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北方越夏茬大棚甜椒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以甜椒"红美人"为试材,采用L16(43)正交实验设计,比较不同水平密度(667 m~2密度为3 000~3 900株)、苗龄(50~71d)、追肥(667m~2施肥0~40kg)处理对甜椒生长、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甜椒不同性状的主导因子各不相同,苗龄对植株前期生长具有显著影响,对果实性状及产量影响不显著,57d苗龄最适于植株生长;密度及追肥量对单果质量、坐果总数、产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单果质量最佳组合为667 m~2栽植密度3 300株、50d苗龄、追肥40kg),坐果数最佳组合为667m~2栽植密度3 600株、57d苗龄、追肥30kg。产量最佳组合为667m~2栽植密度3 600株、50d苗龄、追肥30kg。通过综合分析得出,该试验条件下甜椒获得最高产量及经济效益的组合为667m~2栽植密度3 600株、57d苗龄、追肥30kg。  相似文献   

2.
茄子再生能力强,为茄子换头再生提供了先决条件,采取加密栽植,隔行打顶分期再生的方法,既能提高茄子的前期产量,又可改善中后期品质,是一种一次育苗栽植,连续收获的栽培管理技术,适用于早春小拱棚或塑料大棚春提早栽培。  相似文献   

3.
通过加工型甜椒品种和密度两因子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小叶茄门、中叶茄门、大叶茄门3品种对产量有显著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有升高的趋势;品种和密度互作以大叶茄门105 270株/hm2密度的产量和产值最高.综合产量和产值等因素分析认为,在河西荒漠区气候条件下,加工型甜椒小叶茄门、中叶茄门、大叶茄门最适宜的栽培密度分别为161 940株/hm2、127 590株/hm2、105 270株/hm2.  相似文献   

4.
利用冬暖大棚、大拱棚等保护地设施,采用覆盖薄膜的方法进行甜椒越夏栽培经济效益较好。生产上一般4月下旬采用小拱棚育苗,6月上旬定植,每667m2定植2000株,8月上旬开始采收红椒。现将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早春西葫芦采用地膜加小拱棚覆盖栽培,可使西葫芦提早上市15~20天,每667m2产值增加至4000元,投入产出比达1∶3.64,经济效益非常可观。近几年来,西葫芦双膜覆盖栽培技术在广西河  相似文献   

6.
以无限生长类型番茄"春棚一号"为试材,采用单干整枝的方式,研究不同密度和留果穗数对早春大棚番茄植株生长和果实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种植密度并减少留果数有利于早春大棚番茄的前期生长,株高降低,茎粗、叶长增加,使植株粗壮,加速了第一穗果实的膨大,提高了前期产量;改善了品质,使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维生素C含量增加。增加密度、减少留果数不利于植株中后期生长,植株细高,表现出徒长现象。综合产量、效益以及品质,筛选出早春大棚番茄生产宜采用种植密度为90 000株·hm-2且保留2穗果的栽培方式更好。  相似文献   

7.
早春拱棚栽培茄子管理方便、产量高、效益好,但由于连作导致重茬病害严重(主要是黄萎病),严重影响了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利用野生茄子"托鲁巴姆"进行嫁接栽培,不仅高抗茄子黄萎病、青枯病、根结线虫病等多种土传病虫害,而且在种植年限最长的地块产量也能够提高30%~50%,商品性也有很大的提高.嫁接栽培成为防病增产最有效的技术措施,推广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加,但在生产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技术难题,影响了嫁接栽培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甜椒又名青椒、柿子椒。冀西北所产的甜椒个大、肉厚、果型美观。近年来,冀西北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产量不断提高,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弥补了京、津、冀、蒙、辽等十几个省市的蔬菜淡季。冀西北甜椒高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栽培中首先把好了培育壮苗这一关,培育壮苗的技术要点如下。 1.育苗一般采用塑料小拱棚育苗。其特点是设  相似文献   

9.
石凤乔  乔立平 《蔬菜》2004,(3):14-15
在河北中、南部和京、津平原地区,由于受到夏季高温天气的影响,露地甜椒栽培的病毒病十分严重,几乎十年九不收。为了探讨春季甜椒在这一区域的新的栽培茬口,经过几年的研究探索,总结出了适合本区域内栽培的茬口——早春小拱棚甜椒。这种种植茬口产量较高,一般每667m^2产量在3500~4000kg,收入在3000元左右。下面简要介绍种植茬口、形式和育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杰 《蔬菜》2011,(8):11-12
济宁市任城区自2010年起,采用大拱棚三层覆盖技术进行马铃薯早春栽培,2010年4月25日马铃薯开始收获上市,售价为2~4元/kg,667m2产量最高达到3500kg,产值超过1万元,经济效益可观,现将其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春季气温由低到高,适宜春大白菜生长的时间
较短,采用小拱棚栽培可适时早播,提早上市,提高
产值,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为解决生产上盲目早
播与盲目迟播的不良现象,笔者于2006~2010 年对
江西省峡江县早春大白菜小拱棚栽培技术进行了研
究与推广,提出一套“选用适宜春播栽培的晚抽薹的
早熟品种+ 0 cm 地温稳定达到7~8 ℃时播种+ 小
拱棚增温保护栽培”的早春大白菜栽培技术。该技术
量化了春大白菜早播的0 cm 地温指标、小拱棚增温
效果、品种选用标准等综合技术指标,便于农民学习
掌握与灵活应用。2006~2010 年,全县累计推广面积
733 hm 2,平均每667 m 2 产量3 279.2 kg,产值2 231.6
元,纯收入1 778.9 元,比0 cm 地温12 ℃以上才播
种的常规小拱棚栽培每667 m 2 增产756.7 kg,增收
767.2 元,节约农药支出25 元,两项合计平均每667
m 2 增加经济效益792.2 元。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
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4种栽植密度与3种追肥种类对大白菜夏秋栽培产量和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密度是影响大白菜丰产的主要因素,追肥种类对产量影响不大,从产量、产值上综合考虑以4200株/667m^2和选用尿素1:150追肥的栽培处理最好。  相似文献   

