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黄河三角洲轻度盐碱地上,用杂交桑沙2×伦109的1年生实生苗,按每667 m2 5 000株(40 cm×33 cm)、6 000株(40 cm×28 cm)、8 000株(30 cm×25 cm)3种密度建设密植桑园,对栽植当年枝条生长量、产叶量、采桑养蚕工效进行了调查,对4个养蚕户当年建园、管理、养蚕投入和养蚕收入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对栽植后第2、3年桑叶产量和桑树的越冬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杂交桑沙2×伦109在该地区能够安全越冬,按每667 m2 5 000株(40 cm×33 cm)高密度建园,可以达到当年栽桑当年见效的目的,栽植后第2、3年的产量也高于其他2种栽植密度,并且可以实现收获、养蚕的省力化。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柳蒿饲用分株繁殖的最佳种植密度,提高其产量,试验将2019年5月24日采集的野生柳蒿分株种植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试验基地,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别设置8.3万株/hm2(行株距为30 cm×40 cm)、11.1万株/hm2(行株距为30 cm×30 cm)、16.7万株/hm2(行株距为20 cm×30 cm)、25.0万株/hm2(行株距为20 cm×20 cm)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穴播,每穴2株,小区面积为15 m2(3 m×5 m)。移栽后浇透水,后期根据降雨干旱情况浇水,保证生长良好,不施肥。于2021年6月25日测定株高、每平方米株数、单株叶片数、茎粗、叶长、叶宽、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各项指标,并对各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每平方米株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升高;株高、茎粗、叶宽、鲜草产量、干草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每平方米株数与种植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干草产量、叶宽与种植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引黄灌区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最佳种植密度和适宜氮肥施用量,本试验选用红花‘甘红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施氮量,副区为种植密度,设3个施N水平(45、90、135 kg·hm-2)和4个种植密度(株行距分别为30 cm×60 cm、25 cm×60 cm、25 cm×50 cm、27 cm×40 cm),研究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红花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种植密度显著影响红花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氮素积累量随着两者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籽粒产量、羟基红花黄色素A (HSYA)、氮素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受交互作用影响显著,干花产量对种植密度反应敏感。其中,施氮量90 kg·hm-2、株行距25 cm×50 cm条件下,HSYA含量最高,其余指标在施氮量90 kg·hm-2、株行距25 cm×60 cm条件下趋于最大。综合考虑产量、品质、氮素利用协同提高,在引黄灌区红花种植最佳施氮量为90 kg·hm-...  相似文献   

4.
对桂牧一号杂交象草在行株距为60 cm×60 cm、70 cm×70 cm、80 cm×80 cm、90 cm×90 cm、100cm×100 cm 5个不同栽培密度下的鲜草产量、株高、分蘖和营养品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鲜草产量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株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高,分蘖数无明显差异;营养品质在行株距为80 cm×80 cm时,粗蛋白、粗灰分最高,粗纤维含量最低,粗脂肪含量各处理无明显差异。综合分析,在实验地区桂牧一号杂交象草的最适栽培密度为行株距80 cm×80 cm。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饲用高粱主要农艺性状及生物量的影响,对饲用高粱株高、叶面积、茎粗、分蘖数等农艺性状及各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明确了不同密度对相关指标的影响:20cm×30cm密度株高最高,20cm×50cm密度下叶面积最大,40cm×30cm密度下苗期分蘖最多,并得到了综合评价得分公式:综合得分=F_1×33.112+F_2×31.012+F_3×24.643,根据综合得分得出大卡Big Kahuna最优种植密度行株距为40cm×30cm。  相似文献   

