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森林景观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层次分析法为研究手段,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科学分析确定了森林景观资源的评价因子体系及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系数。建立了一个森林资源在森林旅游产业开发方面较完整的层次结构体系和数量化评价模型。分析认为,影响林景资源评价的项目层有3个。因子层有12个。林景资源评价体系的建立,为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风景视觉吸收力是景观综合视觉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风景资源评估和景区区划的依据。文章以天宝岩自然保护区为例,在制定该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规划时,探讨了对全区森林景观视觉吸收力进行评价的具体方法,从而为景区的建设和生态旅游路线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森林景观及其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探讨了森林美与森林景观的含义,提出了一套评价标准,并通过探讨森林美感的共同性和美感差异性,联系实际说明了评价标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林业等专题数据,确定伊河流域自然地理状况的一级分区及生态服务功能为主导的二级分区,结合乡镇界线形成74个森林景观恢复区,设置9类森林景观恢复技术,评定伊河流域森林景观恢复实施后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原始林的改造、能动经营和农林复合经营是伊河流域森林景观恢复的重点。实施森林景观恢复后,生态服务总价值为406.2亿元,是恢复前的1.33倍。在流域景观尺度上进行自然地理和主导服务功能的区划,结合乡镇界确定恢复区并实施FLR技术的方法,对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保护、发展以及提高齐云峰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资源的质量,本文从景观资源质量、区域环境质量和旅游开发利用条件3个方面对齐云峰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景观资源进行评价。并以此3大类指标构建齐云峰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森林公园的景观价值。  相似文献   

6.
森林景观资源美学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本文建立了评价森林景观资源美学价值五大类十七个因子的指标体系及各指标的涵义,提出了评价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7.
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国外森林景观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55,自引:5,他引:55  
王雁  陈鑫峰 《林业科学》1999,35(5):110-117
本文系统介绍了常用于国外森林景观评价中的几种心理物理学方法 ,从数学和经验两方面介绍了SBE法和LCJ法的异同点 ,综述了国外针对森林景观评价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最后总结了 30年来心理物理学方法在森林景观评价中的应用实践及由此摸索出来的各种森林景观元素与美景度之间的关系 ,并分析了森林景观评价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走进森林,回归自然的愿望越来越迫切.2004年6月,浙江省南山省级森林公园应运而生,然而该公园的主体是国有西甑山林场所属山林,其森林景观资源很大一部分是由经营性的人工林组成的,形成了若干个森林类型.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景观美学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提出建立科学的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10.
森林景观质量评价研究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国内外森林景观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 分别从评价方法、评价途径以及评价者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1)各种评价方法综合应用, 取长补短; (2)加强公众参与, 体现“以人为本, 景为人用”的理念; (3)加强数字图片编辑和森林景观可视化研究; (4)以森林景观评价促进森林景观建设, 促进森林游憩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汕头生态景观林带现状和树种材料进行调查分析,应用景观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森林美学等原理,初步选择适宜的生态景观林树种,根据树种特性和立地条件,设计不同的树种配置模式,并对景观类型设计、营造林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推进广东省汕头市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生态景观林带绿化景观带造林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章从苗木准备、树种选择、苗木栽植和养护管理四个方面着重阐述了广东省生态景观林带中高速公路、铁路隔离网外侧20~50 m绿化景观带的造林技术,旨在为广东省生态景观林带中绿化景观带的造林工作提供参考,尽快形成多层次、多树种、多色彩、多功能、多效益的景观林带。  相似文献   