13.
过去河南省偃师县种植的夏甜椒,因受气候的影响,产量不高,特别是入伏以后,常发生落花落果且日灼病严重。 1985年在偃师县缑氏乡程子沟村调查夏甜椒生产中发现,种植夏甜椒的相邻地里种植高秆作物,甜椒产量明显高于周围没有种植高杆作物的产量。于是笔者从1986~1988年进行了夏甜椒间作夏玉米、加大甜椒密度的多点试验。分别采用两行甜椒种一行玉米、四行甜椒种一行玉米和六行甜椒种一行玉米;甜椒采用双株定植,每亩分别栽植4000穴、4500穴和5000穴;夏玉米在甜椒定植后点播或在麦垄内先点播玉米,麦收后栽种甜椒,夏玉米株距60~70cm。三年试验结…  相似文献   

14.
苹果梨不同栽植密度对产量有显著影响,在株行距2m×3m、2.5m×4m、4m×5m、5m×7m(对照)不同密度范围内,苹果梨前期产量与密度呈正相关;6年生树产量和密度存在着y=-2134.75+170.49x-0.88x~2的数学模型。苹果梨最佳密度范围66-111株/亩;密度在66株/亩更有利于树体后期生长、果实品质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早春苦瓜稀植多蔓全程调控栽培技术,是指苦瓜定植至收获期间,对叶、蔓、花、果等采取一系列的农艺栽培管护措施,实施科学的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从而实现投资小、产量高、产品品质好、收益高的栽培方法.示范试验结果表明,采取早春苦瓜稀植多蔓全程调控栽培技术,每667 m2定植450 株,比常规栽培方法(每667 m2定植1000~2000株)少,节省种苗122%~334%,大大减少了种苗投资,降低了生产和管理成本,但667 m2产量比常规栽培方法(667 m2产量约2000 kg)提高近2200 kg,增产110%左右,显著提高了产量和产值.采取该种植技术生产的苦瓜商品性佳,皮亮、肉厚、口感好,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大大提高.现将早春苦瓜稀植多蔓全程调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早春茬西瓜栽培因早春季节外界气温变化大、拱棚单层膜覆盖的栽培模式保温效果差,容易受到低温影响而遭受冻害。近年来,山东寿光及周边地区瓜农结合生产实际,采用地膜、小拱棚、中棚等7层覆盖的栽培模式进行早春茬西瓜栽培,解决了早春西瓜栽培的保温问题,西瓜产量提高,获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希望对其他地区西瓜生产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陈阳 《长江蔬菜》2011,(24):23-24
比较了高山栽培5种不同种植密度对晓丰甘蓝的生物学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高山栽培晓丰甘蓝株行距为40 cm×45 cm时,其产量、纯收入较其他种植密度分别提高2.3%~14.2%和6.3%~19.3%,是一种较为合适的高山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8.
番茄是北方人最喜欢的蔬菜之一,怎样能在寒冷的地区使番茄早上市,提高早期产量,这个问题一直很受重视。除采取化学药剂催熟外,定植方法也直接影响番茄的成熟期和产量。近几年的栽植实践证明,早春露地定植番茄采用“L”形根向阳栽培方法可使番茄提早成熟2~3天,使前期产量增加20~30%。  相似文献   

19.
导读:为了规范豇豆早春小拱棚相应栽培技术,建立与产地实际相适应的技术标准,提升生产标准化水平,提高栽培管理方法,保护生态环境,以获取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编制了《豇豆早春小拱棚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并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专家评审。本规程规定了豇豆早春小拱棚的产地环境、整地、播种、搭棚、棚内管理、拆棚、拆棚后管理,适用于桂南地区豇豆早春小拱棚栽培。  相似文献   

20.
通过开展不同整形方式研究,结果表明:梨幼树不同树形对侧枝生长、树冠形成的影响不同,因此在开花结果早晚、前期产量、效益方面差异较大。以折叠式扇形和Y字形整形提高早期产量效果最为显著。在每667m2栽植110株左右的密度情况下,常常采用折叠式扇形的树形;在栽植密度大于110株/667m2的情况下,采用Y字形树形;栽植密度小于40株/667m2以下的早熟梨采用疏散分层形的树形。根据不同整形方式的方差分析,得出丰产树形结构指标:在栽培密度110株/667m2的条件下,‘翠冠’梨产量控制在3000~4000kg/667m2,枝量30000~40000枝/667m2,一般每20~25cm着生1个结果枝,叶面积系数2.5~3.2,果距保持20~25cm,留果量12000~16000个/667m2,叶果比25~30:1,枝果比2~2.5:1,中短果枝占85%~90%,单株负荷27.5~37.5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