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铃虫发生及灾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致棉铃虫大发生的基本条件是食物链,包括物候、作物布局、栽培耕作制度、棉花生育状况;影响其种群基数的因素有抗药性、天敌的自然控制、防治质量等;决定是否大发生的关键因子是虫情基数和气候等。虫情基数是内因,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外因,二者是导致棉铃虫暴发的关键因子。根据荆州地区1970~1996年共27年的虫情和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法,选择主要的相关因子,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第4代棉铃虫发生量及灾变预报模型:Y=183.396+15.556X2-0.370X11±84.618,回测正确率为74.1%,试报1997年第4代发生量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2.
灰飞虱在苏州市吴中区粮食生产区域的持续发生,严重影响吴中区禾本科作物的生产安全。随着苏州市吴中区种植制度的调整和气候条件的改变等,水稻灰飞虱的发生呈现出新的特点。为了明确近年苏州市吴中区灰飞虱发生特点,于2017—2020年在开展了成虫灯诱监测和田间系统调查,对稻田灰飞虱种群动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17—2020年灯下灰飞虱成虫始见期基本一致,成虫种群数量总体表现为逐年降低,主害代第3代灰飞虱2017—2019年田间初始自然发生量在同一水平区域,2020年田间初始自然发生量明显低于前3年,田间高峰期的自然发生量呈显著递减趋势。通过对近年灰飞虱成虫和主害代发生期及发生量的观测、分析,可进一步掌握水稻灰飞虱种群发生规律,为灰飞虱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棉铃虫继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严重的抗药性后,对久效磷、辛硫磷和甲胺磷等有机磷杀虫剂也已产生中等水平抗性。丙溴磷作为取代菊酯的轮用药剂在我国使用面积越来越大。作者通过田间棉铃虫种群对丙溴磷抗性测定和室内抗性选育,初步研究了棉铃虫对丙溴磷的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4.
棉铃虫继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严重的抗药性后,对久效磷、辛硫磷和甲胺磷等有机磷杀虫剂也已产生中等水平抗性.丙溴磷作为取代菊酯的轮用药剂在我国使用面积越来越大.作者通过田间棉铃虫种群对丙溴磷抗性测定和室内抗性选育,初步研究了棉铃虫对丙溴磷的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5.
食诱剂可以同时引诱棉铃虫雌、雄成虫,对其田间种群的防治效果明显。在撒施应用中,氯虫苯甲酰胺常被用作棉铃虫食诱剂的伴施杀虫剂,现阶段推荐使用浓度为0.5 μL/mL。本文测定了食诱剂与低剂量氯虫苯甲酰胺混配对棉铃虫成虫繁殖力及卵孵化率的影响,同时评估了其田间防治效果。在室内,氯虫苯甲酰胺浓度为0.25、0.125、0.0625 μL/mL的食诱剂对棉铃虫雌成虫的致死率分别为75.81%、67.01%和60.24%。以氯虫苯甲酰胺浓度0.25、0.125 μL/mL的食诱剂饲喂棉铃虫雌成虫,其存活个体的繁殖系数较未取食杀虫剂的对照组分别下降95.39%和91.61%。在田间罩笼中,提供相同数量的棉铃虫成虫,无论是仅雌成虫取食氯虫苯甲酰胺浓度为0.25 μL/mL的食诱剂,还是雌、雄成虫均进行取食,田间落卵量较未取食氯虫苯甲酰胺的对照组平均下降73.56%,后代幼虫发生量平均减少75.55%。因此,食诱剂与低剂量氯虫苯甲酰胺混配对棉铃虫成虫及其后代种群有明显控制作用,为棉铃虫食诱剂撒施中伴施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的减量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新疆棉铃虫生物学特性和多年的种群动态趋势,并在收集棉花种植面积、产量、棉花市场价格及棉铃虫防治费用等相关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种群模拟模型(CLIMEX模型)并结合随机模拟方法(@RISK软件),评估不同场景下棉铃虫对新疆棉花产业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棉铃虫种群模拟表明:随着未来气候变化,新疆棉铃虫的周增长指数(GIw)...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华北棉区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田间种群对3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于2014—2015年和2018—2019年分别采集河南、河北、山东和山西4个省的棉铃虫田间种群,采用浸叶法于室内测定棉铃虫对辛硫磷、三氟氯氰菊酯和甲维盐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各监测点棉铃虫对辛硫磷处于中等水平抗性,在2014—2015年和2018—2019年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3.0~58.5倍和21.1~55.3倍,棉铃虫对辛硫磷的抗性发展相对缓慢;各监测点棉铃虫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已产生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河北沧县、河南安阳、山西盐湖种群的抗性倍数由2014年的61.0倍、22.5倍和24.0倍上升至2019年的91.1倍、44.7倍和61.3倍,山东夏津种群的抗性最高,2019年抗性倍数达到216.3倍;棉铃虫种群对甲维盐表现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河北沧县、河南安阳、山西盐湖和山东夏津种群的抗性倍数分别为8.2~40.4倍、5.8~16.6倍、5.5~23.4倍和11.0~36.6倍。