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世雄 《茶叶科学》2021,41(4):439-453
茶组植物是重要的经济植物,也是山茶属内分类学问题最多的类群,由于形态性状的多样性和连续性,其组的分类学范围和物种的界定均存在不少的争议.系统地回顾了茶组植物分类的历史,并基于植物分类学者的立场,对造成茶组植物分类学混乱的原因及如何改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杜琪珍 《中国茶叶》1989,11(4):16-19
数值分类学原理和方法在生物、地质、医学及社会科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植物数值分类学能综合多方面、多量性状,对植物分类群的各分类单元之间的全面相似性进行比较,从而对值物类群进行分类,并能很据类群的数值分类学结构(如树系图)作出种系发生的推论。以往,茶植物分类基本上基于植物的形态学证  相似文献   

3.
染色体核型分析是遗传学研究、物种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手段。芒属植物是禾本科多年生的C 4类高大草本,被认为是一种开发潜力巨大的生物质能源植物。综述了芒属植物染色体制备与核型分析的研究进展,包括取材、预处理、染色体制片以及染色体数目与分类等研究,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植物染色体分带是七十年代兴起的一项细胞学新技术,这项新技术对于植物细胞学,植物细胞遗传学,植物分类学和农作物遗传育种等基础理论和应用科学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花是植物繁衍后代的生殖器官,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较营养器官保守,因而,花的形态特征有相当大的稳定性,特征明显,是植物分类学上的重要依据。深入研究茶花结构、形态特征与茶树生理生态、茶树分类和  相似文献   

6.
子叶是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前人研究,许多植物的子叶对植株的生长发育关系非常密切。如人工损伤丝瓜的子叶,使雌花形成受到抑制。棉花的种子如果子叶受伤,即会导致长成的棉株结果少。当前,人们对油菜子叶的生长状况及其作用研究的还不多,特别是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它不仅以植物外表形态来进行分类,还进而以内部结构特征来做为分类依据。为此,我们对甘兰型油菜子叶进行观察,了解子叶内部结构,生长特点及其与真叶的关系,为教学、科研、生产提供依据。为分类研究收集资料。  相似文献   

7.
茶叶植物分类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植物分类是一种专门学科,而且是一种国际性的学术活动领域,各物种的分类与命名都要按国际统一法规进行。这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笔者只能是出于关心与兴趣,参与茶树的分类讨论,凭着主观的感觉与从事茶树形态研究的心得,对过去若干不切实际的分类提出一些看法,裨能有益于结合我国茶树种质资源的真实情况,推进更完善、更科学的分类工作。  相似文献   

8.
在分类学、遗传学和进化学研究中,研究节间类型是很有用的。节间类型已用作苜蓿(Jones,1950)、玉米(Wellhausen等,1952)、马铃薯(Mehra等,1965)、鹰嘴豆(Rohewal等,1966)和饲用高粱(Mehra等,1969)分类的附加特性。Van Overbeck(1935)发现,与正常高度的玉米相比,遗传性矮秆玉米族所含植物生长激素较少,表明植物  相似文献   

9.
高粱在植物界中是具有许多特点的物种。在禾木科中它既具有该科的共性,又具有其自身特性。高粱属植物类型繁多,性状分化甚为惊人,应是分类学、遗传学以及进化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即以遗传研究而论,经过本世纪八十年的努力,现代遗传学已由因子学说发展到分子遗传学阶段,人类在了解和干预生物遗传性方面,取得了巨大  相似文献   

10.
茶树武夷变种花器性状遗传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植物花器的各性状具有较强的遗传传递力,因此在分类学上常是一个重要的分类依据。武田善行(1980)试图利用花器形态的差异,对绿茶品种的分类提出新的表现方  相似文献   

11.
植物器官表面绒毛的有与无,常常被形态分类学家们作为区分属、种的重要依据之一。张宏达在山茶属植物系统分类中有许多组、系和种就是以子房有毛或无毛作为种系间的首级区分,而以花被或枝叶外表有毛或无毛作为二、三级以下区分。茶树茸毛不仅对研究遗传、分类有重要  相似文献   

12.
异常棉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探讨物种起源、进化和分类研究中,染色体的核型分析与细胞学的研究一样显示了其特有的重要性。尤其是近几年,由于染色技术和研究手段的改进,植物核型研究发展较快。在高等植物中,棉花染色体较多且较小,细胞壁较硬,细胞质较浓厚,给核型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根据现代分类,棉属分为A—G7个染色体组。60~70年代,国  相似文献   