13.
森林景观色彩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森林景观中,色彩是影响感官的第一要素,森林景观的美主要是以视觉美的形式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色彩规划在森林景观规划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文中在对国内外森林景观色彩研究现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森林景观色彩规划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眼动的城市森林景观视觉质量评价及距离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注视点个数、注视频率、平均注视时间、平均眼跳幅度、平均眼跳速度、首次注视时间、注视时间比重7个眼动指标,构建景观视觉质量评价模型,选取并拍摄获取通州运河森林公园旱柳林5个样地、6个不同距离梯度下的30个样本,通过眼动实验获取指标数据进行景观视觉质量评价;再基于ANOVA分析距离对景观视觉质量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旱柳林游憩步道建设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旱柳林景观视觉质量值分布在0.13~1.49范围内,90%样本处于中高等级,视觉质量较好;2)注视点个数、注视频率、平均眼跳幅度、注视时间比重对景观视觉质量构成显著影响,距离变化通过显著影响注视点个数,对注视频率、平均眼跳幅度、注视时间比重产生相关影响,从而影响景观视觉质量;3)旱柳林景观视觉质量在25 m处最低,且25 m处视线多向树冠与草坪交界面聚集,草坪对景观感知存在一定影响,在5 m和30 m处景观视觉质量呈现相对较高水平,可作为游憩路径设置参考值。  相似文献   

15.
天然林森林资源的景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天然林森林资源的景观变化,文章使用了景观空间格局分析软件包FRAGSTATS,主要计算了景观形状指数、平均形状指数、面积加权斑块平均形状指数、双对数破碎度、斑块平均分维度、面积加权斑块平均破碎度、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辛普森均匀度指数、修正辛普森均匀度指数、修正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面积加权斑块平均形状指数、双对数破碎度、斑块平均破碎度略有下降,也就是说,斑块(小班)形状变化不大。森林景观的变化要滞后资源的变化。各种斑块的多样性指数变化不明显。斑块丰富度和斑块丰富度密度大幅上升。  相似文献   

16.
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GIS技术,结合嘉荫县的实地踏查,建立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利用形状指数、近圆指数、分维数、景观要素斑块密度、景观多样性指数H与均匀度E等指数来对嘉荫县森林景观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嘉荫县的景观类型可划分为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及其他林业用地,柞树林、杨树林、白桦林、黑桦林、针叶纯林、阔叶混交林、珍贵阔叶林和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农田、沼泽地和其他非林业用地等16类;嘉荫县的主要景观为阔叶混交林、农田、柞树林、白桦林和沼泽地,占了总面积的88.15%;嘉荫县的土地利用类型不是很丰富,林业在嘉荫县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湘东常绿阔叶林林内景观质量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位于湘东的浏阳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阔叶林的林内景观为研究对象,从所拍摄的照片中选取了45张最具代表性的,采用SBE评价法对景观的质量进行评价。把林内景观分解为13个要素,每个要素设置3~4个类目,共计39个景观要素组合。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归回分析,剔除了相关性小的要素,保留了6个相关性较大的要素。结果表明,林内景观要素对美景度的贡献率依次为平均树高(27.7%)、平均胸径(20.2%)、林分密度(17.3%)、色彩丰富度(16.4%)、枯树倒木(9.4%)、绿视率(9.0%),据此建立了景观美学质量与各景观因子类目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提出了修枝、调整林分密度、清理枯倒断木、增加地被植物等提质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18.
厦门市风景林春季植物景观质量评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厦门风景林春季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收集65张近景植物图片和相关资料,采用大众评判法获得美景度,运用多元数量化模型Ⅰ,依据美景度与景观要素的关系建立观花类与非观花类评价模型,实现厦门市风景林景观质量的评价。结果表明:影响春景观花模型的主要因子顺序是绿色比>非景观影响因子>灰度比>色彩布局>林冠层变化,各因子的偏相关系数均在0.88以上,复相关系数达0.97;影响春景非观花模型的主要因子顺序是绿色比>林冠面特征>非景观影响因子>生活型特征,偏相关系数均在0.87以上,复相关系数达0.99。  相似文献   

19.
风景林景观美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借鉴国内外风景林景观美学评价已有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了影响风景林景观美学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2级5类的风景林景观美学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景观美学指数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