表明4个监测地区的棉铃虫田间种群对3种杀虫剂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建议减少这3种杀虫剂的使用频次,并注意与其他杀虫剂交替轮换使用,以延缓棉铃虫抗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北疆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作用因子构建了北疆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并对棉铃虫种群生命表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结果表明:由于棉田捕食性天敌的大量发生,北疆棉铃虫2代的3、4龄是关键虫期;另外, 2007年2代6龄发生期大量降雨,气温很低,空气潮湿,不利于棉铃虫幼虫的发育生长,同时茧蜂和寄蝇等寄生性天敌也大量发生,因此6龄也是关键虫期。棉铃虫3代的低龄期,由于棉田捕食性天敌草蛉、瓢虫、蜘蛛、食虫蝽的大量发生,卵至1龄为关键虫期。同时这段时期大量降雨,气温降低也不利于棉铃虫幼虫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采用室内毒力测定、田间试验和系统调查方法研究了3种杀虫剂对中稻田白背飞虱及捕食性天敌群落的影响,旨在提高水稻白背飞虱的化学防治效率,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为水稻白背飞虱的综合治理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吡蚜酮和毒死蜱3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均有较高的室内毒力,LC50分别为0.339 1、0.896 0和4.714 7mg/L,说明安徽省桐城市白背飞虱种群对这3种药剂尚未产生较高的抗药性。阿维菌素对白背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较差,毒死蜱药后3d即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持效期较短。吡蚜酮对白背飞虱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药后7d和14d的防效分别达到90.94%和89.94%,且对捕食性天敌群落影响较小,有助于保护和加强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是防治中稻田白背飞虱较理想的药剂。  相似文献   

10.
棉铃虫捕食性天敌控制作用评价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在分析棉田捕生天敌数量变化及空间动态的基础上,综合考试捕食性天敌的数量、天敌与棉铃虫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度和时间发生上的同步性,建立了棉铃虫捕食性天敌控制作用的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在棉田棉铃虫发生期,控制棉铃虫卵和初孵幼虫的天敌集团作用的大小依次为:瓢虫草蛉类〉捕食性蝽类〉蜘蛛类。天敌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存在时间上的序列性和阶段性,不同棉铃虫发生世代天敌功能团和优势天敌作用大小不同。二代主要为龟纹瓢虫、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我省赣州、宜春、南昌稻区1978~1991年白背飞虱田间和灯下系统调查资料进行了整理,初步弄清了我省白背飞虱自然种群年度间和季节性消长动态。通过分析虫源,温度、湿度以及雨量与主害代发生量的关系,明确了虫源是影响白背飞虱发生量的主要因素,为该虫的测报和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苹果绵蚜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果绵蚜生活史复杂,具有世代交替现象。其种群增长能力可由内禀增长率表示,种群动态季节间变化较大,影响变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寄生蜂的寄生作用、有翅成蚜的发生以及捕食性天敌的捕食作用等。田间自然天敌对苹果绵蚜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不能控制其猖獗为害,必须采取植物检疫、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86—1989年在河南省新乡棉区对一至四代棉铃虫自然种群进行系统观测,组建9个生命表、3个生殖力表。棉铃虫自然种群存活曲线属Pric A型,种群趋势指数I依次为4.3719、0.3756、1.9577、1.0094,世代存活率为0.700%、0.059%、0.310%、0.176%。棉铃虫幼虫期受自然天敌控制作用显著,种群控制指数IPC依次为8.5164、29.7463、10.7798、14.2910。二龄期被寄生是影响棉铃虫一至四代全年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五龄被捕食是影响不同年份间第二代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一至三代的自然增殖率依次为0.0391、-0.0470、0.0462,周限增长率为1.0398、0.9541、1.0473。化学防治对下代种群档势指数影响强烈。  相似文献   

14.