6.
不同密度下越冬型黑麦产量形成的光合特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寒地冬黑麦饲草群体产量形成的光合特性差异,以东农冬黑麦001为材料,采取完全随机设计,设置基本苗为225×10~4株·hm~(-2)(D_1)、275×10~4株·hm~(-2)(D_2)、325×10~4株·hm~(-2)(D_3)、375×10~4株·hm~(-2)(D_4)和425×10~4株·hm~(-2)(D_5)5个密度处理,对比分析各处理主要生育阶段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黑麦整体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在抽穗期达到最大,显著高于其他生育时期,随着密度的增高,叶绿素相对含量减少,花后叶绿素含量SPAD值下降幅度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各密度黑麦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均在开花期达到最大,显著高于其他生育时期。随着密度的增大,光合参数逐渐减小、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Ⅱ))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逐渐减小,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呈增大的趋势。研究得出,越冬型黑麦鲜草产量与干草产量在基本苗为275×10~4株·hm~(-2)时最大,随着密度的增加,黑麦生物产量逐渐降低。表明构建合理群体大小,获得较高花前光合生产能力,是获得寒地冬黑麦高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陇东黄土高原地区青贮玉米品种和密度对生物量与农艺性状的影响。选用东单13(H1)、正大12 (H2)、科玉188 (H3)、衡远Y4038 (H4)及濮单6号(H5) 5个青贮玉米品种为试验对象,分别设4.50×104(D1)、5.25×104(D2)、6.00×104(D3)、6.75×104(D4)和7.55×104株/hm2(D5) 5个种植密度,玉米籽实乳浆线达到1/2时测定全株玉米相关生物量及农艺性状。结果显示:玉米品种与种植密度的交互作用对其农艺性状和生物量无显著影响(P>0.05)。品种对株高、穗位高、穗长、穗宽、持绿度和百粒干重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密度对单株重、鲜物质产量、干物质产量、茎干重、叶干重和果穗干重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的排名为:H3D2 (0.066 59)>H4D3 (0.064 39)>H4D5 (0.062 55)。研究表明,青贮玉米的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对未来降水变化的适应机制,研究不同降水量[对照(CK)、增加5%(W_5)、增加10%(W_(10))、增加15%(W_(15))、增加20%(W_(20))、增加25%(W_(25))]对伊犁绢蒿荒漠0~5cm、5~10cm土层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物种组成、萌发动态及密度的影响,并对土壤种子萌发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降水量的增加,伊犁绢蒿荒漠0~5cm土层土壤种子库萌发的物种数及其萌发总密度呈增加趋势,与对照(3种,146.5粒·m~(-2))相比,增水20%及25%处理土壤种子库萌发的物种数依次显著增加3.7、4.3倍,萌发的总密度显著增加65.2%、195.6%,且土壤种子库平均萌发总量仅占种子储存量(7.2×10~3粒·m~(-2))的2.8%,而5~10cm土层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萌发数仅占土壤种子库种子储存量(1.2×10~3粒·m~(-2))的6.2%。从萌发物种看,增水显著促进串珠老鹳草、木地肤、荒漠蒲公英的萌发。随降水量的增加,伊犁绢蒿土壤种子库萌发物种与地上植被相似性呈逐渐增加趋势,相似性系数最高达0.81,且各增水处理间相似性系数也逐渐升高。总之,增水促进了伊犁绢蒿荒漠土壤种子库种子的萌发数量,提高了萌发物种数,增加其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利于退化草地的演替与恢复。  相似文献   

9.
白喉乌头(Aconitum leucostomum)是新疆伊犁河谷山地草甸草地广泛分布的多年生有毒植物,严重危害着当地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为掌握其生长发育状态,为合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白喉乌头从返青到开花结实期(5月3日-7月17日)的高度(H)、密度(D)、株丛径(Z)和地上生物量(W)等每15d测定一次,监测其生长动态,并采用一元非线性拟合的方法,对白喉乌头的生长动态进行拟合,并对高度、密度、株丛径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白喉乌头的高度、株丛径和地上生物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其增长模型分别是:幂函数模型、Long-modified模型和幂函数模型,其拟合方程分别是H=4.6978T0.513551、Z=(494.1776+231.5106T)0.339913和W=2.6393T0.781408;白喉乌头的密度先增大后减小,符合房室模型,其方程式为D=114.7676e(-0.005049T)-100.8592e(-0.095765T);在同一时间高度、株丛径与地上生物量之间呈显著相关的回归关系:W=39.7814364+5.429432775H-7.108936940Z;高度是影响白喉乌头地上生物量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可以通过控制高度来控制白喉乌头的繁殖。  相似文献   