13.
苎麻属分类学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立宁 《中国麻业》2004,26(3):141-144
《中国麻类作物栽培学》等著作和一些论文中有关国产苎麻属植物分类存在一些分歧,本文分析了分歧产生的原因,并对《中国麻类作物栽培学》中苎麻属分类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茶组植物的化学分类及数值分类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连续两年用纸色谱、分光光度法、区带纸电泳—薄层扫描法及 HPLC 法测定了张氏系统中的21种茶组植物新梢中的咖啡碱、可可碱、儿茶素组成、茶氨酸、游离氨基酸总量及幼果中的哌啶-2-羧酸。根据化学、形态学及植物的地理分布等证据,采用化学分类和数值分类学方法探讨了茶组植物种群的归属和分类。分类结果表明,茶组可分为五室茶 C.quinquelocularea Du et Li.和三室茶 C.trilo cularea Du et Li.两个种。三室茶具有中小叶茶 C.var.micro-midph-yllaea  相似文献   

15.
胡椒属(Piper L.)作为胡椒科(Piperaceae)中遍布于热带地区的重要作物,含有近2 000个植物种类,目前集中分布于南亚、南美洲和中美洲。胡椒属内极高的物种多样性在传统的木兰亚纲(Magnoliidae)中显得尤为独特,为基部被子植物(Basal angiosperms)分化速率加快的机理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同时,属内还含有众多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香料作物和民族植物种类,如胡椒(Piper nigrum)和蒌叶(P.betle)等。因其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经济利用价值,许多研究者一直致力于揭示其属内分子系统关系、栽培品种的遗传相似性和指纹图谱、特有物种的遗传分布特征等。本文就过去几十年胡椒属的分子系统学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目前胡椒属在胡椒科中的系统地位已经确认;胡椒属内的分子分类学框架已经基本建立;一些重要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鉴定也已明确。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胡椒属内的分类系统仍显粗糙,需进一步细化研究;(2)胡椒种质资源的指纹图谱库尚未建立;(3)一些特有和珍稀种类的种群遗传特征研究未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3年和2019年多次调查数据,对云南剑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维管植物的多样性进行研究,湿地植物依据国家林业局颁布的标准和相关文献的划分确定。结果表明:剑湖湿地区域分布湿地维管植物34科83属129种,可划分为12个分布区类型和12个变型,温带种比例最高,计97种,占保护区湿地维管植物总数的75.19%;中国特有种13种,占保护区湿地维管植物总数的10.08%,其中云南特有种4种,占保护区湿地维管植物总数的3.10%。按生活型分类统计得到湿生植物92种、沉水植物19种、挺水植物9种、漂浮植物5种、浮叶植物4种。湿地植被分布有湿生植物型、挺水植物型、漂浮植物型、浮叶植物型和沉水植物型5个植被亚型及水蓼–水芹–薹草群系和水蓼–两栖蓼–平卧蓼群系等17个群系。根据野外调查中掌握的物种习性、形态特征、生境及来源,确定剑湖湿地有次生维管植物4类63种,区系次生度48.84%。剑湖与滇西北区域内的拉市海共有湿地维管植物39种,二者物种相似度为22.29%,与滇中区域内的程海共有湿地维管植物18种,二者物种相似度为10.00%,与拉市海物种相似度更高。研究表明,剑湖湿地维管植物表现出物种丰富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麻类作物栽培学>等著作和一些论文中有关国产苎麻属植物分类存在一些分歧,本文分析了分歧产生的原因,并对<中国麻类作物栽培学>中苎麻属分类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蛋白质亚基的分离及其与茶组植物的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英 《中国茶叶》1992,14(5):10-11
蛋白质的结构与生物的进化、遗传、变异、繁殖和发育等重大生物学问题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蛋白质亚基的差异在分类学上有重要的价值。笔者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分离了茶组植物的蛋白质亚基,初步探讨了蛋白质亚基的差异在茶组植物分类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茶树花器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乃兴 《中国茶叶》1996,18(5):18-19
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茶树酯酶同工酶受树龄、季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小,具有较稳定的遗传特性.花器性状具有较强的遗传传递力,在植物分类学上常作为形态分类的重要依据.本研究通过对不同花期(露白、欲开、开放)以及不同茶树品种花瓣、花药的酯酶同工酶分析,探讨在鉴定茶树不同品种以及品种间亲缘关系中,以花器酯酶同工酶作为生化指标的可行性.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茶树分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茶属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和起源中心在中国的南部和西南地区。据最近研究:可饮用的茶树,包括野生近缘种已发现17个以上的种,皆起源于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自林奈在十八世纪对茶命名之后,二百多年来,茶的分类学地位始终是个争论的难题。到1935年,国际植物学会第六次会议,虽然对茶树的属、种学名作了统一规定,但对如何分类,目前仍有不同的看法。作者对前人的分类内容与方法进行考证研究,并根据初步的调查实践,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供研究讨论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