,Pm5和Pm8的毒力频率高于78%,不宜单独应用;Pm3a,Pm3b,Pm6和MA介于以上两种类型之间,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基因间的互作是复杂的,并不只是简单的累加。Pm3a,Pm3b,Pm3c和Pm6对不同地区的白粉菌群体的毒力频率不同,在利用抗性基因及其布局时应考虑各地区小麦白粉菌毒性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