10.
不同株高的柠条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其估测模型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整株挖掘法测量小株(0< h≤ 50cm)、中株(50< h≤ 100cm)、大株(h>100cm)3个株高的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地上与地下器官生物量,分析其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并利用易测指标对其地上、地下和全株生物量构建估测模型,旨在揭示不同株高柠条的生物量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柠条地上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为老龄枝 >叶 >新生枝,随着株丛高度的增加,老龄枝生物量所占比例呈升高趋势,而叶和新生枝生物量呈现降低趋势;柠条地下生物量随着土壤层次增加而呈降低趋势,3个株高柠条的地下生物量主要集中在0~30cm,其中0~5cm所占比例最高,且同一层不同株高的柠条地下生物量所占比例不同;柠条地上、地下生物量呈幂函数生长关系,地上生物量所占比例高于地下生物量,随株高增大老龄枝所占比例呈升高趋势,而叶、新生枝和地下生物量所占比例呈降低趋势。利用冠幅直径、高和冠幅体积构建的柠条地上、地下及全株生物量的模型较好,小珠和中株建立的估测模型为二次函数,大株建立的估测模型为幂函数,所筛选出来的3个株高最优生物量模型总相对误差(RS)范围为-3.9~-18.08,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RMA)范围为10.12~18.67,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1.
适宜的土壤含水量和植株密度是栽培草地管理的关键因子.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土壤水分(85%~90%、75%~80%、60%~65%、35%~40%的土壤饱和含水量)和植株密度(10、15、20株·盆?1)互作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植株性状和叶片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株高、分枝数、根颈...  相似文献   

12.
褐鳞苔草(Carex brunnescens)是黄河源区(玛曲)沙漠化草地具有较强固沙能力的先锋植物,对维护玛曲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有重要作用。为了揭示褐鳞苔草固沙的生物学特征,本研究在野外观测了其物候学特征,地上和地下器官生长进程以及地下器官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褐鳞苔草返青早,生育期较长,具有二次开花和结果的生长特性。褐鳞苔草单株叶宽、单株叶长、单株叶片数量、群落密度、群落盖度和群落叶片密度从展叶期-果实成熟期-黄枯期呈显著增加而后趋于稳定;而单株叶丛高度、单株叶面积和群落叶片面积呈显著增加而后减小的趋势。褐鳞苔草地下茎(水平茎和垂直茎)和根系适宜生存的沙层深度为0-60cm。不同沙层深度(0-20、20-40和40-60cm)均以直径为0.2~0.5mm的中根数量最多,在20-40cm沙层内细根(0.2mm)的根系总长度均最大,0-20cm沙层内中根根系总长度最大。在10-30cm沙层内,水平茎,垂直茎和主根长度、鲜重和干重均最大,40-50cm沙层内最小。以上结果表明,褐鳞苔草能很好地适应高寒风沙生境,可作为玛曲高寒沙漠化草地生态恢复的建群种,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欧李作为我国特有的野生植物资源,以其突出的抗性,较高的食用价值、观赏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备受关注。本研究针对榆林地区干旱少雨、土壤瘠薄等实际问题,引入“农大5号”欧李和“京欧1号”欧李,通过对不同栽植密度下欧李植株存活率、株高、冠幅、分枝数、叶片长度、叶片宽度的调查,观测欧李在榆林地区种植的表现情况,为促进欧李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欧李在榆林地区可越冬存活,平茬后可萌发出当年生新枝6-8枝。“京欧1号”欧李在株、行距为0.5m×0.7m时存活率最高,为54.76% “农大5号”欧李在株、行距为0.8m×1 m时存活率最高,为82.14%。(2)“农大5号”欧李的株型(株高40.74-53.46cm,冠幅40.15-46.19cm)与“京欧1号”欧李的株型(株高26.67-35.22cm,冠幅26.80-30.67cm)相比较大,且种植密度越大,“农大5号”欧李的株高越高。种植密度对2个欧李品种叶片的长度、宽度、当年新生枝条数量无显著影响。(3)“京欧1号”欧李叶片宽度及长宽比显著高于“农大5号”欧李的叶片。“京欧1号”欧李叶片长度与宽度呈现等速生长。  相似文献   

14.
高密度草本化栽培对饲料桑全株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密度对饲料桑‘特优2号’(Morus alba‘teyou No.2’)全株产量及饲用价值的影响,探讨最适栽培密度。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连续3年对不同密度下的饲料桑产量进行测定,并就进入丰产期的饲料桑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进行评定。结果显示,密度对饲料桑产量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栽植年限的增加,饲料桑产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同一年份内均以105000 plant·hm^-2密度下产量最高。饲料桑的总产量变化趋势与其产叶量的变化一致;密度对饲料桑的茎叶比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总分枝数呈现先升高后略降低的趋势,株高变幅为75.33~78.33 cm,分枝数变幅为11.67~12.33;主茎粗、单枝叶片数随着密度增加而降低,茎粗变幅为0.64~0.75 cm,叶片数变幅为11.67~12.67。密度对饲料桑饲用品质影响显著。随着密度的增加,饲料桑全株粗蛋白(crude protein,CP)、粗脂肪(ether extract,EE)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105000 plant·hm^-2密度下全株CP和EE含量最高,分别为16.60%和3.67%;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在75000 plant·hm^-2密度下最低,均值为42.84%和30.18%;灰分(crude ash,CA)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最高为8.69%;所有密度下的相对饲用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范围为128.19~141.93。综合考虑,适宜川东北地区推广的高产、优质饲料桑栽培密度为105000 plant·hm^-2。  相似文献   