棉铃虫的天敌种类很多,1979~1980年我们通过跟踪追迹的方法,对影响二、三、四代棉铃虫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天敌因素,进行了初步观察,现将结果整理于下:一、天敌种类和优势种的消长两年来在南通县观察的结果:棉铃虫的捕食性天敌有26种;寄生性昆虫7种;寄生性病原生物6种。  相似文献   

15.
新疆南部地区棉田捕食性天敌种群动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开展棉田害虫生态控制,于2004年5~8月系统调查了新疆阿克苏棉区捕食性天敌的种群数量消长动态。结果表明:该地区捕食性天敌种类多数量大,有7目15科28种以上,高峰期天敌虫量平均达到8.86头/株;无干扰情况下能建立稳定的自然种群,对棉田发生的害虫基本上可有效控制;不同天敌田间消长动态存在差异,瓢虫和草蛉为优势种类。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区西瓜蚜虫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年调查,北京地区春茬和秋茬西瓜大棚内蚜虫的种群发生动态,采用室内浸叶法和田间喷雾法测定了6种杀虫剂对蚜虫的毒力及相对防效.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春茬棚内西瓜蚜虫于5月中旬开始快速上升.秋茬棚内于8月下旬快速上升,秋茬棚内蚜虫数量明显低于春茬.供试的6种杀虫剂中,阿维菌素毒力最高,LC50值为0.072 mg/L,其次是烟碱类杀虫剂,其中啶虫脒LC50值为0.45 mg/L,联苯菊酯和毒死蜱的毒杀活性较低,LC50值均大于8.00mg/L.田间防治试验中,除了10%联苯菊酯EC 10000倍液的防效较差以外,其他各药剂处理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良好,防效均超过85%,彼此差异不显著,可在田间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7.
甘肃甘谷县麦蚜种群动态及防治指标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1991~1994年甘谷县麦蚜田间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明确了麦蚜的种群结构和消长动态及天敌与麦蚜的跟随关系。并建立了麦蚜混合种群数量与产量损失率的回归模型即Y=0.3591+0.001897x,依次确定了小麦穗期混合麦蚜种群的防治指标为百株蚜量1000头。  相似文献   

18.
连续两年在小麦拔节后通过田间模拟加温,研究变温条件下温度升高对麦蚜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区相比,加温处理区麦蚜和寄生性天敌的数量显著增加,麦蚜被寄生率降低,捕食性天敌数量的变化不明显。其次,加温处理区小麦的产量指标如穗重、穗粒重、穗粒数、平均粒重等相对空白对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本研究为构建麦蚜气候响应模型,模拟气候变暖形势下麦蚜的发生趋势,以及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转基因抗虫棉田棉蚜种群动态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河北省南皮县采用罩网和开放式观测相结合的方法,以亲本常规棉为对照,对转Bt基因棉田和转Bt CpTI双价基因棉田棉蚜自然种群消长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与常规棉相比,单、双价抗虫棉对天敌捕食和寄生、病原物、风雨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棉蚜种群的自然控制作用均未产生显著影响;各因素中,除自然死亡及未知因素死亡外,天敌捕食对棉蚜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最强,风雨的作用次之,天敌寄生和病原物的作用则较弱。单价抗虫棉田棉蚜的发育历期和产仔量均与亲本常规棉田无显著差异,但双价抗虫棉田棉蚜的发育历期较对照显著延长,产仔量则无显著差异。由此表明,捕食性天敌对单、双价抗虫棉田非靶标害虫棉蚜具有较好的自然控制作用,是影响棉蚜自然种群数量动态的关键因素;单、双价抗虫棉的抗蚜性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0.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空间容积大小和捕食者个体间的干扰作用对功能反应的影响,建立了参数方程和模拟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血清方法,提出了自然条件估算捕食者对猎物捕食数量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可用于评价自然条件下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