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环境的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为此,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并出台了行政政策来改善环境。然而,环保问题无论是从法律上还是政策上都仍不健全,治理效果不佳。归根到底,是因为缺乏公众的参与,这使得环保问题的解决进展缓慢。通过分析环保问题的原因,针对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性的缺陷,着重就环保的公众参与机制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环境问题尽快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2.
环境监测固有的技术性、保密性等特征,决定了公众参与面临巨大困难,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让公众享有参与环境监测的知情权、表达权、议事权、监督权和参与权。  相似文献   

3.
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环保领域的具体运用和实现,是民主政治的一种反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公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公民环境权的确立、环境信息的公开以及环保民间组织(即环保NGO)的广泛建立及其机制有效运行等基础条件之上。在我国,目前有些条件还不够充分,公众的环境保护参与得到到真正地实现和保障,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要积极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创造有利条件,以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进而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缺乏公众参与是目前土地利用规划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在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现状的基础上,对当前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制度的建议。研究表明:当前土地利用规划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参与过程,但总体上说尚处于起步阶段,问题较多。公众参与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尽快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提高公众参与的认识、明确层次差异等以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在经历了重重困难之后获得了较大发展,但仍然存在诸如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欠缺精神要件、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主体不明确、公众参与范围较小、公众参与途径不够通畅等问题。本文拟对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并通过深入分析上述问题的成因,以期对今后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制度构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祝才 《甘肃农业》2005,(11):36-36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是民主原则在环境保护领域里的延伸和发展。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对维护公民自身的环境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介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历史进程,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参与评价的公众范围、对象及时机,进而指出该法对公众参与规定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垃圾围村”现象令人触目惊心,其重要原因在于公众参与力度缺乏、规范机制不到位。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领域深化公众参与的法律机制研究将有助于弥补该项治理工作中市场行为和行政行为的缺陷,为农村绿色发展理念提供正向引导。通过宏观分析农村当前环境问题,论证了公众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性;通过微观考察公众参与的权利保障与机制约束、公众与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的具体内容,进一步探究了提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公众参与的法理支撑及其系统性治理框架,以期为构建农村生态文明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8.
陶丽萍 《农技服务》2011,28(2):244-245,25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追求效益,兼顾公平为职责对土地供需做出预测,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持续土地利用的政府行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不断提高,公众参与意识也不断增强。因此,构建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正越来越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课题。针对我国当前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及实施中存在的相关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总结国内公众参与的实践,结合实际发展的需要,提出一些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公众参与制度建设的初步意见和具体操作方法,以期为新一轮规划修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220-22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需要农村经济建设,同时必须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全国各地陆陆续续开始开展对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农村地区的环境治理问题情况极其复杂,不仅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政治政策,还需要社会公众力量一起参与到治理工作中才能促进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乡镇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积极举措主动给村民们普及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知识,加强环保教育和引导,为社会公众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公众参与是提高政策效率的重要途径,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策过程的公众参与。就新农村建设中公众参与的障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障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迅速发展,我国城镇建设和发展日新月异,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城市化的进程,还会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协调好城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12.
环境保护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重大问题,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针对我国环境问题和民众环境伦理意识淡垢实际,提出环境保护中要提高人们伦理意识,端正环保主体的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自觉选择环境治理技术,实现无公害化生产;确保一半保护基本国策的落实,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性的战略的实施。探讨环境保护和建设中,通过汲取传统文化中环境伦理精华,提不保从业人员环境伦理意识,加大环保政策和法规执  相似文献   

13.
信息公开是充分实现公众环境知情权的需要,也是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和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前提。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环境知情权的缺位导致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流于形式。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中的信息公开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来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论浙江山区乡镇的资源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质量、生态功能和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发生了一系列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危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文章运用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分析山区乡镇存在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分析地方政府和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人为因素,提出了山区乡镇资源环境保护要树立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系统保护、自然保护、景观保护和因地制宜等5个意识,即要树立可持续性发展意义,这对实现山区乡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浙江省提前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关重要。参7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把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建设提到了当今的重要议程,着重强调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总体各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今后相关部门与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和深远意义。众所周知人类既是环境灾难的制造者,也是环境灾难的受害者,更是环境灾难的治理者。西方国家生态观念与意识较为强烈.人们多数采用与选择适宜的绿色生活方式来实现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从分体现西方国家的文明与素养。值得借鉴的是怎样如何结合西藏实际情况保护西藏的碧水蓝天,建设美丽西藏将是本文论述的观点,在第四十二个“世界环境日”、“中国环境日”来临之际。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组建了新型事业科研单位一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我将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在保护与促进高原生态环境的循环与发展方面阐述自身的学术观点.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环境保护与游客体验管理在森林公园管理中的重要性,指出了这两者存在着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矛盾的辩证关系,运用系统论与控制论等理论从监测机制、调节机制及反馈机制等3个方面构建了森林公园环境保护与游客体验管理的协调机制,其中着重对如何设计监测指标及对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与游客体验协调度的计算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西部地区的自然生态背景及严重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还着重阐述了加强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杨露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1):185-187
介绍了我国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环境立法的重要性,并论述了我国现行环境法律体系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环境执法中存在的不到位现象,指出现行环境法的改善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家庭作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环保教育不容忽视的角落 ,环保教育深入开展可以提高家庭成员的环保素质 ,维护公民的环境权益 ,推动其他学科和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迅猛发展 ,同时孩子是家庭环保教育的受益者 ,而且开展家庭环保教育同样可以在全社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20.
环境保护与害虫持续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 ,全球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1)温室效应和空气污染 ;(2 )水资源严重匮乏 ;(3)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4 )森林破坏和退化 .科学研究逐步证明 ,环境恶化可能对昆虫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环境条件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昆虫的种群数量变动、发育速率、发育历期、为害世代、繁殖力等生物学特性 ,植物 -害虫 -天敌之间的相互关系 ,昆虫的分布区域以及昆虫的生物多样性 .研究和实施害虫的持续控制 ,必须以生态系统为基础 ,揭示害虫发生发展的规律 ,保护生物多样性 ,最大限度地依靠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 ,把害虫的种群数量及危害程度控制在对人类造成经济损失的水平之下 ,谋求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共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