15.
不同种植年限人工苜蓿草地植物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菁  谢应忠  吴旭东  徐坤 《草业学报》2014,23(2):340-345
通过测定并分析不同种植年限(种植1,3,4,5及8年)人工苜蓿草地苜蓿叶片、茎秆及0~20 cm土壤中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研究了种植年限对人工苜蓿草地土壤及植物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1)0~20 cm土壤C、N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P含量与之相反,各年限间有显著差异(P<0.05)。2)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苜蓿叶片C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P含量先升后降。茎中各养分的变化规律与土壤养分变化规律相似,变化幅度小于叶片养分。3)苜蓿叶片N∶P及C∶P与叶片P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叶片N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土壤P与茎的C、N、P及化学计量比均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在临夏川塬灌区饲用甜菜以种植密度4000株/667 m^2最好,块根产量达9438.3kg/667 m^2,较种植密度5800株/667 m^2处理增产2.6%,较种植密度2500株/667 m^2处理增产7.3%,块根产值943.8元/667 m^2,叶丛高度60.4 cm,平均单根重2.8 kg,其块根大小适中,群体分布结构合理,块根均匀,光滑,商品性好,效益显著,在临夏州地区大面积种植饲用甜菜时,应选择该种植密度进行种植。  相似文献   

17.
移栽密度对红芪生长发育及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不同移栽密度(行距30 cm,株距10,15,20,25和30 cm)进行红芪栽培,旨在探寻甘肃省地道产区适宜红芪栽培的移栽密度,为规范化生产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行距一定(30 cm)的条件下,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大,红芪群体产量显著下降,但药材单根产量和质量均显著提高,株距为25 cm条件下移栽成活率最高,植株生长发育健壮,根茎比最大,主茎较粗,药材个体质量指标最佳,侧根少,主根较长,药材根大,质量优异,较传统移栽株行距30 cm×30 cm药材鲜产量提高14.8%,干药材产量提高22.1%。以上说明甘肃陇南武都区红芪最佳移栽密度株行距为25 cm×30 cm,折合移栽密度为13.3万株/hm2。  相似文献   

18.
通过植物性状来研究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有助于解释植物物种的适应性与分布、群落构建过程以及生态系统功能。以滇西北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RLQ和Fourth-Corner方法分析湿草甸、中生草甸、干草甸和林缘草甸植物群落功能性状与土壤的关系,以明确不同类型草甸植物群落功能性状的差异,不同类型草甸中的关键土壤因子及对其响应敏感的植物功能性状。结果表明,滇西北高寒草甸:1)随着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增加、土壤容重和土壤碳氮比降低。2)植物生活型以地下芽为主;比叶面积与叶干物质含量显著负相关,比叶面积在4种草甸类型中无显著差异;中生草甸植物多倾向于采用质量上占优势的单粒种子繁殖方式,其他类型草甸则倾向于选择数量上占优势的多粒种子繁殖策略。3)影响群落功能性状的关键土壤因子,中生草甸是土壤pH值、土壤全氮和土壤容重,干草甸是土壤容重,林缘草甸是土壤碳氮比。4)显著影响植物功能性状的关键土壤因子,中生草甸为土壤pH值、土壤全氮和土壤含水量,干草甸中则是土壤pH值、土壤全氮、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5)中生草甸植物对土壤因子响应敏感的功能性状是比叶面积和生活型,干草甸则是叶长宽比、生长型、生活型和繁殖方式。  相似文献   

19.
单株小叶黄杨叶片生物量估测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实测44株小叶黄杨的冠幅、株高和叶片生物量:其中34株用于构建模型,运用Excel 2003对叶片生物产量进行二元回归分析,构建小叶黄杨叶片生物量估测公式;另外10株用于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小叶黄杨叶片生物量与株高相关性不显著(P0.05);叶片生物量与冠幅相关性显著(P0.05),叶片生物量的估测公式Y(g,叶片生物量)=156.12+7.332X(cm,冠幅;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